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管理心理學概述第一節 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內容一. 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1. 管理心理學研究管理過程程中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一門科學.2. 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個體心理,群體心理和組織心理 .個體心理:是指處在組織管理過程中的個人的心理活動 ,如個體的知覺過程,個體的價值觀與態度,個體的需要,動機與激勵,個體的個性特點等等;群體心理:是群體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形成的心理活動 ,如群體的動力,群體的溝通,群體的人際關系等等;組織心理:是指組織整體動態變化過程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 ,如組織中的領導心理,組織構與設計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象及特點,組織文化建設過程中應考慮的心理因素
2、,績效考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組織變革與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心理現象等.3. 管理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1) 管理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的關系: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 .管理心理學要運用普通心理學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並使之在管理活動中具體化.普通心理學是心理科學體系的基礎學科,管理心理學是心理科學中的應用方面的分支.因此,普通心理學與管理心理學的關系是基礎理論與具體應用的關系,管理心理學以普通心理學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研究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的特殊規律.2) 管理心理學與工程心理學的關系:工程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人與機器的關系 ,管理心理學研究的人與人的關系,二者研究
3、的對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問題,二者的關系極為密切,從工程心理學的發展方向來看,必然涉及管理心理學的研究,管理心理學也需要工程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補充.3) 管理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關系: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內容 (個人心理活動對群體心理活動的影響,群體心理活動對個人心理活動的影響,個人與個人之間心理活動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群體與群體之間心理活動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企業管理領域中的具體化,也就是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即:社會心理學的知識(團體,交往, 溝通,模仿,暗示,人際關系等)在企事業管理中的運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學的基本內容.第二節 管理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一. 管理心理學的理論準備
4、:1) 心理技術學的形成:是解決人適應機器的問題;2) 霍桑實驗是組織管理心理學的先驅性研究;3) 群體動力理論:人的行為是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涵數或結果 .4) 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可分為五類:生理/安全/ 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以上理論對管理心理學的產生起了酋基性作用;二. 管理心理學的發展:1) 研究機構不斷擴大,專業研究人員迅速增加;2) 研究課題日益廣泛,深入;3) 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發展;4) 研究方向逐漸趨於綜合化;5) 管理心理學對管理理論和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6) 管理心理學家對美國的社會福利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管理心理學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有:1) 建立了學術
5、組織與教學的研究機構;2) 翻譯和編寫了一批管理心理學著作;3) 各管理院校多數開設了管理心理學課程,並為企業管理人員舉辦了各种講習班;4) 培養出了一批專業人員;5) 開展了多方在的研究工作;第三節 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原則與方法一. 管理心理學研究的原則:1) 客觀性原則;2) 聯系性原則;3) 發展性原則二. 管理心理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測驗法和個案法;第四節 學習管理心理學的意義意義在於:一. 有助於管理者樹立以”人” 為中心的管理理念二. 有助於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的統一,更好的滿足職工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三. 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四. 有助於加強政治思想教育
6、工作;第二章 管理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第一節 管理學理論一. 古典管理理論:這是西方管理理論發展的第一階段 ,這個階段又分別由三种理論組成: 早期管理理論/傳統管理理論/科學管理理論早期管理理論:代表有亞當.斯密的 和大衛.李嘉圖的;傳統管理理論:又稱經驗管理,代表有巴貝奇的,比較有典型性的是艾末生所概括的管理十二原則;科學管理理論:特點是以科學技術作為建立管理理論的主要依據 .代表有: 美國的泰羅,法國的法約爾;德國的韋伯以及後來美國的古利克和英國的厄威克 .二. 行為科學理論:這是西方管理理論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是從 20 世紀 20 年代開始的”人際關系-“行為科學” 的理論.研究的內容包括
7、 :人的本性和需要/行為動機/ 人際關系;由人際關系理論和行為科學理論組成;三. 現代管理理論:之是管理理論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屬於管理理論的新階段即: 現代管理理論;主要由: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第二節 心理學基礎知識一. 心理現象歸類表:心理學心理現象心理過程個性心理認識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情感過程:人對現實的態度體驗,包括情緒,情感,情操意志過程:人在改造現實時不怕困難,去完成任務的心理過程個性傾向性: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氣質,性格等.二. 心理過程心理過程:即:心理活動的過程,
8、是心理現象的不同形式對現實的動態反映.心理過程又分為三個方面,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1. 認識過程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2.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种態度的體驗,是對事物好惡的一种傾向 ;3. 意志:是指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支配其行動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第三節 人性假設理論西方管理心理學中提出了四种與管理有關的人性假設,即:經濟人 ,社會人 ,自我實現人 ,復雜人一. 經濟人假設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已的私利 .任務管理:就是進行計劃,組織,經營,指導和監督.二. 社會人的假設認為:人們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質利益 ,對於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极性只有次要意義,
9、人們最重視在工作中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於調動人的生產積极性是決定性的因素.三. 自我實現人假設認為:人類需要的最高層次就是自我實現 ;四. 復雜人假設第三章 個性與管理第一節 個性的一般概述一. 個性:是指一個人整個的,本質的,比較穩定的意識傾向性與心理特征的總和 ;人的心理過程包括認 知,情感和意志三個過程.這三個心理過程的穩定的傾向性和特征構成了一個人的心理全貌,構成了一個人的個性.1. 個性包含了兩個相互聯系的部分:一是個性傾向性 :包括興趣,愛好,需要,動機,信念,理想等;二是個性的心理特征,即心理過程的特征,主要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二. 個性的特征1. 獨特性:2.
10、 整體性;3. 穩定性;4. 傾向性;三. 個性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1. 個性形成的三個時期:嬰幼兒期 ,學生時期 ,社會時期2. 影響個性的因素:先天遺傳因素 ,家庭因素 ,文化傳統因素 ,階級和階層因素;四. 個性的理論:特質論 ,社會學習論 ,心理分析論 ,個性類型論;1. 特質論:就是從人的心理特性來研究人的個性.這种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爾波特 ,艾森克和卡特爾等;2. 社會學習論:主要代表有米勒,達樂,羅特,班圖拉等 .它強調環境和情況對個人行為和性格起決定作用,認為環境中的事物通過學習成為自已行為的模式,而個人的行為對環境也有一定的影響;3. 心理分析論:這种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11、奧在利的精神病醫學家弗洛伊德及其學生榮格和阿德勒;4. 個性類型論:榮格和麥迪等是個性類型理論的代表人物 ;第二節 氣質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一. 氣質的概念與類型1. 氣質:是個人與神經過程的特性相聯系的行為特征 .神經過程可分為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社經過程的基本特征包括三方面:神經過程的強度 ;神經過程的均衡性 ;神經過程的靈活性 ;二. 氣質的類型:高級神經活動的四种基本類型(氣質類型):活潑型 ;安靜型 ; 興奮型 ;抑制型 ;弱型;1. 活潑型:行為特征;活潑好動,敏感,反應迅速,喜歡與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容易變換,情緒易表現和變換,行為的外傾性明顯,對行為的改造較容易.2. 安
12、靜型:行為特征:安靜,穩重,反應緩慢,沉默寡言,情緒不易外露,注意力穩定又難於轉移,善於忍耐,行為的內傾性明顯,對興奮性行為的改造較容易;3. 興奮型:行為特征是: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於衝動,心境變換劇烈,行為的外傾性明顯,對興奮性行為的改造較不容易;4. 抑制型:行為特征:孤僻膽小,行動遲緩,不易動情,體驗深刻細心,感受性很強,敏感多疑,缺乏果斷和自信,精碅較不足,忍耐力較差,行為的內傾性嚴重,對行為的改造較難;三. 氣質在管理中的應用1. 氣質在實踐中地位與作用:A. 氣質類型本身無好壞的區別;B. 氣質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高低;C. 氣質對工作性質和效率以及人際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
13、有一定的影響作用;2. 氣質的應用必須注意的几個問題:a. 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員時,必須注意氣質要求的絕對性;b. 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員優化組合時,必須注意氣質要求的互補性;c. 在進行人員培訓時,既要注意氣質的順應性,也要注意氣質的發展性;第三節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一. 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結構1. 性格:是一個人比較穩定的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 .2. 性格與氣質的關系:聯系: 性格和氣質都是人腦的機能,其共同的基礎是神經類型; 性格和氣質是在人的生活實踐中同時形成的,也是由人的腦的同一活動實現的.區別:氣質更多地體現神經類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響,是神經類型在行為,活動中的直接
14、表現,而性格更多地體現了社會生活條件和環境的外來影響,是在神經類型的基礎上形成的暫時聯系系統.氣質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任何氣質都有它積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而性格則有好壞之分,因為性格決定著和影響著人的行動的方向和內容;3. 性格的特征結構:態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緒特征, 理智特征二. 性格的類型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1. 性格的類型:a. 按人的心理機能分類:理智型、情緒型、意志型b. 按人的心理活動傾向性分類:外傾型和內傾型c. 按人的獨立性程度分類:順從型和獨立型d. 結合人的四种氣質類型分類:活潑型,力量型,完美型 ,和平型三. 性格的應用必須重視的幾個方面:1. 要重視管理者自身性格
15、的鍛煉;2. 要重視對組織成員性格的了解和把握;3. 要重視領導班子及其組織成員的性格互補結構;4. 要重視創造一個有利於培養良好性格的環境;第四節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應用一. 能力的概念及其制約因素1. 能力:是指個人完成某种活動所必備的心理特征 ,或者說,能力是個人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2. 制約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因素:素質、教育、社會實踐、勤奮、興趣等教育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是決定性的因素;二. 能力的結構, 差異及其應用 :1. 從不同角度對能力結構進行分類:a. 基本能力和綜合能力;b. 再造能力和創造能力;c. 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2. 能力的個別差異:a. 能力的類型差異;
16、b. 能力的水平差異;c. 能力發展的早晚差異;3. 能力的應用要注意的幾個問題:a. 在安排工作時,注意對組織成員的能力進行全面了解,做到人盡其才;b. 在招聘人員時,注意職業對能力要求的閾限性,避免要求過高或過低;c. 在優化組合時,注意能力類型差異的互補性,以發揮團體的協作作用;d. 在人員培訓時,注意處理好基本能力和綜合能力的關系,以提高培訓效果;第四章 知覺與個體行為第一節 知覺的一般概述一. 知覺的概念1. 知覺:是當前的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並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的反映.2. 知覺和感覺的關系: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 .沒有感覺就沒有知覺,感覺反映事物的
17、個別屬性,知覺反映的是事物的整體屬性.3. 知覺與思維的關系: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抽象的反映 ,知覺則是對客觀事物直接的,具體的反映,在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中,知覺與思維密不可分,知覺是思維的窗口,為思維提供感覺信息,思維對感覺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把知覺組織起來,使知覺獲得一定 的意義.4. 知覺的過程:觀察.選擇.組織.解釋.反映五個階段 :觀察:即個體運用自已的感覺器官去觀察外界的客觀事物 ,通過視覺,听覺,味覺,膚覺,觸覺,嗅覺等,去感覺客觀事物的各個個別屬性.選擇:即根據自已的需要,動機,興趣,經驗以及客觀事物的特征和所處的背景 ,去決定知覺對象的取舍.組織:即運用思維的力量,把感覺信息
18、與大腦表象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組織起來 ,將其綜合成整體的認識.解釋:即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對知覺對象進行加工,處理 ,經過抽象,概括,使其獲得一定的意義.反應:即個體對知覺對象的解釋,最終會在自已的態度或行為中反映出來 .二. 影響知覺選擇性的因素: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1. 影響知覺選擇性的客觀因素:a. 知覺對象本身的特征;b. 對象和背景的差別;c. 對象的組合;(知覺對象的組合服從的原則:接近原則.相似原則.閉鎖原則.連續原則);2. 影響知覺選擇性的主觀因素:a. 需要和動機;b. 興趣和愛好;c. 個性特征;d. 過去經驗;e. 知識結構;第二節 社會知覺及其效應一. 社會知覺的概念
19、與分類1. 社會知覺的分類:a. 對個人的知覺:主要是指通過對別人外部特征的知覺 ,進而取得對他們的動機.感情,意圖等的 認識.b. 人際知覺:即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知覺.是以人際交往行為作為知覺對象 ,發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知覺.c. 角色知覺:它是指對人們所表現的角色行為的知覺 .2.社會知覺效應: 第一印象效應. 暈輪效應. 優先效應和近因效應 . 定型效應.a 第一印象效應 :也稱初次印象,它是指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時所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要是獲得被知覺者的表情,姿態,身材,儀表,服裝等方面的印象;b.暈輪效應:是指我們在觀察某個人時,對於他的某种品質或特征有清晰明顯的知覺 ,由於
20、這一特征和品質從觀察者的角識來看非常突出,從而掩蓋了對這個人其他特征和品質的知覺.c.優先效應和近因效應:優先效應是指一個人最先給人留下的印象有強烈的影響,它與它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應則是指最後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有強烈的影響.d.定型效應:是指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了對社會上某一類人的比較固定的看法 .第三節 社會知覺的歸因分析一. 歸因的概念與模式1.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已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 ,解釋和推測其原因的過程.簡言之,歸因就是根據人的外部行為特征解釋和推論其原因.2. 歸因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心理活動的歸因,即人們心理活動的產生應歸結為什麼原因;行為的歸因,即根據人的行為和
21、外部表現,推測其對其心理活動,這是社會知,覺歸因的主要內容;對人們未來行為的預測,即根據人們過去的行為表現,預測他們以後在有關情境中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3. 歸因的模式:a. 海德的兩因歸因模式:外歸因和內歸因;b. 凱利的三度歸因模式;三方面的因素:歸結為知覺者本人的特點 ;歸結為知覺者對象的特點 ;歸結為知覺者與知覺對象進行交往時所處的情境;歸因的三個標準來決定:前後的一貫性. 普遍性;差异性;c. 韋納的成敗歸因模式:成功歸因傾向和失敗歸因傾向人們的行為獲得成功或遭到失敗主要因素歸因於:努力 ,能力,任務難度和機遇.二. 歸因編差及其克服1. 常見的歸因偏差:a. 觀察者與行為者的歸因偏
22、差:b. 涉及個人利益的歸因偏差;c. 對自然現象作擬人化歸因的偏差2. 歸因偏差的克服:(怎樣克服歸因偏差?)a. 首先,要引導組織成員學習科學知識,尊重自然規律的特殊性,避免擬人化歸因;b. 其次,要引導組織成員多進行個人傾向歸因,克服總是歸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提高他們的成就動機對工作績效的影響作用.c. 最後,要引導組織成員多從內在的不穩定因素(努力)歸因,少從內在的穩定因素(能力)歸因,克服總是認為自已能力低的歸因偏差,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第三節 自我知覺,自我意識與自我管理一. 自我知覺1. 自我知覺:是指一個通過對自已行為的觀察而對自已心理狀態的認識 ;2. 自我知覺與社會知覺的關
23、系:社會知覺是對人的知覺 ,所以,廣義的社會知覺包含了自我知覺.自我知覺就存在於社會知覺之中,兩者在心理活動過程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一方面,自我知覺往往是在社會知覺中進行的,離開社會知覺,就不存在自我知覺,另一方面,在社會知覺中必然發生自我知覺,自我知覺對社會知覺具有影響作用.二. 自我意識1. 自我意識也稱自我,它指個體對自已存在的一切的認識,包括認識自已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已與他人的關系.自我意識包括 和 兩個部分,自我意識實質上就是作為主觀的我對作為客觀的我的覺察;2. 自我意識由物質自我,社會自我和精神自我三部份構成;a. 物質自我:也稱生理自我,個體的軀體是其中心部份 .物質
24、自我的心理活動,表現為對自已身體,外貌,衣著,風度,所有物等的認識,其行為常常表現為追求身體的外表,特質俗望的滿足,維持家庭的利益等.b. 社會自我:它是個體對自已被他人或群體所關注的反映 ,是個體自我的中心部份.社會自我的心理活動,一般表現為對自已在團體中的名望,地位,評價和自已擁有哪些親朋好友以及家庭的經濟地位等的認識,其行為往往表現為追求名譽地位,參與兗爭,爭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c. 精神自我:它是個體對其心理活動的覺知與調節自已的心理活動的過程 ,狀態,特征.精神自我的心理活動,表現為個體對自已的智力,能力,氣質,性格,興趣等特點的認識,其行為一般表現為追求信仰,注意使自已的行為符合社
25、會規範,謀求智慧和能力的發展等;3. 自我總識與自我知覺的關系: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兩者在個體的心理發展過程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自我意識是在自我知覺的基礎上形成的.但自我意識的形成也不是被動的,而是能動的,對自我知覺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三. 自我管理:1. 自我管理:是指個體對自已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的調節 ,控制或約束.它的主要特點是個體主動地管理自已,而不是依靠他人.2. 自我管理的內容,主要有自我思想管理,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行為管理三部份:3. 自我意識對自我管理的意義:a. 首先,自我意識為自我管理提供根據;b. 其次,自我意識決定了自我管理的方向.c. 最後,自我意識使
26、自我管理獲得了一致性;第五章 價值觀與態度第一節 價值觀及其作用一. 價值觀的概念與形成1. 價值觀:是個人關於事物,行為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 .二. 價值觀的分類及其特點:1. 阿爾波特將價值觀分為六种:a. 理論的:強調通過理論性的批判的方法探求真理 ;b. 經濟的:強調功用性的實務性;c. 惟美的:強調形式與和諧.d. 社會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愛和信任;e. 政治的:強調權力的獲取和影響力;f. 宗教的:強調經驗的一致性及了解宇宙本身.2. 格雷夫斯按照生活形態,把錯綜復雜的價值觀歸納為七個層次:a. 反應型:b. 宗法型:c. 自我中心型:d. 堅持已見型:e. 玩弄權術型:
27、f. 社交中心型:g. 存在主義型:三. 價值觀的作用與應用:1. 作用:a. 動力作用,即作為個體追求價值行為的動力;b. 標準作用:即作為評價標準而判斷人們行為的利害 ,美丑,善惡,決定人們對事物的取舍,影響人們的態度;c. 調節作用.即調節自已行為指向一定的價值目標;d. 定向作用,即價值觀包含著價值要求,具有強烈的傾向性,並帶有鮮明的意向和情感色彩.第二節 態度及其作用一. 態度的概念與構成1. 態度:是主體對某特定對象進行認知,評價並作出價值判斷所形成的心理傾向 .2. 主要有以下幾种:a. 心理學家洛凱奇認為,態度是個人對於一共同對象的數個相關聯信念的組織.b. 瑟斯頓認為態度應被
28、看成一個人對任何事物的傾向,感情,成見,觀念,畏懼,恐懼等心理體驗的總和;c.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態度是對抽象或具體的對象或主張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d.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態度是根據經驗而組織起來的一种心理和神經的準備狀態,它對個人的反應具有指導性或動力性的影響.3. 態度的構成要素:a. 認知要素;b. 評價要素;c. 情感要素;d. 意向要素;態度的上述四個構成要素之間不是斷然分離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因為:a. 認知是態度的基礎,因為認知影響主體對客體的評價和情感,從而影響主體的行為意向,不同的認知會產生不同的評價;b. 評價和情感是態度的核心,因為它們是促成行為意向的關鍵.c. 意向是態
29、度的最終表現形式,它直接源於主體的情感反應;二. 態度的特性:特性:1. 對象性:主體的態度總是指向特定對象的;2. 社會性:任何人對任何對象的態度不是與生俱來的 ,因為人不是獨立的人,而是社會的人;3. 個體性:人的態度固然是在社會中形成的和改變的 ,是社會的產物,但由於態度歸根到底是人的一种心理體驗,心理傾向,因而即使在同一個社會里,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態度;4. 內隱性:態度是一種內在心理傾向,不能直接被人們所觀察 ,因為它只是行為的意向,行為的心理準備,而不是行為本身;5. 穩定性:態度的形成包括了主體的認識,評價,包括了由主體的價值偏好促成的情感反應 ,是主體理思考與情感衡量的結果.
30、6. 系統性:三. 態度的作用:1. 態度對人們的判斷和選擇的影響;2. 態度對學習的影響;3. 態度對工作效率的影響;4. 態度對人的忍耐力的影響;第三節 態度的改變及其理論一. 影響態度改變的主要因素:1. 社會環境因素;2. 團體因素;3. 態度系統特征因素;4. 個體人格因素;二. 態度改變理論及應用1. 參與改變理論及應用:參與改變理論在現代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為民主管理提供了有力 的支持.在民主管理中,生產者被動服從的局面得以改變,目標任務,規章制度,方案計劃等的制定是在生產者和管理者協商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生產者對目標,計劃等有著很強的認同感,對待管理者,生產勞動等的態度
31、也會發生變化,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2. 認知失調理論及應用:認知失調的兩個因素:a. 認知對於個人的重要性.b. 失調認知的數目與協調認知數目的相對比例;消除認知失調的方法主要有:c. 在認知失調的兩個因素中,選擇改變其中一個,使失調趨於協調;d. 增加新的認知因素,以加強協調關系的認知系統.e. 強調某一認知因素的重要性;3.態度變化三階段理論:分別是服從,同化,內化.a.服從階段 :服從階是態度轉變的第一階段;b.同化階段:在此階段,人膠不是被迫,而是自願接受他人的觀點 ,信念,態度和行為,使自已的態度與別人相接近.c.內化階段 :在此階段,人們把新思想,新觀點納入自已的價值體系之內,使
32、之成為自已態度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4.學習理論及應用:學習理論認為態度的改變過程是一個學習過程 .包括三方面的觀點: 即經典條件反射的觀點,操作條件反射的觀點,社會學習的觀點;a.經典條件反射的觀點:認為經典條件作用是形成和改變態度感情成分的最基本的機制.b.操作條件反射的觀點:操作條件反射強調先對操作環境作出反應 ,反應的結果反過來又會強化特定反應;c.社會學習的觀點 :認為通過觀察和模仿榜樣的行為,有利於態度的形成和改變.5.溝通改變太度理論及應用:第六章 需要,動機與激勵第一節 需要,動機與激勵的一般概述一. 需要:1. 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東西(物質的或精神的 )時,在內在
33、心理上產生的一种具有緊張感的主觀狀態.這种主觀狀態即我們通常所指的俗望.2. 需要的產生:就是在人的積极活動中,人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互動過程中產生並表現出來的 ;3. 需要的种類:a. 按需要的起源劃分:天然性需要與社會性需要;b. 按需要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 ;c. 按需要的內容及滿足條件來劃分:合理需要與不合理需要 ;二. 動機1. 動機:是直接推動個體活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動力和主觀原因 ,是個體活動的引發和維持的心理狀態.在一般的心理學分析中,動機被看做是行為的直接原因;2. 動機是制約個體活動效率的重要因素:a. 個體活動效率的主觀制約因素b. 動機因素比能力因素 要重要;三. 激勵1. 激勵:就是激發人的動機,調動人的工作積极性的過程 .它所表現的是通過對人的動機的激發,引導人的行為,有效發揮人的潛能和積极性,努力去實現目標的過程.激勵過程的基本模式:2. 激勵理論的分類:a. 內容型激勵理論;b. 過程型激勵理論;c. 狀態型激勵理論;第二節 內容型激勵理論一.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1. 需要層次論把人類的多种需要歸納為五大類和五個等級層次:a. 生理需要;b. 安全需要;需要心理緊張 動機 行動 目標需要滿足或需要未滿足新的需要或需要調整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