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经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http:/)为来自美国的商业机构提供中国投资环境的精准信息,为进入中国的商业决策提供快准确的数据支持。经连也致力于为中国各地政府、开发区服务,以专业的商业视角提供国际商务考察、商务流程标准化、开发区形象包装等全套解决方案。经连拥有准确的投资者信息、广泛的外国政府关系、丰富的招商引资经验、完善的服务体系,以及专业化的运作团队,并已帮助开发区成功引进多个外资项目。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梅萨市,在上海、夏威夷设有分公司。【信息来源:曹休宁】1 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1.1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 )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
2、域内大量集群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用产业集群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首先出现于波特 1990 年国家竞争优势 一书。此后,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根据国际经验,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了区域竞争力1。近 20 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迅速。在这些省份,有很多“块状”产业, 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 2001 年 6 月的调查汇总,在 88 个县市区中,有 85 个形成了 “块状经济 ”。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 519 个,块状经济总产值 5,993 亿元,约占当
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49%。珠江三角洲的 404 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 1/4。在产业方面, 当前我国的汽车、纺织和医药产业都呈现出产业集群的趋势。浙江省浙东南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出口加工基地,在不到 402 的区域内,自然集中了 50 多家企业,生产着全国 90%的维生素和相关中间体和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一系列抗癌药,2002 年仅出口交货值即达 50 亿元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纺织工业的集群化发展的特征十分明显。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调查,江苏省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浙江省绍兴县、杭州市萧山区,广东省东莞市、开平市、中山市等产值超过 100 亿元的 10 个
4、纺织基地市(县),纺织工业总产值达 2,442 亿元,占这 10 个市县工业总产值的 38%2。1.2 我国工业园区发展概况工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工业园() 是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 ,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园区建设方式。工业园区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工业实体进驻的区位环境,其目的在于吸引新工业的投资, 缓解工业对中心城市的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解决城市内部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混杂造成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工业园区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其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一种外部环境条件。工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加快我国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
5、载体。近年来,我国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得到了长足发展。例如,据浙江省经贸委初步统计 ,全省县市级以上工业园区 820个,其中省级以上 208 个,已建或在建的园区面积 72.7 万亩 ,累计完成工业性投入 1,400 多亿元。我国很多乡镇也建立了工业小区,包括乡镇工业园区在内,宁波市的工业园区总数达到127 个之多 ,苏州市工业园区的总数达到 235 个之多。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园区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育。2000 年度, 据对 53 个高新区内20,796 家企业的统计, 年末从业人员 251 万人; 实现技工贸总收入 9,209 亿元、工业总产值7,942 亿元、增加值 2,007
6、亿元、净利润 597 亿元、实际上缴税费 460 亿元、出口创汇 186亿美元。2000 年高新区企业主要生产经营产品达 21,896 种,其中 75%的产品及产品销售收入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6 个主要高新技术领域。1.3 产业集群对工业园区发展的启示1.3.1 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表现为:第一,资源集聚效应。产业集群吸引了专业化供应商和专业人才,聚集了专业化信息, 形成了专业化市场。第二,分工与协作效应3。产业集群内部形成的专业分工与协作,降低了交易成本, 创造了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 。同时
7、,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通过集体学习和“干中学”,促进了企业创新4。第三, 区域集聚效应。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第四,资源共享效应。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值得指出的是,集聚效应产生的前提是集群内企业围绕关联产业和产业链形成有机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而这正是工业园区发展中应该给予高度关注的地方。1.3.2 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工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
8、产生聚集效应。如果内部各企业间缺少产业关联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导致各个企业都是封闭的大而全的生产系统,生产和交易成本很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企业发展受到抑制, 也没有精力去创新。而且,由于入园企业非集群化以及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新企业衍生的风险和成本都很高。因此,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在这些企业之间,既有相互竞争, 又有基于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所形成的协作。基于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的工业园区同样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事实
9、上,国内外成功的工业园区都是以产业集群为显著特征的。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工业园、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台湾新竹科技园等等。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及其机制对于工业园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5。工业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同样存在于产业集群之中 ,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的组织形式,是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工业园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工业园区内能否形成产业集群。今后一段时间,各级政府和工业园区必须围绕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2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苏南案例2.1 苏南案例近年来, 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有目共睹,其中工业园区在苏南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一些成功的工业园区都
10、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以苏州为例,一个市竟拥有 5 个国家级开发区和 11 个省级开发区,2002 年这些开发区实际利用的外资、提供的财政收入和实现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市的 74%、40% 和 70%以上;园区的平均经济增速超过了 50%。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是中新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是苏州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开发建设 8 年多来,园区新增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均占到苏州大市 20%左右,和财政收入占到 12%左右,园区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点。与开发初期相比,园区职工人均收入翻了两番,达到 2.3 万余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 3.4 倍,达到 7,800 元左右
11、,新增就业岗位 5 万余个。2002 年以来,园区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据统计,2002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51.7 亿元( 占全市 12.1%),增长 39.7%;完成财政收入 32.6 亿元(占全市11.2%),增长 33.7%。苏州工业园的成功与园区企业的产业集群有着密切的关系。该工业园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微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医疗用品等几个产业。其中微电子信息企业 31家,精密机械产业 27 家,医疗用品产业 12 家6。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有着强大的集聚效应。在产业集群的地区,产业细分和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并由此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平台, 更加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在这些地区的集聚。例
12、如,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龙头企业”的周边,都有大量的配套厂商围着它转。根据一项调查,在江苏省吴江开发区,目前生产最终产品的外商企业,装配材料 80%以上就地就能配齐。如果再与周边的一些企业相衔接,配套水平可达 98%以上。这种全方位、高水平、大范围配套的产业集群,可以大大降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制造成本,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的强劲动力。“微盟现象”可以告诉我们这个集聚效应有多么明显。台湾的微盟电子是世界最大的电脑主板生产商之一。它之所以到昆山建厂,是因为昆山的出口加工区集中了广志、伦飞志合、神达、英业达等 6 大笔记本电脑商, 年产量占世界市场的 1/4,对电脑主板有着巨大的需求量,正好可以 “消
13、化”它的产品。而这个投资达 25 亿元人民币的微盟电子( 昆山)有限公司,自 2001 年 12 月动工以来,虽然目前还没有投产 ,就已经吸引了 100 多家配套生产服务商来昆山建厂7。随着配套厂商越聚越多,配套能力越来越强,苏州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的产业链将更加完善, 反过来又会吸引众多世界级大厂商的加盟。飞利浦就是被这条“产业链”吸引过来的。在苏州,飞利浦电器所用配件的 95%,在周围 100运输圈内都能采购得到。2004 年 4 月,投资 10 亿美元的飞利浦半导体分装厂又破土动工。特别是日韩及台湾等地的客商还有“抱团”现象。1990 年,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了第一家台资企业,现在则多
14、达 1,200 多家。上千家企业聚集在一个开发区,绝非简单“1+1=2”。开始是一家制造商 ,和它上下游的几家配套企业,形成一条小的产业链; 小的产业链慢慢变长、变大, 于是多条同质产业链相互交织,构成一个大的产业集群。产业群的形成,不光使开发区内的各个企业不再是“一盘散沙”,而且, 一些功能相似的机构开始合并, 一些原来没有的服务相继出现。比如研发。在苏州高新区,75%的企业是电子信息制造, 这儿已经成为电子类最新产品的“型台”和“角斗场”,许多企业都在这儿设立研发机构,捕捉前沿信息, 寻找设计灵感。摩托罗拉的中国生产线在天津,但它的 0.13 微米研究中心和手机软件设计中心却设在昆山。再比
15、如金融。在昆山,2,000 多家外企一年的进出口额近 100 亿美元, 这么大的外资流量,没有外资银行怎么行? 于是,4 个外资银行办事处和一家台资银行进驻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打破了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投资禁忌。还有软件开发、物流、商贸等各种各样的人才,都在向开发区汇集。开发区在提升地区的产业档次、优化经济结构方面更是功不可没。在开发区的带动下,苏南已形成了几个大的产业带和主导产业群。一个是沿长江两岸的重化工、新材料工业走廊。目前,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和上海曹泾化学工业区为龙头,长江两岸共有 15 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年产出规模达上千亿元。一个是沿沪宁线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16、沿沪宁高速公路和铁路,分布着南京、无锡、苏州、昆山、张江高科等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份额占全国的 30%,是名副其实的电子信息产业带。正是有了这些大的产业聚集带,江苏省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经济质量明显改善。2002 年,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额突破 300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87%。2.2 从苏南案例看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从苏南工业园发展的经验来看,由于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特色鲜明 ,园区内企业有明显的产业关联性,有助于形成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首先 ,产业集群节约了搜索信息的成本,有助于集群区内企业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以保持在生产和经
17、营处于信息优势的状态。在产业集群区,各种市场信息比较充分,诸如价格行情、供需变化、产品流行样式等, 都是容易获得的信息。相对于集群区外的企业而言,集群区内的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增强竞争优势。其次 ,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一般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外部性 ,使得企业可以共享行业内的公共产品,而且容易接近客户。对于集群区内的企业而言,经常有客户找上门来的机会,这就是产业集群带来的外部性的好处。产业聚集的结果实际上为聚集区内所有的企业增加了一笔无形资产,更有利于它们接近客户。第三 ,创新促使集群区内的企业更具有生产效率,始终追踪先进的技术。一般情况下,集群区内企业经过近距离的竞争和兼
18、并,只有那些采取先进生产技术和企业制度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同时,集群区的企业又极具模仿性, 这种趋向于先进和效率的模仿性能够促使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和好的制度得到尽快的传播与扩散。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创新成了产业发展乃至区域发展的一个内生变量,致使产业始终能保持一个较强的竞争力。第四 ,产业集群有利于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提升园区内的产业竞争力。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内的某道生产工序就会逐步分离出去, 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参加到集群的网络之中。专业化分工是保证规模收益递增的重要条件,也是创新的前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更多地体现在其内部有比集群区外企业更加精细的专业化分工。第五
19、,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力。由于同类产品生产的集聚和专业市场对全国、对国外的影响力增强,带动了为制造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包括第三方物流,金融担保业, 在信息、技术、人才、管理、培训、外贸等市场中介服务业,这些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兴起,又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扩大了产业集群外贸出口能力以及吸引海内外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能力。3 以产业集群导向加快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3.1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是多样的。例如,苏南地区的产业集群是依托外资形成的 ;浙江的产业集群则源于内生的家庭手工业作坊。基于产业集群形成
20、方式的多样性,本文认为,工业园区的发展不宜照搬某一成功的模式,而应根据区域内已经具有的产业集聚基础或者可能形成的产业集群来加以引导和扶持,以提高园区的竞争力。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可以有多种选择。3.1.1 在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地区特有的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决定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链上基于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聚是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又一可选模式。例如,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产业构成上看,虽然它与美国硅谷是类似的产业集群, 但是两者之间在产业层次和产业链分工上有较好的互补性。美国硅谷的产值主要来自于原创性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新竹工业园区则集中于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21、。另一方面,促进新竹工业园区发展的风险投资的渠道、技术创新激励措施也与美国硅谷不同。从自身优势出发,合理定位,而不是单纯模仿硅谷模式,是新竹工业园区成功的经验, 也值得其它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者借鉴。3.1.2 依托现有或具有形成可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按照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有外生的,但更多的是内生的。因此,工业园区建设要优先选择现有的或具有形成产业集群可能的区域,要充分考虑具有支撑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的地区。单纯靠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一批所谓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达到工业园区发展之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靠优惠政策构建的优势将会减弱,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只能建构在具有独特区域优势的
22、产业集群之上。3.1.3 集聚适应性技术企业,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不能仅限于所谓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对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工业园区发展同样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在我国,传统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正如波特所说,没有低技术产业 ,只有低技术生产的产业 关键是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浙江的产业集群几乎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 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因此,传统产业集聚的特色工业园区仍是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模式。3.2 政府应在构建地方特色工业园区中扮演重要角色建立特色工业园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等多种力量介入 ,政府作用尤其重要。政府的角色应该是着力改进影响企业竞争
23、力的环境。在这方面,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思路将帮助政府重新定义和设计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和目标,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就是政府公共政策付诸实践的好机会。3.2.1 重视工业园区的区位选择与产业定位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企业间协作,因此,要构建和发展工业园区,就必须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与集聚。虽然形成产业集群是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目标所在, 但是 ,特色工业园区在何地形成却也至关重要。构建工业园区的首要任务是考虑区位的选择。区位选择的主要变量是区位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成本因素。特色工业园区的构建应满足产业竞争的长期需要。比如,生产加工型特色工业园区应放到郊区或转移到低成本地区;高新
24、技术工业园区应紧邻人才、科研机构集聚地区。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应该基于本地区已有和正在形成的产业集群。3.2.2 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形成一种“技术生物链”8。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新建区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于工业园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 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现在工业园区内产业配套弱的现状,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通过新公司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3.2.3 健全企业服务网络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为此 ,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第三方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要鼓励服务机构的专业细分,为服务机构创造市场机会、提供优惠政策, 在发展的基础上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使这些服务功能弥补政府功能所不及,提高高新区的服务效率。同时,要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使协会在产业集群中有最大的亲和力,成为集群中信息有效沟通的桥梁, 成为集群联动的组织者。除此之外,还应把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条件、简便创建手续纳入改善服务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