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串讲临床类.ppt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598811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2.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串讲临床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医学免疫学串讲临床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医学免疫学串讲临床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医学免疫学串讲临床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医学免疫学串讲临床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医学免疫学串讲,基础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2013.12,第1章 绪论 知识要点,免疫的基本概念: 是机体对“自己”和“非己”抗原的识别和应答,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机制。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对机体造成损害。免疫的基本类型: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类。固有免疫的特征:先天获得、非特异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重要特征:后天获得、特异性、记忆性,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学发展史上一些重要的人和事,16-17世纪,我国人痘苗(旱苗法和水苗法) 预防天花18世纪末,英国医生Edward Jenner,牛痘苗预防天花19世纪中,法国微生物学家 Pastuer 减毒疫苗19世纪末,俄国 M

2、etchnikoff 发现细胞吞噬作用20世纪初,德国 Behring发现白喉抗毒素,开创免疫血清疗法20世纪初,德国 Ehrlich提出体液免疫理论和抗体生成的侧链学说20世纪初,比利时 J. Bordet 发现补体20世纪中,澳大利亚 Burnet 提出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的。,第2章 免疫器官 知识要点,中枢: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功能;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基地以及B细胞再次应答场所外周:成熟T、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增殖的场所淋巴结:浅皮质区(非胸腺依赖区

3、) B细胞定居区, 初级淋巴滤泡、次级淋巴滤泡(生发中心)。 深皮质区(胸腺依赖区):T细胞定居区。T细胞占75%,B细胞占25%。脾: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B细胞约占60%,T细胞约占40%。 T、B细胞定居区。,1.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称淋巴细胞再循环。2.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第3章 抗原 知识要点,抗原(Antigen, Ag)的概念:指能够刺激机体T、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与应答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

4、结合的物质。抗原的两大特性: 1. 免疫原性: 能刺激T、B淋巴细胞产生致敏T淋巴细胞或抗体的能力。 2. 抗原性:能与免疫效应细胞或效应分子发生特异结合的能力。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蛋白质载体,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异物性:亲缘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强理化性质 1. 化学性质:蛋白质多肽多糖核酸脂类2. 分子量: 分子量大免疫原性强 3. 化学组成:越复杂越强,含芳香环的氨基酸免疫原性强 4. 物理性状: 颗粒抗原可溶性抗原,多聚体单体分子,环状结构直链分子 5.分子构象的易接近程度 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1. 抗原进入机体的途

5、径: 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口服 2. 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过大或过小均导致耐受,表位或抗原决定基的概念和分类,表位或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通过表位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TCR/BCR)或者特异性Ab结合。依据识别表位的淋巴细胞分为: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抗原的种类(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意义),按与机体的亲缘关系:1异种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马血清抗毒素)2同种异型抗原:如ABO抗原、HLA抗原3自身抗原:包括正常的、或隐蔽的或经修饰的自身组织成分:如晶状体蛋白、精子抗原4异嗜性抗原(Fossman抗原):存在于

6、人、不同种属动物和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如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M蛋白与人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按是否由APC合成分类:1. 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抗原。被MHC-类分子提呈,由CD8+T细胞的TCR识别。2. 外源性抗原:如被APC吞噬的细胞或细菌成分等。被MHC-类分子提呈,由CD4+T细胞的TCR识别。,根据激发免疫应答是否需Th细胞辅助:1TD抗原: 即胸腺依赖性抗原,为大分子蛋白质,这类抗原激发B细胞产生抗体,必须有Th细胞参与才能完成;2TI抗原: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为多糖类物质,这类种抗原不需Th细胞参与,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其他

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在极低剂量水平即能活化大量的T细胞或B细胞。佐剂:延长抗原在体内存留时间;增强APC处理和提呈能力;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丝裂原:T细胞丝裂原:ConA、PHAB细胞丝裂原:LPS、 SPA,第4章 免疫球蛋白 知识要点,抗体(antibody,Ab):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B细胞分化成熟为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Ig根据存在的部位可分为两种:分泌型(sIg),具有抗体各种功能;膜型(mIg),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BCR

8、)。,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四条肽链:2H+2L可变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1/4和1/2。VL、VH各含3个CDR和4个骨架区恒定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3/4和1/2铰链区其他成分:J链(将单体Ig连接为多聚体)和分泌片(分泌型IgA的黏膜转运及保护其免受酶降解),根据重链C区不同分类: 、 对应的Ig类型为: IgG、 IgA、 IgM、 IgD、IgE同一类Ig根据铰链区氨基酸组成和重链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的差别分为不同的亚类。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分型:、型,Ig类型(五类、两型),1、IgG再次应答的“主力军” 2、IgM初次应答的“大个头先锋部队” 3、IgA参与粘膜免疫的“边防战士”4、I

9、gE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内乱分子”5、IgD 成熟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五类Ig的特性与功能,Ig生物学作用(功能),V区的作用:特异性结合抗原, 对细菌、毒素、病毒等的中和作用。 C区的作用: 1.激活补体系统:IgG1-3、IgM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 凝聚的IgA、IgG4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2. 结合Fc受体: (1)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FcR结合,引起型超敏反应。 (2)IgG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的FcR结合,介导调理作用和 ADCC作用。 3.通过胎盘和黏膜:IgG借助胎盘滋养层细胞表面的FcR穿过胎盘,是婴儿获得天然被动免疫的主要原因。 4.

10、免疫调节作用,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b,pAb) 用抗原免疫动物获得的免疫血清中,含有针对该抗原多个抗原决定基的多种抗体。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b,,mAb) 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针对抗原中某一特定表位(抗原决定基)的高度均一性抗体。 特点:性质纯、效价高、特异性强,基本无交叉反应。,第5章 补体 知识要点,补体的概念 是由存在于人和动物正常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的连续而分级的激活反应系统。该系统对热敏感,具有酶活性,一旦激活,可介导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反应。补体的组成 :1、补体的固有成分:(1)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成

11、分(C1q、C1r、C1s,C4、C2)(2)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成分(D、B、P因子)(3)参与MBL途径的成分(MBL,MASP) (4)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9) 2、补体调节蛋白3、补体受体,补体三种激活途径的比较,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溶菌、溶细胞及溶解病毒作用:有激活物(主要是Ab)存在的情况下,补体激活产生MAC,形成穿膜的亲水性通道,最终导致细胞崩解。调理作用:C3b或C4b、iC3b附着于细菌或其它颗粒表面,再通过这些补体片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CR1或CR3、CR4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免疫黏附作用: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之后,可通过C3b而黏附到表面有C3b受体

12、的红细胞,血小板等上。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可能有助于被吞噬清除。炎症介质作用: 1、过敏毒性作用:C3a、C5a能使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 2、趋化作用:C5a对中性粒细胞有强的趋化作用。,第6章 细胞因子 知识要点,细胞因子(cytokine,CK) :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CK来源:(1)活化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2)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小胶质细胞等;(3)某些肿瘤细胞。,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1多为低分子量多肽或糖

13、蛋白 2作用高效性 1012mol/L 3. 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4作用的局部性 主要为自分泌、旁分泌效应; 5. 作用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1) 多效性 (2) 重叠性 (3) 拮抗性 (4) 协同性 (5) 网络效应,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六大类(按功能分类),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1、抗感染、抗肿瘤作用2、调节免疫应答3、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4、参与炎症反应 5、促进创伤的修复,第7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知识要点,白细胞分化抗原: 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CD的概念(c

14、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称CD。人CD的编号已从CD1命名至CD350,可大致划分为14个组。,黏附分子的概念: 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整合素家族和选择素家族: 选择素家族 :L-选择素(CD62L) E-选择素(CD62E) P-选择素(CD62P),第8章 MHC及其编码的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复合体编码HLA抗原H-2复合体 编码H-2抗原,HLA复合体基因位于人第6染色体短臂,其

15、特点之一是多基因性,即组成HLA复合体的基因数量和结构具有多样性。按照HLA基因座的定位和特点分为:、类基因,人HLA复合体基因组成及定位,MHC的遗传学特点,MHC多态性:指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座位存在两个以上等位基因。即群体中不同个体同一基因座位上的基因存在差别。 复等位基因: 群体中同一基因座位的不同等位基因系列共显性表达:MHC每一对等位基因均能编码相应产物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MHC分子的分布:MHC-I类分子: 广泛分布。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包括血小板、网织红细胞)表面。 MHC-类分子:局限分布。表达于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如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

16、活化的T细胞等表面。MHC分子的结构:,MHC-类分子及其编码基因结构示意图,MHC-类分子及其编码基因结构示意图,HLA类和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第9章 免疫细胞,T细胞的表面分子,TCR-CD3分化抗原:CD2、CD3、 CD4 /CD8、CD28、CTLA-4、CD40L病毒受体:CD4MHC分子:MHC-、MHC-分子(活化后表达)细胞因子受体:IL-2R、IL-4R、IL-6R等丝裂原受体:PHA、ConA受体等,T细胞亚群,B细胞的分化发育,B细胞表面标志,BCR:与Ig/Ig形成复合物。 B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表位的分子基础;组成:因B细胞发育阶

17、段而异:未成熟B细胞:IgM;成 熟 B 细 胞:IgM、IgD;活化后B细胞:不表达IgD,只表达IgM,CD分子:CD19、CD21、CD81、 CD80/CD86(B7-1/B7-2)、CD40丝裂原受体:LPS受体、 SPA受体等细胞因子受体:IL-4R、IL-5R等。补体受体:CR1、CR2 (CD21 )等。Fc受体:FcR MHC I /MHC 分子,B细胞亚群及功能,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表达MHC和协同刺激分子,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把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特化的细胞群。,抗原提呈细胞的分类,

18、抗原加工:蛋白质抗原在细胞内被降解成能与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的过程。抗原提呈: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将其展示于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的过程。内源性抗原:细胞内产生的蛋白质抗原,包括自身抗原和非己抗原-主要由MHC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由细胞外摄入细胞内的蛋白质抗原,包括非己抗原和自身抗原-主要由MHC类分子提呈。,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 DC,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唯一能活化初始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1)未成熟DC:可通过内吞、吞饮、吞噬作用有效摄取抗原;能合成MHC类分子,具有强的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低表达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2)成熟DC:高表达MHC/类分子

19、和共刺激分子;能有效地将加工、处理过的抗原以MHC-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初始T细胞。,DC分化、发育和迁移,MHC I类途径与MHC类途径的比较,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病毒蛋白抗原 (病毒感染细胞) 抗原肽-MHC-I类分子 CD8+T细胞MHC-I类分子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外源性抗原 (专职APC) 抗原肽-MHC-类分子 CD4+T细胞MHC-类分子,识别,识别,提呈,提呈,加工处理,加工处理,一、概述1.免疫应答的概念: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自身活化、增殖与分化,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应答(B

20、细胞介导),第10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2.基本过程,(1)识别启动阶段,(2)活化、增殖与分化阶段,(3)效应阶段,3.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外周免疫器官,4.免疫应答的特点 特异性、记忆性、耐受性、MHC限制性,二、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细胞免疫应答的概念 在抗原与其他辅助因素作用下,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通过效应性T细胞及其产生的淋巴因子 发挥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免疫效应,称细胞免疫应答。,2.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双识别 TCR特异性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TCR既识别抗原肽,同时也识别MHC分子),免疫突触 T细胞与APC表面黏附分子通过受体-配体相

21、互作用而紧密接触,形成的以TCR-抗原肽-MHC三元结构为簇状中心,周围环形分布着黏附分子,这一瞬时性结构称为免疫突触。,3.T细胞活化的条件双信号,第二信号: T细胞与AP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的相互结合(如CD28-B7等),第一信号: TCR、辅助受体与抗原肽MHC-类/ MHC-类分子复合物的结合,4.CD4+Thl释放的主要细胞因子及其作用,5. CTL杀死靶细胞的机制,穿孔素-颗粒酶系统,效-靶细胞结合阶段,致死性打击阶段,导致靶细胞坏死或凋亡,FasL/Fas系统,细胞因子途径,靶细胞溶解阶段,CTL杀死靶细胞的特点,直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不依赖抗体);,受MHC-类分子的限制;,杀

22、伤效率高(可连续多次杀伤靶细胞);,需要抗原致敏;,(1)抗胞内感染病原体;,(2)抗肿瘤作用;,(3)介导免疫病理损伤:迟发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6.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三、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概念 在抗原与其他辅助因素作用下,B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合成、分泌抗体,通过抗体发挥的特异性免疫效应称体液免疫应答。,2.B细胞活化所需信号双信号,第一信号: BCR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第二信号:黏附分子与相应的受(配)体结合如CD40 CD40L等,3.B细胞对TD-Ag、TI-Ag应答的特点,B 细胞对TI-Ag免疫应答的特点 不需Th细胞辅助; 无再次应

23、答(无免疫记忆); 只产生IgM。,B 细胞对TD-Ag免疫应答的特点 需Th细胞辅助; 有再次应答(有免疫记忆); 产生各类Ig。,4.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1)抗体产生的顺序规律IgM-IgG-IgA-IgE,(2)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规律,初次应答产生抗体的特点:潜伏期长;Ab效价低;体内维持时间短;主要产生IgM,后期可产生IgG;低亲和力Ab。再次应答产生抗体的特点:潜伏期短;Ab含量高;体内持续时间长;抗体类别主要是IgG;Ab亲和力高意义(1)诊断方面;(2)指导预防接种,5.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1)中和作用 中和毒素 中和病毒(2)调理吞噬(3)介导ADCC效应(4)

24、激活补体发挥溶细胞作用,(5)介导免疫病理损伤,第11章 免疫耐受知识要点,一、免疫耐受的概念 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二、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Owen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异卵双生小牛血型嵌合体现象1953年Medawar等设计并建立了同种移植耐受试验:人工诱导免疫耐受三、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抗原剂量:高带耐受和低带耐受抗原性质:可溶性、非聚合状态抗原多为耐受原抗原免疫途径:口服和静脉注射较易诱导耐受抗原表位特点抗原变异与免疫耐受, T细胞耐受与B细胞耐受的主要区别,中枢耐受与外周耐受,固有免疫也称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

25、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固有免疫系统主要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特点:与生俱来;通过遗传获得;在抗感染中发挥作用早,但对病原体的作用非特异性;无免疫记忆性;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础。,第12章 固有免疫 知识要点,自然杀伤细胞(NK),生物学作用:具有抗肿瘤、抗感染和免疫调节功能。 NK细胞识别靶细胞的受体: KIR、KLR、自然细胞毒受体等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直接杀伤: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引起靶细胞溶解;表达IgG Fc受体,可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 通过Fas/FasL途径介导细胞凋亡.NK细胞自我耐受机制,单核-巨噬细胞 膜分子:模式识别受体(PRR) FcR

26、补体受体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功能):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加工和提呈抗原杀伤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调节免疫应答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比较,第14章 超敏反应 知识要点,一、超敏反应的概念: 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以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二、据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和临床特征将其分为四型:型,即速发型超敏反应; 型,即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型,免疫复合物型; 型,即迟发型超敏反应。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型由T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一、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由IgE抗体介导的、肥

27、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参与的,在第二次接触抗原的数分钟之内就发生的超敏反应。发生最快,故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特点: 二、参与反应的物质和细胞变应原:外源性抗原物质抗体:主要为IgE参与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I型超敏反应,三、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指自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机体产生IgE并结合到靶细胞上的过程。2、发敏阶段:释放和合成介质、介质发挥效应再次进入的相同抗原与已经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E发生特异反应。速发相反应晚期相反应:慢性过敏性炎症反应,四、临床常见疾病1、全身性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2、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或支气管哮喘3、消化道过敏反应

28、:过敏性胃肠炎4、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五、防治原则,一、概念及特点1、概念: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为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2、特点:二、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抗原(1)机体细胞上固有的抗原成分:同种异型抗原(ABO血型抗原、Rh抗原);异嗜性抗原;改变的自身细胞成分(2)吸附到细胞上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2、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少数为IgA.,II型超敏反应,3、组织损伤机制:细胞表面抗原与抗体结合导致:(1)活化补体溶解细胞(2)通过调理、免疫黏附作用促

29、进吞噬靶细胞的吞噬作用(3)通过NK细胞的ADCC作用破坏靶细胞三、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多发生于ABO血型不合的输血 (2)新生儿溶血症:(3)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4)抗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肌炎 抗体针对交叉反应性抗原所致疾病(5)肺肾综合征(6)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型超敏反应,一、概念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及其其他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二、发生机制1、抗原内源性抗原:肿瘤抗原等外源性抗原: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异种血清等2、抗

30、体主要是IgG和IgM类,还可以是IgA.3、免疫复合物(IC)沉积的条件,4、致病机制,三、临床常见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一种动物试验性局部超敏反应人类局部过敏反应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群链球菌感染后2-3周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IV型超敏反应,一、概念和特点由效应T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特点: 二、发生机制1、抗原:微生物、寄生虫、组织抗原和某些化学物质;真菌、原虫、蠕虫和病毒等2、T细胞 CD4+Th1 CD8+CTL,3、发生过程T

31、细胞致敏阶段致敏T细胞的效应阶段释放淋巴因子巨噬细胞活化和释放溶酶体酶CTL效应三、临床常见疾病1、传染性迟发超敏反应(胞内微生物感染)2、接触性皮炎3、移植排斥反应,第20章 免疫防治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方式有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两种方式,一、人工免疫-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是指给机体接种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使受者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二、人工主动免疫制剂1、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微生物标准株经大量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或灭活而制成的预防制剂。2

32、、减毒活疫苗用人工定向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得到的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预防制剂。,3、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减弱而保留其免疫原性。4、新型疫苗(1)亚单位疫苗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2)合成肽疫苗 将具有保护性免疫力的人工合成肽与适当载体结合后,再加入佐剂制成的疫苗。乙肝病毒多肽疫苗(3)基因工程疫苗 DNA 疫苗 重组抗原疫苗、重组载体疫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三、人工被动免疫制剂1、抗毒素是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使用时注意超敏反应。2、胎盘球

33、蛋白和血浆丙种球蛋白分别由健康产妇胎盘血和正常人血浆中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的生物制品:IgG和IgM3、细胞因子制剂4、生物应答调节剂(BRM),第21章 抗原、抗体检测的基本原理,一、基于Ag-Ab反应的检测方法1、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适当浓度和比例反应分两个阶段2、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电解质酸碱度温度3、Ag-Ab反应的基本检测方法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细菌或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为凝集反应。,直接凝集:细菌或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直接反应,可出现 细菌或红细胞凝集现象。包括玻片法(ABO血型鉴定)和 试管法(肥达试验)间接凝集:检测针对可溶

34、性Ag的Ab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血清蛋白、外毒素和细菌滤液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现象单向免疫扩散:定量实验,用于测定血清中IgG、IgM、IgA和补体C3等含量免疫扩散、免疫电泳、免疫比浊等。,4、免疫标记技术(概念、特点、常用方法):用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或化学发光物质等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荧光法:(1)直接荧光法 (2)间接荧光法免疫酶测定技术(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双抗体夹心法:用于检测特异性抗原。 2)间接法:用于检测特异性抗体。(2)免疫细胞

35、或组织化学技术:应用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抗原发生反应,结合形态学观察,对组织或细胞表面抗原进行定性、定量、定位。,放射免疫测定法:乃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或抗体进行免疫学检测。该法常用于测定微量物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孕酮等激素,吗啡、地高辛、IgE等。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将发光物质(如吖啶酯、鲁米诺等)标记抗原或抗体,发光物质在反应剂(如过氧化阴离子)激发下发射光子,通过自动发光分析仪测定光子产量,可反映待检样品中抗体或抗原含量。该法灵敏度高,常用于检测血清超微量活性物质(激素)。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该法又称Western印迹法,其结合凝胶电泳与固相免疫技术,将借助电泳所区分的蛋白质转移至固相载体,再应用酶免疫、放射免疫等技术进行检测。该法能对分子大小不同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并确定其分子量。,二、免疫细胞的检测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2、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测定3、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1)T细胞功能测定: 细胞增殖(转化)试验:包括3HTdR掺入法和MTT法细胞毒试验:包括51Cr释放法、凋亡细胞检测法等细胞因子检测,(2)B细胞功能的检测B细胞增殖(转化)试验溶血空斑形成试验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3)吞噬细胞功能测定吞噬功能测定:硝基蓝四氮唑实验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