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10757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120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指导用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教育部人事司制定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目 录第 1 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3第 1 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3第 2 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5第 3 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6第 2 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8第 1 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8第 2 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9第 3 节 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11第 4 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3第 3 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6第 1 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16第 2 节 联结学习理论 .18第 3 节 认知学习理论

2、 .22第 4 章 学习动机 .27第 1 节 学习动机概述 .28第 2 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30第 3 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32第 5 章 学习的迁移 .35第 1 节 学习迁移概述 .36第 2 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37第 3 节 迁移与教学 .39第 6 章 知识的学习 .41第 1 节 知识学习概述 .41第 2 节 知识的获得 .43第 3 节 知识的保持 .48第 7 章 技能的形成 .51第 1 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51第 2 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53第 3 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55第 8 章 学习策略 .60第 1 节 学习策略概述 .60第 2 节 典

3、型的学习策略 .61第 3 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65第 9 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67第 1 节 问题解决概述 .67第 2 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71第 10 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74第 1 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75第 2 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77第 3 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79第 4 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81第 11 章 心理健康教育 .84第 1 节 心理健康概述 .84第 2 节 心理评估 .88第 3 节 心理辅导 .89第 12 章 教学设计 .92第 1 节 设置教学目标 .92第 2 节 组织教学过程 .95第 3 节

4、选择教学策略 .98第 13 章 课堂管理 .100第 1 节 课堂管理概述 .100第 2 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101第 3 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103第 14 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105第 1 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105第 2 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106第 15 章 教师心理 .111第 1 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111第 2 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112第 3 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14试卷结构 .116标准样卷 .116第 1 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评价目标】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

5、其基本作用。第 1 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

6、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图 1-1) ,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它们是任何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在学生这一要素中,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2教师

7、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例如,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难度既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既要适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又能考虑到教学的有效性。这些因素将会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等部分中加以研

8、究。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在不断更新,从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直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学媒体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 、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等)以及空间布置(如座位的排列等)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

9、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教育心理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不仅关系到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也有直接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

10、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置等) ,组织教学活动(如讲演、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 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等) ,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特别注意评价学习的结果。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对学生和教师自己的行为做出反思:错误出在哪儿?这些目标适合这

11、些学生吗?教学方法适合这些目标吗?是否有必要全部或部分重教一遍?这些班级是否可以迈向下一个目标?等等,从而提出改进方案,修改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成分,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例如,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考虑所教内容的学习过程特点等,而且必须通过学习过程而起作用,依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而不断地做出改变。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

12、容的难易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而加以调节。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从而确保学教过程达到最好的效果。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根据我们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对上述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模式的分析,本书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总论(第一章)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发展概况以及对教育实践的作用等。2学生与学习心理(第二章第十一章)主要包括中学生的认知、个性与社会化等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学习的基本理论,如学习的联结理论、认知理论等;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态

13、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心理健康等。3教学与教师心理(第十二章第十五章)主要包括教学设计与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管理心理;教学测量与评价;教师心理等内容。第 2 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作用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下面列举的只反映了这些作用在实际应用中的几个方面: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采用多种方法,帮助教师来了解困难的原因。例如,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者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形式的测查手段,来找出困难的症结。当

14、然,阅读困难也可能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如父母离异、对儿童漠不关心或期望过高致使学习动机受挫,或者与教师关系不和、教学方法不当等致使儿童失去学习兴趣等。教师可以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困难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诵课文,是随机点名还是按顺序点名?对这个看上去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其答案并非像人们想象的

15、那么简单,应综合考虑不同的年级、不同点名方式的利弊等,选取恰当的点名方式。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例如,根据学习动机的规律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编、教学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迁移。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手

16、段,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为智力落后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或行之有效的具体的矫正措施,使其达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灵活地进行,因为学生、班级、学校以及相应的社会环境各有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时段、教学方法等也各有不同,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灵活地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应用于教学中,

17、否则,生搬硬套某些原理无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甚至适得其反。教育心理学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特定的问题的具体模式,相反它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第 3 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蜿蜒曲折的过程,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性历史发展规律。从最初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一、初创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这

18、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 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在此后的三十年里,美国的同类著作几乎都师承了这一体系。但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二、发展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20 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

19、己的内容。30 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这一时期美国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及教育心理文选之类的书籍多达上百种,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版本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受行为主义影响,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 世纪 60

20、年代到 70 年代末)60 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有几个方面的研究似乎为大多数所公认,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 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卡、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开始把学校和课堂看

21、作是社会情景,注意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如有人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学习动机。还有人重视教学组织形式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如班级的大小、学生的角色等。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四、完善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80 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也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如从认知层面研究问题解决过程、学习策略以及学习

22、动机等,并且,教育心理研究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教学模式,如合作学-B 等。布鲁纳在 1994 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第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第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第四,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

23、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此外,80 年代后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探讨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这些研究对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溶入了新鲜血液。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和自己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直到建国前,某些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学科心理尤其是汉语教学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建国后,主要学习和介绍前苏联的教

24、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做了一些有关教学改革和儿童入学年龄的实验研究。60 年代前期,在学科心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60 年代后期到 70 年代前期,由于十年动乱的冲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度中断。自 70 年代后期起,教育心理学重新复苏繁荣,自己编写的和翻译介绍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工作者们正在不断地吸收国外的先进科研成果,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第 2 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评价目标】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25、我意识及其发展。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第 1 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

26、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其三,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迄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其四,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8 个阶段。即:

27、乳儿期(01 岁) ;婴儿期(13 岁) ;幼儿期(36、7 岁) ;童年期(6、7 岁11、12 岁) ;少年期(11、12 岁14、15 岁) ;青年期(14、15 岁25 岁) ;成年期(2565 岁) ;老年期(65 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少年期是指 11、12 岁到 14、15 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

28、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他们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他们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二)青年初期这是指 14、15 岁至 17、18 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

29、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

30、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有效学习所必须考虑的前提条件。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丰富的环境影响,有利于生理器官和功能的发展,心理发展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总之,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义为进一步的新学习作好准备。(二)关于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时发现,刚孵出的幼禽,如小鸡、小鹅,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追逐自己的同类,若错过了这段时间便很难再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 。他认为这个时间是幼禽认识并追随母亲的关键期。后来,发展心理学家将动物的关键期概念引入儿童行为学习的研究领域,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同样存在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