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河南省虞城县加强项目管理 代赈项目扶贫效益显著(虞城县以工代赈办公室)2015年3月8日2河南省虞城县 2013 年度以工代赈示范项目沙集乡沙集至河3西至后陈楼至 虞营路公路,全长6.8 公里,途经 沙集乡 5 个行政 村,11 个自然村,受 益人口近万人,自2014 年 6 月份 建成通车以来,在 沙集乡形成一道 靓丽的风景线,不仅方便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而且使以工代赈项目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该项目区以种植烟叶、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农产品运输难、货损多、成本高、价格低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随着道路的畅通,仅 2014 年 6 月份以来共新增蔬菜大棚近百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 1
2、000 多亩,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仅此一项就使沿线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 600 多元,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致富不忘修路人,沙集至河西至后陈楼至虞营路公路被当地群众称誉为“民心工程” 、“德政工程”。4近年来,为了管好代赈项目,用好项目资金,虞城县以工代赈办公室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创新,建立了一系列建设管理运行新举措、新机制,始终坚持以工程质量第一,效益发挥最好为宗旨,确保了虞城县代赈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严把项目申报。项目申报时主动加强与财政、交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有关部门联系。加强工作上的沟通,保证信息互通公开,防止项目重复申报;积极与项目乡镇沟通,本着突出重点,选择
3、群众急需、有示范带动效应、充分发挥扶贫效益的路段优先申报项目,代赈办人员并多次深入现场实地选址。二、规范工作程序。计划下达后,及时进行县、乡两级公示,与项目乡镇签订项目建设管理责任书,组织招标工作,指导项目乡镇与中标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并申请县交通局质检站进行全过程质量跟踪鉴定,确保工程质量。三、实施六项监督制1、村民代表跟班监督制:每个项目村抽出三至五名群众基础好、责任心强的“五老 ”代表即老党员、老干部、老 军人、老模范、老教师,经过培训并发放项目“明白卡 ”对本村施工项目实施全程跟踪监督,随时监督施工材料是否合格、原料配比是否达标、操作环节是否规范等,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并上报。
4、52、乡镇、村委干部随时监督制:项目所在乡、村必须明确一名干部专抓此项工作,指导村民代表跟班监督,并保证每天随时监督施工队作业,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保证施工环境宽松有序,杜绝偷工减料、简化程序、违规操作等现象的发生。3、专业监理日常监督制:项目专业监理人员必须吃住在工地,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分组进行检测、检查,全天候巡回施工现场,全方位监督施工过程,及时指导、规范施工情况,确保工程质量达标;4、以工代赈办公室人员责任监督制:以工代赈办公室人员明确项目分工,责任到人,每周至少深入施工现场三次,检查施工质量,检查专业监理履行职责情况,对各级监督人员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答复解决。5、严格工
5、程竣工验收制:工程竣工后,先由项目乡、村领导组、监督组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县以工代赈办适时组织项目单位、财政、交通质检、施工监理等单位人员,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逐项进行验收。有一项不合格者,视为不合格工程,不予拨付项目资金。66、落实养护责任制:按照“谁受益、谁管理、谁养护” 的原则,与项目单位签订道路养护责任书,并积极与县公路局沟通,将其养护工作纳入县公路养护范畴,确保已建项目发挥长期效益。四、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定期开展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业务培训工作,代赈办公室全体人员、监理、乡、村监督员代表参加业务培训,主要是培训人员的政治修养、业务知识、建设标准、培养工作责任心,增强工作使命感,建设成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五、建立项目工程“黑名单” 制。针对工程建 设进度、质量,县代赈办建立项目工程“ 黑名单” 制,对质 量不过关、建设不认真、工作不负责的项目业主、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一律列入工程“诚信黑名单”,列入 “诚信黑名 单”的单位和企业三年内不能实施我县以工代赈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