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乡游的思考与模式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形神有序,节奏舒缓,适合人居。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有久违的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乡村生活的这种闲适性,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已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种旅游方式。旅游化的乡村生活,不是简单地回到以前,而是有选择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审美情趣,形成旅游休闲形态的乡村品质生活,这样的乡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最终实现居住空间舒适化,生活空间缤纷化,工作空间人性化,情感空间温馨化。旅游化的乡村生活是全域旅游
2、的乡村版,是有别于城市的一种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乡村生活旅游化的实践其实一直都在进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代:第一代是“农家乐”乡村旅游,第二代是以民俗村、古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第三代是乡村度假,第四代将是乡村生活,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终极追求的形态和阶段,这将是居住和旅游一体,生活和工作无间的生命状态。旅游化乡村生活的五点思考民宿应以乡村生活为根本东方式民宿缘起日本和中国台湾,被大陆发掘后,民宿热在内地渐起。民宿在外在形式上,是一个包括吃住行工作情感的行为系统,在本质上是精神相对稳定、心灵有所安放和寄托的状态。民宿的重点在“民”,这里的“民”特指乡民,从乡村生活的
3、角度塑造民宿是根本原则。乡村类特色小镇的乡音不改乡村类特色小镇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完整要素的生活化空间”,产业功能为乡村生活服务,如此,既有的大农业、传统手工业、创意的乡村文化产业,都是增强乡村生活舒适性和吸引力、复兴乡村的有力支撑。乡村小资源的聚沙成塔发展乡村旅游,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外,众多的山水花木、老屋街巷、民俗非遗、纵横阡陌和最重要的朴素乡民,都是乡村旅游的星星之火,可称之为“小 资源”。这些小资源在营造、强化、保持乡村环境方面意义重大,它们所构成的乡村基本面是“高大上”的点线状资源无法取代的。设计建设应乡势不同的设计建设应对不同需求,未来的乡村生活可以与城市生活做差异化的分工
4、,城市是追求速度效率、标准化的工作生活的空间,乡村则更多地追求精神,追求个性,追求与自然、生态、文化的共融,是从事创造性劳动和诗一般生活的空间。未来的乡村旅游设计建设还要重视乡土工匠、乡间艺人的作用,他们的乡村生活感受和乡土技能是现代高科技无法取代的,特别是他们对乡村发自内心的、几十年沉淀的真情实感最为宝贵。关怀人性的温暖体验乡村旅游满足人性的本真需要,让人产生温润软糯的情感体验。乡村人文对个体的无缝浸润和多维包容,包括人居、人性、人际要素,具体就是乡民与民居、村落、山水、田园等实体产生的居住、交往、互助、劳作、守序、崇文、依赖等关系与情感,这正是乡村生活最大的吸引之所在。现在,有了以旅游产业
5、带动整个乡村经济发展的理念,可通过乡村旅游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全域旅游的视角下,要了解乡村的特色资源、区位环境、交通,让乡村经济有发展模式可引导。乡村旅游七大模式探索城市依托型环城市乡村旅游发展在大城市的周边,乡村地带,交通区位条件比较好,会形成一圈区域,供城市居民休闲、放松。环城市发展的区域可以做的项目非常多,而有些大项目也只有在大城市周边,经济发达的地方才有发展的空间,因为体量和投资太大,必须有巨大市场的腹地支撑。景区依托型景区周边乡村发展模式景区依托型就是在景区周边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在深度契合依托景区品牌理念的基础上,依据客源市场及本身特点开发深度乡村体验产品。充分调动吃
6、、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充分阐释乡村风俗风情,让开放式的乡村体验与封闭的景区观光形成鲜明的对比。产业依托型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产业依托型就是特色庄园模式,以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历史文化依托型古镇旅游发展模式古村镇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是资本比较青睐的市场。开发古村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保护先行,因为古村落是大家的资源,要维护古建、保护历史文化的遗存,还要让传统的手工艺的传承者、继承人找到自己的空间。民俗依托型乡村文化活化模式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是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类型,就是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风情特别浓郁的地区,采取这种民俗依托型的模式。科技依托型科技引导乡村旅游发展乡村经济或者是农业产业结构要调整、转型、提升,可以用科技化的手法打造乡村经济。比如顺义的科技农业示范区,在这里你可以参观,也可以体验高科技与农业相结合,如花卉的培育、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