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电影十二怒汉影评姓名:姜山 学院:经济法学院 学号:2012021137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可是,亲耳听到的难道都是假的吗?亲眼见到的难道都是真的吗?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一个男孩。只因他 5 岁便饱以老拳,10 岁进少年法庭,15 岁进感化院,曾因抢劫而被捕,多次持械斗殴,刀技高超就断定他是个坏孩子,甚至判定他杀人?只因他买过与凶器一模一样的刀,没有不在场证据就断定他是凶手?而楼下老人听到那句“I will kill you!”,听到摔倒声,看到孩子跑出家门就可以指责他杀了父亲吗?女证人目睹他杀了他父亲的全过程就没有任何疑点吗?男孩杀
2、了他的父亲,这就是真相吗?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心、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事实真相,而要依靠证据,可是,这些证据都是真的吗?电影十二怒汉为我们讲述。首先是物证,一把雕刻精美的刀,据小店老板所说独一无二,可是 8 号恰巧有一把;用凶刀的方法应该是自下而上斜刺入,而以男孩的高度要做到这样几乎不可能,物证不成立。其次是人证,女人夜深失眠,在 12:10 隔着一条电车铁轨,看到男孩把刀插入了父亲的胸膛。观察可知,女人眼睛近视,而且人们睡觉时通常不戴眼镜,那么她怎么看得清呢?逻辑推理让我们得出了一个合理怀疑。然后,老人 12:10 听到吵闹声,听到那句颇含动机的话, 1 秒钟后听到摔倒声,他用了 15 秒跑到门口,
3、打开门看到男孩跑出去。在这里,我们产生两个合理怀疑:8 号陪审员模拟跑动过程,时间至少要 40 秒;12:10 电车经过,噪音隆隆,而 8 号住在电车铁轨旁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这种噪声环境下我们听不到吵闹声,老人也可能撒了谎。再次,4 号陪审在正常状态下记不起以前看的电影,那么男孩若是没有杀人,他在与父亲吵架、回家后看到父亲被杀的情况下记不得当天的电影也在情理之中。有没有可能凶刀只是巧合?女人眼花?跛脚老人的心理如 9 号麦卡维尔所说一样?答案是肯定的。而正是因为这一切的合理怀疑,8 号陪审说服了其余11 个人,男孩无罪释放。男孩真的无罪吗?8 号陪审说:“我不知道。 ”确实,我们只是用逻辑批判
4、思维对男孩杀人产生了合理怀疑,而并不能判断他真的无罪。正如倪梁康先生所说, “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这样的结果就以为上述辩论所指向的就是所谓的事实和真相,或者易言之,不要以为辩论的过程乃是廓清迷雾、显现真理的过程。即使我们有了上面那么多所谓的“事实” ,但从影片的结局来看,这些事实反映的不过是矛盾的事实 、是一种矛盾的状态,是以证据本身的扑朔迷离来表现客观事实本身的不确定性。被告之所以被判无罪,是因为这种矛盾的无法解决,而不是因为他事实上没有杀人。 ”真相,我们不得而知。而所谓的合理怀疑,在我理解就是人们为了追求事实的真相所作出的谨慎的逻辑分析;“墙卵理论” ,我们支持“卵”一方的理由也是因为人们大
5、多站在“墙”边,产生了很多对“墙”有利的合理怀疑而忽略了对“卵”有利的合理怀疑。法律与真相的衔接,也在于合理怀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合理怀疑”而产生的判决就一定是正确的,因为迄今为止利用陪审制度、给陪审员留下合理怀疑而逃脱法律制裁的人也不占少数,只是因为“宁肯放过一千,也不错杀一个”的理念。而中国法律,自古以来人么根深蒂固的“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信条也不是错误的,法律制度不同,对真相的追求却相同。影片中,一个陪审员最后这样理解道:“排除偏见并不容易,每遇到一宗案件,要揭露真相并非易事。我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也许没有人知道,我只想为清白者辩护。我们所讨论的各种可能,也许是错误的;也许我们使有罪的人消遥法外,我不敢肯定。也许有人可以做到。但我们有合理的质疑,这对法律十分重要。 ”我想这正是这个影片想要表达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