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答案汇总.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562656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4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答案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答案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答案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答案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答案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40 页基础心理学单选汇总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得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他的心理。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科学心理学的人创始人是冯特1879 的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

2、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是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心理学的研究除了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外,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心理学研究除了运用一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外,还要运用个案法。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神经元可分为感觉、运动和中间神经元。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的。

3、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大脑组成的。大脑是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的。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是丘脑。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系统活动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大脑皮层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中央前回是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不对称的。大脑两半球结构对称

4、,但功能不对称。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表现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1860 年,布洛卡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1860 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运动性言语中枢。用“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神经生理学家是罗杰.斯佩里。罗杰.斯佩里所做的“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如上) 。高级神经活动反射学说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创立了高级神活动反射学说。巴甫洛夫认识,神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叫无条件反射。条件反

5、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而形成的反射。吃酸梅流口水是无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除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扩散和集中规律以及条件反射的抑制规律外,还有动力定型。一种神经过程而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出现的现象叫相互诱导。动力定型是指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感觉阈限。韦伯定律可以表示为I/IK费希纳定律可以表示为 S=KlgR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

6、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对暗适应是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为了保护对暗适应只要戴上一个红色的眼镜就可以。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绿色的后象,这叫负后象。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 380 纳米-780 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视网膜视细胞层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锥体细胞。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觉异常的遗传途径大多数是由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的。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16Hz20000Hz 范围内的空气振动。人耳对 1000Hz4000H 范围内声音的感受性和耐受性

7、都比较高。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的感受器。听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科蒂氏器官。声音的基本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声波的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嗅觉适宜刺激的一个主要特性是具有挥发性。鼻腔上膜的嗅细胞是嗅觉的感受器。嗅觉适宜刺激必须具有挥发性,是因为嗅觉位于鼻腔上膜。能溶于液体的物质是味觉适宜刺激的主要特点。基本的味觉有咸甜苦酸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皮肤感觉实际上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生理零度是指皮肤表面的温度。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前庭器官。内耳的前庭器官是平衡觉的感受器。运动觉又叫动觉。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窒息、疲劳、便意和性。

8、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痛觉感受器分布在全身所有的组织中。痛觉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对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的基本特性有直观性、整体性、可操作性、间接性。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深度知觉产生的主要线索是双眼视差。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时间知觉。机体生理节律所引起的人的行为节律性的变化叫生物钟。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所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似动现象是指特体在空间中并

9、没有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错觉是错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错觉一般按照线段长短、线段方向、面积大小、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记忆是指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五种。对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叫语义记忆。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艾宾浩斯。第 2 页 共 40 页艾宾浩斯是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

10、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表象具有直现形象性、片断不稳定性、可操作性和概括性。表象的形象在头脑中可以放大、缩小、翻转的特性叫表象的可操作性。表象可以为想象提供素材是因为表象具有可操作性。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和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是划分三个记忆系统的标准。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在 1 秒钟以内。短时记忆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到的。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是听觉的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72。长时记忆的短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衰退或干扰。干扰会造成长时记忆的遗忘,干扰可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加快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11、前摄抑制。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表现为两头的材料比中间位置的材料记得好。(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基本形式有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是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把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根据思维的形态划分的。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叫辐合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包含的个体叫概念的外延。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12、叫问题解决。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叫迁移。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的正迁移。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原型启发。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定势。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是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启发式策略就是运用已有经验,在问题空间中只做少量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言语活动的形式有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叫内部言语。威尔尼克中枢又叫听觉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表达性失语症。视觉性言语中枢受到损伤的病人理解字记词的含义发生了困难。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

13、象的过程叫想象。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幻想)是指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意识)是指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无意识)指个体没有觉察到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无意识包括无意识的行为和对刺激的无意识。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 4 个阶段。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较低,波幅较高的波梦境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开始出现。生物节律是指以 24 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注意可以分为

14、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既有目的又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有意后注意。按照任务的要求,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的转移。在注意稳定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现象叫注意的动摇。注意的起伏又叫注意的动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注意的分散。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活动,这是注意的分配。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由生理需要引

15、起的,推动个体进入恢复机体人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为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按照需要产生的根源,可把动机划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照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动机,可把动机区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定势往往是一种无意识动机。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叫兴趣。当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便成了爱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把较低层次与个体的生命攸关的需要称为缺失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

16、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马斯洛认识,自我实现境界是少数人能够达到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需要叫缺失性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叫自我实现的需要。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要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叫表情。表情是指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表情的产生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学习模仿的成份。关于表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有一些是全人类都共同的,有一些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差异的。积极情绪和情感可以调节和促进活动,消极的则可破坏和瓦解活动

17、,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组织功能。詹姆斯兰格情绪外周理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包括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是指对情绪和情感固有特征的度量。有爱就有恨,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划分叫情绪状态。按情绪状态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是对情感的分类。(意志)是指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

18、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分为准备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意志行为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思想上确立行动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案。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权衡利弊拿不定主第 3 页 共 40 页意时的矛盾心情是双重趋避式冲突。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使人具有独特的精神风貌,说明人格具有整体性。外界环境的刺激只有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说明人格具有功能性。构成人格的主要成份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是构成人格的主要成人。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叫能力。(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

19、,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表现在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按照能力发展的程度,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按照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可把能力分为就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按创造程度可把能力划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早晚上。能力类型的差异是指在感知能力、想象力以及音乐、美术、体育运动等特殊能力方向。(气质)是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动力性质方面的心理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心

20、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希波克拉底把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巴甫洛夫根据实验结果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成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由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的不同组合。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特征是强、平衡、灵活。黏液质的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是强、平衡、不灵活。“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一个人的气质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叫性格。一个人对人、特或思想观念的反应倾向性叫态度。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是性格的结构的组成部分。性格的态度特征主席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社会、

21、集体、他人以及自己。在性格的各种特征中能够起到决定其他性格特征作用的是性格的态度特征。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等层次。荣格把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荣格把兴趣和关注指向于内部的人格类型叫内向型。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奥尔波特把人格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等层次。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卡特尔找出了 16 种互相独立的人格根源特质。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属于人格的特质理论。艾森克认为人格的维度包括内外倾同、神经质和精神质。社会心理学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 1908 年。F.H奥尔波特(F.H.ALLPORT , 1924)指出,社会

22、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社会学家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勒温(K.LEWIN,1936)关于行为的其名公式是;B=f(P,E) 。其中,E 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情境。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

23、面的研究内容。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 19 世纪上半叶。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人性的哲学思辨。经验描述阶段,是从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产证分析阶段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

24、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口头调查又称为访谈法。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研究者应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系统性原则)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

25、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地,叫档案法。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勒温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社会交换论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汉中不正确的是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的个体的价值越小” ,这是

26、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剥夺满足命题。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间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集体潜意识)不是费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集体潜意识”理论是由荣格提出来的。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早在公元前 328 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对早期社会人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

27、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观念不是社会化的载体。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国家意识阶段)不是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社会角色是个全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第 4 页 共 40 页企业家属于功利型角色,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角色失败。作为老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角色间冲突。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角色间冲突。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28、是镜我。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至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身份的特点不包括系统性。詹姆斯(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自尊成功/抱负。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以自己的知觉。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图式。(自我图式)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受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

29、,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

30、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加法模式)是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

31、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在印象管理里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

32、印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往往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自我抬高。个体根据有关信息、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归因。(行为内因)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且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情绪是易变性因素。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

33、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较准确的预测。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控制点理论。他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被称为外控者。(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海德(F.Heider,1958 )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原则

34、。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

35、败的责任的一种自我防卫策略。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可能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动机。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 U 型曲线关系。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个

36、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亲合动机。亲合起源于依恋。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高。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高。亲和动机是人际吸引的最低级层次。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第 5 页 共 40 页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成就动机。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抱负水平。(

37、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阴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增加。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 ,其意思是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助人行为。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越少。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不获得满足的反映。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

38、、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羞耻)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内疚)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份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份往往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态度的三成份说又称 A-B-C 模型。在态度的 A-B-C 模型中,C 是指认知。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工具性功能。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深

39、度属性。态度的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重复与说服效果呈倒 U 型曲线。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 P-O-X 模型。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在海德的 P-O-X 态度转变模型中,O 代表他人。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区别是有无媒体的中介。沟通是信息传

40、递和交流的过程。(认知)不是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集束式)不属于正式沟通网络形式。一般来说,最能准备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目光。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个人距离。(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除了目光接触外,面部表情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称之为姿势。霍尔(E.T.Hall , 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 12 英尺25 英尺。虚拟沟通的进程主要由沟通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来引导。(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人际关系是人

41、与人在沟通与交往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系统性)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自我暴露程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是指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主动支配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认知需要)不是基本的人际需要。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爱情。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真诚。根据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下列选项中,不属

42、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强化原则。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美国学者舒茨认为,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这说明舒茨提出的支配需要的重要性。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群体的形成时认为,群体形成经过包容控制情感的过程。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舒茨提出来的。(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

43、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为合作。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竞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是由多伊奇提出来的。(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 U 型曲线。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的现象,称为社会影响。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

44、的现象,称为从众。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 34 人影响最大。从众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性别与从众之间的关系是没有确定性的关系。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称为社会促进。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这是结伴效应。优势反应强化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会提高,因此优势反应易于表现。已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的反应,称为优势反应。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 相同或相似的

45、现象,称为模仿。塔尔德在模仿律中指出, “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这被称为先内后外律。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体语以及符号等对他人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影响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示意的方第 6 页 共 40 页式去活动,叫暗示。人际距离不是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称为反暗示。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现象叫社会感染。(全面性)不是社会感染的特点。“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反复振荡、反复循环,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这说明社会感染具

46、有爆发性的特点。“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爱的人受苦”这是一种利他式的爱情。“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这是一种游戏式爱情。“双方在共同的目标下勤勤恳恳地生活和工作”的夫妻属于建设型的夫妻。(学习)不是婚姻的主要动机。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斯坦伯格(R.Stem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浪漫爱。关于爱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幼儿也有爱情体验。双方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爱情的特点。“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

47、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紧张”这是占有式的爱。处于激情爱中的人春风沉醉、习无旁骛,不能忍受爱人的冷落和背叛,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 的速率前进的。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第二发展加速期是指青春发期。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普莱尔(W.Preyer)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普莱尔。建立时间为 1882 年。建立标志是普莱尔于 1882

48、年出版儿童心理一书。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 1957 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这种研究方式叫横断研究。最常用的设计方式是横断研究。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这种研究方式叫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方面的优点。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皮亚杰

49、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叫图式。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同化。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本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个过程叫顺应。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4 个阶段。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客体永久性是指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泛灵论是指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艾里森把人格发展分为 8 个阶段。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02 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婴儿后期(24 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幼儿期(47 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童年期(712 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