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3595680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16 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36 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 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 2016 年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浙政教督办201622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办学情况做出自我评估。 一、办学基础能力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由浙江省水利厅举办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学院,前身是创建于 1959 年的浙江电力技工学校,学院立足浙江,依托水利行业,以大土木类专业为主体,以水利水电、建筑艺术类专业为特

2、色,相关专业协调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文明单位。学院分为校本部、城北校区和临江校区,其中校本部位于萧山区高教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合计 665911 平方米(998.87 亩),总建筑面积 17.68 万平方米,拥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实训楼、行政楼、图书馆、体育馆、餐厅、运动场等教学生活用房。学院图书馆中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分别达到 40.2 万册和 46 万册。目前设置水利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机械与电气工程系、工程与经济管理系、艺术设计系、基础教学部等教学部门,开设水利工程等 21 个专业。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

3、流与合作,拓展办学渠道,已与美国贝茨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并成功招生。学院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社会捐赠经费、学杂费等事业性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逐年递增,2013 年投入 5201.29 万元,生均拨款为 0.94 万元;2014年投入 6755.6 万元,生均拨款为 1.17 万元,2015 年投入 8846.7 万元,生均拨款为 1.51万元,是浙江省内唯一一所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安排财政预算的非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学院建有 16 个校内实训基地和 386 个联系紧密的校外实习

4、基地,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 2 个、浙江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3 个、全国水利类专业重点实训基地 1 个,校内实践基地生均工位数 1.4 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到 5104.24 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从 2013 年的 0.75 万元增加到 2015 年的 0.87 万元。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是首批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荣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学院以“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变为抓手,以三大平台建设为基础,实现数据共享、应用集成、核心交换;以精准管理为目标,通过建设教务管理系统、顶岗实习系统、办公系

5、统、学工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迎新离校系统、校园一卡通等工程,全面实现学院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学院网络以星形为结构,千兆2入网,实现信息网络校园全覆盖,IPv6 全支撑的安全、稳定、快捷的基本结构。目前校园教学区的网络信息点数 2714 个,教学资源总量 7570GB,每百名学生拥有终端计算机约30 台。二、“双师”队伍建设 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252 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87 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学位 154 人,占专任教师比例 70.19%,“双师型”教

6、师 171 人,占专业专任教师比例 80%。学院共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 人,浙江省优秀教师 2 人,浙江省教坛新秀 3 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 4 人,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9 人,浙江省水利厅“325 拔尖人才工程”6 人,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 5 人,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7 人。学院注重师资队伍管理提升,从“三维度”和“三梯度”两个角度建成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三维度”是指从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三个维度提高教师能力;“三梯度”按照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名家三个递进阶段实施青年教师“导师计划”、骨干教师发展“加油站”和名师名家“打造工程”等,

7、同时通过“师范教育+企业实践”、助讲培养、国(省)培、博士进修、浙江省高校访问工程师、“五水共治千人万项”服务、国(境)外培训等措施保证培养计划有效实施(如图 1)。图 1 “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图学院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社会服务能力突出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院现有浙江省级教学团队 2 个,院级教学团队 19 个。学院组织全员教师开展职业能力培训活动,通过授课、示范、微格教学、观摩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组织校内外职教专家对参训教师进行测评,2015 年共有 30 名教师参加培训,全部通过考核。学院精

8、心组织国培、3省培项目累计达到 80 多人次。学院实施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计划,依托与行业企业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建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共 23 个。学院鼓励教师参加企业行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帮助企业科技攻关和解决管理问题。学院安排教师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浙江省高校访问工程师累计达 18 名,在 2015 年省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评审中获得二、三等奖各 1 项的好成绩。15 位教师参与浙江省“五水共治”“千人万项”服务。学院落实全体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 6 个月。学院重视兼职

9、教师队伍建设,“专兼结合”互动发展。学院聘用一批具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三年来学院共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 357.17 万元,兼职教师授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例达 20%以上。学院专门开发面向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网络培训项目,内容包括师德师风、职教教学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方案设计和实施等,2015 年兼职教师共完成网络培训20 门课、1000 学时的任务。学院继续实施水利厅厅属单位申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人员到校兼职授课(讲座)制度,2015 年共举办讲座 20 人次,相关专业实务前沿知识被引入课堂教学,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10、。学院开展“1+1”校内专任和校外兼职共同授课研修和结对 60 对,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学院探索兼职教师教学改革模式创新,实现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互动发展,提升教学团队合力。 三、专业人才培养 学院紧紧围绕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和现代水利的发展,按照“改造传统专业,拓展新兴专业”的思路,开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与审计、建筑设计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21 个专业,契合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同时,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发展要求,以第三方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调查数据为依据,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11、,引领专业建设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学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 2 个、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 2 个、浙江高职高专院校优势专业 1 个、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 3 个、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5 个。学院以完善教学组织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分层递进”为特色,“一个专业一个模式、一个专业一种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水利工程专业形成“三阶段四环节五交替” 培养模式,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形成“理实融合,实践育人全程式实践”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形成“2+1 双主体、互融合”培养模式,工程造价专业形成“能力本位、双证融合”培养模式。

12、2014 年,学院创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水利综合改革实验班“大禹班” ,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沟通、能吃苦的复合型水利工程项目经理后备人才,已招收 3 届共 90 名学生。 “大禹班”在校企联合培养实施“六共同”方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训与就业工作)取得突破,已成为学院工程建设类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典范。学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能力本位”为主线,试点专业改变以“知识为4中心”的学科性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课程体系) ,构建形成以“能力为中心”

13、的“四大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岗位迁移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平台课程体系。在职业核心能力平台,将职业核心能力要素分离出来,与传统公共基础课进行整合,增设“团队合作导论” 、 “职业沟通导论”等课程,并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能力要素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在其他三个平台,以能力项目为载体,将具体职业核心能力要素分解落实到每门课程中,制定每学期达到的能力标准,全程实践训练、测评能力或考取相应岗位证书,实行“知识和能力考核并行” , 通过课程项目训练和测评,每年测评通过率达 95%以上,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提高。2014 学年,学院开始实践纯理论课 81 门(

14、占比 13.08%) ,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 418 门(占比 67.53%) ,纯实践课 120 门(占比 19.39%) ,其中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占总学时达 53.7%,每个专业顶岗实习不少于 6 个月。学院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和手机终端移动平台对每一位顶岗实习的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加强过程化管理和过程化考核。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学院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努力构建优质高效课堂,不断增强课堂育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分学年制订并实施课堂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探索学分制改革,控制学分总量,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全面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学分达到 41.7%,积极实施分层分类

15、教学课程达 39.2%,探索小班化教学课时达 40.5%。推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34 门专业核心课程考核采用“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态度(Attitude) ”的形成性考核模式试点。其中,知识的考核通过校企合作研发的无纸化自主考试系统进行,该系统具有学生自主预约考试时间、系统随机组卷、无人监考、自动评分与成绩分析等功能,实现考教分离。54位教师近 70 门课程教学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启动建设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微课 120 余门,带动 SPOC 平台、智慧教室等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建设,课程教学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移动应用在教学中开始试点并

16、逐步推广,教师在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学院重视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结合学院师资测评工作积极探索“测、做、评”相统一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继续推进符合高职特点又具有学院特色的督导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自评互评、学院领导引导性评价、中层干部管理性评价和企业评价“六位一体” 评价体系建设。2013 学年至 2015 学年学生网络评教率分别达到96.50%、99.11%和 98.66%,2015 年学院较好地通过了浙江省教育厅的教学巡回诊断检查。四、学生发展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5885 人,主要分布在水利大类专业、土建大类专业、制造大类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财经大类专业、

17、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大类专业(具体专业学生数量分布见图 2)。学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定位,合理编排招生计划,调整生源结构,完善招生方式,开展生源基地建设,学院统招招生各项指标保持较高水平(具体统计见图 3) 。同时,学院加大自主招生比例,2013 年学院计划自主招生数为 100 人,2014 年计划自主招生数为 133 人,2015 年计划自主招生数达 217 人,且报名总数较计划招生总数达 10 倍之多,计划完成率也逐年5提高(具体统计见图 4)。近几年学院生源质量稳步提升,以 2015 年为例,学院录取分文理科分别超出省控制线 86 分和 57

18、分,在全省 48 所高职院校中排名均为第 15 名,学院各专业受到广大考生的普遍欢迎,社会声誉和社会认可度较好。图 2.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统计图 3.近三年统招招生情况统计6图 4.近三年自主招生情况统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第一思政课堂、第二实践课堂和第三网络课堂作用,积极搭建育人平台。一是坚持文化育人,不断深化“3+5”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弘扬伟人文化、宣传水文化和打造“一系一品”文化品牌等,将文化建设融入育人工作,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二是坚持实践育人,定期举办“五节两会” 、同科大讲堂、新老师互动会

19、、社团巡礼月、文明寝室建设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组织学生积极服务社会,勇担责任,组织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五水共治”主题宣传、参加省市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三是坚持服务育人,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新建学生事务中心大楼,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学生服务平台。以“服务学生成长、激励学生成才、助推学生成功”为宗旨,制订相关制度,明确运行管理模式,抓细学生服务工作,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办学满意度,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四是坚持创新育人,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实施

20、“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组织学生参加学院技能节、学院“修能杯” 、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和浙江省大学生“新苗杯”等各类创新创业科技项目及技能竞赛工作,加快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人才队伍。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学院坚持“1234”就业工作思路,将就业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坚持个服务学生未来发展为中心的 1 个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生用人单位满意度“2”个指标,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强化与用人单位沟通和联系、强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3”项工作,明确“4”级工作岗位职责,加强就业质量数据分析,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201

21、5 年,学院毕业班学生就业人数 1883 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 98.64%,毕业生双证率达 100%。1425 人获得了国家颁发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825 人获得行业企业颁发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达 1513 人,比例为 80.36%,专业相关度良好。自主创业 10 人,当地就业和服务中小微企业及基层就业数分别达 1704 人和 1789 人。据用人单位满意度调7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院培养的学生满意度和评价均较高。五、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进一步促进学院科研力量有效整合,推动学院科研骨干教师培育和科研团队建设,提高学院科研工作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提升学院的科学研

22、究和科研服务能力,2013 年以来,学院陆续成立了水生态研究所、水能水资源研究所、水资源经济研究所、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所、现代艺术设计研究所、信息技术研发中心等 6 个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转化、推广教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发明创造等成果,充分发挥学院在技术咨询、开发和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学院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积极参与浙江省“五水共治”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等重点工作。以浙江省水利厅“千人万项”蹲点指导服务为平台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为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和地方水利工作发挥作用;学院组建水利职

23、工教育政策研究室,起草了浙江省水利职工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浙江省水利人才建设提供支持;学院与全省 11 个地级市水利局合作建立了工作站,成为学院辐射全省各地市的重要工作支点,学生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的基地,学生就业创业的基地,教师科研服务基地。学院创新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效应,学院与磐安县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方位合作;筹建混合所有制下“围海学院” ,探索组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以举办“大禹班”为载体,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学院充分发挥浙江省水利水电干部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水利部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水利行业

24、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优势,主动承担专业技术培训、技能鉴定和考核工作,2013 年至 2015 年,学院共举办各类培训班 196 班次,培训总人数达2.2 万人次,组织完成全省大规模考试 7 次,考核人数 4.9 万人次,技能鉴定 1430 人次。2013 年至 2015 年,学院帮助施工企业推行先进施工工法 15 项,获得了广泛赞誉。2013 年至 2015 年,学院实现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分别达到 568.62 万元、686.94 万元和731.45 万元,到款额逐年提高;实现技术服务到款额分别达到 559.5 万元、528.84 万元和 555.85 万元。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学院先后荣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中国水利职业教育先进集体、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根据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数据分析,学院在办学基础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均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浙江经济社会和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支持。今后,学院将主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新常态” ,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树校”办学方针,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浙江省内拔尖、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高职院校。 8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2016 年 10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