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总结.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3607936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8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及模式改革研 究 课 题 结 题 报 告专业名称: 国际经济与贸易 课题主持人: 陈建忠 李菼 二级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二 0 0 六年 八 月 十 日II目 录第 一 部 分 国 际 经 济 与 贸 易 专 业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总 结 -1第 二 部 分 国 际 经 济 与 贸 易 专 业 毕 业 生 就 业 及 需 求 情 况 调 研 报 告 -6第 三 部 分 国 际 经 济 与 贸 易 专 业 毕 业 生 面 对 的 岗 位 和 任 务 以 及 应 掌 握 的 知识 、 能 力 和 素 质 等 要 求 的 分 析 报 告 -14 第 四 部 分 国

2、际 经 济 与 贸 易 专 业 知 识 能 力 分 解 测 评 表 -49第 五 部 分 国 际 经 济 与 贸 易 专 业 应 用 型 本 科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方 案 -52第 六 部 分 国 际 经 济 与 贸 易 专 业 的 培 养 计 划 及 专 家 评 审 意 见 -57第 七 部 分 各 课 程 的 教 学 大 纲 ( 另 附 )第 八 部 分 各 课 程 学 习 指 导 书 ( 另 附 )第 九 部 分 研究论文(2 篇,另附)第 十 部 分 其他相关材料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习基地一览表-68二、高等院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数量分布表-69第 一 部 分

3、 国 际 经 济 与 贸 易 专 业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总 结一 、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总结(一)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抓质量、创特色、树品牌、办名校”的发展战略,构建有常工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也定位于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和强化经济学理论知识、国际经贸实务技能、英语教学主线。合理配置课程模块,突出方向性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的“新”和“特” ,增强课程的引导性和学生的选择性。随着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方向以及相应的课程模块。课程的设置进一步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及其与理论教学的

4、结合,如实务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可以与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环节结合起来。通过构建校企之间互联互动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培养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反映在专业培养计划中,根据本科教育既要面向社会就业需要,又要面向学生未来发展,在调查社会对本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和在校本科学生的职业和发展意向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本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是“强化基础理论,拓展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 。“强化基础理论” ,包括扎实的思想政治基础、高等数学基础、外语基础和专业基础等;“拓展专业知识” 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

5、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包括专业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至少一种以上外语的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观察分析及调研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交往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优良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正确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审美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信用观念;较强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成就感、成功意识和事业追求;良好的身体状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心智模式;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广泛、健康的个人生活爱好;正常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与社会的融洽协调心理; “适应社会需求”即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三资企业、海关、商检、上市公司、外向型企业

6、等部门从事相关专业工作需要的人才。(二)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计划本专业从 2000 年开始第一次招收本科生,2000 级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借鉴了其他兄弟院校的培养计划,同时结合原专科时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选课及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开设全院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学时分配不太合理。2001 级专业培养计划在 2000 级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学时分配、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进行了较大调整。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拓展类课程、全院公共选修课(人文社科经管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 ,其中专业限选课分两个以上

7、专业方向课程或课程群方向。2002 级、2003 级、2004 级、2005 级将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分为,即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限选课(专业课) 、任选课(专业拓展类课程、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 、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和课外培养措施,2006 级将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分为,即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限选课(专业课) 、任选课(专业拓展类课程、公选课课程) 、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和课外培养措施增加基础课的总学时数的比例和学分数,优化专业课程内容,每个专业设置两个以上专业方向的课程群,积极进行课程群建设;增加任选课的课程总数,增加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课程,扩大学生

8、的知识面;另外,为了体现本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规定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文科专业不超过 2:1。通过 5 年的改革,我们确定了本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法律与惯例,掌握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较强的交际能力,能用英语处理进出口业务、函电、报关、签订合同、制作单证,能胜任外销员、商务师的业务工作,熟练操作计算机,并且具有从事基层管理潜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配套措施1、课程建设课程设置及课程质量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起关

9、键性作用,本专业积极进行课程建设,主要内容是:(1)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上课程设置,制定了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制订教学大纲应符合以下原则:明确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定,教学进程表的填写,试题库的建设,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另外,定期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积极探讨新型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多媒体 CAI 课件和双语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已经被确定为学院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努力建成省级优秀课程;加强对国际经贸重点课程群建设包括国

10、际贸易 、 国际金融 、 微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四门课程的课程群进行建设,努力建成省级优秀课程群。2. 教材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大部分选用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或重点院校编著、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材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且质量较高,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主编或参编公开出版的教材 8 部,其中包括与兄弟学校合作编写部分应用型本科教材和参编的不同版本的同种教材。此外,还根据教学内容自编或选用统编的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习题集,供学生巩固复习教学内容。3、师资队伍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教师 12 名,从学历结构来看,硕士 10;从职称结构

11、来看,教授 1 名,副教授 1 名,讲师 9 名;从年龄结构来看,40-50 岁之间的 4名,30-40 岁之间的 6 名,30 岁以下的 2 名。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注重教师外语能力与经贸理论的培养,加强二者之间的相互交融。大多数教师多年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的主讲,包括国际市场营销、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等。爱岗敬业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范、良好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博得了学生的好评,在历年的课程教学效果考评中,大多数教师的考核成绩都在良好以上。力争到 2010 年的时间,形成一支由 1-2 名教授,8-9 名副教授为核心的师资队伍,为此,拟采取以下措施:加

12、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支持并创造条件,让未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报考硕士研究生,鼓励已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从而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同时加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力度,给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进行学习交流,定期聘请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为我系教师开展学术前沿的专题讲座,建立国内外学术互动网络,追赶国际前沿的理论和实务水平。重视并组织好系内的教学科研研讨会。在进行教师教学科研方向科学合理定位的基础上,以相同教学科研方向的教师以及同一门课程或相近课程教师为小组,定期开展教学和科研经验、成果、动态方面的交流探讨,相互切磋,实现科

13、研与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科研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4、实验室建设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情况,我们共投资 100 多万元建立了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和金融实验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所开实验包括国际贸易实务与外贸单证及报关实习,金融实验室所开实验包括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与证券、外汇、期货交易模拟实验。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教研室配有计算机、打印机、等教学设备,供教师使用。5、专业图书文献资料建设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本专业与图书馆合作,在图书馆大楼专门辟出 200 平方米场地,建立了经济管理专业阅览室,并配备专人负责管理。目前本专业现拥有

14、各类图书资料 6.2 万册,订阅的专业期刊 8289 多种,近 4 年投入 100 多万元图书经费。6、实习基地建设利用常州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长期协作单位和毕业生担任领导的单位,选择建立了常州大华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双百集团常州同大气雾剂公司、常州云锦服饰有限公司、常州常润玻璃有限公司、银燕电子闪光灯(常州)有限公司、常州城北工程机械配件有限公司、常州新区耀新通用机械配件厂,常州宝时顿时装有限公司,常州金和人建材有限公司等 10 多家单位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习基地,部分单位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基本满足了本科学生认识实习和毕业专业实习的要求。7、现代教育技术情况学校为满足各专业教

15、学需要,目前已建立了 20 多个集投影、录像、影视和多媒体计算机为一体的数码教室,可供本专业各课程安排多媒体教学环节使用,以生动、直观、高效、易教、易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经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更新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最新的、实用的内容。教师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学生掌握知识面宽,基础能力强;其中,02 贸张莉考入上海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2、学生所学知识实用性强;00 贸,01 贸,02 贸都有部分同学获得单证员、报关员、外销员资格证书。3、学生到工作单位后适应性强。4、学生普

16、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一次就业率高,2004 届达 97%,2005 届达 100%,2006 届达 100%。5、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被确定为学院精品课程,已申报省级优秀课程;国际经贸重点课程群建设包括国际贸易 、 国际金融 、 微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四门课程的课程群进行建设,现已结题。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总结报告(一)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基本达到形式与目的的统一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多媒体演示。首先,每章开始时简要介绍一下本章的主要内容、需要掌握的重点和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学习时需要掌握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做到心中有数并掌

17、握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同时,讲解时分别在重点与难点处加以强调。其次,通过多媒体可充分利用图表进行动态讲解,吸引学生的眼球.已采用多媒体授课的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实务、证券投资、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法。二是互动交流。部分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提出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通常的做法有两类:一类是由学生提问,然后鼓励其他同学自愿帮助解答,最后由教师评述;另一类是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由学生(自愿或点名)回答,再由教师评述。如世界经济概论、国际金融、证券投资等课程三是案例教学。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案例一部分来自教材本身,一部分是教师引用的相

18、关文献资料、媒体报道或现实生活。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四是课外拓展。这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布置与各章节内容有关的习题,另一部分是应用课堂所学,从有关学术期刊上寻找一些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例如, 国际贸易在讲比较优势原理时,为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论文,对中国与美国和欧盟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比较。 证券投资课程在讲 K 线分析时要学生找一支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画出两周的日 K 线。五是学生主讲。根据学生的建议,某些章节可以由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派代表上台演示,然后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提问

19、,最后由教师评述。所有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如国际金融课程、证券投资课程(二)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除将课件做成 PowerPoint 外,主要采用了以下现代教育技术:一是鼓励学生在课外遇到问题时通过电子信箱(或 QQ)或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与教师交流;二是部分教学资源已经上网;三是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有效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改善。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及教改研究。四是放一些经典的创业投资录像给学生看。如在证券投资课程中给学生看快速创业致富的 36 种方法。三、关于人文素质、科学

20、素质、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措施综述(一) 、人文素质培养本专业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国际经贸发展需要,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三资企业、外向型企业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外贸英语函电、进出口业务、制作单证及报关员、外销员等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学习到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律、史学、哲学等人文知识。本专业所开设的人文知识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学分 48 学时

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学分 48 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学分32 学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6 学分 96 学时;英语精读 16 学分 256 学时;英语泛读 8 学分 128 学时;微观经济学 3 学分 48 学时、宏观经济学 3 学分 48 学时、管理学 3 学分 48学时、经济法 3 学分 48 学时等等。每学期的开展读书活动和人文教育讲座,专业课与人文课的相互结合渗透,有利于人文素质培养。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学生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正确处理自己与他

22、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向度意识、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品格,与时俱进、积极向上、敢人为先和开放、宽容等时代精神。(二) 、科学素质培养实践证明,缺少科学知识与科学文化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进步。提高科学素质包括了科学的知识层面和文化层面,不仅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科学精神,具备科学智慧,讲究科学伦理,提倡全面的科学观、科普观。本专业虽然属于经济学范畴,但是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了人文知识的传输以

23、及专业知识的拓展,又充分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在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科学和人文是一币两面,是文化的两翼,科学的双生。本专业在对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把科学和人文的统一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对待。开设的科学知识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信息基础 3.5 学分 56 学时、计算机语言( VFP )4 学分 64 学时、线性代数 2 学分 32 学时、概率论 1.5 学分 24 学时、管理信息系统 3 学分 48 学时。(三) 、创新精神培养本专业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主题, 把学生创新意识

24、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 对社会存在的问题,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采取多种方式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提问式、演讲式、撰写有创新意义的论文等。这种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思想,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并要求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追求宽松、自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从而来培育学生的

25、创新意识,鼓励他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在教学中重视超越性思维,站在高起点上,迈过一些现存的知识,让学生去接受更新的知识,培养他们敢于超越的创新思维。 (四) 、实践能力培养本专业通过各类实践实习,如:外贸专业实习 8 学分 8 周、单 证 实 习 2 学分 2 周、报 关 实 习 2 学分 2 周、商业银行业务模拟 3 学分 3 周、外 汇 期 货 模 拟 1 学分 1 周、证 券 模 拟 1 学分 1 周。还有假期小论文写作、社会调查等等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得他们系统掌握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和金融交易模拟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第 二

26、部 分 国 际 经 济 与 贸 易 专 业 毕 业 生 就 业 情 况 调 研 报 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01 级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报告01 贸本应下发常州工学院就业工作及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70 份,实际发放 67 份,实际回收67 份。现将汇总情况分析如下:一、学生择业及就业相关问题(一) 、希望从事职业及单位类型(前三位)希望从事职业前三位依次为:商务贸易 22 人,占 32.8% ; 企业管理人员 17 人,占 25.4%;公务员 8人,占 11.9%。从事职业呈多样化。46.3%的学生希望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工作,25.4%的学生希望在外商独资企业工作,13.4%的学生希望在

27、民营企业工作。(二) 、就业前景所持态度和期望月薪(前三位)对就业前景所持态度依次为:一般(39 人,占 58.2%),不乐观(12 人,占 17.9%),乐观(10 人,占 14.9%),期望月薪是:1200-1500 元(25 人,占 37.3%) ,1000-1200 元(21 人,31.3%)1500-2000 元(13 人,19.4%)。(三) 、对就业的影响因素和择业决策影响因素(前两位)非常重要因素:个人的实际能力(51 人,76.1%, )社会关系(24 人,35.8%),比较重要因素:所学专业(40 人,59.7%) ,个人的学习成绩(34 人,50.7%) 。择业受父母影响

28、的 28 人,41.8%,不受他人影响的24 人,占 35.8%。(四) 、择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心态(第一位)专业不对口(25 人,37.3%),68.7%的学生会调整期望值,但不一定降低标准。(五) 、求职的最合适时间和希望得到的求职信息(第一位)毕业前 6 个月(50 人,74.6%),更多的单位介绍和单位发展前景信息(42 人,62.3%)(六) 、对工作单位的重视因素(前二位)非常重视:单位的经济效益好工资收入高, (32 人,占 47.8%) ,单位的经济效益好(31 人,占 46.3%) ;比较重视:家庭的要求及期望(40 人,59.7%),地区发达和大中城市(39 人,55.2

29、%)不太重视:权力大的单位(40 人,59.7%) ,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或艰苦行业(30 人,44.8%)(七) 、毕业生择业中的主要问题(前二位)就业市场不规范,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竞争严重, (48 人,71.6%),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30 人,45.4%)。二、学校就业指导及相关问题(一) 、学校就业指导中的主要问题(前二位)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充分, (38 人,56.7%),同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34人,50.7%).(二) 、学校就业流程和相关就业制度了解情况(第一位)不太了解(55 人,82.1%)(三) 、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应加强

30、(前二位)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搭桥(45 人,67.2%) ,向学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32 人,47.8%)(四) 、对学院人才培养满意度(第一位)一般(55 人,82.1%)三、结论及建议1、学生最愿意在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工资收入高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从事对口专业的商务贸易工作,月薪 1200-1500 元左右; 2、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市场存在不公平竞争,就业中个人的能力最重要,择业受父母的影响最大。3、学生的择业意向是多元的,就业心态较好。4、学校和班导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咨询和沟通,学校要尽可能的用多种方式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学生要发挥主动性,积极寻找工作,避免被动等待。

3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02 级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的分析报告一、调查的目的为了了解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06 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及时找出毕业生在进行就业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择业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和困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组织对本专业84 名本科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本专业学生共 84 名,其中男女比例大体相当,均为江苏省学生,主要来自于苏州、无锡、南京、常州、扬州等地,来自城镇的学生有 57 名,约占 70%。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1)选择就业的同学有 64 名,约占 80%,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超过 10%,选择自主创业和其他情况的约

32、占 10%。这表明寻找工作仍是主流。(2)从对就业前景持有的态度方面来看,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了一般,其他选择按顺序依次是乐观,不乐观和不清楚。这表明学生对择业前景极不乐观也不过分悲观。(3)期望的月薪方面普遍在 1200 元以上,选择 1000-1200 元的只有 2 名,没有人选择 1000 元以下。这表明对薪水要求偏高。(4)对于将来准备签约的工作与期望的不一致时,大多数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工作,其中大部分准备跳槽,只有约占 10%的同学表示不接受。这表明学生择业态度是比较灵活的。(5)对于愿不愿意接受不对口的工作超过 80%的同学表示愿意。这表明学生择业态度较灵活。(6)关于学校的就业流程和

33、相关就业制度方面,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不太了解惑不了解。这说明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择业指导方面存在严重问题。(7)关于对择业影响最大的人的选择中父母和不受他人影响两种选择评分秋色,且占比最大,其中只有 3 人选择了老师。这表明老师在择业过程中的作用远远低于应有的比重。(8)关于学生最希望获得的求职信息选择,超过半数学生关心的是单位的介绍和单位发展前前景信息。其次是有关薪资及福利信息和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这说明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发展前景。(9)在何时开始求职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毕业前 6 个月,只有接近 20%的同学选择了毕业前 2个月。(10)在确定工作单位时比较在意的因素选择方面,绝大多数学

34、生选择了个人发展空间,其次才是薪酬高低,这表明学生最在意个人的发展。(11)在明确职业意向的时间选择方面,大多数学生多选择了大学读书期间和大学毕业时,选中学时的只有 5 人。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以后才明确职业意向。(12)在就业地理范围选择时,70%的同学选择了在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只有 15%左右的同学选择去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约 15%的同学选择在家庭所在地附近就业,只有 2 名学生选择去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或苏北工作。这表明学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意向比较突出。(13)从学生选择就业的单位情况来看,70%的学生选择了去外资企业工作其次是私营企业,再次是去机关单位,选择国有企业的只有

35、 2 名同学。这表明学生倾向于去外资企业。(14)在影响个人就业的因素选择中,超过 90%的学生认为个人实际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将近 50%的学生认为社会关系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三成的学生认为与所学专业和个人诚信有关系,只有 10%的学生认为与学习有关系。这表明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偏重于个人实际能力,这也反映着学风不良的问题。(15)对学院的培养是否满意这项,没有人选非常满意,只有 2 人选满意,绝大多数选了一般或不满意,接近 29%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这表明学院培养人才方面急需改进和提高。(16)在希望学院提供哪方面的就业指导的选择中,近 80%的学生选择了用人单位信息和求职信息,50%的学生选择了择业技巧和就业过程中的协议签订手续。(17)在最希望二级学院提供那些方面指导的选择中,超过 40%的学生选了学生工作能力提高的途径。30%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发展前景,其余几项占 30%。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上共 17 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校进行就业指导和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学生对薪水要求偏高; 学院缺乏对学生进行学校的就业流程和相关就业制度方面的教育;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学生缺乏对教师的信赖感; 学生选择就业的地域范围过小,过于集中于苏南经济发达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