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系统解剖生理新 .ppt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568791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觉系统解剖生理新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听觉系统解剖生理新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听觉系统解剖生理新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听觉系统解剖生理新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听觉系统解剖生理新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总论,听觉系统是对声音收集、传导、处理、综合的感觉系统,分为外周部分和中枢部分。 外周部分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和听神经;中枢部分指听神经以上的所有听觉结构,由神经核、传导束及其连接组成。 本节主要介绍外周听觉系统。,第一节 听觉系统解剖,外周听觉系统,颞骨,颞骨是外周听觉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外耳的骨部、中耳和内耳位于颞骨内。 颞骨位于颅骨两侧,参与组成颅中窝与颅后窝,与大脑、小脑及颅内的许多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密切。,颞骨组成,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茎突,颞骨包括:,鳞部,又称颞鳞,前接蝶骨大翼,上为顶骨,后连乳突,内接岩部,形如贝壳。内面是大脑面,有大脑沟回的压迹、脑膜中动脉沟。外面是颞面,

2、附有颞肌,骨表面有颞中动脉沟。颞突向前与颧骨颞突连接成颞弓。颧突前下方隆起为关节结节,后方为关节后突,两者之间为下颌关节窝,容纳下颌关节。,鳞部,鼓部,新生儿时期仅为一个上部缺失的鼓环,鼓环向后、向外发育较快,最后形成鼓部。鼓部为一扁曲骨片,弯曲如“U”字形,构成鼓部外耳道的前壁、底和后壁的一部分。内有一窄沟,称鼓沟,鼓膜边缘附着其中。,鼓部,乳突部,新生儿时期并未发育,以后逐渐气化称为一短钝的尖端向下的锥状突起。,乳突部,岩部,形似一横卧的三棱锥,又叫锥体,有一尖、一底、三个缘和前、后、下三个面。 岩尖伸向内前,嵌于蝶骨与枕骨之间,与蝶骨大翼根部、蝶骨体及枕骨底部构成破裂孔,颈动脉管内口开口

3、于此。 岩部底朝后外方与鳞部、乳突部和鼓部相融合。,岩部,茎突,起于颞骨鼓部下面,茎突孔德前方,伸向前下方,呈细长形,长短不一,平均长约2.5cm。 茎突与乳突之间有茎乳孔,为面神经管的下口,面神经由此出颅骨。,茎突,外耳-耳廓,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形似贝壳,左右各一,与头颅约成30夹角。除耳垂部分由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其余部分均由软骨组成,外面覆盖软骨膜和皮肤。耳廓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着于头颅侧面 特点:耳廓血管位置比较浅,皮肤薄,容易冻伤。耳廓皮肤与软骨粘连较紧,前外侧面更紧。由于皮下组织少,若出现炎症,发生肿胀时,感觉神经易受压产生剧痛;有血块或渗出物时极难吸收,软骨膜感染,

4、容易发生软骨坏死,愈合后耳廓可能变形。,耳廓(前面观),外耳-外耳道,组成:外耳道口(耳甲腔底)鼓膜 成人外耳道长2.5-3.5cm,由软骨部(1/3)和骨部(2/3)组成。 特点:皮下组织少,骨部皮肤薄,稍后的软骨部皮肤附有皮脂腺、毛囊、耵聍腺,外耳道疖多发生于此。 成人外耳道呈“S”形,检查时需将耳廓向后向上提起,使其骨部与软骨部成一条直线。 儿童向下向前推耳屏 成人外耳道有两处狭窄,一处为软骨部与骨部交界处,另一处为骨部距鼓膜0.5cm处(外耳道峡)。 在取印模时,可以接近,不要超过外耳道峡。,外耳道,中耳总论,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外界是鼓膜,内界是卵圆窗。 中耳是换

5、能器,可通过鼓膜将声能转化为机械能,经听骨链传递,再由镫骨底板将机械能转换为内耳的液态能。 中耳还是增压器,可使外界传来的声压提高。因为鼓膜面积比卵圆窗大17倍,而听骨链的杠杆作用可使声压提高1.3倍,因此,声波经鼓膜、听骨链到达卵圆窗时,声压将被增高1.317=22.1倍,相当于提高声强级27dB。,中耳鼓室,鼓室位于颞骨岩部内,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向前经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界,将鼓室分为上、中、下3部分。,鼓室六壁,鼓室为近似六面体的不规则含气空腔,有外、内、前、后、上、下六个壁(鼓室六壁),鼓室鼓膜(1),外侧壁:由骨部及膜部(即鼓膜

6、)组成 鼓膜:半透明,灰白色薄膜,高约9mm,宽约8mm,厚约0.1mm,接近圆形,介于鼓室与外耳道之间。鼓膜中间稍向内凹陷(最凹点为鼓膜脐),前下方向内倾斜,与外耳道底约成45角,新生儿鼓膜倾斜为35,更加明显。 鼓膜分三层,外层是皮肤层,中层由浅层的放射状和深层的环状纤维组成(使其能承受一定的气压和水压并抗感染),内层为粘膜层,与鼓室粘膜相连。鼓膜随年龄增大而变厚和变僵硬。,鼓室,鼓室鼓膜(2),鼓膜与锤骨相连,锤骨柄末端附在鼓膜脐的内面,自脐向上稍向前达紧张部上缘,有一灰白色凸起,即为锤骨短突。自脐向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是由外界光线被鼓膜的凹面集中反射而成。,中耳鼓

7、室(二),内侧壁:即内耳外侧壁,有多个凸起与小凹。中央明显隆起处为骨岬,即耳蜗底周所在位置。骨岬后上方有前庭窗(即卵圆窗,深面为内耳前庭),骨岬后下方有蜗窗(圆窗),内通耳蜗螺旋管的鼓阶起始部前壁:下部是颈动脉管的管壁,上部有两个管口,上方为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下方为咽鼓管的鼓室口后壁:又名乳突壁,上宽下窄,面神经垂直经过其内侧。上壁:又叫鼓室盖,借此与大脑颞叶分隔,感染婴幼儿时期鼓室盖常未闭合,是中耳入颅的途径之一。下壁:较上壁狭小,其下方是颈静脉球,前方为颈动脉后壁。此壁若缺损,颈静脉的蓝色透过鼓膜下部隐约可见,表现为蓝鼓膜。,中耳鼓室(三),鼓室包括听骨、听骨韧带、鼓室肌肉听骨,包括锤骨

8、、砧骨、镫骨,由韧带相连而成听骨链,是人体中最小的一组骨头 锤骨柄末端附于鼓膜脐上,锤骨小头与砧骨头形成砧锤关节,砧骨底与镫骨小头形成砧镫关节,镫骨底板由环状韧带固定在前庭窗(卵圆窗),鼓室内容,听骨韧带:有锤上韧带、锤前韧带、锤外侧韧带、砧骨上韧带、砧骨后韧带、镫骨环韧带等,将听骨固定于鼓室内。鼓室肌肉:有鼓膜张肌(由三叉神经分出的下颌神经支配,收缩时牵拉锤骨柄向内,增加鼓膜张力,避免突然大声震破鼓膜或伤及内耳)、镫骨肌(由面神经支配,收缩时可牵拉镫骨小头向内镫骨以镫骨底板后缘为支点向外侧移动,以减小内耳压力)。,中耳咽鼓管,咽鼓管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道,成人咽鼓管全长约为36mm,自鼓室

9、口向内、向前、向下达咽口。咽鼓管鼓室口比咽口高15-25mm,成人咽鼓管与水平面成30-40角,幼儿约为10角,且幼儿咽鼓管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所以幼儿咽部感染较成人更容易蔓延到鼓室。 咽鼓管分为鼓部(外1/3)和软骨部(内2/3),咽鼓管咽口和咽鼓管软骨部经常是闭合的,正常时只有在吞咽、张口、打呵欠等动作才会开放,以调节鼓室气压,从而保持鼓室内外气压平衡。 若咽鼓管功能不佳或不通畅,中耳腔就会出现负压或部分真空,导致鼓膜内陷,听骨链功能不佳。负压还能将中耳腔粘膜中的液体吸出到中耳腔,出现中耳积液,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中耳乳突,在颞骨发育过程中,乳突内的骨质逐渐被含气的蜂窝状空腔取代,这个过

10、程叫乳突气化。 新生儿时期乳突尚未发育,多从2岁开始由乳窦向乳突逐渐发展,6岁时气化过程完成。根据气房发育程度,乳突可分为4种类型: 气化型:约80%属于此类型,乳突气化良好,气房较大,骨壁间隔较薄 板障型:乳突仅部分气化,气房小而多,气房之间为松质骨和骨髓,如同头颅骨的板障。 硬化型:乳突未气化,乳突内为密质骨,多由于在胎儿或婴幼儿时期鼓室受羊水刺激、细菌感染或营养不良所致 混合型:上述3种类型中有其中2种或3种同时存在。,中耳鼓窦,乳突气房中最大的一个,出生时即存在,幼儿期位置较浅较高,随乳突发展而逐渐向下移位。位于上鼓室后方,鼓窦和上鼓室借鼓窦入口相连通。鼓窦是乳突手术的重要标志。鼓窦上

11、部以鼓窦盖与颅中窝相隔,后壁借乳突气房及乙状窦骨板与颅后窝相隔,前与上鼓室壁相连,内壁前部与外半规管凸及内下方的面神经管凸。,内耳总论,内耳又称迷路,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位于颞骨岩部内,含有听觉和平衡系统的感觉终器,骨迷路与膜迷路形状类似,膜迷路位于骨迷路之内,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补相通。,内耳(一) 骨迷路,包括耳蜗、前庭、骨半规管,由致密的骨质构成。迷路骨厚2-3mm,由骨外膜层、中层、骨内膜层组成。,内耳包括:,骨迷路(1) 耳蜗,耳蜗形似蜗牛,位于前庭的前内方,是骨迷路最靠前的部分。耳蜗主要由中央的蜗轴和周围的骨蜗管组成,人类的骨蜗管绕蜗轴2.

12、5-2.75周。从蜗底到蜗顶,依次为第1、2、3周蜗轴呈圆锥形,由在 蜗轴上伸出的骨螺旋 板环绕。骨螺旋板与 骨蜗管外壁,将骨蜗 管分成上下两腔,上 腔又由前庭膜在分为 两腔,故骨蜗管内共 有前庭阶、中阶、骨 阶3个管腔。,骨迷路(2) 前庭器,前庭器由前庭和3个半规管组成。前庭是骨迷路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在耳蜗的后方,骨半规管的前方,略呈椭圆形。前庭中有两个来自半规管的囊,上方是椭圆囊,下方是球囊。他们都含有淋巴液,两端都进入椭圆囊,较小的球囊在前庭底部与耳蜗相连。外淋巴液充满着椭圆囊和球囊,他们都含有前庭神经感觉末梢支,该神经是听神经的一个分支。,骨迷路(3) 骨半规管,

13、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上方,是骨迷路的最后部,由3个弓形弯曲的骨半规管组成,约为2/3圈的环形骨管,他们相互垂直,分别为外半规管(水平)、上半规管(垂直)、后半规管(垂直)。,内耳(二) 膜迷路,膜迷路由膜管和膜囊组成,通过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膜迷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膜蜗管,各部分互相连通。除前庭部分的膜迷路与骨迷路形态不同外,其他部分两者形态非常相似。,膜迷路(1) 椭圆囊,椭圆囊位于前庭后上部的椭圆囊隐窝中。囊壁上有椭圆囊斑,分布有前庭神经神经椭圆囊支的纤维,感受位觉,又称位觉斑。前壁内有椭圆球囊管,连接球囊和内淋巴管,内淋巴管近椭圆囊处有一瓣膜,可防止逆流。位于前庭下方的球囊隐

14、窝中,比椭圆囊小。内前壁有球囊斑,分布有前庭神经球囊支的纤维。,膜迷路(3) 膜半规管,膜半规管附着于骨半规管的外侧壁,约占骨半规管腔隙的1/4。在骨壶腹的部位,膜半规管也膨大为膜壶腹,其中有一横位的镰状隆起,称为壶腹嵴。壶腹嵴上有高度分化的感觉上皮,由支柱细胞和毛细胞组成研究表明,囊斑与壶腹嵴的感觉毛细胞有两种类型:一为杯状毛细胞,与耳蜗的内毛细胞类似;一为柱状毛细胞,与耳蜗的外毛细胞相似。,膜迷路(4) 膜蜗管,膜蜗管又名中阶,位于骨螺旋板与骨蜗管外壁之间,也在前庭阶与骨阶之间,内含淋巴液。基底膜起自骨螺旋板的游离缘,位于蜗管下壁的外侧。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又叫Corti器,是由内外毛细胞

15、、支持细胞和盖膜等组成,毛细胞借助支持细胞来维持结构稳定基底膜纤维在蜗顶较长,其宽度由蜗底向蜗顶逐渐增大,而骨螺旋板及其相对的基底膜嵴则逐渐变窄,这与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固有频率有关。,Corti器,听神经及其传导径路(一),听神经:支配耳蜗毛细胞的神经纤维,汇聚到位于蜗轴与骨螺旋板相连的螺旋神经节,纤维根据他们在耳蜗内的起始位置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一圆柱体,来自蜗顶的纤维居于耳神经中心,来自蜗底的纤维居于耳神经外周。 听神经分布至螺旋器内、外毛细胞的神经纤维数与其毛细胞数量的比例有较大的不同。 听神经的大部分神经纤维与数量相对较少的内毛细胞联系,只有一少部分神经纤维与数量较多的外毛细胞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