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类号: 单位代码: 密 级: 学 号: 大学本科 毕业论 文 题 目: 人的本性及价值新解倒“A”型金字塔人性新说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姓 名: 宁 一 尘 指导教师: 李 老师 职 称: 教 授 答辩日期: 二 0 一一年五月人的本性及价值新解倒“A”型金字塔人性新说摘要:对人的哲学理解,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什么是人的本质?这是一个自古以来颇有争议的问题。历史上众多思想家们穷尽心思,极力想给人性作以合理的解释,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达成统一认识,提出了诸如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善恶混论等观点,但总的来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一切对人性的论断都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实践的角
2、度出发,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进而揭示了人的本质,取得了人性理论研究里程碑似的成就。本文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将历史上众多理论观点形象的归纳为倒“A”型金字塔加以阐述,进而对未来人性学说进行展望,让我们对人的哲学理解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让我们对人的本质及其价值有一个更为清晰的定位,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稳步健康发展。关键词:人;人性;价值;社会发展;Human nature and value searching - fall “A“ jiuge type pyramid humanity Abstract: The philosophy of human understanding, is an an
3、cient and always new issues. What is human nature? This is a contentious issue since ancient times. Exhaustive history of thought of many thinkers, and tried to giv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human nature, but for various reasons are unable to reach common understanding, put forward, such as good
4、ness, evil, sex is neither good nor evil, of good and evil mixed views on the other, But in general, before the birth of Marxism, the conclusions of all of humanity are abstract social practi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reveals the nature of our society, thereby revealing the essenc
5、e of man mad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milestone achievement. In this paper, the form of graphic combined with a number of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history as the inverted image of the sum “A“ type of elaborate pyramid, and then the outlook for the futur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let us understand t
6、he philosophy of the people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let us human nature and the value of a more clear positioning, thereby promoting stead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Key words: human being;human nature;value;social development“人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人是上帝的创造物,还是自然和社会的
7、产物?人为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这一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困扰着所有哲人。 ”(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扉页)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进而对人性的研究也必然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历史上众多思想家们都对人性有过研究,但都因为对性的界说不同或者条件限制等种种原因最终未能达成共识,直到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诞生之前,都没有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解说,但我们作为后来人必须尊重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作为发展着的认识行为,对人性的认知也不应止步于此,必须也必然有新的突破。本文对历史上众位思想家们的研究成果加以整合分类,将其归纳为性无善无恶论、性善恶混论、性善论、性恶论,加上马克思
8、主义人学思想以及对未来人性学说的展望,将它们整合到倒“A”型金字塔图形上加以阐述,希望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给我们一个清晰形象的解说。我们称其为倒“A”型金字塔人性新解。那么何谓倒“A”型金字塔呢?如下图:之所以归纳并称其为倒“A”型金字塔,是由于各派思想观点能以倒“A”型金字塔结构全面形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能象征出各派观点的内在特征。如图示最低点 O,同时也是起点,作为一个点,他是圆润无争的,因而将其定位性无善无恶论;倒“A”金字塔左右两边是从 O 点延伸而出的两条注定越走越远的路线,所以我们将左边 X 定为性善论,右边 Y 定为性恶论;倒“A”型金字塔底端三角区域Z,关联着 O、X、Y
9、各方面,错综复杂,我们将其定为性善恶混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作为优于历史诸多理论成果的存在,我们将高于 Z,平衡 X、Y 的 M 作为它的代表是无可争议的;至于高于 M 的 M+1、M+N 同样是指代着未来人性理论研究成果,他们是必将超越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未来存在。一、O (倒“A”型金字塔最低点)性无善无恶论(一) 、告子 什么是“性”?告子这样回答:“生之谓性” , “食色,性也”每个人都有天生的资质,都有饮食男女,这些东西是自然形成的,不要人教也不用学习,是人的本能行为。告子认为,这些东西既然是人的生理本能属性,就谈不上是善还是恶。告子与孟子辩论,用杞柳和水来比喻人性,告子说:“性犹杞柳也
10、,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告子上)把人性比喻成自然物质杞柳与水,的确谈不上善与恶。善恶是人的社会属性,是道德评价。告子也承认人性是可以改造的,人的道德观念仁义等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经过教育培养而形成的,这就好比把杞柳做成杯棬一样,把河水引往东西一样,经过人为后天加工改造过的“性”就有善恶之分了。孟子反对告子的这种说法,认为这种把自然的、完全无待教导的本能当作人性,根本不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所以他反驳告子说:“然则犬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孟子 告子上)孟子的反
11、驳很有力,告子的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质的差别性。他俩的分歧同样源于对性的界说不同。(二) 、老庄道家 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以“道”为万物之本,认为人得“道”而生就是有“德” ,而人性就是“德”之表现于形体者。老子云:“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性”是自然而朴素的,既不包含仁义道德也不包含情欲,自然也就无所谓善恶之分了,所以他的人性论是一种非善非恶的朴素论。与儒家不同,道家不承认仁义礼智孝慈等是人的本性,其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无所作为的,只有复归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本然状态中去,才符合性命之情。道家认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保全人性的天然状态,使其不受损
12、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老子主张人应回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中去;庄子主张要“任其性命之情” ,完全顺应自然,反对对人性进行任何改造,讲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无为”自由之境。(三) 、尼采 尼采被人称为唯意志论者,他在人性善恶问题上是完全反传统道德的,跟中国道家一样,主张人性“无善无恶” ,但从根本上看还是有区别的。道家提倡自然主义的无为论,而尼采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张权力意志,反对道德宗教,否认道德的善恶界定及宗教的神圣和原罪,认为人应该自由发展。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超人” ,是强者,只有强者才能使这个世界走向辉煌,认为所谓的真假对错、是非善恶全是虚假骗人的,所以他说“上
13、帝死了” ,只有他死了,才没有了神圣与道德,人类才没有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从而才可以顺着人的本性去生活了。尼采追求的“自由”是积极向上的自由,强者的自由,而老庄道家的“自由”使消极避世的自由,这是他们的根本区别。性无善无恶论就好像一个懵懂稚子一样处于倒“A”型金字塔的最底端,也是源点,与世无争,不分人性善恶,强调人生而自然,无分善恶。二、X (倒“A”型金字塔左边)性善论(一) 、孟子 孟子所谓“性” ,指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本性,即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的东西。孟子说:“无 恻 隐 之 心 , 非 人 也 ; 无 羞 恶 之 心 , 非 人 也 ; 无 辞让 之 心 , 非 人 也 ; 无
14、是 非 之 心 , 非 人 也 。 恻 隐 之 心 , 仁 之 端 也 ; 羞 恶 之 心 ,义 之 端 也 ; 辞 让 之 心 , 礼 之 端 也 ; 是 非 之 心 , 智 之 端 也 。 人 之 有 四 端 也 , 犹其 有 四 体 也 。 ”(孟子 公孙丑上) 在 孟 子 看 来 , 作 为 “人 ”的 最 基 本 的 规 定性 就 在 于 人 生 来 就 具 有 天 赋 的 恻 隐 、 羞 恶 、 辞 让 、 是 非 之 心 , 这 四 心 即 仁 义礼 智 四 端 , 也 可 称 为 “善 端 ”或 者 “善 心 ”, 这 就 是 人 的 本 性 。 孟 子 所 强 调的 是 人
15、具 有 区 别 于 动 物 的 特 性 , 这 些 特 性 具 有 善 的 萌 芽 。 人 和 动 物 都 具 有 共同 的 生 理 本 能 , 如 食 、 色 等 。 告 子 主 张 “生 之 谓 性 ”, 孟 子 不 同 意 。 孟 子 的四 “善 端 ”指 的 是 潜 在 的 素 质 或 潜 在 的 能 力 , 故 以 “端 ”言 之 。 孟 子 认 为 ,人 具 有 仁 义 礼 智 四 端 , 这 并 不 是 完 备 的 善 性 , 只 有 一 种 可 能 四 端 , 这 并 不 是完 备 的 善 性 , 只 是 一 种 可 能 , 要 使 人 的 这 种 可 能 性 变 为 现 实
16、性 , 还 必 须 有 一定 的 条 件 。 他 提 出 必 须 做 到 以 下 两 点 : 第 一 , 努 力 扩 充 善 端 , 增 强 主 体 的 自觉 意 识 。 只 有 不 断 扩 充 自 己 的 善 端 才 能 有 善 行 , 而 扩 充 善 端 就 必 须 增 强 子 住的 自 觉 性 。 第 二 , 选 择 优 良 环 境 , 加 强 礼 仪 教 化 。 孟 子 认 为 , 人 的 善 端 能 否得 到 扩 充 , 与 所 处 的 环 境 有 一 定 关 系 。 不 良 环 境 的 浸 染 也 会 使 人 丧 失 本 性 ,变 成 性 恶 的 人 。 除 环 境 影 响 外 ,
17、 后 天 的 教 育 也 是 扩 充 善 端 的 一 个 重 要 因 素 。孟子在孟子告子上篇中,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说明孟子认为人之本性是善的。他认为:“人有善心,才能受教化。 ”即人有善端。孟子又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 孟子告子上 ) 。这说明孟子认为人的善端是故有的。这与佛教经典中说的“人人皆有佛心” 、 “佛在心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孟子“人本性善”的理论基础是对人性的信心。(二)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万物皆善。他认为,恶是由于意志“反常的不正当的乞求着一个低劣的事物” 。这就是说,意志不再去追求比他自
18、己要优越的事物,而是追求比他低下的事物。所以,一切事物都应该追求高的层次,追求神性,不能追求兽性。他主张人的本性是善的,恶是后天在一定条件下,包括主观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 “那些恶人,只是由于浸染了恶习的缘故” 。(三)安瑟伦坎特伯雷的大主教安瑟伦同样认为人性是善的。因为上帝造人时就赋予以理性,而理性是善的基础。上帝为什么赋人以理性?目的就是让人有分清善恶的能力,使人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从而选择前者,放弃后者。这样的抉择只有在上帝赋予人以理性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因此,人的天性就是善的、正直的。有了善,也就有了爱和幸福。 “善”就是爱人如己、胜己;在爱别人中,自己会享
19、受到无上的喜悦,这就是幸福。当然,最高的爱是对上帝的爱,你会从“爱”中得到最大的幸福。性善论,在倒“A”型金字塔中从源点延伸而出,但它偏执的认为人性善,不管是天生善性还是后天养成的善性,它固执的偏废了人性中恶的因素,同样背离了人性的科学研究道路。 三、Y (倒“A”型金字塔右边)性恶论(一) 、荀子荀子与孟子虽然同样师从儒家,但在人性善恶的认识上是对立的。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提出了人性恶的学说。荀子否认人性中具有先天的善端,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性中并无礼仪道德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荀子在性恶篇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
20、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根据就是人有“好利” 、 “疾恶” 、 “好声色”等私欲。正因为人性恶,所以他提出教育和法制的必要性:“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第二十三性恶 ) 。也就是说,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必须追求善。所以人必须要接受后天教化,以求祛恶扬善。(二) 、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著有君主论 ,认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主张人的本性向恶而不向善。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贪得无厌而又胆小怕事、相互嫉妒、朝三暮四、忘恩负义的。因而,为了引导人前进,就要看到这种人性,因势利导。(三) 、霍布士霍布士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1、跟狼与狼之间的关系差不多,或者说,叫做“人吃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欺侮、相互吞噬、弱肉强食,跟生物界的物竞天择一样。他认为人性恶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形成的。同时他认为只有通过法律这种强制性的道德准则才能保证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国家社会稳定。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在思想史上一直存在分歧。因为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出现许多不同的思路,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一个最常见的方式和思路就是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成同一个东西。这样就势必得出前文所说的那些结论:善、恶是人的本质,食、色是人的本质,理性是人的本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等,诸如此类结论,真可谓是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究
22、竟谁是谁非,是多少非多少,我们不能妄下断论。作为后世之人对前辈们的研究成果须持以尊重、研究、学习的态度,毕竟人的认识过程是缓步前进的,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性恶论仍旧是固执的认为人性恶,不管是人性本恶还是因后世教养成恶,同性善论犯了相同的错误,偏废了人性中善的因素。两者从无善无恶的源点出发后各执己见,如图示倒“A”型金字塔的口会越张越大,两者便越走越远。四、Z (倒“A”型金字塔底部阴影三角区域)性善恶混论(一) 、世硕 战国时期的世硕著有世子一书,但此书早已失传,我们从王充论衡本性篇中知道一点,世硕是主张性有善有恶的。王充说:“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
23、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性书一篇。 ”是说认为人性中既包含有善的因素也包含有恶的因素,一个人成为善人还是恶人,全在后天的发展,即他所谓的“养” 。(二)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对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都有所继承,又都有所批评。在善恶问题上,他坚持人性有善有恶的观点,他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说:“故性比于禾。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通过这一比喻,形象的指出了人性中既有善的因素也有恶的因素,说明人性有善有恶。董仲舒把人性论中的实质内容撇开,从逻辑学角度考虑,构思和提出了另一种综合划分法。他把人性分
24、为“善、中、恶”三品,即后世总结的“性三品论” 。说善是上品,即“圣人之性” ;恶是下品,即“斗筲之性” ;中间是“中民之性” 。他特别看重“中民之性” ,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深察名号 ) “其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也就是说,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走向很广阔,最能接受调教,进行塑造。董仲舒之后,明白地讲性三品的人多了起来,如王允、荀悦、韩愈等,尽管各有不同,但大致上都认为性有善有恶,都是性善恶混论者。(三) 、杨雄 西汉哲人杨雄在法言修身中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意思是说,人性中善恶相混,善中有恶,恶中也有善,去恶扬善则为善
25、人,怙恶弃善则成恶人。杨雄的观点接近于世硕,但也有不同,世硕是“善恶并存论” ,他这是人性中的善恶的相对论。杨雄认为人都有自主选择其行动的自由,是自由选择决定了你是行善还是作恶。这样一来善与恶就表现在行动上而不是体现在有无“良心”上。在善的行动或者恶的行动都没能显现出来之时,心性向善向恶是同时兼备的。因此,人性善恶混论者只能承认人性既是非善非恶、同时又是既善既恶的。这跟西方意志论者的说法差不多,意志者认为:人的意志有权决定你是从善还是从恶。意志叫你行善,于是善行显现;意志要你作恶,于是恶行败露。所以就不存在所谓的“性本善” “性本恶”或者“良心” 问题了。既然意志决定着我们行善还是作恶的自由,
26、那么,这种“自由”又来自何处呢?这只能用天命来解释,即儒家所说“天命之谓性” 。性善恶混论处于倒“A”型金字塔底端三角混合区域,它关联源点的性善恶混论,也关系着两边的性善论与性恶论,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所在,这一派学者所谓的性善恶混论同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它仍然没有突破对人性研究的局限性。总之一句话,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前,众多思想家们由于对“性”的界说不同或者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等原因对人的理解不能说都是错误的,但可以说他们都是抽象的,不够系统科学的。直到马克思主义人学诞生,理论界对人性的认识才有了较为全面科学的阐述。五、M(倒“A”型金字塔中间横实线)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一) 、人的本质
27、和人性的关系 人性和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是不同的,它们是关于人的不同层次的问题。人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共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即人的“类特性” ;人的本质则是人成其为人从而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源,或者说是产生、形成人及其特性的根据和原因。人的本质决定着人的特性,人的特性从一定的侧面表现和反映着人的本质。人的特性有多个,人的本质在同一层次只有一个。人性概念中包含了人的本质,但在内涵上,人的本质揭示了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的根本特征。离开人性讲人的本质,必然是片面的枯燥的;离开人的本质讲人性,必然是抽象的空洞的。(二) 、人性及其构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生成的人类特性
28、。他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共同人性,即相对于兽性或神性而言的贯穿于人类一切历史阶段的一般特性;二是具体人性,即表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殊人性。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是一般人性和具体人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人性是由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构成的有机系统。第一、人的自然属性 。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生物生理特性,即人维持生命存在的吃喝需要。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只有首先解决人的温饱问题,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二是人的防卫本能,即使自身免于危险或危害的自存性需要,如为了避风遮雨、获得安保的居住需要;为
29、了恢复体力与精力的睡眠需要。三是性欲和情欲的本能,即人类自身繁衍和发展的需要。他对人类生存和世代传承具有重大意义。自然属性既是共同人性又是具体人性。作为共同人性,他是任何时代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需要,它与动物互相沟通。作为具体属性,它又与动物性不相同,应为它要通过社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不能将人的自然属性简单归结为一般动物性。第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的属性,它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劳动的需要。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使人猿相揖别,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通过劳动,人不仅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确定了自身的本质。二是交往的需要。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
30、接触、往来、联系的关系,它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必要的和普遍的条件。人的社会属性充分体现了人的具体人性。因为人们的劳动,人们的交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明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进行的,必然受到特定的社会文明条件的限制。第三、人的精神属性。这是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产生的更高级的人类属性,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有自我意识。人以自我意识把自己同外界环境自觉区分开来,以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及价值主体的身份确立自己在整个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二是人有理性的能动性。人类活动的创造性来源于意识、理性的能动性。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理性能力是人类独特的思维能力,凭借理性的能动性,人类才能把握
31、事物的本质规律,规划、创造美好的未来。三是人有共同美感和共同人情。这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高级形式。共同美感表现为不同时空间条件下人类对美的判断标准一致。共同人情表现为人类的父母亲情,故乡的乡情,同情、爱情等等。人的精神属性既是共同人性又是具体人性,自我意识和理性的能动性,表现在具体人性的方面。共同美感和共同人情则表现了共同人性的一面。(三) 、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莱茵报时期,由于受黑格尔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 。在德法年鉴时期,由于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他讲过“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
32、性” ,生产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他这时虽然还用“类”的术语,但思想远远超越了费尔巴哈。1845 年的神圣家族 ,提出人的“实物本质” ,接近从社会关系方面规定人。在 1845 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开始从人和人的关系方面揭示人的本质,正式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实践的观点出发,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进而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内涵:1.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这一点具体包含两个方面:(1) 、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即人的“类本质
33、”或者称“类特性” 。首先,劳动是人产生的根源,我们众所周知,人类来自于动物,而正因为是劳动才是人猿相揖别,是人从动物成其为人。其次,劳动是人生存的基础。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劳动改造世界,保证人们吃、穿、住等其他必需品。再次,劳动是人类前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通过劳动而诞生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人在劳动的同时不仅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着人类自身,正是劳动不断改造和完善着人类社会,推动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另外,劳动还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形式。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是人在其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肯定自身的过程。(2) 、在人与人相互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
34、质在于社会关系。人除了以区别于动物作为类存在,还作为个体区别于他人而存在,在这一层面上,人的本质主要在于社会关系,由于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知识所学以及价值观的不同,因而个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构建者和承担者,其本质上的区别也在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2、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不同的人处于同一社会条件下或者同一人处于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作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个人所承担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因而个人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角色也就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也就不同,即人的本质所决定的。3、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应该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有主次之分。作为群体生活的人
35、,出身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包括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经济的等等,而在诸如此类众多社会关系中又有主次之分。总之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从而也就决定了人与人的本质区别。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所谓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是指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是处于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谓人的本质是历史的,指的是人的本质总是随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人的实践发展了,社会关系发展了,人的本质也必然跟着发展。人的本质是具体的,指的是人的本质不是某种抽象的规定,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整体。(四) 、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水乳交融。人的本质决定人的价值,人的价值
36、体现人的本质。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是形成人的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人的价值可以从人类价值和个体价值两方面来阐述。1、就人类总体而言,人的价值表现为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及其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当我们说:“人是万物之灵” , “人贵于物”时,已经表达了人的存在本身是有价值的。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我相信人类自身现实的存在即是价值。2、就个体而言,人的价值就是个人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与作用。他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价值,即社会、他人对个人需求的满足。这里作为个体的人是价值评价的客体。二是社会价值,即是个人对社会、他人的贡献。作为个体的人既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又是价值评价的客体。个人要全面实现
37、自己的价值,每个人必须通过劳动创造出物质和精神产品,既对社会作贡献,满足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又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施展,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因此,人的价值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当代社会发展正处于剧烈的转型过程中,这个转型所引起的最大的,最深刻的冲击和变革就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嬗变。当今社会随着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社会越来越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公正尺度的支撑,确立一种正确的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生价值观,已成为当今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完成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需要我们加以深入研究的一个难题。其实,价值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怎
38、样理解社会价值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理解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理解人的价值。因此,价值问题就成为当今学术界众多学科所共同关注的焦点。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说:“非常不幸的是,在哲学和行为科学中,价值理论是最困难,最含混不清和最有争议的领域之一。当今社会由于竞争激烈、贫富差距大、资源分配不公等众多原因使得人性私欲暴涨,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淡漠。诸如古代圣贤们标榜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吾日三省吾身”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一系列高尚人生价值观都逐渐泯灭,人与人之间更偏重于不信任,不和谐,我们如今一直高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口号,如果不首先从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入手抓起,又何谈和谐?全
39、面科学的人的价值观应该做到一下三方面的统一:第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所谓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就是人作为劳动的人,在劳动的同时为不仅为了自己的需求而改造世界,创造财富,更应该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创造更多的财富。第二、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社会关系中的人,在享受社会为其提供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尽到相应的义务,这样的社会关系才是合理和谐公平公正的。否则,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社会关系的混乱。第三、贡献和满足的统一。价值是个动能和效应范畴,指一定价值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一定价值主体的需要的功能和效益。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必须处理好贡献社会与自身满足的关系,既要满足自身需求又必须为社会多做贡献,很明显,贡献社会应占据主要位置
40、。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当前理论界中对人性最系统、最全面、最科学的诠释,是思想理论界人性学说里程碑式的成果,正如倒“A”型金字塔中所示,它是高于性善恶混论,平衡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关键所在。六、M+1、M+N(倒“A”型金字塔中间横虚线)未来的人学思想霍尔巴赫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 ,前面我们说了那么多足以证明人是群体性的生物,即人离不开人,换句话说就是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离不开社会,否则将不能称之为人。随着劳动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社会和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从简单到复杂,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产生了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法律的、艺术的等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在变,社会关系在变,相对的人的本质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对于人的研究自然而然也要与时具进,不断发展完善进步。正如图所示,当今社会最系统完善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即图示 M。那么在未来必然会有比它更完善更系统更科学的人学思想产生,定会更上一层楼,即图示 M+1、甚至 M+N,总之对人的研究同样是要坚持历史的、发展的、与时具进的客观精神。至于未来的人性论 M+1 或者 M+N 的具体内容如何,也许只有到后世才会揭晓。我们永远不能预测未来会是怎样,我们只能努力在当前,力争为未来的人性研究多做贡献,为其提供更多的理论及其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