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中学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题特点与教学对策探析谢仰贵(1)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刘 柳(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邹忠卿(12)语文课堂教学三“激活”钟晓艺(19)让作文教学灵活多样俞如雄(26)从学生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协调上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创意与学生需求朱田夫(30)加强数形结合,提高解题能力傅清荣(37)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思考黄茂林(44)法向量的应用饶新云(52)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赖荣铃(60)充分利用阅读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俞瑞芳(65)浅谈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问“问题”钟良发(68)新一轮课改农村实验教师工作之我见丘克进.1.(71)在化学教学中
2、渗透 STS 教育李贵元(75)论中学化学教师的审美素质俞又瑛(81)浅谈化学美育教学中的情景创设陈仲书(89)我看初一历史新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一历史教材内容变化特点浅议李新养(93)浅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余冬秀(98)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网络资源建设的思考校园网的建设蓝锦汉(106)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发散思维丘文华(111)中学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题特点与教学对策探析谢仰贵随 着 中 学 思 想 政 治 课 教 学 和 考 试 改 革 的 不 断 深 入 , 政 治 学 科 开 卷 考已 是 大 势 所 趋 。 不 但 中 考 政 治 开 卷 考 , 目 前 高 中 政 治 会 考 又 实 行
3、 开 卷 考试 。 开 卷 考 试 有 利 于 学 生 创 新 意 识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 对 此 , 师 生 普 遍比 较 欢 迎 。 但 是 , 以 往 习 惯 于 “教 条 条 、 背 条 条 、 考 条 条 ”应 试 模 式 的师 生 , 如 何 适 应 开 卷 考 试 的 新 要 求 , 教 好 、 学 好 思 想 政 治 课 , 这 是 摆 在师 生 面 前 尤 其 是 每 位 思 想 政 治 教 师 面 前 的 一 个 迫 切 需 要 解 决 的 课 题 。 笔.2.者 结 合 自 己 的 教 学 实 践 , 就 思 想 政 治 课 开 卷 考 试 题 特 点 以
4、 及 教 学 对 策 ,谈 谈 粗 浅 的 看 法 。那 么 , 思 想 政 治 课 在 开 卷 考 条 件 下 , 试 题 有 什 么 特 点 呢 ? 主 要 包 括以 下 几 个 方 面 :第 一 , 开 放 性 。 与 闭 卷 考 恰 恰 相 反 , 开 卷 考 试 题 内 容 不 是 封 闭 性 的 ,而 是 开 放 性 的 。 这 体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 一 是 内 容 的 开 放 性 , 二 是 思 维 方 式的 发 散 性 。 内 容 的 开 放 性 , 表 现 为 主 观 题 增 多 , 材 料 阅 读 量 大 , 不 拘 泥于 课 本 , 而 是 结 合 时 政 热
5、点 和 学 生 实 际 , 让 学 生 以 主 人 的 角 色 来 吸 纳 和处 理 有 关 信 息 材 料 , 并 结 合 课 本 知 识 发 表 自 己 的 看 法 。 如 : 一 则 关 于“法 轮 功 ”邪 教 组 织 残 害 生 命 的 材 料 , 要 求 用 所 学 的 哲 学 原 理 加 以 评 析 。学 生 的 作 答 就 不 是 被 动 地 应 试 , 而 是 主 动 地 思 辨 和 分 析 , 可 用 物 质 与 意识 相 互 关 系 的 原 理 去 分 析 说 明 其 世 界 观 是 唯 心 主 义 的 , 其 本 质 是 “反 人类 、 反 社 会 、 反 科 学 ”的
6、 邪 教 。 亦 可 用 社 会 意 识 对 社 会 存 在 具 有 能 动 的反 作 用 原 理 说 明 , 落 后 的 、 反 动 的 、 不 科 学 的 社 会 意 识 会 阻 碍 社 会 发 展 。另 外 , 学 生 的 思 维 也 应 是 开 放 性 的 。 答 案 不 是 惟 一 性 的 , 相 反 , 学 生 可以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进 行 说 明 , 真 可 谓 “仁 者 见 仁 , 智 者 见 智 。 ”第 二 , 综 合 性 。 开 卷 考 试 题 知 识 覆 盖 面 广 , 综 合 性 强 , 不 但 学 科 内综 合 , 学 科 之 间 知 识 的 综 合 也 很
7、 常 见 。 这 就 需 要 学 生 有 较 广 博 的 知 识 背景 , 并 能 将 自 己 所 学 知 识 融 会 贯 通 , 注 重 挖 掘 知 识 点 之 间 的 联 系 , 注 重对 知 识 的 迁 移 和 扩 展 , 注 重 教 材 和 时 政 热 点 的 有 机 结 合 。 例 如 , “我 们党 80 年 的 实 践 给 我 们 哪 些 启 示 ? ”这 样 一 道 考 题 , 学 生 所 受 的 启 示 有很 多 , 如 “必 须 始 终 坚 持 马 列 主 义 、 毛 泽 东 思 想 ”、 “必 须 以 经 济 建 设 为中 心 , 大 力 发 展 生 产 力 ”, 等 等
8、 。 但 归 结 起 来 , 无 非 就 是 要 坚 持 “三 个代 表 ”重 要 思 想 。第 三 , 创 造 性 。 开 卷 考 试 使 命 题 的 指 导 思 想 由 知 识 立 意 转 变 为 突 出素 质 立 意 和 能 力 立 意 。 试 题 更 加 注 重 对 学 生 运 用 知 识 分 析 问 题 解 决 问 题能 力 的 考 查 。 它 要 求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给 学 生 传 授 丰 富 有 益 的 信 息 , 拓 展 学生 的 知 识 视 野 , 提 高 想 象 能 力 和 创 新 思 维 , 体 现 了 素 质 教 育 所 要 求 的 注.3.重 创 新 意 识
9、和 实 践 能 力 培 养 的 要 求 。 因 而 , 思 想 政 治 考 试 的 评 分 标 准 一般 都 作 出 规 定 : 对 于 主 观 题 : “回 答 有 新 意 的 , 可 酌 情 加 分 。 ”第 四 , 实 效 性 。 思 想 政 治 开 卷 考 试 题 的 材 料 往 往 是 学 生 周 边 常 耳 闻目 睹 却 又 颇 感 困 惑 的 事 例 , 贴 近 生 活 , 联 系 实 际 。 在 对 材 料 的 设 问 上 力图 要 求 学 生 把 自 己 “摆 进 ”材 料 中 去 , 身 临 其 境 , 让 学 生 “现 身 说 法 ”,有 感 而 发 。 体 现 了 知
10、行 统 一 的 教 学 原 则 , 突 出 了 思 想 政 治 课 鲜 明 的 学 科特 点 。针 对 思 想 政 治 课 开 卷 考 试 题 的 特 点 , 教 师 应 如 何 上 好 政 治 课 ? 笔 者以 为 , 主 要 对 策 如 下 :首 先 , 必 须 构 建 新 型 的 师 生 关 系 。在 传 统 的 “师 德 尊 严 ”观 念 的 影 响 下 , 师 生 之 间 的 关 系 不 可 能 是 民主 、 平 等 的 。 教 师 常 “居 高 临 下 ”, 喜 欢 板 着 面 孔 训 人 , 甚 至 动 辄 打 人 ,教 师 一 味 地 讲 , 学 生 只 能 忠 实 地 记 ,
11、 没 有 思 考 的 余 地 。 殊 不 知 , 这 样 角色 错 位 ,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无 从 发 挥 。 在 开 卷 考 条 件 下 , 思 想 政 治 教 师 尤其 需 要 更 新 观 念 , 真 正 做 到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 教 师 为 主 导 。 特 别 是 在 研 究性 学 习 中 , 教 师 不 是 单 纯 的 知 识 传 授 者 , 而 应 成 为 学 生 学 习 过 程 中 的 指导 者 和 促 进 者 、 参 与 者 和 研 究 者 , 成 为 整 个 研 究 性 学 习 过 程 中 的 管 理 者和 引 路 人 。 因 为 面 对 开 放 性 试
12、题 , 学 生 要 从 多 角 度 去 思 考 和 回 答 问 题 。如 果 没 有 民 主 、 平 等 的 师 生 关 系 , 没 有 融 洽 、 和 谐 的 课 堂 氛 围 , 那 么 ,学 生 的 思 维 就 会 被 禁 锢 , 就 不 可 能 积 极 提 问 并 加 以 研 究 、 讨 论 , 形 成 自己 的 观 点 。 这 样 是 不 能 适 应 开 卷 考 要 求 的 。其 次 , 既 要 重 视 “双 基 ”教 学 , 更 要 加 强 综 合 能 力 训 练 。政 治 开 卷 考 试 不 是 简 单 地 考 一 些 基 本 概 念 、 基 本 原 理 , 而 是 注 重 考查
13、学 生 对 基 本 概 念 、 基 本 原 理 的 理 解 和 运 用 。 当 然 , 掌 握 好 基 本 概 念 、基 本 原 理 是 学 生 进 行 综 合 的 基 础 。 所 以 , 政 治 教 师 不 能 忽 视 “双 基 ”教学 。 在 此 前 提 下 , 从 整 体 上 把 握 知 识 点 之 间 的 联 系 , 理 清 脉 络 , 逐 步 提高 其 综 合 能 力 。 譬 如 , 在 教 学 高 二 哲 学 “看 问 题 要 分 清 主 流 和 支 流 ”这一 框 题 时 , 首 先 要 让 学 生 理 解 和 掌 握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 “矛 盾 的 次 要.4
14、.方 面 ”等 基 本 概 念 , 以 及 矛 盾 主 、 次 方 面 相 互 关 系 的 基 本 原 理 , 然 后 运用 这 一 原 理 去 分 析 一 些 实 际 问 题 , 如 “怎 样 正 确 看 待 一 些 党 员 干 部 中 存在 的 腐 败 现 象 ? ”通 过 讨 论 分 析 , 同 学 们 终 于 认 识 到 , 绝 大 多 数 党 员 干部 能 做 到 立 党 为 公 、 执 政 为 民 , 这 是 主 流 ,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 腐 败 现象 则 是 支 流 , 是 矛 盾 的 次 要 方 面 。 但 如 果 对 腐 败 问 题 掉 以 轻 心 , 不
15、及 时加 以 惩 戒 , 支 流 就 会 转 化 为 主 流 , 就 要 亡 党 亡 国 。 这 就 要 求 我 们 看 问 题既 要 全 面 , 又 要 分 清 主 流 和 支 流 。 从 而 对 党 作 出 全 面 、 综 合 的 评 价 。再 次 , 鼓 励 学 生 质 疑 , 培 养 创 新 能 力 。针 对 开 卷 考 试 题 具 有 创 造 性 特 点 , 政 治 教 师 应 以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意识 、 创 新 精 神 和 创 新 能 力 作 为 自 己 的 教 育 教 学 目 标 。 培 养 创 新 能 力 , 应鼓 励 学 生 大 胆 质 疑 。 没 有 疑 就
16、没 有 思 , 没 有 思 就 不 可 能 有 创 新 。 开 卷 考试 并 非 有 现 成 答 案 可 抄 , 而 是 极 富 思 考 性 、 创 造 性 , 不 求 答 案 的 千 篇 一律 , 但 求 观 点 “言 之 有 理 。 ”因 此 , 教 师 课 堂 设 计 要 更 多 地 考 虑 有 利 于学 生 学 会 思 考 、 善 于 思 考 , 加 大 信 息 量 。 要 结 合 教 学 进 度 , 讲 最 新 材 料 、讲 热 点 材 料 、 讲 兴 趣 材 料 , 以 材 料 为 载 体 、 用 知 识 作 辅 垫 , 通 过 讨 论 、辨 论 等 方 法 , 拓 展 教 学 时
17、 空 , 完 成 教 学 任 务 。 在 讲 解 中 , 引 发 学 生 争 论 ,鼓 励 学 生 有 自 己 的 见 解 。 对 学 生 的 不 同 思 路 不 轻 易 否 定 , 培 养 学 生 学 习的 成 就 感 , 思 维 创 新 的 愉 悦 感 。 例 如 , 党 的 十 六 大 报 告 提 出 “毫 不 动 摇地 鼓 励 、 支 持 和 引 导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的 发 展 ”。 有 学 生 就 提 出 疑 问 说 , 如果 有 一 天 , 非 公 制 经 济 在 国 民 经 济 中 的 比 重 超 过 了 公 有 制 经 济 , 那 还 叫“社 会 主 义 ”吗 ? 教
18、师 不 应 回 避 该 问 题 , 相 反 , 需 积 极 肯 定 该 生 问 得 好 ,并 让 全 体 同 学 参 与 讨 论 。 经 过 热 烈 的 讨 论 , 最 终 形 成 共 识 公 有 制 的主 体 地 位 主 要 体 现 在 : 其 一 , 就 全 国 而 言 , 公 有 资 产 在 社 会 总 资 产 中 占优 势 ; 其 二 , 国 有 经 济 控 制 国 民 经 济 命 脉 , 对 经 济 发 展 起 主 导 作 用 。 而这 种 主 导 作 用 又 主 要 体 现 在 控 制 力 上 。 国 有 企 业 通 过 建 立 现 代 产 权 制 度 ,使 股 份 制 成 为 公
19、 有 制 的 主 要 实 现 形 式 。 只 要 是 国 家 和 集 体 控 股 , 就 有 利于 扩 大 公 有 资 本 的 支 配 范 围 , 从 而 增 强 公 有 制 的 主 体 地 位 。 况 且 , “鼓励 ”、 “支 持 ”不 等 于 放 任 自 流 , 而 是 有 “引 导 ”, 依 法 监 督 和 管 理 。 另.5.外 , 有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领 导 , 有 人 民 民 主 专 政 的 国 家 政 权 , 有 坚 强 的 人 民军 队 作 后 盾 , 就 不 会 导 致 资 本 主 义 。最 后 ,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 提 高 解 题 能 力 。理 论 联
20、系 实 际 是 提 高 政 治 学 科 实 效 性 的 关 键 所 在 。 政 治 理 论 不 结 合实 际 , 无 疑 是 抽 象 的 说 教 , 不 仅 学 生 没 兴 趣 , 也 是 跟 开 卷 考 要 求 背 道 而驰 的 。 联 系 实 际 , 首 先 应 联 系 社 会 实 际 , 将 时 事 引 进 课 堂 , 把 书 本 知 识同 社 会 热 点 结 合 起 来 , 引 导 学 生 用 所 学 原 理 分 析 讨 论 国 内 外 大 事 , 形 成自 己 正 确 的 见 解 , 做 到 学 以 致 用 。 此 外 , 还 要 联 系 学 生 实 际 , 针 对 学 生中 存 在
21、 的 一 些 实 际 问 题 , 运 用 一 些 学 生 所 熟 悉 的 又 具 有 说 服 力 的 事 例 ,加 强 对 学 生 进 行 情 感 和 理 想 信 念 教 育 , 将 政 治 课 教 学 由 课 内 延 伸 到 课 外 。如 在 教 学 “在 新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坚 持 集 体 主 义 的 价 值 取 向 ”时 , 就 可 引 导学 生 进 行 讨 论 : 请 结 合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实 际 事 例 , 谈 谈 个 人 主 义 对 我 们 青年 学 生 健 康 成 长 的 危 害 。 经 过 讨 论 , 使 学 生 进 一 步 明 确 : 为 了 个 人 健 康
22、成 长 , 为 了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顺 利 进 行 , 我 们 必 须 旗 帜 鲜 明 地 坚 持 集体 主 义 价 值 取 向 , 反 对 个 人 主 义 。 教 师 只 有 在 平 时 教 学 过 程 中 , 注 重 理论 联 系 实 际 , 政 治 课 才 会 有 生 命 力 。 也 只 有 经 过 大 量 训 练 , 才 能 提 高 解题 能 力 。总 之 , 中 学 思 想 政 治 课 在 开 卷 考 条 件 下 , 试 题 出 现 了 新 的 特 点 , 对思 想 政 治 教 师 和 学 生 有 着 更 新 、 更 高 的 要 求 。 我 们 只 有 不 断 学
23、 习 、 不 懈钻 研 , 更 新 观 念 、 革 新 教 法 , 与 时 俱 进 , 并 引 导 学 生 改 进 学 法 , 才 能 很好 地 适 应 开 卷 考 要 求 ,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6.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刘 柳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教人做人。语文教学必须以人性完善为终级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形成健全人格。关键词: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渗透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历经多年的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当前的语文教学仍然问题严重,一言以蔽之,是人文精神的流失。语文教学将最具人性之美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
24、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僵化的应试教育,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表现在学生身上则极端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这种功利性的倾向由来已久,令人触目惊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 ,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呢?由于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教人做人。所以我以为
25、充满浓烈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应达到这种境界;着重培养人的行为、能力和良好的习惯,使其自主地领悟语言规律,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和积淀,获得正确的观点、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与辨证的思想方法,并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与个人独创能力,能理解尊重别人,平等接纳他人,宽容差异等等。语文学科这种特有的人文内涵,它起着潜移默化构建学生美好人格的作用。那么,如何把人文知识或人文精神与语文内容融合在一.7.起,使学生真正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呢?韩军先生说过,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生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
26、肠荡气的人文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本领。 ”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具体说,我想至少有以下几个途径:首先,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回归语文人文性,文学性的真面目。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是通过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来体现的。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们或热情真纯,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感奋,或启人思考,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了某些思想,陶冶了某些情感。如小说荷花淀让学生在会心的笑声里领略了明朗、纯净的人格美与风光美,并进而认识到我们民族性格的可爱与可敬。沈从文的边城 ,我们在欣赏作者描绘的风光秀丽的边城的同时,更感受到这里的纯朴的民情,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诚、
27、纯洁的爱、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 鸿门宴一课,使学生在深深感喟之中认识人格的悲剧对历史人生的深刻影响。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教材中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因为,传统文化中隐含的许多难以言传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精深含义,给后人以启迪,给后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发挥、去开拓。能让学生从这些传统文化中感受其浓厚的人文气息。从春秋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到战国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汉代司马迁的“就极刑而无愠色” ,隐忍完成巨著,到晋代陶渊明的“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 从唐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28、俱欢颜” ,到宋代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 ,从清代顾炎武的“生死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到近代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直到现代的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些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做人”的修身立志等各方面的精神资源。因.8.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从传统美德中吸取精神养料,从加强传统道德入手,加强对学生“做人”的训练,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与水准,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所有这些优秀的作品,如果只为考试的答题需要肢解其意境,一味追求基础训练,技能的训练,就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教育。此外,在充分利用教材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改
29、编,演出课本剧,使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价值得到充分的强化。教材中有不少剧本节选,也有不少形象直观的其他文学作品,教师如能选择一些适宜演出的片断指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集中演出,其效果肯定会远远胜过教师独角戏般的分析讲解。因为改编、排练与演出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剧本所描写的时代,生活与人物的思想、感情不断加深认识反复体验的过程。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家对历史的评判和对生活的审视,真切地体验到了世间的真善美对人的心灵的震撼,从而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评判能力。总之,语文本是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也本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只要我们能抛开形式主义的教条,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从教材
30、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自已的切身经历或体验出发去学习语文,那么学生从语文中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文知识与单一的语文能力,而是人类数千年所积淀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人的文化教养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开设阅读课,进行人文教育。古代的私熟教学,是一种“读背”教学,少儿时的读背,能起到终身受益的作用。今天的语文教学,也应回到倡导阅读的主题上。阅读,不仅读教材“一掬水” ,更要读课本之外的“大江大河” 。应把阅读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不能仅针对课文进行僵化的分析,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去感受历史,感受人文,把文章读“厚” 。从而熟悉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的感情,激发民族
31、自信与自豪感。为了保障阅读课的顺利实施,教师应向学生阐明开放阅读课的意义,指导阅读方法,提出阅读要求(如.9.记随感,摘抄) ,注重阅读效果的检测(如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写书评等) 。并要提供阅读范围,使课堂内外阅读相结合。如课文故都的秋 ,其主题、文笔、构思与风格都极有特色。尤其是选材注重清、冷特色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故都寒秋的向往,这些都给这一散文大家的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同学们能去阅读郁达夫的其它作品,自我感受这一新文化运动巨匠的心灵历程。必然能够使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领略其人文内涵。由于学生大量阅读,思维宽度大大超前,更多地反映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对人生的冷静思考。而且阅
32、读量的增大,理解能力也随之增强,上课时会从全新角度积极思考、赏析、理解课文,提出自已的看法,显示出“能读书”的素质。如对项链中玛蒂尔德的看法就不仅仅局限于虚荣的悲剧,还包含了对她失项链后表现出的坚强的慨叹。因此,阅读课,全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深深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使语文学习的外延拓展为生活的外延。让学生在广阔的阅读中既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又达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承文化、了悟人生、建设精神家园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墨韵书香的浸染中,感悟着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更真切更丰富的人生。这不失为一种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有效尝试。再次,在审美教学中净化学生的产灵,情感教育中健全学生的人格。语文课在满足学生“认识需要”的基础上,要满足他们“美的需要” 。这就带来了语文课的审美价值。 “所谓审美价值,指审美对象具有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属性。 ”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进行审美教育。因为这种审美教育对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正成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手段。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人做人,而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机制具有比成人更强的可塑性。他们的内心深处崇尚美、热爱美的天性是出自人类本身自然特性的冲动。如果用美的观念去诱导、启发、涵濡他,就能使其确立美的观念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