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宽]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命题、源流与阐释.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53627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道宽]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命题、源流与阐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何道宽]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命题、源流与阐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何道宽]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命题、源流与阐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何道宽]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命题、源流与阐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何道宽]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命题、源流与阐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文来自 传媒学术网 http:/ 何道宽 来源: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关键词: 媒介环境学 媒介生态学 命题 源流 诠释 哈罗德伊尼斯 马歇尔麦克卢汉 尼尔波斯曼阅读:2160 次摘要: 本文对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派与中国学者原创的媒介生态学进行辨析,对该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命题、思想源流、代表人物进行梳理,回顾并总结中国学者对该学派的研究、评价和阐释,旨在推动传播研究在中国的自省和发展。一反思与前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的刘洁先生希望我能够谈一谈北美媒介环境学,我当然求之不得,因为这个学派正是我的研究重点。该刊准备出版探讨媒介生态学和媒介环境

2、学的专辑,借以检讨中国传播学现状和发展势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近两年,国内学者开始探讨传播学发展的新契机,拓宽了视野,创造了新机。仅以 2007年的几个重要会议为例,5 月在南京大学召开的“新闻传播学前沿课题研讨会”、8 月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传播学高端学术研讨会”、12 月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传播研究之未来”等会议的核心课题都是“反思与前瞻”,着重从宏观上研究学科危机、范式和发展、学派的梳理等问题。从目前的势头来看,我们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以施拉姆等人为代表的经验学派、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法国结构主义学派,美国的批判学派、北美的媒介环境学派都纳入了我们的

3、视野。国内的创新苗头令人鼓舞。邵培仁、崔保国等探索的媒介生态学就具有原创的价值,这是国内原生的传播学派。由于国内的媒介生态学派和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英文名称相同,均为 media ecology,我们有必要对这两个学派做一番梳理。二群星速写北美传播学家伊尼斯(Harold A. Innis, 1894-1952)、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波斯曼(Neil Postman,19312003)、莱文森(Paul Levinson,1947)我们都已经相当熟悉,他们的代表作已经和中国读者见面。但以他们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派对国内的读者还比较陌生,我们还缺乏对这个学

4、派的宏观把握,研究这个学派的势头才刚刚出现,其标志之一是笔者和吴予敏教授主持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媒介环境学”译丛。2007年,译丛的前两部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和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已经问世。国内的媒介生态学派和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英文名称相同,两者的关怀却不一样。大体上说,媒介生态学关心媒体的经营管理、媒体之间的关系、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媒体如何健康发展、如何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媒介环境学派主张泛媒介论,其关注点涵盖整个人类文化的健康和平衡,既有微观的媒介媒体研究,也有宏观的文明演进研究,它非常注重广义技术的发生、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关怀。(4)媒介环境学已经走完了三代人的生

5、命历程。该学派萌芽于 20世纪 30年代,成长于 20世纪 50年代。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有埃里克哈弗洛克、哈罗德伊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其中的伊尼斯和麦克卢汉已经在国内广为人知。20 世纪 70年代以后,第二代学者日趋活跃,代表人物有尼尔波斯曼、沃尔特翁,主帅是波斯曼。20 世纪 90年代以后,第三代代表人物成名,他们是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罗维兹、兰斯斯特雷特、林文刚、埃里克麦克卢汉、德里克德克霍夫,他们多半在 90年代以后登场,目前活跃在世界各地。(4,5,6)伊尼斯(Harold Innis,18941952)的背景是政治经济学,他擅长加拿大经济史,20 世纪 30年代在芝加哥大学获政治经济

6、学博士,旋即回多伦多大学执教。20 年代至 40年代,他已经出版经济学专著 4部,成为著名的经济史家;40 年代以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传播学。50 年代初,他出版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成为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媒介理论家、传播学家。他不幸于 1952年英年早逝,留下 1 000余页的“传播史”手稿,可惜未刊。伊尼斯最著名的贡献是“媒介偏向论”,认为任何媒介都有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他奠定了传播学多伦多学派的基石。(8)20世纪 30年代,麦克卢汉在剑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获博士学位,30 年代开始在美国和加拿大大学执教,1946年从美国回到多伦多大学,任英语教授,50 年代开始转向传播学研究。60

7、年代,他把传播学从书斋里解放出来,送到千家万户的普通人手中。他为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作序,宣告甘愿做伊尼斯的“注脚”,为传播伊尼斯的思想立下了汗马功劳。(9)在以后的二三十年里,他擎起多伦多学派的大旗,成为世界级传播学大师。他创建“文化与技术研究所”,办了多学科研究的杂志探索和预警线通讯,出版了机器新娘(1951)、谷登堡星汉(1962)、理解媒介(1964)、媒介定律(1988)等为代表的传世之作。(10)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研究工业人和广告,批判美国文化,在批评现代文化方面,他走在欧洲批判学派的前头。现在看来,这是北美传播学重要的批判之作。谷登堡星汉:印刷人的诞生论述印刷文化,提出著名的

8、口语、拼音文字、印刷术和电子革命的媒介史分期,这个思想成为学界普遍接受的公式。理解媒介论述电子人,提出“延伸论”、“讯息论”和“冷热论”等著名的“老三论”和 14条媒介理论,把传播学从书斋里解放出来。他批判工业人、悲叹印刷人、欢呼电子人,憧憬美好的未来,高扬乐观的调子。媒介定律:新科学提出媒介演化的“四元律”,每一种媒介都有四种功能:提升、过时、再现和逆转,都处在变化转换的过程中。这是高度抽象、高度理性化、富有诗意、充满辩证法智慧的大作。(9)除了伊尼斯和麦克卢汉之外,多伦多学派第一代里还有两位杰出的学者埃里克哈弗洛克和埃德蒙卡彭特。他们都曾经在多伦多大学执教,同时又是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的桥

9、梁,因为他们长期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几所大学工作。(5)多伦多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有罗伯特洛根(Robert Logan)和唐纳德特沃尔(Donald Theall)。罗伯特洛根是物理学教授,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的活跃人物,著有拼音字母对西方文明的影响。特沃尔是麦克卢汉的第一位博士生,曾任特伦特大学(Trent University)校长,著有两部麦克卢汉传记:媒介是后视镜:理解麦克卢汉和虚拟麦克卢汉。(5)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有麦克卢汉的儿子埃里克麦克卢汉和现任麦克卢汉研究所所长德里克德克霍夫(Derrick de Kerckhove)。德克霍夫继承了麦克卢汉跨学科研究的才干,他的著作涵盖传播学和管理

10、学等学科,代表作有:字母与大脑、文化肌肤、连接智能、智能建筑、经理们的麦克卢汉等。(5)纽约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有:刘易斯芒福德、埃里克哈弗洛克、路易斯福斯戴尔(Louis Forsdale)和约翰卡尔金(John Culkin)。芒福德继承了老师帕特里克格迪斯的百科全书思想,发展了人类生态和媒介环境的学说,晚期有意识地使用“媒介环境学”这个术语。埃里克哈弗洛克是著名的经典学者,先后在美国和加拿大几所著名的大学执教,是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的重要桥梁。约翰卡尔金教授在纽约的福德姆大学执教,他自称麦克卢汉迷。1967 年,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和纽约州议会的批准,麦克卢汉应聘到福德姆大学担任施韦策讲座教

11、授,任期一年。(18)纽约学派以福德姆大学和纽约大学为重镇。麦克卢汉在福德姆大学播种,卡尔金在此培育,莱文森在这里拓展,经过三代人的耕耘,媒介环境学在这里蔚为壮观。1970年,尼尔波斯曼接受麦克卢汉建议在纽约大学创建媒介环境学博士点,成为媒介环境学的精神领袖。他和美国、加拿大两国的第一代媒介环境学者有很深的缘分。早在 1955年,他就结识了麦克卢汉。他这个博士点发挥了成熟学派的三大功能: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制度构建。于是,这个博士点的三驾马车波斯曼、特伦斯莫兰(Terence Moran)、克里斯琴尼斯特洛姆(Christian Nystrom)就成为媒介环境学第二代的核心人物。(17:202

12、1)波斯曼著作等身,出书 20余部,他的作品作为保存活动的教学(1979)、娱乐至死(1985)和技术垄断(1992)成为媒介环境学的代表作。(1)1998年媒介环境学会的成立使学科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制度保证。10 年来,每年一届的年会规模迅速扩大,优秀成果大批涌现,媒介环境学者大展拳脚,开始问鼎北美传播学的核心圈子。这个学会成为沟通和整合纽约学派和多伦多学派的桥梁,成为媒介环境学发展的坚强堡垒。(17:29798)如今活跃在纽约学派里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有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罗维兹、兰斯斯特雷特和林文刚。莱文森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任媒介环境学会顾问,他的传播学名著均已在国内翻译出版。梅罗维兹的

13、地域感的消失(1985)也在中国问世。这本书嫁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 E)的社会学戏剧分析手法。林文刚编辑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已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该书以纪传体的方式研究媒介环境学的思想史,重点研究媒介环境学的先驱和杰出学者,计 10余人。他们是:麦克卢汉、伊尼斯、波斯曼、哈弗洛克、艾吕尔、凯利、本杰明李沃尔夫、苏珊朗格、沃尔特翁、伊丽莎白爱森斯坦。(6)三核心命题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这个术语由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创造,但他没有公开使用。1968 年,尼尔波斯曼(Neil P

14、ostman,19312003)首次公开使用这个术语。1970 年,他接受麦克卢汉的建议,在纽约大学创建媒介环境学的博士点。在此后的 30多年里,这个教学计划培养了数以十计的博士和数以百计的硕士。1998 年 9月 4日,以他为精神领袖的“媒介环境学会”正式成立,如今这个学会在北美迅速发展,成功进入北美传播学的主流圈子,媒介环境学派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这个学会的领导班子多半是波斯曼的弟子。(17:29798)2007年,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在国内的翻译出版、笔者评该学派的系列论文也相继问世,这是国内研究媒介环境学的开端。该书由媒介环境学会副会长林文刚博士编辑并参与

15、撰写,是媒介环境学思想传统、经典文本和和多维视野的集萃,是该学派第一部自觉反省的历史记述和思想批评之作,它系统地提炼、归纳和阐述了该学派从萌芽、诞生、成熟到壮大的历程。除序论、结语之外,该书用纪传体的方式描绘并评价了 10位媒介环境学的先驱、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他们是尼尔波斯曼、刘易斯芒福德、雅克艾吕尔、马歇尔麦克卢汉、哈罗德伊尼斯、詹姆斯凯利、本杰明李沃尔夫、苏珊朗格、沃尔特翁和伊丽莎白爱森斯坦。(17:绪论)研究媒介环境学的核心命题之前,有必要明确该学派的媒介概念。最重要的概念是四个“泛”论(“泛”技术论、“泛”媒介论、“泛”环境论、“泛”文化论)和三个环境层次(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

16、)。多数媒介环境学者认为,一切“第二自然”、一切人工干预过的社会现象都是技术、文化、环境和媒介。换言之,在他们的心目中,技术、文化、环境和媒介几乎是可以通约的,几乎可以划等号。(4)我们紧接着谈谈媒介环境学的定义。什么是媒介环境学?波斯曼的两种定义颇具代表性的:“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往、人交往的讯息及讯息系统。具体地说,媒介环境学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感情、认识和价值,研究我们和媒介的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生存的机会。”(17:23)“媒介环境学研究信息环境。它致力于理解传播技术如何控制信息的形式、数量、速度、分布和流动方向,致力于弄清这样的信息形貌或偏向又如何影响人们的感知、价值观和

17、态度。”(17:171)在不同场合,林文刚教授以不同的方式提炼和表述媒介环境学的核心命题。他在纽约大学给博士生授课时提出的四个核心课题是:(1)重要思想,包括界定性理念、理论或主题,以及文化、技术与传播的关系;(2)这些思想背后的主要学者,比如刘易斯芒福德、哈罗德伊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3)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政治和思想语境;(4)当代学者如何运用这些理论。(17:林文刚之中文版序:12)在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的绪论篇里,林文刚提出三个“媒介环境学深层的理论命题”:(1)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2)传播媒介有 7种偏向;(3)传播技术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心理各方面产生影响。他的

18、表述分别是:“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只管把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实际上,媒介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什么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如何被解码。在这样的理论表述层面上,一种媒介的符号形式产生它编码的特征,而媒介则用这样的编码来表达信息(比如模拟式符号和与之相对的数字式符号);同时,媒介的符号形式又决定着符号组合的结构(比如命题式结构和与之相对的表现式结构)。”(17:30)“每一种媒介独特的物质特征和符号特征都带有一套偏向。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借用尼斯特洛姆设计的一套理论来概括。”这 7种偏向是:思想和情感偏向,时间

19、、空间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会偏向,形而上偏向,内容偏向。(17:31)“传播技术促成的各种心理或感觉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结果,往往和传播技术固有的偏向有关系。”(17:31)1996年,波斯曼在教育的终结:重新界定学校的价值里对媒介环境学的 10个命题做了这样的总结:(1)一切技术变革都是双刃剑,利弊同在,都是浮士德式的交易;(2)新技术的利弊使有些人获利,有些人受害;(3)每一种技术都有一种哲学理念,都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4)一种新技术往往挑战一种旧技术,在时间、注意力、金钱、威望和“世界观”上向旧技术发起攻击;(5)技术变革不是叠加性的,而是生态性的。一种新技术并非仅仅

20、是追加什么东西,而是改变一切;(6)因为信息的编码是符号的形式,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思想和情绪偏向;(7)因为技术信息容易获取的程度和速度不一样,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政治偏向;(8)因为有不同的物质形式,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感知偏向;(9)因为我们注意技术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社会偏向;(10)因为技术的内部结构和经济结构不一样,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内容偏向。(13:18384)四学派源流在这一节里,我们将尽力追溯媒介环境学的几种思想渊源,清理其流变。根据我们的理解,主要的源头是:语言相对论、城市生态学、芝加哥社会学派和英国的新批评。媒介环境学认为,最重要、最早

21、诞生的人类媒介是口语,这是人类媒介演化的第一场革命,所以他们要把语言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最重要的中介。为此,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沃尔特翁写了专著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来研究口语、拼音文字和印刷术。(24)克里斯琴L尼斯特洛姆把学派的思想追溯到 20世纪出的相对论思想及其在人类语言学里的表现:语言相对论。她探讨本杰明李沃尔夫和苏珊K朗格如何把相对论思想转化为媒介环境学的基石。她说,我们认识的环境是我们的感官、符号和工具提供的现实:“这个观点认为,人们接触的现实并非外在于人的存在,而是我们的感知、探索、表征和传播工具提供的外在现实的版本。我把这个思想当作 20世纪具有界定性的思想,而且是媒介环境学赖以建

22、立的思想(13:212)她把相对论思想追溯到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说明了现实的相对性、现实的社会构建的相对性以及感官偏向的相对性”(13:212)她把语言作为最重要的媒介来研究:“语言及一切表征经验的符号系统扮演重要的作用,影响我们如何构建现实,进而影响我们在现实里如何做事最系统、最有力地表达这个观念的并不是物理学家,而是人类语言学家本杰明李沃尔夫和爱德华萨丕尔。(13:215)媒介环境学的另一思想源头是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生态学。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是一位自学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奇才,这位社会哲学家、大学教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评论家留下传世之作数

23、十部,媒介环境学最为称道的代表作有:技艺与文明、城市文化、历史名城、人类的境遇、城市的发展、公路与城市、机器的神话之一:技术与人类发展、机器的神话之二:权力的五边形、都市的前景等。(17:绪论;第三章)芒福德是北美最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和社会批评家之一,在生态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城市发展和更新、地区规划、艺术批评和文学批评等方面,他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和媒介环境学相关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他技术历史分期的思想;他有关技术和人类发展的技术有机理论(techno-organicism);他对“王权机器”(meta-machine)即非人性的技术垄断和国家机器的批判。(17:第三章)林文刚和兰斯斯特

24、雷特研究并吸收了刘易斯的思想,他们合作的文章刘易斯芒福德与技术生态学已有中文译文。(同上)媒介环境学者继承了芒福德强调知与行的关系,看重践行。芒福德、伊尼斯、麦克卢汉、伊尼斯、莱文森都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他们抨击时弊、研究大众文化、关心教育改革、进行对策研究,典型的著作有麦克卢汉的机器新娘、波斯曼的认真的反对和作为保存活动的教学、莱文森的捍卫第一修正案。(17:各处)伊尼斯继承了芝加哥社会学派的思想。20 世纪 20年代,他在芝加哥大学求学,专攻政治经济学,师从凡勃伦,但同时又浸淫在芝加哥社会学派的生态思想和传播思想里,罗伯特帕克、欧内斯特伯吉斯、罗德里克麦肯锡、查尔斯霍顿库利、约翰杜威、乔治赫

25、伯特米德都对他产生了影响。胡翼青认为:“尽管伊尼斯很少引用凡勃伦和帕克的研究成果,也很少提及他们与自己的关系,但他的研究从理论到方法,却有很大一部分建立在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的基础之上。”(2:168);“另一方面,伊尼斯的研究在学术基调上纠正了芝加哥学派传播研究存在的高度理想主义的缺陷这集中表现在他对西方文明的空间偏向的忧心忡忡。伊尼斯认为这最终将为西方文明带来灾难。”(2:169)麦克卢汉认为,伊尼斯的很多论调几乎就是帕克言论的翻版:“人人都能在帕克以下这类言论中听到伊尼斯的调子:技术设备自然要改变人们的习惯,并且必然改变社会的结构和功能。按照这个观点,似乎可以说,每一种技术设备,从手推

26、车到飞机,就其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新的移动装置来说,已经而且也应该标志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纪元。同理,据说每一种文明自身就携带着自我毁灭的种子。这个种子可能就是那些引进新的社会形态、送走旧的社会形态的技术设备。”(24:麦克卢汉序)麦克卢汉发扬光大英国新批评的思想。他在剑桥大学师从新批评的旗手理查兹(I. A. Richards)燕卜荪(William Empson)和利维斯(F. R. Leavis)。这几位大师推翻了传统的文学研究,他们讲授的文学课程偏重认知、美学和社会学,这感染了麦克卢汉。这使他学会扮演桥梁的角色,他把人文学科中的文化艺术产业连接起来,把社会科学中的主干学科连接起来,把文学文化

27、和科学文化两大“对立”的文化连接起来。(18;10)新批评最重要的思想是注重语言的形式,而不是其内容。这对麦克卢汉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麦克卢汉“媒介即是讯息”就是从新批评学来的。语言和媒介的形式是“看门狗”的比方就是从艾略特学到的。麦克卢汉说:媒介的“内容”就像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媒介的“形式”像看门狗,撬门贼用“内容”来涣散看门狗的注意力,使人不注意“形式”。(18:41)新批评顺理成章的结论不就是把人类语言当作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吗?理查兹、燕卜森、利维斯不是教他要特别注意语言这种技术的影响吗?人类通过语言感知世界,语言塑造人感知世界的方式。燕卜荪的晦涩的七种类型对麦克卢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8、如果说语词晦涩,研究语词的最好办法不是研究其“内容”(即词典中的意义),而是研究其语境效果,如果说这些效果是潜意识的,那么其他的人工制造物的效果也应该是潜意识的轮子、印刷机等都是如此。(18:38)利维斯的文化与环境对麦克卢汉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因为实用的文学批评是用来培养环境意识的:“实用的文学批评散文和诗歌的分析可以推及到广告的分析(分析其吸引力和文体特征),还可以将新闻体裁和大众小说相比较。”(18:39)五评价与诠释如何给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传播学派命名?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学界的问题。给这个学派命名前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这就是如何评价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又如何命名?是技术

29、决定一切?技术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如何从他诗意的表述洞悉他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麦克卢汉遭遇到一切“先知”共同的命运。20 世纪 60年代,几乎整个北美的宣传机器都开动起来为他服务。但就在他如日中天时,其名声也是毁誉参半的。北美学界和新闻界撕裂为两半,赞誉者把他捧上天,封他为“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毁之者把他打入地狱,贬他为“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为半拉子艺术家做黑弥撒的教士”。学界对他的两极评价很快就集结为两本文集:麦克卢汉:冷与热(1967)和麦克卢汉:毁誉参半(1968)。(9)学

30、界的困扰还来自该学派内部。以保罗莱文森为例,他对麦克卢汉的评价就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1977年到 1980年,莱文森和麦克卢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不止一次从纽约北上到多伦多上去“朝觐”麦克卢汉,但围绕麦克卢汉思想的实质,两人的意见却迥然不同。莱文森的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理论(1979)认为,麦克卢汉的思想是技术决定论,读到这样的评价之后,麦克卢汉立即打电话予以反驳。10年后,莱文森修正了对麦克卢汉的评价,有他的话为证:“1978 年,事实本身似乎证明,麦克卢汉持媒介决定论。如今,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问题在后视镜里回顾他,回顾我最初对他的研究我可以清楚地看见,用“媒介决定论”来描写他

31、未必是妥当的。”(11:260)30年后,美国学者林文刚采用了非常冷静的考察和自省,他认为技术媒介与文化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理论命题的连续体来表现,执其两端的是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执其中端的是技术/文化共生论,麦克卢汉偏向硬决定论,莱文偏向森软决定论,林文刚本人主张技术/文化共生论。(17:32)围绕麦克卢汉的思想是否是“技术决定论”的问题,中国学者对的评价也经历长期的争论和思考,如今的趋势是能够同情并深刻地理解他思想的实质,而不是简单地给他扣上一顶“技术决定论”的帽子了。(3)1998年,北美媒介环境学派正式定名为 media ecology。从诞生到举旗,这个学派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中

32、国学者给这个学派定名也经过了十来年的反复琢磨。由于北美的媒介环境学和中国学者提出的媒介生态学的英文同名,均为 media ecology,所以北美 media Ecology学派的中文译名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最近三年,笔者和林文刚教授、陈世敏教授以及深圳大学的几位同事反复琢磨,决定将其定名为媒介环境学。林文刚对此做了一些说明:“为了维持理念上的一致和清晰度,我建议把迄今为止我的一切中文著作里media ecology 的译名从媒介生態学一词更名为媒介环境学”。他还进一步解释如此定名的原因:“我们用媒介环境学来翻译英语的 media ecology,主要是因为波斯曼(1970 年)在首次公开就这门

33、学科的定义和范式的讲话里做了这样的表述:媒介环境学把环境当作媒介来研究我们之所以选择媒介环境学来翻译英语的 media ecology,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这个词本身体现并唤起环境保护主义( environmentalism)的观念和实践;它同时使人看清媒介环境学人文主义(humanism)和行动主义(activism)的一面,说明它是一种实践哲学、一种社会思想学说践行媒介环境学和研究媒介环境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17:林文刚之中文版序:23)2005年以后,李明伟和丁未两位博士到深圳大学任职,台湾政治大学的陈世敏教授和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的林文刚教授分别来校讲学,我们几人认真

34、切磋这个学派的译名问题。此前,我们都把它直译为“媒介生态学”,李明伟博士还为该学派独创了一个名字“媒介形态理论”。经过几年的切磋,我们决定将其定名为“媒介环境学”。笔者对这个定名做了详细的说明:“这个最后崛起的学派叫什么名字好呢?它既是麦克卢汉研究、伊尼斯研究、波斯曼研究,又不完全是对这些个别学者的研究media ecology 的中文译名起初直译为媒介生态学。但这个媒介生态学和国内学者关注的媒介生态学并不是一回事2005 年秋,李明伟博士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到深圳大学任职。自此,我们开始切磋北美这个学派的译名问题。他的博士论文媒介形态理论研究里的所谓“形态理论”就是北美的 media ecolo

35、gy学派,因为这个学派强调媒介的形式而不是内容同时,丁未博士从复旦大学到深圳大学任职,她刚刚翻译出版了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凯利(瑞)的代表作作为文化的传播。于是,我们三人就开始考虑北美 media ecology学派的译名问题台湾政治大学的陈世敏教授和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的林文刚教授分别访问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经过几个月的跨洋飞鸿,我们决定采用究其实而不据其形的办法给这个学派定名,也就是说,根据该学派的根本性质和主要追求,media ecology 应该定名为“媒介环境学”,而不是采用几年来已经在使用的媒介生态学。我们先后考虑过的其他译名比如媒介哲学和媒介形式学都一一放弃

36、了。”(17:何道宽之中文版序:23)迄今为止,国内研究媒介环境学派最全面、客观、冷静、公允的成果是李明先生伟的博士论文媒介形态理论研究(2005)。据我所知,他正在根据近三年研究的心得修订论文,准备出版。我在此对这篇博士论文做一些介绍,借以反映国内对媒介环境学研究比较有份量的水平。媒介形态理论研究分“导论”、“媒介形态理论”、“理论与时俱进”、“媒介形态及其社会影响分析”、“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媒介形态理论”、“问题与批评”、“媒介形态与社会化”、“研究结论”等八部分。李明伟博士对自己的博士论文做了比较客观的评价:“本文首先分析了他们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共性,并从科学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他们作

37、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合法性。其次,注重从社会历史背景和每个学者的个人情况,解读这一研究范式的发展纵线。然后,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实事求是的批判和评价。”论文主张对麦克卢汉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有人说,麦克卢汉是电子媒介的狂热宣教者。但是,从他提出的这个媒介定律来看,麦克卢汉在对新媒介的态度上表现出罕有的冷静、务实和周全。实际上,麦克卢汉自始至终都抱有这种认真的态度:理解媒介,而不是哗然或愕然。”论文认为:“给媒介形态理论冠以“技术决定论”的称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媒介形态理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传统和研究社会历史变迁的新视角。传统学派一心于具体传播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批判学派指向的是传

38、播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霸权,独独媒介形态理论盯上了媒介本身的深远社会影响。”论文的结论之一是:“伊尼斯、麦克卢汉、波斯曼、梅罗维兹、莱文森等人的研究是一个比较规范的研究范式。我称之为媒介形态理论”论文的结论部分列举媒介环境学派的“六个规定性特点”:(1)立论的中心和原点是媒介;(2)侧重研究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媒介传播的具体内容;(3)区别对待不同媒介的特性,反对泛论媒介;(4)注重考察媒介形态变化的动态历史;(5)研究的旨归是从媒介形态及其变化的角度来解读社会历史变迁。(6)考察的媒介效果和可能影响发生在长远的时期和广大的范围。这是他三年前对媒介环境学派进行的评价和诠释,至少在一定程

39、度上反映了当时国内学者的共识。如今,国内至少有十来位学者注意对麦克卢汉及其学派的重估,随着该学派自觉反省的深入,我们对它的研究也将步步深入。麦克卢汉和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国内的媒介生态学研究,而且有利于推动人文学者、科技专家和普通的中国读者面向未来的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参考文献 (1)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胡翼青,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何道宽,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深圳大学学报,2006 年第 6期。 (4)何道宽,媒介环境学辨析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二,国际新闻界,20

40、07 年第 1期。 (5)何道宽,媒介环境学的思想谱系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三,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前沿课题研讨会,2007 年 5月。 (6)何道宽,三代学人的薪火传承媒介环境学评论之四,中国传播学高端学术研讨会,2007 年8月,南昌。 (7)何道宽,媒介即是文化麦克卢汉媒介思想述评,北京广播学院现代传播,2000 年第 6期。 (8)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双星:伊尼斯与麦克卢汉,深圳大学学报,2002 年第 5期。 (9)天书能读:麦克卢汉的现代诠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期。 (10)麦克卢汉的学术转向,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2期。 (11)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何道宽

41、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2)保罗莱文森,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保罗莱文森,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莱文森著,何道宽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6)李明伟,媒介形态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5 年,待刊。 (17)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菲力普马尔尚,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

42、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9)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埃里克麦克卢汉等编,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0)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何道宽译,2000。 (21)麦克卢汉,机器新娘,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2)麦克卢汉,麦克卢汉书简,梅蒂莫利纳罗,科琳麦克卢汉,威廉托伊编,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5。 (23)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麦克卢汉著,斯蒂芬妮麦克卢汉、戴维斯坦斯编,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4)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5)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