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竹枝词摭读(徐苏).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04153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口竹枝词摭读(徐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京口竹枝词摭读(徐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京口竹枝词摭读(徐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京口竹枝词摭读(徐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京口竹枝词摭读【说明】文自镇江高专学报 ,2008(2) ,页 8-9、13。作者徐苏。镇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 3000 年的文明史形成了它特有的地域风情和文化礼俗,于是“六代之风流人物综萃于斯” ,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名篇。在这些诗文作品中,竹枝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比其它文学形式更直接、更及时地记录了镇江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社会事件、民情民俗和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财富,应该成为我们的文化视点。然而,可能由于竹枝词生活气息浓厚,不拘泥格律,近于“俚语”而不受重视,导致了解这一文化现象的人不多。自从唐代诗人刘禹锡受巴渝民歌影响,又受屈原九歌的启发,开创了文人写作竹枝词的风气,在同时代的

2、诗人中,即有许多人相应和。现在所能见到的有顾况 1 首,白居易 4 首,李涉 4 首。晚唐五代有皇甫松 6 首,孙光宪 2首。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 ,不仅历代流播遐迩,而且各地文人都模仿他用这种形式来歌咏本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出现了“广东竹枝词” 、 “扬州竹枝词” 、“京口竹枝词”之类的作品,有些还在每首诗下附一段说明,于是“竹枝词”这个名词都变成了“风土诗”的代称。据宋代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所载, “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 ”可知刘禹锡的竹枝词至南宋时仍为人们广泛传唱。而仿作、拟作竹枝词的宋代名家就有苏轼、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等人。元朝末年,杨维

3、桢作西湖竹枝词20 余首,唱和者多达五十余人,更是令人称道的诗坛盛事。明、清两代, 竹枝词风行于世,从高启、袁宏道到王士祯、郑板桥,几乎所有的诗坛名家都曾染指竹枝词创作,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竹枝词,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绵延传承的一脉,独具特色。镇江古称京口,在历史上也是竹枝词非常流行的地方。早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晚清和民国初年,这里出现过不少描写地方特色的竹枝词。这些竹枝词广泛涉猎社会生活,或言乡土之状,或操市井之谈,或抒过眼之繁华,或溯赏心之乐事,可谓五彩纷呈,琳琅满目,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资料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其形式,小巧玲珑,文辞清丽,音调优美;其内容,贴近百姓生活,传

4、递文人心声,反映民间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京口竹枝词最常见的形式是七言四句,与律诗中的七言绝句非常接近,但在平仄形式和题材风格方面有所区别,与其他诗体比较而言,它的表现手法比较自由活泼,不像七绝那样的完全格律化,无需过分追求工整。由于是从民歌演变过来,京口竹枝词与其它诗体比较起来特点更加鲜明:一是语言流畅,通俗易懂,重自然、少雕饰;二是反映市民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长于叙事,妙用比兴,风趣幽默,俏语联珠;四是格律较宽,极少“八股”气息。概括地说,竹枝词可以归纳为“四易”:易懂、易学、易写、易流传。正因为如此,这种诗体在表现社会生【9】活、民俗民风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拥有广大的写作队伍

5、,上至达官,下至小吏,尤其是广大中、小文人,都能够信手拈来,通过竹枝词把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出来。因此,尽管竹枝词不是当时的诗歌主流,却能在民俗文化领域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成为绚丽的奇葩,体现出重要的人文价值。京口竹枝词在题材上往往以咏风俗、歌民情为主,在语言上则常常采民谚、用口语,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如明代天启进士方拱乾的京口竹枝词就具有口语般的风格:“短艇无波也自迟,横风急桨过滩时。不知冷笑缘何事,郎试摇时郎自知。 ”“临舫无心似约同,水程有准不须风。船头男子遥相对,船尾喁喁细雨中。 ”明代诗人蒋锡畴的竹枝词风格也是如此:“日落江风水气腥,打渔船过浪冥冥。一声嘈子孤蒲

6、晚,无数秋山天外青。 ”“卖菜船从京口来,如常一日两三回。今朝见说风波恶,歇定银山不敢开。 ”清代后期的读书人尹调元擅长用竹枝词来反映当地的农家情趣,他写的一组江洲竹枝词曾广泛流传:“不须金碧侈高楼,小结蓬庐亦自幽。二月河豚三月笋,最关情处是江洲。溪光如镜乍新磨,临水柴门处处多,记得桃花吹落后,一群雏鸭泛红波。境入芳洲别有天,养鱼栽竹自年年。阿郎若问侬家业,十里芦滩当种田。更饶风味蟹当先,不论尖团进酒筵。几处夜灯明荻港,爬沙声听未曾眠。 ”用明快的语调,生动的笔触勾绘出一幅美丽的农家乐长卷,被誉为反映丹徒沙洲农家情趣的佳作。京口竹枝词是文人写景和抒发情怀的一种常见方式。 “淼淼寒潮带郭流,茫茫

7、楚尾接吴头。风帆齐指西津渡,此是江南第一州。 ”“紫金浮玉水中间,玉砌金铺任往还。引得岩居慕华侈,蒜山名又易银山。 ”“月明初出似帘钩,挂在巍巍万岁楼。北人上楼歌一曲,南人对月泪长流。 ”像这样描写家乡山水的竹枝词许多。不少喜欢竹枝词的诗人也常借用这种表现形式来抒发对家乡的深情。清代诗人杨羡门在描写西津渡的一首竹枝词中称:“扬子津头水接天,徒儿浦外乱峰连。他乡怎及家乡好,第一江山第一泉。 ”短短数语不仅点出镇江山水城市的特征,又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清代诗人戴守梧则对南山的清幽情有独钟。他写的一首竹枝词:“小径寻幽到竹林,戴公当日入山深。月明时有哀猿啸,古铁一声清客心。 ”把到竹林寺寻幽

8、的观感生动地描写出来,读后使人感到余味无穷。另一个叫清瑞的读书人家居运河畔,对运河的印象特别深刻,“春涨来时漫水关,画船小泊绿杨湾。城头看厌真山好,对岸河泥看假山。 ”字里行间透出对故乡运河的情缘。他还写过两首竹枝词描述镇江出产的名贵鱼类,“才交正月捕春鱽,赶上灯时价值高,试看纤鳞谁得早,过江先去进商豪。 ”“芳洲一带有柴门,细细芦芽簇短根。好是半江烟雨重,桃花浪里洗河豚。 ”京口竹枝词也是文人纪实或喻讽社会现实的一种手段。清代诗人赵克宜的两首竹枝词:“镇海官兵驻瓮城,民居一半杂军营,年年最是春秋月,两度城头听角声。 ”记载了京口旗营驻扎当地时圈占了大量民居的事实:“县官腊月督开河,济运仍祈春

9、雨多,大吏江楼看转漕,千夫共曳一船过。 ”反映了运河虽经多次疏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漕运压力。另一个清代诗人孙枝蔚的润州新竹枝词:“劝君休作田舍郎,年年得米纳官仓。江鱼出网长三尺,换酒归来满屋香。 ”则喻示了庄稼人的不幸和赋税的沉重。著名的南社成员镇江人叶玉森不仅精于甲骨文子的研究,竹枝词也写得不错,委婉之中耐人寻味。如:“与郎相期待渡亭,江上晓山相对青,郎舟摇摇海门去,郎看狮岩醒未醒。 ”“江干杨柳千万枝,江干女儿双泪垂,江干烟景太萧瑟,只觉西风吹乱丝。 ”这里的“狮岩”和“西风”均有含意,前者针对洋人讥笑“吾国为睡狮,故托狮岩以寄讽” ;后者影射欧美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在镇江圈占了租界。在京口

10、竹枝词中,以反映当地人生活习俗的作品最多。如清诗人章炳兰的竹枝词:“京江水滑沁肌肤,浴槛周遭白石铺。第一兰汤何处好,逢人辄说小蓬壶(浴堂名) 。 ”描写了京口浴室的情况,把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真实地表现出来。民国的时候有个叫吴清庠的文人,与丁传靖、叶玉森齐名,人称“铁瓮三子” 。他写过一组西门竹枝词 ,其中多首反映了当时镇江西城外的社会风情。如:“三善巷前花似镜,万里春里酒如淮,个中大有销金窟,沿路琵琶过小街。制衣新买西洋纱,出门悄唤东洋车,与郎昨夜花前约,小憩琴园对品茶。宝盖山前郎走马,风神庙口妾停舟,何输黄浦滩头路,几树垂杨鬼子楼。随郎朝上金山塔,携妾夜走银山门。郎心能识金银气,妾身不受

11、金银恩。劝郞但买京口酒,酒香是郎真尝音。劝朗莫买京口醋,醋味非妾年时心。火车站前晓霜白,待渡亭前斜照红。渡船摇摇妾身似,车轮转转郎心同。小闸大闸水相连,东坞西坞街相沿,筑坞须藏妾居屋,开闸快放郎来船。 ”诗人揭示了清末民初镇江西门外银山门一带富人们生活奢靡【13】的场景,又把当地的街巷建筑和土特产品写得明白具体,并且通过人物的活动和心境描述,展现出一幅生动多彩的社会风俗画面。另一个诗人姜若则对家乡的风物美感兴趣,诗云:“迎春楼外且停车,大嚼屠门意自如。到底江乡风物美,刀鱼才过又鲥鱼。 ”至今读起来仍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在京口竹枝词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是那些反映鸦片战争的竹枝词,它们是研究鸦片战争历史

12、的重要文献。其中清无名氏撰、陶祖曜录的壬寅京口夷乱竹枝词54 首,登载在逸经第 24 期上,词中记载了许多当年的战况,为后人研究鸦片战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如:“云梯一搭上城头,火箭平空射不休。若问何人能战死,最怜兵苦是青州。 ”述说了 400 青州兵英勇作战,壮烈牺牲的史实;“西门一带更凄凉,大厦高楼变火场。只是路途堆瓦砾,难分巷口是何方。 ”记载了战争带给镇江城市的灾难。镇江还有一个姓罗的诗人,也写过壬寅夏纪事竹枝词16 首,因其所指入木三分,被鸦片战争文学集选录其中。如:“漫道才枯计力穷,只因未秉寸心忠。可怜七省咽喉地,甘让夷囚入瓮中。 ”揭露了鸦片战争中两江总督牛鉴等人误国殃民,连连兵败失守,丧失了大片国土的罪行;“忠勇芳名贯寰宇,几番决战捉夷蛮。敢拼一死为奸斩,不愧将军也姓关。 ”歌颂了关天培等清军将士前赴后继,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英雄壮举;“贫富而今且莫论,娇妻爱子也逃奔。人居乱世如飞鸟,得有枝栖即是恩。 ”则反映了广大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参考文献:1赵明,薛维源,孙珩.江苏竹枝词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解为幹.润州事迹诗抄M.清同治七年(1868 年)刻本.3杨棨.出围城记M.民国三年(1914 年)家刻本.4叶玉森.海门吟社初编M.民国五年(1916 年)海门吟社排印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