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全域旅游之花,结精准扶贫之果贺小荣11 月 30 日至 12 月 1 日,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永顺县、古丈县等地调研精准扶贫,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在打造全域旅游基地中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好。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
2、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所追求的是旅游质量的全面提升,以及旅游对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意义。全域旅游核心不在“全”而在“域”,要通过全域旅游实践,实现旅游的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备。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是全域旅游的魅力所在。所以,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民共建共享”的旅游形式:一是角色共享,增强居民参与能力,让社区居民由旁观者和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二是机会共享,丰富居民受益机会,让社区居民与投资者、经营者共享旅游业带来的发展机会;三是成果共享,让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一起,享受基础设施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环境质量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在让游客游得顺心、放心和开心的同时,要让居民生活得更方便
3、、更舒心和更美好。这样就可以做到贫困地区同步脱贫,实现杜家毫书记的重托,“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决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就湖南贫困山区而言,产业单一和交通不便是致贫的重要外因。同时,实践已经证明,贫困居民参与旅游业,通过开办农家乐、零售服务业、受雇于旅游企业,或是参与面向旅游业的种养殖业等形式,可以丰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从而极大地提升贫困地区的产业绩效,有助于脱贫甚至致富。湖南的武陵山、罗霄山区处处是景、风光无限。在旅游发展导向下,以核心景区为依托,把握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机遇,以改善外部通达条件和优化旅游产品体系为抓手,可以成为贫困山区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举措。结合精准扶贫工
4、作,建立以旅游业为核心,结合当地农业特色优势,涵盖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产业的产业融合模式,实现长效扶贫。融合本地特色产业,提高旅游产业链本地化水平,减少旅游漏损,提升乡村旅游扶贫效应。将贫困乡村地区“小规模单业发展”转变为“大规模多业共进”,提升抗风险能力,促进产业抱团发展。加大以改善贫困山区发展环境为导向的公共资金投入,资金投向主要为乡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造、乡村道路升级等区域。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贫困山区的交通、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把贫困山区打造成自然山水大花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
5、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随着内外部交通基础设施瓶颈逐步破解,以及国内生态文化旅游井喷式发展,湖南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发力全域旅游精准扶贫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精准扶贫不仅是扶经济,更是扶精神、扶能力的一项综合性工作。精神贫困是贫困产生的主观根源,能力不足则是重要的客观原因。只有解决了贫困地区居民的精神贫困、能力不足问题,也就解决了致贫的内因。因此,我们的旅游扶贫工作,首先要帮助贫困地区居民树立脱贫信心,摆脱“贫困文化”的影响,激励贫困群体认清自身优势,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彻底绝缘。可以采取“示范引领”的办法,在贫困地区树典型树榜
6、样,以示范激发热情,以示范转变观念,让贫困地区居民有自信、有尊严地脱贫。其次,要帮助贫困地区居民增强自我发展旅游的能力。能力不足是贫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此,要加大对贫困农民的培训力度,掌握基本旅游礼仪和技能,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同时,提高农民的自组织化程度,组建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利的社会组织,比如乡村旅游扶贫协会。构建民主参与式的扶贫机制和以贫困人口为主体的反贫困机制,比如乡村旅游合作社等,对乡村旅游经营户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优先安排就业创业和入股分红,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在考察中,杜家毫书记强调,没有自治州的同步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要以
7、超常规举措攻克脱贫难关。在实现贫困地区群众全面脱贫的征途上,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扶贫的方式有很多种,全域旅游无疑是首选。因为全域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给钱给物帮扶,而是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的开发式、产业化扶贫方式,因而具有明显的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的造血功能。此外,旅游扶贫还有强大市场支撑。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贫困地区只要对旅游资源开发得当,就可以取得开发一个景区带火一片贫困乡村的效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域旅游之花繁茂盛开之际,一定会结出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之果!文
8、化精准扶贫要“多驾”齐驱6 月 30 日上午,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全国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视频会议,研究部署“十三五”时期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实现到 2020 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当日,山东省、贵州省、青海省海西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湖北省竹溪县、江西省寻乌县分别介绍了本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帮扶工作力度,建立与贫困县结对帮扶工作长效机制。要推动工程项目优先向贫困地区摆布,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动力。要用好管好文化扶贫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确保资金用于解决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和机制,杜绝文化
9、扶贫资金跑冒滴漏、挤占挪用等问题外,还有以下几个轮子也要同时跟上。要摸清底数、找准问题。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文化扶贫是一场硬仗,我们在这场硬仗前就要了解所扶贫的家底,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不会出现扶贫上供需过剩和不足的问题,才能真正认真研究制定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的落实措施。让有限的扶贫资金人力都真正用在缺口上。突出重点、补齐短板。诚如会议上所强调的,要实施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开展“两馆一站”达标建设,建立灵活机动、覆盖广泛的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网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但是我们不能小看了这“最后一公里”,如果那么容易打通,也就无需称为一场硬仗了,这最后一
10、公里,不仅事关全局,更事关真正文化惠民的失败,所以,这“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也不是小事情,必须要未雨绸缪,认真细化。加强统筹、对接需求。我们只有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调动基层一切可以调动的文化力量,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需对接,适销对路。让公共文化服务的旅途确保一路通畅,得到良性发展。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文化扶贫,我们不能单靠伸手,我们贫困地区更要自我练就奋起功,尤其要推动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除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扶贫,更要大力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模式,真正
11、让送出的文化真正在当地长出文化,这才是根本。利用资源、发挥优势。文化扶贫,关键还是要利用好现有的文化优势,我们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只有培育一批能带动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文化产业,培养一批能扛鼎贫困地区的优秀文化人才,才能真正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让文化的种子真正在贫困地区生根开花结出丰硕果实。实现到 2020 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是一场文化硬仗,除了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大文化帮扶工作力度,建立与贫困县结对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外,我们需要更多像中国好农夫这样的自驱性平台,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贫困地区农户因地制宜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才能确保这场硬仗完成得高质量。不能忽视体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近日在宁夏西海固地区调研发现,随着精准扶贫、体育惠民等措施的不断推进,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贫困地区群众健身需求也不断增长,健身器材和体育场地的增多在提升群众运动积极性的同时,改变着群众生活方式,还有着意想不到的溢出效应。体育设施犹如一条纽带,在给群众带来健康体魄的同时,发挥着不小的社会效益。在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等地,在稳步推进精准扶贫的同时,重视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