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广州市第 49 中学 黄小燕一、教材分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节是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一节内容,也是本册教材中第二个要研究的跨省区域,不同点在于,它的划分是以自然特征为依据,这也是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教材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入手,接着是特有地貌和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讨论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使重点内容一气哈成。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进行设计。二、学情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区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二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
2、生活环境、媒体频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地关系、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三、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原因。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并能够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2.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黄土”是黄土高原的中心事物,
3、认识到区域的中心事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三)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五)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歌曲黄土高坡、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视频、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实验器材。学生:分组(3-4 人)收集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图片。四、教学设计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第 一 课 时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和图片(30 秒)。教师:从歌曲和图片中同学们是否能够判断出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学生:黄土高原。教师:对,从歌曲和图片中同学们能够认识这是我国的黄土高原,看来同学
4、们对黄土高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黄土高原有多大?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怎么形成了今天这种独特的外貌?现在我们就来对黄土高原进行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请同学们看。视频:黄土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范围。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和图片中感悟豪迈,在情境中进入教学。学生会很自然的得出结论黄土高原。新课教师:从视频中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板书: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有声视频,1 分钟。让学生将视频中的数据整理出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教师:哪个位同学能够帮助老师将视频中提供的关于黄土高原的数据整理出来?(教师提供一个表格,
5、让学生填写数据)学生:面积 63 万平方千米海拔 2002000 米黄土厚度 超过 100 米教师:看来同学们观看视频是很认真的,从这组数据中我们不难证实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 1 米宽和 1 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下面哪位同学能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学生(某个小组):指 P66 图 8.1,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包括:1 山西省、2 陕西省、3 河南省、4 宁夏回族自治区类、5 甘肃省、6 青海省。板书:1、位置和范围教师:读 P66 图 8.2
6、请同学们描述一下黄土高原的景观特征。板书:2、黄土高原的地貌学生(某个小组)学生 1:介绍“黄土塬”:黄土覆盖得较厚的平地,又称“黄土平台”。四周流水切割,顶面广阔平缓,面积一般在数平方千米以上,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的耕作地区。学生 2:介绍“黄土梁”:长条状的黄土高地,由两条平行的沟谷分割地面,或黄土塬被切割而成。一般长几百米至数十千来,既可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又能够加强印象突出黄土高原的特点。课件将图 8.1 投在大屏幕上,标出范围。课件展示的黄土高原的地貌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图片。米。顶面一般比较平坦。学生 3:介绍“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陵。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由黄土塬和黄土梁经长期侵
7、蚀切割或黄土覆盖原来的丘陵而成。教师:介绍“黄土的世界”: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 100 米左右,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 100 米-200 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 300 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过渡: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别的地区没有?板书:3、黄土高原的成因教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同学们收集的图片,用“千沟万壑”来形容黄土高原还真是不过分。那么这里的黄土是从哪来的呢?这种沟壑纵横的景观又是怎么形成的?有人说黄土高原是风刮来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教师:哪个组将你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向大家汇报?
8、学生(某个小组):通过阅读课本“P67 活动 2”提供的两份资料,我们同意“风成说”的观点,理由如下:第一,从图 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在黄土高原的北部是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上的沙漠,如毛乌素沙漠等,在内蒙古高原的西北部是分布在新疆、甘肃和蒙古境内的戈壁。因此,我们认为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第二,从以下的证据中不难得出“风成说”的结论: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这说明只有风才能将黄土均匀覆盖在不同的地形上。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9、这说明由于风力从西北到东南是由强到弱的,因此在风的吹送下,越向东南黄土越细。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质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这一点就更加说明了黄土高原的黄土不是本地基岩受侵蚀和风化形成的,是外来的,而外来的动力只有风最合适。引导学生阅读“P67活动 2”,寻找证据。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这些多层的古土壤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气候适宜而形成,更加证实了“风成说”。教师:这个小组不但同意“风成说”,而且论证得很充分,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科学
10、需要不断的探索,目前对于黄土高原的成因问题在科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风成说”得到普遍的认可,同时还需要更加的完善,希望同学们能努力学习,为科学的探索出一份力。既然“风成说”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请同学们再来看一段视频。视频: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 分钟)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教师:从视频中不难看出,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最真实的写照。水土流失严重是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事实上黄土高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黄河,她的下游被称为地上河、悬河,就是因为黄河从黄土高原上带来
11、大量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河床堆积而成的。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这么严重?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学生:三个学生配合做课本 P69 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实验一:植被覆盖很好的坡地,被雨淋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看量杯内的水量和土量)。实验二:植被覆盖一般的坡地,被雨淋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看量杯内的水量和土量)。实验三:植被破坏掉的坡地,被雨淋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看量杯内的水量和土量)。教师:请同学们谈谈这三个实验说明的问题。学生: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是由黄土高原缺少植物保护造成的。教师:对,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请同学们读 P68 图 8.4,分析归纳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引导学生进行
12、发散思维。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现是建立在不断的探索中的。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感观的认识。将植被覆盖很好、一般和几乎是裸露的黄土块分别放在斜板上,倾斜角度在30左右,再准备一个喷壶和三个量杯。原因。(读 P72 图 8.11“延安年内各月降水量”)学生(某个小组):归纳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板书:1.自然因素(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2)气候:降水集中在 7、8 月份而且多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3)黄土本身: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板书:2.人为原因(1)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使地表光秃
13、裸露,缺少植被保护。(2)开矿、修路不注意水土保持,使地表疏松。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图 8.7 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是因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千沟万壑?还是因千沟万壑导致的水土流失?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教师:对,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并且归根到底,地表植被破坏是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请同学们将下列内容填在相应的空格内: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千沟万壑学生 1: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学生 2:水土流失后留下了更多、更大更深的沟谷,导致耕板图: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性循环图。地面积减少,还给黄河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阅读
14、 69 页,活动 3:读图 8.8 思考: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教师:1、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哪些?(在第几阶梯上)学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二阶梯)教师:2、造成其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学生:(1)地形 山区、坡度较大;(2)降水 降水量较大、季节差异大。教师:小结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会使黄土高原变得更加支离破碎、沟壑纵横,而且会破坏土壤,造成生态的恶化。我们下一节接着学习。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设创新情境和锻炼机会,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研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锻炼与提高。黄土高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很多学生没有去过,黄土高原什么样?黄土高原今天为什
15、么是这个面貌?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些问题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讲是很难想象,很难理解的。我运用有效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学习,让学生动手、探究等多种能力得到培养,使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作者简介:黄小燕,性别:女,年龄:38 岁,学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教育硕士,职称:中学一级地理教师,教龄:15 年,单位:广州市第四十九中学,通信地址:广州市宝岗大道 730 号广州市第四十九中学,电话:13660834040,Email:。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刻意创新,形成了“课题引路,以研促教,研教相长”教学研究特色。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发表或宣读的论文有 3 篇,获奖论
16、文、教学设计、课例共计 11 篇,奖项 13 个。在教学和教育工作方面都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2007 年度考核优秀,获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嘉奖。点评:1、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以人本性”贯彻始终。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本课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学生的探究学习和自主实验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充分体现了了以学生为本,以探究学习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能够在活动和快乐的情境中学到知识。2、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环保意识和人文意识的培养。本课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通过多种教法的灵活运用和有机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文意识。 3、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本节课教学过程从多媒体、音乐、视频及图片的观看到动手实验,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对比、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