1、需根解损 & 解根需损 (“医生模式”&“推销员模式” )黄执中 我们都知道,在政策辩论中有所谓的四大核心议题,分别为需要、根属、解决与损益。传统上,在理解与拟定辩题架构的时候,其讨论流程往往依序是需要 根属 解决 损益 。不过我认为,这个流程用在辩论上,其实并不正确要能够真正理解并解释政策辩论的架构脉络,其所应遵循顺序,反而应该是解决 根属 需要 损益 。这两种顺序,前者,我个人暂称为医生模式 ,后者,则暂称为推销员模式 。(一)医生模式什么是医生模式?比如说:看病的时候,医生会问病人:你哪里不舒服啊(你的需要是什么)?这时,病人也许会说:我的肚子痛(我的需要是让肚子不痛)!可是,引起肚子痛
2、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胃癌,也可能是胃炎,而医生总不能什么药都开一点(只知需要无法判断解决方案) 。所以,他必须先试着找出是什么造成了病人的肚子痛(找出肚子痛所根属的原因) 。而在一连串的检查后,医生终于发现,这位病人的肚子痛,原来是胃溃疡引起的(肚子痛根属于胃溃疡) 。此时,医生便可以向病人建议各种治疗胃溃疡的方法(向决策者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看他是要选择用药物,还是要动手术。不过,每一种治疗法,多半都有其各自的利弊,像吃药或许安全、便宜,却是复原慢、疗效差;而开刀虽然能快速根治,却是费用高、风险大这时,病人就得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偏好,去评估利弊(损益比) ,选出一个最好的治疗方式(当然,所
3、谓的最好,必定是一种价值判断) 。以上,就是医生模式在处理问题时的基本流程。在此,让我先强调几个观念:一、确认根属性,是确认解决力有无与强弱的关键对每一个决策者而言,他们最需要、却同时也是最难以判断的,就是:要如何才能在某方案实际执行之前,确认此一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由于高登市的治安持续恶化,亟待改善(需要) ,因而市政府提出了一个警力增强计划,打算扩编警察员额,加强打击犯罪(解决方案) ,并将此案送进市议会,希望可以争取到预算(提交决策) 。此时,盯着厚厚的一本计划书,市议员们又怎么知道这项耗资不菲的计划,是否能解决高登市的治安问题(解决力的有无)?又能解决多少问题(解决力的强弱)?
4、所以,他们必须要先搞清楚: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找出治安恶化的根属)?治安为什么会恶化?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警察贪污,所以不愿抓坏人,可能是警械老旧,所以不敢抓坏人,可能是警察太笨,所以抓不到坏人,可能是警力不足,所以坏人抓的太少当然,也可能与警察都无关,其实都是检查官在私纵犯人。所以,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恶化,主要是导因于警察的风纪、素质或配备(确认根属为何) ;那么光是增加警察人数,恐怕还是没有用(从而推断解决力的有无) 。反之,如果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有某部分的原因,的确是来自警力不足;那么随着厘清这部分原因所占的比重(确认根属的强弱) ,我们便能进一步的,预测出警力增加对改
5、善治安的影响有多大(从而推断解决力的强弱) 。二、确认根属,是扩大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另外,在前述看病的例子中,那位医生在发现了肚子痛是根属于胃溃疡后,除了建议药物与手术,他也可以选择继续向下挖掘,去寻找造成病人胃溃疡原因(找出更深层的根属) 。此时,医生或许会发现:原来病人之所以会长期胃酸分泌过多,是因为他平日的精神压力过大。于是,医生便可以提出种种抒解精神压力的方法,以减轻症状产生(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接着,要是这位医生还不满足,继续向下挖掘,他就能再找出造成病人精神压力过大的原因,然后,再找出其原因的原因结果,病人之所以精神压力过大,是由于夫妻口角;而夫妻之所以口角,是由于家境贫困;而家
6、境之所以贫困,是由于中年失业;而中年之所以失业,是由于阿扁执政于是,每向下挖一层,这位医生就会发现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离婚、抢银行、换总统) ,可是,由于每向下挖一层,解决方案就会变的更间接,变量更大(例如:抢了银行后,家境就不再贫困,夫妻就不会口角,精神就没有压力,胃就不会溃疡,肚子就不会痛) ,故虽然解决方案的的选择增加了,却不一定通的过损益的检验。当然,除了垂直回溯,这位医生也可以试着横向思考:从这位病人的肚子痛中,找出其它可能的共因。这种情况,叫做多因一果亦即这位病人之所以会肚子痛(果) ,乃是根属于下面几项因素共同成立的结果:首先,是因为他的体内有胃这个器官(共因一) ;其次,
7、是因为他的胃发生了溃疡(共因二) ;再者,是因为他的胃部有感知神经作用(共因三) ;最后,是因为他的脊椎将痛的感觉传递到了脑部(共因四)而只要上述任何一个因不存在,就不会产生果。所以医生满足病人需要的解决方案,也可以是:一、割除整个胃,二、治疗胃溃疡,三、服食止痛剂,四、脊椎神经阻断不要觉得这几种方法很蠢,因为所谓的安宁疗护,就是从这个方向去思考的;而安乐死,则更是找出了会让世间所有病人感到肚子痛的最大共因因为人活着(至于上述方法值不值得,就是价值判断了)!附带一提,相较于上述的例子,佛教找到了另一种痛苦所根属的共因:他们认为一切世间的痛苦,都是根源于人有感受、有分别。所以这位病人若是能执意修
8、行,进入无增无减、无苦无乐、无生无死、无思想觉受,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观外境如梦如幻,内事悉皆空寂,一切灭尽、寂静无形的涅盘境界,那么他就会发现,任何肉体与心灵上的痛苦,便都是假的、虚妄的(这是一种完全靠价值转变来解决病人需要的方法) 。到此,我们总算大致了解了医生模式,接下来,我要解释什么是推销员模式。(二)推销员模式什么是推销员模式?比如说:某位推销员按了某户人家的门铃,对屋主说:您好,请问您想买一台贵妇人果菜榨汁机吗(你是否想采用我的解决方案)?此时,屋主面无表情,回答道:不,我不想买(我没有需要)!此时,如果推销员摸摸鼻子就走,那么,他就不是推销员了。所以他一定得先想出一套理由,好
9、让屋主觉得:我应该要接受推销员所建议的方案。所以推销员必须先问问自己:要在什么情况下,人们才会需要一台贵妇人呢(要在什么样的需求下,对方才会采用我的解决方案)?于是,这位推销员开始仔细研究他的榨汁机。他发现:贵妇人果菜榨汁机有许多特点某些特点,像是造型可爱、价格低廉、自动清洗装置 是贵妇人所独有的,别家的产品都做不到(这些特点,根属于贵妇人 ) ;而某些特点,像是能打果汁、滤残渣、不锈钢刀刃则是不管哪一家产品,只要是果菜榨汁机,通通都会都有的(这些特点,不根属于贵妇人 ) 。接下来,这位推销员得继续想:这些贵妇人所独有的特点,能为人们满足什么需求呢(寻找出根属于解决方案的需要)?也许可爱的造型
10、,可以让它成为厨房装饰的一部份?也许低廉的价格,可以吸引住宿舍的穷学生?也许方便的自动清洗装置,能让懒惰的老公都会乐于打一杯果汁给家人?不过,为了让最顽固的顾客点头,在找出适当的需要之后,推销员还得要想办法扩张这些需要的质与量:或许,他可以强调厨房布置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愉悦的厨房气氛能让烹调充满情趣,其对促进夫妻生活的影响,啧啧啧,更胜印度神油(提升需要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或许,他也可以提醒顾客,如果他每次使用榨汁机后都能省下十分钟的清洗时间,那么,一位上班族每年就可以省下一百二十个小时,相当于多了五天年假(累积需要当中所隐含的数量) 。最后,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无论贵妇人的
11、价格有多便宜,都不可能是免费的。所以,在推销员陈述完他的种种理由后(向决策者提出可能的需要性) ,这些理由是否值得付出代价来满足,还是要由顾客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偏好去评估利弊,才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当然,所谓的最好,也必然是一种价值判断) 。以上,就是推销员模式在处理问题时的基本流程。(三)医生模式与推销员模式的比较好,让我们先暂停,好把医生模式与推销员模式做个比较。我想,写到这里,大家应该都已发现:这两种模式的最大差别,是在于他们的目的不一样。前者是要解除病痛,后者是要卖出商品;所以医生思考的,是要为病人找出解除病痛的方案,而推销员思考的,是要为顾客找出购买商品的理由。对医生而言,他所面对的病痛
12、(需要)是既定的、不能选择的;当病人抱怨肚子痛时,医生总不能说:对不起,我不喜欢治疗肚子痛,你可不可以改成牙痛?因此,医生模式的努力方向,是在既定的需要下,确认根属于此需要的原因,进而寻找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 。但对推销员而言,情况刚好相反,他所面对的商品(解决方案)是既定的、不能选择的;当公司生产榨汁机时,推销员总不能说:对不起,我不喜欢卖榨汁机,可不可以改卖台灯?因此,推销员模式的努力方向,是在既定的解决方案下,确认根属于此方案的特点,进而发展所有可能的需要 。而如果换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政策性命题作例子,那么,医生模式所讨论的问题就是:台湾应如何解决能源危机(能源危机是题目所设定的需要,讨论的
13、目的,是找出能解决危机的方案)?而推销员模式所讨论的问题则是:台湾是否应继续兴建核电厂(兴建核电厂是题目所设定的解决方案,讨论的目的,是找出让人同意兴建的理由)?再者,如果我们把前面所提到关于贵妇人的种种特点,做个进一步的分类,我们就会发现:首先,有些特点,是几乎一切物品都具备的,例如占空间、有质量而有些特点,是专属于电器用品的,其它物品(如桌椅、草木)都不具备,例如要耗电、会短路又有些特点,是专属于榨汁机的,其它物品(如电视、冰箱)都不具备,例如打果汁、滤残渣还有些特点,却是专属于贵妇人果菜榨汁机的,其它物品(包括其它榨汁机)都不具备,例如专利的造型、创新的清洗装置所以,这里便有了一个值得讨
14、论的问题:身为一个推销员,他能够使用一个不专属于贵妇人 (不根属于解决方案)的特点,来创造需要吗?假设,某位推销员按了门铃,然后对前来开门的屋主说:您好,马老先生,我知道您是位书法家,所以当您在挥毫的时候,如果纸会滑来滑去,想必一定很麻烦吧(让纸不会滑动,是书法家的需要)?而这个问题会发生,其实就是因为您的宣纸份量太轻(纸张会滑动,根属于它的重量不足以抵销笔墨的附着力) ,因此,只要有个东西把纸压着,就不会有事了。好在,您今天是遇到了我,因为本公司生产的贵妇人果菜榨汁机,净重足达五公斤(解决方案) ,用来当纸镇,绝对是八风吹不动。绝对可以让您写字时,稳如泰山,屹立不摇(利益)!好,先不管马老先
15、生最后买了没有,在此,我们先问问自己:这位推销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购买贵妇人 ) ,有没有产生利益?或着,问的更清楚一点:该架构所主张的利益(压纸) ,是否应被裁判承认?或着,问的更严重一点 这个架构,有没有初步成立?对此,我曾听过两种说法:主流的说法,是认为这位推销员的架构虽然初步已成立,其利益亦获承认(虽然微小) ,可是由于反方(顾客)能够轻易的提出更有利的替代方案(捡个路边的石头当纸镇) ,所以他的解决方案,将会很容易在稍后的损益比中落败。不过,由于持此论的裁判,是以场上实际进入的损益讨论作为判决点,所以若该比赛的反方未主动对正方的微小利益提出反驳,则此类裁判便认为其不得不含泪判正方赢换
16、言之,这类裁判对于反方,课以较高的的反驳责任。而另一种少见的说法,则是认为这位推销员所主张的利益,并不根属于其解决方案,亦即他只论证了顾客可以(Could)买贵妇人当纸镇,却没论证顾客应该( Must)买贵妇人当纸镇,因此,根本不用进入反驳环节,他的立论就已经初步不成立换言之,这类裁判对于正方,课以较高的的整体举证责任。这类型的观点稍嫌复杂,请容我慢慢解释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我得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初步成立 。无论是为了自然法倡导者口中的初始正义,还是为了法实证主义学者所计算的的司法效益,我们都知道:在法治国家中,检察官是不能够想起诉谁,就起诉谁的。通常,检察官必须先向法官提出他的起诉理由,证明某
17、个原本应享有无罪推定的嫌犯,的确有了审判的必要后,这件官司才会正式成立,被告也才会被要求出庭辩护。而同样的,在脱胎自法庭辩论的奥瑞冈规则中,对于扮演检察官的正方,我们也有着类似的要求就是正方必须在第一次上台时,先证明某个原本被推定为合理的现况,的确已经有了改变的必要后,这场辩论才会被视为初步成立,反方才会被要求上台负起反驳责任。所以辩论上所谓的初步不成立,就相当于法律上的不起诉处分前者会被直接判输,后者,则根本不会进入司法程序。在了解了何谓初步成立后,让我们想一想下面这两个假设:假设一:某位检察官正在侦办一宗窃盗案,经过搜证,发现某位会开保险箱的锁匠张三不但身强体壮 、 纵跃自如 ,而且案发当
18、晚也没有不在场证明 。于是这位检察官认为,只要手上的证据不出错,那么就足以证明张三可以是(Could Be)涉案的这个贼(也就是说:张三拥有犯案的能力) ,因此准备将之起诉。假设二:某位检察官正在侦办一件窃盗案,经过搜证,发现某位坚称与屋主素不相识的李四不但在保险箱上留下了指纹 ,而且也有证人从案发当晚的监视录像带中,认出了李四的相貌 。于是这位检察官认为,只要手上的证据不出错,那么就足以证明李四应该就是(Must Be)涉案的这个贼(也就是说:除了李四,不会是别人) ,因而准备将之起诉。好了,如果我们是法官,谁的起诉会成立?张三?还是李四?而如果张三和李四都拒绝认罪,那么,法官会认为那一位被
19、告会有出庭反驳检方证据的责任?张三?还是李四?首先,在假设一中,由于检察官所提出的证据(身强体壮、会开保险箱) ,并不是一位犯下本案的贼所专属的特点(世上身强体壮,会开保险箱的人不止张三) ,所以他所提出的,是一项无法根属于张三是贼的证据。因此即使这位检察官的证据无误(张三的确会开保险箱) ,也不代表能排除其它的可能(例如另一位会开保险箱的王五) 。换言之,倘若张三要声明自己清白(张三不是贼) ,他并不须要去否认检察官的结论(张三可以是贼) 因为他们两个人的立场,能够并存。相反的,在假设二中,由于检察官所提出的证据(保险箱上的指纹、监视录像带上的的相貌) ,乃是一位犯下本案的贼所专属的特点(只
20、有犯本案的贼,才能出现在库房,并留下指纹) ,所以他所提出的,是一项根属于李四是贼的证据(亦即只有当李四是贼时,这项证据才会产生) 。因此只要这位检察官的证据无误(保险箱上的指纹的确是李四的),那么对这个案子而言,就不会再有其它的可能。换言之,如果李四要声明自己清白(李四不是贼) ,他就一定得要去反驳掉检察官的结论(李四应该就是贼)因为他们两个人的立场,不能并存。由此可知,要判断正方架构是否初步成立,就要以在其证据成立的前提下,对方是否必须负起反驳责任为标准(至于证据实际上是否成立,则是在反方负起反驳责任后,所要反驳的内容) 。有了这种观念后,再回头去看之前在推销员与书法家的案例中,我们所提到
21、的问题:推销员是否能用一个不专属于该产品的特点来创造需要?答案是:恐怕不可以,因为一个不专属于产品(解决方案)本身的需要,将不能排除其它可能的解决方案。而对一位推销员来说,让顾客认为他需要买一个纸镇与需要买贵妇人当纸镇,在意义上是全然不同的如果推销员不能证明后者,那么就这个推销方案本身的目的(卖出贵妇人 )而言,显然在初步上便是无法成立的。当然,由于世上永远有笨人,所以一个在理论上不成立的架构,不代表在实务上一定不会有效果(有些傻子不管推销员说什么都会买) 。但构思理论的原始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解释而非预测世界(虽然后者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故若是有人以实务上有愚蠢行为的发生 ,去质疑理论的诠释
22、能力,甚至去否定理论思维的意义与价值,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到此,我们总算是讲完了最困难的部分,后面的,就会简单一点了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辩论 2010-06-23 12:42:50 阅读14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两种思维方式将导致不同的行为。采用海绵式思维的人在阅读材料时会做什么呢?他会【认真阅读句子,并尽可能记住更多信息;他会用下划线标出关键的单词和句子;他会总结并记下阅读材料的主题和主要观点;他会检查他的笔记,并确定没有漏掉任何重要内容;他的任务就是找到,并理解作者的意思。他记住了作者的推理和观点,但不能进行评价。 】采用淘金式思维的人会做什么呢?就像采用海
23、绵式思维的人一样,他也带着获取新知识的意愿来阅读,这是两者唯一的相似之处。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读者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或观念。运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频繁地思考为什么作者会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他会【在页边空白处写下自己对于推理的质疑;他会与阅读材料进行持续性的交互作用;他想批判性地评估材料,并根据这些评估得出自己的结论。 】淘金式思维的一个例子在美国,一直争论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枪支控制法。让我们看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观点,并试着去确定这些观点是否有说服力。【禁枪的论证大多数都是一些神话。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法律,而是对现有法律的加强执行
24、。一个神话就是大多数谋杀者都是一些普通的、守法的平民,只不过他们在愤怒的情绪下用手头的枪杀了一个亲戚或者熟人。事实上,关于谋杀的所有科研都表明:绝大多数谋杀者是职业罪犯,他们都有着很长的犯罪史。典型的谋杀者平均犯罪史都有六年,并有四次重罪被捕经历。另外一个神话就是枪支拥有者都是一些不起眼的乡下人,他们对暴力没有任何意识。然而,研究一致显示,总体来看,有枪的人比没有枪的人受的教育更好,并且有更体面的工作。通过申请被获准可以随时持枪的是这样一些人:Eleanor Roosevelt、Joan Rivers、 Donald Trump 和 David Rockefeller。还有一个神话是,枪对于自
25、卫根本就没有用。事实恰恰相反!所有研究都表明,手枪在抵制犯罪方面比在实施犯罪上应用更频繁。当手枪在每年的犯罪中使用了58.1万次时,它在抵制犯罪上就使用了64.5万次。如果有关枪的法律只是潜在地降低了与枪有关的犯罪,那么只需要执行好现存的法律就够了。如果法庭不能很好地执行现有的法律,那么再颁布强有力的法律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你应用了海绵式思维,那你就应该记住我们不需要进一步控制枪支的理由了。如果是的这样的话,你就吸收到了很多知识。然而,刚才提到的理由对你的说服力有多大呢?除非你用淘金式思维,否则无法评价它们也就是说,只有提出合适的问题才能评价它们。通过提问,你就会发现前面提到的论证可能有很多不
26、足。例如,你可能会关注下面这些内容:1、 作者使用“绝大多数”或者“ 典型的谋杀者”是什么意思?在愤怒情绪下杀害亲戚的人只是少数?2、 “枪支拥有者” 是什么意思?他们是那些枪支控制法律中禁止购枪的人吗?3、 所列举的研究是否足够?研究的样本在数量、随机性和多样性方面是否符合要求?4、 作者能否通过巨大而不精确的数字,就像58.1万和64.5万,来说服读者?这些数字的基础是什么?我们能够相信这些数字吗?5、 控制枪支的益处有哪些还没有提到?作者是否遗漏了与自己的观点不相一致的重要研究?6、 因为一些著名的人物拥有枪支就说拥有枪支是合理的,这样的假设正确吗?人们是否注意到关于拥有枪支的好处和坏处
27、的权威意见?7、 如果不准拥有枪支,那么每年被手枪杀死的人有多少?8、 为什么这篇文章的作者不能通过解释该如何加强现有枪支控制法的执行,来表明他认为持枪有害的看法呢?摘自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批判性思维辩论 2010-05-25 19:40:12 阅读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设计“批判性思维” 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获得对语言和逻辑这一关系的判断力,这个判断力会发展学生们分析、批判和提出见解的能力,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从对知识与信仰的明确表述出发,通过坚实可靠的推理,得出事实性结论或判断性结论。成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应该使学生获得起码的区别事实与判断、信仰与知识的能力,具备进行基本的归纳和
28、演绎技能,这包括判断语言和思维中正式和非正式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能力被恰当地认为是充分发挥个人在人类事务中的有效参与、追求高深教育、从事竞争性的商业和职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像它在古典时代诞生时那样,今天的辩论是学习和应用批判性思维原则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类许多最有意义的和最具批评性的交流是以辩论的形式进行的。它们可能是内心的交流,我们在心里权衡一个重要决定的正、反两方面;它们也或许是人际间的交流,我们聆听一场辩论,旨在做出自己的决定,或者参与一场旨在促成他人决定的辩论。生活的成功或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自己作出明智决定或促使他人作出我们所需要的决定的能力。我们许多有意义和有目的的活动
29、都与必要的决策有关。加入一个校园组织,进大学深造,接受别人提供的某个工作机会,购买一辆汽车或一套房子,迁往另一城市,以股票方式投资,或者投票赞成史密斯,这些在我们生活中上千万次的必需决策中是很少的几例。个人利益的明智选择或责任感经常要求我们促成他人的决策。我们可能需要奖学金,一份特殊工作,自己产品的顾客,或者投某位候选人的赞成票。有些人以投市方式做决策,另一些人则决策于一时之念,或者盲目地对内心“潜在的说服因素”做出反应。如果问题是区区小事今晚是否去看电影?那么,任何方法都是无足轻重的。然而,那些重要问题则需要成熟的成年人们运用合理的决策方法。他们要寻求决策的证据确凿的基础和有力的推理,以获得
30、其最大限度的肯定性。论据是人们在交流环境中所给出的理由,目的是证明行为、信仰、态度和价值观是正当的。这个定义来源于全国辩论发展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图尔明提出类似的观点。他问道, “我们应该从事于何种正当的活动才能使我们的同行相信这些信仰基于正确的理由呢?”正确的理由是“使听众参与者心里不得不相信的理由,这些理由使得进一步的询问变得多余,从而证明肯定或拒绝某一命题的决策是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一位听众来说是正确的,对另一位听众却可能不是。一个辩论者的任务是发掘出那种决策者所能接受的正当的活动,寻找出正确的理由,使决策者得出辩论者所期望的结论;当然,排斥由对手所提出的理由。首先我们应该把辩论
31、看作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方法。然后我们来考虑其他一些决策方法,看它们是怎样与辩论相关联的。摘自辩论与论辩辩题界定破题立论 2010-08-20 23:22:29 阅读4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认识辩论】辩题界定一、界定辩题拿到辩题之后,首先要弄清楚辩题的意思,而这通常意味着辩手要弄清楚组成辩题的“语词”或“概念 ”究竟涵义为何。我们在第3章里,已经尝试过将辩题从“语句”拆解为更小的单位,成为“片语”(phrases )或“语词”(terms) 。举例来说, “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可以被拆解成“儒家思想+ 可以抵御 +西方歪风”,而“金钱是万恶之源”可以被拆解为“金钱+是+万恶之源”
32、。每个语词都代表一个概念(concept) 。概念通常具有界定这个概念如何与其他概念相似与相异的属性(properties) 。例如“西方歪风” 与“东方歪风”在“歪风”的属性上相似,只是在来源的属性上相异。概念通常根据其属性,包涵了一组事物,因此概念是一个集合(set) 。集合所包涵的事物是概念的成员(members )虽然有时概念只有一个成员。例如“儒家思想”涵盖的成员可能包括“ 孔子思想” 、 “孟子思想 ”与“荀子思想”;但“ 游梓翔”这个概念的成员可能只有我一个(如果没有人跟我同名同姓的话) 。所谓界定辩题,通常指的是要界定辩题中关键的“语词”与“概念”。(一)语词定义关键语词(ke
33、y terms )指的是辩题中比较容易发生定义争议的语词。因此有的辩题中可能没有关键语词,所有语词的意义都相当明确,双方很难在定义上发生争执。例如“政府应停办公益彩券” ,正反双方对概念的集合或成员均无疑义。有些辩题在拆解开来后则可能全属关键语词,例如“儒家思想+可能抵御+西方歪风”。双方对“儒家思想 ”、 “可以抵御 ”与“西方歪风”的概念集合、属性及成员都缺乏共识,定义很可能将成为争论焦点。三种常见的关键语词一般而言,三类语词特别容易发生定义争议:歧义、含混与艰涩。首先是歧义(ambiguity ) 。当一个语词(概念)拥有两组以上的属性,采取不同属性其所属成员便有所差异时,就是出现了歧义
34、现象。例如什么叫“儒家思想”?是“孔子思想”?还是也包括“孟荀思想” ?还是连中世纪的“ 新儒家思想”也涵盖在内?一个语词的歧义现象愈严重即正确的界定属性组愈多,就愈容易发生定义争执。其次是含混(vague) 。当一个语词及其所代表的概念,涉及到某种程度的大小及高低判断,却欠缺明确划分的界定属性,导致决定群体成员发生困难时,就是出现了含混现象。如果有人问你:“ 你胖不胖?”,关键是“ 胖”这个程度词的界定属性为何,他如果不说清楚,你将不会知道自己是否落入了“胖”的群体中。例如在“ 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 ”的辩题中,什么叫“抵御 ”?是“ 完全阻挡 ”、 “大部分阻挡”还是“ 部分阻挡”呢?一个语词的含混现象愈严重即程度的界定属性愈模糊,就愈容易发生定义争执。最后是艰涩(jargon) 。当一个语词及所代表的概念是由特定领域的专家创造,只有具备该领域专业知识者才了解其涵义时,这个语词就是一般所称的“术语”。因为不为一般人所理解,术语是艰涩的。例如没读过大气科学的人可能不懂什么是“温室效应”,没读过经济学者可能不了解何谓“不完全竞争”。一个语词的艰涩现象愈严重愈远离日常用语或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就愈容易发生定义争执。例如,如果辩论“埃拉斯都主义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