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八纲.ppt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565611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八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医诊断学—八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医诊断学—八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医诊断学—八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医诊断学—八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诊断学八纲,八纲,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通过四诊,掌握了辩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的征候,称为八纲辨证。,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定义,八纲,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八纲归纳疾病,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可分为实证与虚证,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 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属阴

2、,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八纲,八纲,任何一种辨证,都离不开八纲,所以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在诊断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挚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无论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科,无不应用八纲来归纳概括,在八纲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气血津液辨证,结合温病的病变特点,则分支出卫气营血辨证,八纲的联系,八纲,八纲辨证并不意味着把各种证候截然划分为八个区域,它们是相互而不可分割的,表里与寒热虚实相联系,寒热与虚实表里相联系,虚实又与寒热表里相联系,由于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而是经常会出现表里、

3、寒热、虚实交织在一起的夹杂 情况,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 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以从阴转 阳,从阳转阴,因此,进行八纲辨证,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各类证候的特点,还要注意 它们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才能正确而全面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八纲表里,表里,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一对纲领。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躯壳与内脏

4、而言,躯壳为表,内脏为里,就脏与腑而言,腑为表,脏为里,就经络与脏腑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从病势深浅论,外感病者,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这种相对 概念的认识,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中尤为重要,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这些部位受邪,属于表证,脏腑、气血、骨髓为内,这些部位发病,统属里证,表里辨证,在外感病辨证中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察知病情的轻重,明确病变部位的深浅, 预测病理变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了解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寒热,八纲,八纲表里,表

5、里,一、表证,表证是指六淫疫疠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 一般起病急,病程短,表证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外感时邪,表证是由邪气入侵人体所引起,二是邪病轻。表证的病位在皮毛肌腠,病轻易治,【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 喷嚏、咽喉痒痛等证,【理候分析】,由于六淫邪气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去温养肌表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故见恶寒,邪气郁滞经络,使气血流行不畅,致头身疼痛,肺主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肺,肺系皆受邪气,肺 气失宣,故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诸证常常并见,邪

6、气在表,未伤及里,故舌苔可无变化,仍以薄白为主。正气奋 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二、里证,八纲表里,表里,一、表证,二、里证,里证是疾病深在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它与表征 相对而言。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疾病,里证成因的三种情况,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损伤脏腑, 引起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致病,里证的范围甚广,除了表证以外,其它疾病都可以说是里证。里证的特点也可归纳 为二点。一是病位深在。二是里证的病情一般较重,【临床表现】,里证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以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形式 出现,

7、故详细内容见各章辩证。现仅举几类常见症脉分析如下,壮热恶热或微热潮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畏寒肢冷,倦卧 神疲,口淡多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大便溏泄,小便清 长,腹痛呕恶,苔厚脉沉,【证候分析】,八纲表里,表里,一、表证,二、里证,【临床表现】,【证候分析】,以上所列仅是寒热虚实各里证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症脉,就热型与寒象看,里证当是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热可以是壮热恶热。 微热潮热。壮热恶热是热邪入里,里热炽盛所致,微热潮热常见于内伤阴虚,虚火上炎。寒象表现为畏寒,得衣被可以缓解, 此乃由于机体自身阳气不足或寒邪内侵,损伤阳气,阳虚生寒的结果,烦躁神昏是实热扰乱心神的表现:口渴引饮、小便短

8、赤是实热耗伤津液。 大便秘结由于热结肠道,津液枯竭,传导失司所致,阳气不足者,多见蜷卧神疲,虚寒者即见口淡多涎,脾虚不运者可见 大便溏泄,腹属阴为脏腑所居之处,该部症状:腹痛呕吐,便秘溏泄,小便短赤 或清长,均是里病的标志。苔厚脉沉均为疾病在内之征,三、半表半里证: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 称为半表半里证。其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 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这种关于半表半里的认识,基本上类同六经辨证的少 阳病证。,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八纲表里,表里,一、表证,二、里证,三、半表半里证,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人体的肌肤与

9、脏腑,是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而表里相通的。疾病发展 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表里证错杂和相互转化, 如表里同病,表邪入里,里邪出表等,()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这种情况 的出现,除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外,多因表证 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本 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之类,表里同病的出现,往往与寒热、虚实互见。常见的表 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 详见寒热虚实辨证,(二)表里出入,1。表邪入里,凡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 称为表邪入里,因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凡病表证,本

10、有恶寒发热,若恶寒自 罢,不恶寒而反恶热,并见渴饮, 舌红苔黄,尿赤等症,便是表邪 入里的征候,2。里邪出表,八纲表里,表里,一、表证,二、里证,三、半表半里证,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二)表里出入,1。表邪入里,2。里邪出表,某些里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 为里邪出表。这是由于治疗与 护理得当,机体抵抗力增强的 结果。例如;内热烦躁,咳逆 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斑疹 白菩外透,这是病邪由里达表 的征候,表邪人里表示病势加重,里邪出表反 映邪有去路,病势减轻,掌握表 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 发展转归,有重要意义,。,(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其寒热、

11、舌象、 脉象等变化。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 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热不寒,但寒不热 的属里证,表证舌苔不变化,里证舌苔多有 变化,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表里,八纲,寒热,【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 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 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 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 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 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

12、衰。阴盛或阳虚表 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 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八纲寒热,一、寒证,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 自身阳虚阴盛而致,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 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 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 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

13、稀溏, 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二、热证,表里,寒热,八纲寒热,一、寒证,二、热证,八纲,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 自身阴虚阳亢而致,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 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 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 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 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

14、伤则需引水自救, 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表里,寒热,八纲寒热,一、寒证,二、热证,八纲,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 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 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 应细致观察。,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

15、在同一 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 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八纲寒热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 寒热借来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的不同,1。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 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 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 大小肠等又属下,(1)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

16、表现为寒,下 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 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 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 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 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 下热的证型,(2)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 部表现为寒的证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热, 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 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 就属上热下寒证,2。表里寒热错杂,(二)寒热转化,八纲寒热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1。上下寒热错杂,2。表里寒热错杂,(二)寒热转化,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 包括表寒里热和

17、表热里寒两种情况,(1)表寒里热;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 常见于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 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例如恶寒发热, 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 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2)里寒表热: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 常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 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如平 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 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的表热证, 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关键 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 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

18、热为主,兼顾寒证,八纲寒热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二)寒热转化,1。寒证转化为热证,患者先有寒证,后来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便渐 渐消失,这就是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 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见于治疗不当,过服 温燥药物的病人,如感受寒邪,开始为表寒证,见恶寒发热,身病无汗, 苔白,脉浮紧。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热化, 恶寒症状消退,而壮热,心烦口渴,苔黄,脉数 等症状相继出现,这就表示其证候由表寒而转化 为里热,2。热证转化为寒证,患者先有热证。后来出现寒证,寒证出现后,热证便 渐渐消失,就是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邪盛或正 虚,正不胜邪,机能衰败

19、所致;也见于误治、失 治,损伤阳气的患者,这种转化可缓可急。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 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如高热病人,由 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 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 的虚寒证(亡阳)这是急骤转化的过程,寒热证的转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寒 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三)寒热真假,八纲寒热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1。寒证转化为热证,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二)寒热转化,(三)寒热真假,八纲寒热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当寒证或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

20、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 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常见于病情危 笃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贻误生命,1。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 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 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现象,其表现如;身热,面色浮 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 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面通红, 脉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

21、。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阳热内盛, 阳气闭郁于内,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形成,或者阳盛于内,拒阴于 外,故也称为“阳盛格阴”、根据其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 习惯上又把它叫“阳厥”或“热厥”。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 所谓“热深厥亦深”。其表现如:手足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 四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 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 苔黄而干等症。这种情况的手足厥冷,脉沉就是假寒的现象,而 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二)寒热转化,(三)寒热真假,八纲寒热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辨别寒热真假的要领,除了了解疾病的全过程

22、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注意体察,(l)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 在表现则常常如实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 象、脉象等方面为主要依据。,(2)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仅在颧颊上见浅红娇 嫩之色,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 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 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则是身蜷卧,欲得衣被,表里,寒热,八纲寒热,一、寒证,二、热证,八纲,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八纲寒热寒热与表里的关系,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寒证、热证与表里相互联系。

23、可形成多种证候,除上述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外,尚有表寒证, 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一)表寒证: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受伤,不能温煦肌表而恶寒,正与邪争,阳气被遏则发热,寒为阴邪, 故恶寒重而发热轻。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则头身疼痛。寒邪收敛,腠理闭塞故无汗, 脉浮紧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证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而紧。,(二)表热证:是热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征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

24、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热 性升散,腠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扰则头痛。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在表之征。 表热证也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常常有汗,脉浮而数,八纲寒热寒热与表里的关系,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一)表寒证,(二)表热证,(四)里热证:是热邪内侵脏腑或阴液亏损致虚热内生的病证。【临水表现】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黄苔,脉数。【征候分析】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故见面红身热,热伤津液,故口渴冷饮。热属阳,阳主动,故 躁动不安而多言。热伤津液,故小便黄赤。肠热液亏,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征。,(三)

25、里寒证:是寒邪内侵脏腑或阳气虚衰的病症。【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 质淡,苔白润,脉沉迟。【证候分析】寒邪内侵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均不能温煦形体,故形寒肢冷, 面色晃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喜热饮。寒属阴主静,故静而少言。尿 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均为里寒之征,八纲虚实,虚实,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 不太盛。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虚实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 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只有辨

26、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 虚实实之误,一、虚证: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 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由于虚证的临床表现相当复杂。在此,仅介绍一些共同的、有规律 性的表现。【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全面概括,常见有的: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 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 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红数。【征候分析】虚证病机主要表现在伤阴或伤阳二个方面。若伤阳者,以阳气虚的表现为主。由于阳失 温运与固摄无权,所以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

27、短,大便滑脱,小便 失禁等现象。若伤阴者,以阴精亏损的表现为主。由于阴不制阳,失去濡养、滋润的功 能,故同凶手足心热,心烦心悸,面色萎黄或颧红,潮热盗汗现象。阳虚则阴寒盛,故舌 胖嫩,脉虚沉迟;阴虚则阳偏亢,故舌红干少苔,脉细数。,二、实证,八纲虚实,虚实,二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实证的成因有 两个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一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 于体内所致。随着外邪性质的差异,致病之病理产物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症候表现。 由于实证的表现也是多处多样的,所以也只介绍一些共同的、带一般性的问题。【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

28、同,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而常见的表现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 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 利,淋沥涩痛,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证候分析】邪气过盛,正气与之抗争,阳热亢盛,故发热,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故烦躁甚则神 昏谵语;邪阻于肺,则宣降失常而胸闷,喘息气粗。痰盛者尚可见痰声漉漉。 实邪积肠胃则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胀满痛拒按。湿热下攻,可见下痢里急后重,水 湿内停,气化不得,所以小便不利。湿热下注膀胱,致小便淋漓涩痛。邪正相争,搏击 于血脉,故脉盛有力。湿热蒸腾则舌苔多见厚腻。,一、虚证,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虚证与实证的证候表

29、现已分别介绍如上,但从临床来看,有一些症状,可出 现于实证,也可见于虚证。例如,腹痛,虚证实证均可发生。因此,要鉴别 虚实,必须四诊合参,通过望形体,舌象,闻声息,问起病,按胸腹,脉象 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说来,虚证必身体虚弱,实证多身体粗壮。虚 证者声息低微,实证者声高息粗。久病多虚,暴病多实。舌质淡嫩,脉象无 力为虚;舌质苍老,脉象有力为实,八纲虚实,虚实,二实证,一、虚证,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八纲虚实虚证和实证的关系,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疾病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诸因素的影响,虚证与实证常发生虚实错 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证候表现。

30、若不加以细察,容易误诊,()虚实错杂,凡虚证中夹有实证,实证中夹有虚证,以及虚实齐见的,都是虚实错杂证。例 如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虚实错杂的证候,由 于虚和实错杂互见,所以在治疗上便有攻补兼施法。但在攻补兼施中还 要分别虚实的孰多孰少,因而用药就有轻重主次之分。虚实错杂中根据 虚实的多少有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三种情况,1。实证夹虚:此证常常发生于实证过程中正气受损的患者,亦可见于原来体 虚而新感外邪的病人。它的特点是以实邪为主,正虚为次。例 如伤寒论的白虎加人参汤证,本来是阳明经热盛,证见壮 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由于热炽伤及气阴,又出现口燥渴, 心烦,背微恶寒

31、等气阴两伤的症状,这就是邪实夹虚。治疗以 白虎攻邪为主,再加人参兼扶正气,2。虚证夹实;此证往往见于实证深重,拖延日久,正气大伤、余邪未尽的病人; 亦可见于素体大虚,复感邪气的患者。其特点是以正虚为主,实 邪为次。例如春温病的肾阴亏损证,出现在温病的晚期,是邪热 动烁肝肾之阴而呈现邪少虚多的证候。症见低热不退。口干,舌 质干绛,此时治法以滋阴养液,扶正为主,兼清余热。,3。虚实并重;此证见于以下二种情况:一是原为严重的实证,迁延时日,正气 大伤,而实现邪未减者;二是原来正气甚弱,又感受较重邪气的 病人。他们的特点是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病情比较沉重。例 如小儿疳积,大便泄泻,贪食不厌,苔厚浊,

32、脉细稍弦。病起于 饮食积滞,损伤脾胃,虚实并见,治应消食化积与健脾同用,(二)虚实转化,八纲虚实虚证和实证的关系,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虚实错杂,(二)虚实转化,疾病的发展过程往往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 主要表现为虚实的变化,在疾病过程中,有些本来是实证,由于病邪久留,损伤正气,而转为虚证,有些由于正虚,脏腑功能失常,而致痰、食、血、水等凝结阻滞为患, 成为因虚致实证,如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之实热证,因治疗不当,日久不愈,可导致津气 耗伤,而见肌肉消瘦,面色枯白,不欲饮食,虚赢少气,舌苔光剥, 脉细无力等,证已由实转例虚,又如病本心脾气虚,常见心悸,短气,久治未愈,突

33、然心痛不止,这是气 虚血滞引致心脉瘀阻之证,虚证已转变为实证,治当活血去瘀止痛,(三)虚实真假,八纲虚实虚证和实证的关系,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虚实错杂,(二)虚实转化,(三)虚实真假,2。真虚假实:指疾病本质属虚证,但又出现一些似乎是实的现象。如素体脾 虚、运化无力,因而出现腹部胀满而痛,脉弦等症脉。若仔细 辨别可以发现,腹部胀满,即有时减轻,不似实证的常满不 减;虽有腹痛,但喜按;脉虽弦,但重按则无力。导致这类似 实之症脉的原因并不是实邪,而是身体虚弱的结果,故亦稳定 之为假象。古人所谓“至虚有盛候”,就是指此而言。治疗应用补法。,虚证和实证,有真假疑似之分,辨证时要从错杂的证候中,辨

34、别真假,以去 伪存真,才不致犯“虚虚实实”之戒。辩虚实之真假与虚实之错 杂证绝不相同,应注意审察鉴别,1。真实假虚:指疾病本身属实证,但又出现一些似乎是虚的现象。如热结肠胃, 痰食壅滞,大积大聚之实证,却见神情沉静,身寒肢冷,脉沉伏 或迟涩等症脉。若仔细辨别则可以发现,神情虽沉静,但语出则 声高气粗;脉虽沉伏或迟涩,但按之有力;虽然形寒肢冷,但胸 腹久按灼手。导致这类似虚之症脉其原因并不是病体虚弱,而是 实邪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之故,因此称这类症脉为假象、古 称之为“大实有赢状”。此时治疗仍然应专力攻邪,虚实真假的鉴别,(l)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浮候如何,沉候如何,(2)舌质的胖嫩与苍

35、老,(3)言语发声的亢亮与低怯,(4)病人体质的强弱,发病的原因,病的新久,以及 治疗经过如何,八纲虚实,虚实,二实证,一、虚证,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八纲虚实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二)表实证:表实证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证候。【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证候分析】感受外邪,阳气向上向外抗邪,便出现发热,邪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肌表 得不到正常的温煦而恶寒。邪阻经络,气血流行不畅而致头身疼痛。寒主收引,营气不 能通于表,玄府不通,则无汗。脉象浮紧,是寒邪束表之征。,虚实常通过表里寒热几个方

36、面反映出来,形成多种证候,临床常见的有表虚、表实、里虚、里 实、虚热、实热、虚寒、实寒等类,(一)表虚证:表虚证有两种,一是指感受风邪而致的表证,以恶风、自汗为特征,为外感表虚。 二是肺脾气虚,卫气不能固秘,肌表疏松,经常自汗,易被外邪侵袭的表虚者,属内 伤表虚。【临床表现】外感表虚:头痛、项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内伤表虚:平时常自汗出,容易感冒,兼有面色淡白,短气,动则气喘,怠倦乏力, 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气虚表现。【证候分析】表证之表虚证,是感受风邪所致的一种表证,由于风邪外束于太阳经,所以头痛,项 强;正气卫外,阳气浮盛而发热;肌腠疏,玄府不固,故汗出恶风;风邪在表,故脉浮缓。 里证之表虚证,主要因肺脾气虚。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其气虚则肌表疏松,卫气不 固,而自汗出。卫外力差,故常常感冒。肺脾气虚,必见气虚的一般表现,如面色淡 白,短气,动则气喘,怠倦乏力,纳少便溏,舌淡白,脉细弱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