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对采访的影响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28937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对采访的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对采访的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对采访的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对采访的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对采访的影响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中国人民大学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采访对象访前心理浅析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对采访的影响作 者: 苏一平 专 业: 新闻 准考证号: 020107102996 指导教师: 孙利军 论文成绩: 日 期:2014 年 10 月 18 日第 2 页内容提要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流程中的第一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又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以受访者为本,这就要求对受访者有个最初的印象进而准备采访提纲以及前期准备工作。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是指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之前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总称,了解受访者的前期心理是后期采访获得信任的前提,获得受访者的信任采访交

2、流才能顺利进行。访前心理特征分为积极协作型、一般配合型、消极对抗型,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受心理素质、性格特征、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样使新闻采访活动具有很大的变化性以及难度。了解受访者有两个途径,分别是在前期的资料整理分析中了解和后期交谈中了解。对受访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有了清楚的分析之后对这种心理规律在采访中要积极适度的应用,首先是保持合理的心理定势,其次是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最后是做好“共情” 。合理适当的应用访前心理在采访策略里,最终目的是达到采访的最好预期。第 3 页关键词访前心理 访前心理特点 采访对象 自我把握与控制引言新闻采访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便没有报道。为了顺利完

3、成采访活动,采访者必须在前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工作除了了解采访对象基本情况,还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心理准备就包括对采访对象之前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解分析,这种了解分析对后期的采访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访对象访前心理的内涵及研究意义一 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的内涵访前心理是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前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总称,采访心理可以分为群体心理和个性心理 1。受访对象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由于生活经历、所处环境、知识水平、职业特点、道德修养、性格等的不同,既有群体心理,又有个性心理。群体心理是某些身份、处境、工作相同的人群的共同心理及表现;个性心理是每个人在特定条件下特有的心理。二 采访对象访

4、前心理的研究意义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活动,专门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采访者在确定采访对象之后,不仅仅要多方收集、整理材料,在材料中获得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对采访方向及性质有个基本定位。在采访过程中不仅是采访者收集采访要素的过程,也是采访者与受访者进行感情交流、挖掘内心的心灵交流过程,在此之前取得受访者的信任是获得事实的前提。采访者既要探索、揣摩采访者心理活动,也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掌握人际交往心理沟通的学问,主动接近受访者,把握其心理活动动向,获得采访的成功。访前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在采访活动中,采访者遇见的是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各色各类的人,不同的采访对象其心理素质各不相同。这种多样性一方面决定了采访

5、类型的丰富多样,另一方面导致采访活动变数多、难度也加大。摒弃由外部环境导致的各种不确定变化因素外,受访者访前心理可以归纳为积极协作型、一般配合型及消极对抗型 2。 一 积极协作型积极协作型的受访者往往乐意接受采访,对记者热情接待,积极主动的回答记者的问题,最大程度的满足记者的需要,这类受访者通常有如下的心理过程。第 4 页 需要 人类的需要是作为动机出现的,动机为实现某种目的的行动。有接受采访需要的受访者就很乐意接受采访。这种需要可能是采访在支持他们的工作,或者报道本身有利于他们的工作展开,比如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和企业,他们期盼着能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提高自己个人或者企业的知名度,得到上级领导和群

6、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或者客户的认可,得以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这类采访对象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会夸大事实甚至虚构事实。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记者要防止谈话中有水分 3。有些内容及数字要核实,以免报道失实。 信任只有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记者的采访活动才能深入进行。信任心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是出自对新闻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对记者本人的信任。对记者的信任来自过去交往中的友谊,或者记者的外表、风度、学识修养。记者的谈吐和提问的技巧也可以影响采访对象的信任感。 善谈由于采访对象的性格、气质、职业不同,在接受采访时心理状态也不同,有的采访对象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因职业的锻炼有较

7、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的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不紧张不胆怯,往往能很好地配合采访,使采访谈话处于良好状态。这类人如教师、演员,经常讲话的干部、领导等。 情绪采访对象的情绪,往往会影响到采访谈话的心理,进而影响采访效果。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轻松、安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采访对象准确回忆新闻事实的要素与事件的过程及其细节等 4。因此,情绪对于采访对象的合作与否也有较大的关联,采访者既要营造适宜的客观情景,又要开好采访的头,要注意驾驭采访的进程。二 一般配合型有些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但不善于同记者交谈,这类采访对象大多性格内向,心理素质差,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差,他们的谈话内容容易受记者的影响。在

8、采访中表现为情绪紧张、态度拘谨,说话吞吞吐吐,回答问题也常常缺乏条理。这类受访者往往有如下的心理过程。 谦虚很多特征鲜明、事迹突出、贡献比较大的采访对象,他们的生活工作可能会被书写成一部生动鲜明或者可歌可泣的新闻报道,但这类人比较谦虚,认为他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往往不愿意宣传自己,不积极向记者提供生动的材料。遇到这种情况,记者可以采取迂回的策略,先采访他周围的人或熟悉他的人,先打外围战,间接达到采访的目的。第 5 页 紧张大部分人初次面对陌生环境都会紧张,尤其是在面对摄像机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有的受访对象不善于社交活动,或者性格内向,他们表述自己的观点想法的时候往往会打折扣,缺乏

9、逻辑和吸引力。或者对采访的问题没有思想准备(随机采访)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对于这类采访对象要设法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或者转换情景,待采访对象消除紧张情绪后,再谈正题。三 消极对抗型这类采访对象有的是由于个性心理上的原因(性格内向、气质属粘液型或抑郁型) ,不习惯被记者采访;有的则是思想认识上存在种种顾虑(事实与自己的利害关系) ,或有错误行为而拒绝记者的采访。拒绝采访者的通常反映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们在采访现场中压抑心情;其次,反映在与记者对立的态度上;再次,则体现为抗拒性的行为 5。记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以改变其面对采访时的态度。 从提供信息调整拒绝采访对象的认知入

10、手改变其态度拒绝采访的对象在认知上一般有如下四种情况: 1 对记者的采访动机不了解,怕惹麻烦,受访者逃避记者,拒绝采访。 2 对采访的事件有错误认识,这主要表现在对事件影响的不确定性导致的。3 受访者与被采访事实的关系产生误解,这主要是对自己再采访事件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清。4 出于对新闻媒介、记者的偏见或成见而拒绝采访。 这四种情况只是一种误解与误会造成的矛盾,是可以解释清楚的问题。一般来说只要说明事实的真相,让他们了解采访的目的就可以化解矛盾。在解释说服过程中注意方法和策略。 从拒绝采访对象的情感与道义的矛盾入手改变其态度拒绝采访的人往往有情感与道义上的矛盾。受访者知道采访事实对自己不利,但

11、又会受到社会舆论、社会道德、自己良心的谴责,个人处于十分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不少人在这种压力“逼迫”下常常又不得不讲实话。记者如果了解到他们的矛盾心理,通过巧妙的说服把有利于采访的情感调动起来,使之思想斗争一番,这类拒绝采访的对象还是有可能接受采访的。 在这种说服中要注意。首先,要由远而近,采用迂回的方法说服。其次,用权威人士的评价、或者让对方所喜欢的人来说服,效果显著。最后,要机警地隐藏说服的动机,尽可能以为对方着想的方式去劝说。 用社会舆论的威慑力改变拒绝采访的态度有错误的拒绝采访的对象在社会舆论面前有心理压力。恰当、正确地利用这种威慑力来进行采访,是会收到一定效果的。记者在对有错误而又拒

12、绝采访的对象进行采访时可以应用下列四种方法: 第 6 页1 代表读者、听众发问,使其有对抗社会舆论的心理压力。 2 代表内行、权威人士或上级责问,使其有一定的恐惧感。社会心理学称之为“恐惧唤醒”的说服。 3 利用其对立面的观点提问,让拒绝采访的对象处于被动辩解的地位。 4 利用其自相矛盾之处反问,突破其心理防线,从而促使他们谈出事实来。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的影响因素1 社会群体心理影响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指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一个阶层、一个环境之内,不能不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文化素养、不同生活条件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群体心理对

13、个人的影响所致。 复旦大学新闻系随机抽样对 1000 多名采访对象进行调查 6,结果显示:政治系统、党政班干部基本表示愿意配合采访,他们多从政治上着眼,用社会的眼光看问题、注重新闻的社会效果;卫生、教育系统人士社会责任心较强,大多也愿意接受采访;文化、体育人士有一半是配合的,他们希望新闻能反映他们的愿望和想法;搞经济工作的人务实,他们配合新闻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反映社会矛盾和企业面临的困难,以求得多方面的支持和谅解;而居民接受记者采访多是希望帮助解决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以求公道,但多又不愿提到自己的名字。可见,采访对象的处世观点使他们对事物持某一倾向态度。2 个性特征的影响气质、性格

14、差异决定了采访对象可接近的难易程度与谈话的倾向性。 性格:外向型性格的采访对象容易接纳别人、能迅速的适应新环境,遇到谈得来的人就开诚布公的交往,但是他们行动迅速单有时缺乏深思熟虑,很容易在仓促间做出决定;内向型性格的采访对象重视主体性与自我,交往过程中倾向于将自己置于被动的位置,社交范围小、不喜欢参加各类活动,他们不喜欢人云亦云,容易犹豫,缺乏果断气概,只有在很亲近的朋友面前才能够展示开朗的一面,容易紧张,回答问题时吞吞吐吐。 独立性:独立性强的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会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论记者有什么希望,甚至于暗示;独立性弱的采访对象在被采访时容易受暗示,自觉不自觉地会迎合记者、服从记者。自信心强

15、的采访对象话语肯定,回答问题显得很有把握;自信心弱的人语气不坚定,态度模棱两可。 3 记者能力的影响记者能力可以概括为四好:脑子好、腿脚好、嘴皮子好、文笔好。 “脑子好”是记者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这包括政治敏感、专业素养突出、反应快、视野广,具有创新思维,这样的记者能紧随时代的步伐,发现揭露问题,针砭时弊。“腿脚好”是指一旦发现线索就要全力以赴、穷追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没有实践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样才能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新闻事实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具有代表性。 “嘴皮子好”一方面指记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指记者的采访技巧。记者的提问好了,采访就能最大程度达到预期的目的。记第 7 页者要想

16、方设法的在采访对象身上挖掘真相,这要求很高的采访技巧,另外,受访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紧张,记者还要消除紧张心理、紧张气氛,这些都考察记者的嘴上功夫。 “文笔好”是指记者写出的文章还要具有耐读性,对新闻事件的描述要清晰、生动,这样才可以吸引受众。还有,职业道德是新闻人的“第一要素” ,新闻人只有严格遵守这一点,才能胜任新闻监督的工作;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要超越任何阶级和政治集团,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受访者访前心理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的应用一 熟悉采访对象 从材料中熟悉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以访问世界政治舞台风云人物而蜚声中外,被誉为政治采访专家,她很注意了解采访对象的专长

17、、履历和其他情况。充分的材料是设计采访问题的关键,而问题设计的充分又是采访成功的关键。搜集采访对象资料从三方面着手:1 采访对象的简介,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职务、家庭情况、主要社会关系、基本的政治态度等。2 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3 采访对象的特点,包括性格、爱好、目前的心理状态、是否健谈、对接受采访是否习惯、有何忌讳等。此外,有时拥有大量的资料不见得能充分利用它们,记者既要善于利用材料,这要求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研究,进而整体把握,综合分析,还要了解采访对象与所采访问题有何利害关系,是否愿意回答问题,会不会隐瞒事实真相等。

18、在交谈中熟悉法拉奇把见面交谈作为熟悉采访对象的第二个阶段,她对许多大人物采访都要连续进行两次:第一次是互相熟悉;第二次是真正意义上的采访深入交谈、补充。记者是采访的主导者又是倾听者、记录着、呈现着,熟悉采访对象是为了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了融洽关系,使采访对象更愿意接受记者采访,也便于和谐采访气氛,还需要不断加深了解,记者提出的问题才能更深入细致,切中要害。二 采访前问题的准备 为什么要准备采访问题一次完整的采访一般要经历前期准备、现场采访、信息整理三个阶段,在前期准备中,要确定采访目的,选择采访对象,预约时间地点,设计采访问题,准备采访物品。而设计采访问题则是最关键的环节。俗话说,磨刀不误

19、砍柴功,问题设计好了,采访就成功了一半。采访问题主要是为保持记者的思路清晰,做到按计划进行采访,做到有备无患。第 8 页 从什么角度准备采访问题采访角度是对新闻主体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把各种社会联系包括在它的内容中,考虑一个时期的主旋律精神、某种倾向性问题的了解、价值取向等,通过对其诸要素关系的比较掂量,选择出最有利的采访角度。首先要掌握采访对象的必要材料,这是确定采访采访角度的基础;其次,要对掌握的材料从它的社会属性和新闻属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看看在这两个方面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好的采访问题记者问题提得好、提的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什么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记者

20、提问在采访前,要围绕采访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提问要有针对性,明确目的、有的放矢;提出的问题要具体细致,不要泛泛而谈。讲究策略,层层递进,有条不紊的挖掘故事的细节、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尽量用内行话提问;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在采访时要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 ,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要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不要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再提问中多用口语。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尽量不带个人情绪在提问问题中。三 记者在采访中应如何自我把握与控制心理在实际的采访中,一名记者要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如何适时的

21、调控自身以及受访者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采访目的,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新闻从业者渴望掌握的一门技巧。如何掌握它为我所用来提高采访的效率和效果,这就需要我们从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去归纳和总结。 保持合理的“心理定势”“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称作“刻板印象” 7。通常,记者在采访前必须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对线索的整理分析,对受访者的资料的收集、背景了解等,进而书写采访计划、采访提纲等,这些都是行动上的准备,同时也是心理准备的过程,即通过心理想象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从而形成一

22、定的“心理定势” ,以便在接下来的采访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最终获得较高的采访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受访者也会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有利事实被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不利事实被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和中性事实被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首先,对采访对象来说,有利的事实可以给采访对象带来经济上的利益或使之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对这类事实的采访,采访对象的叙述是一种宣扬和解脱的行为,他们积极性很高。如果是有重大误解分歧的事件,当记者去采访时,受访者主要为其辩解,表现基本激动。受打压的采访对象,他们会偏激的叙述事实等。由于这种采访是宣扬采访对象自己或解脱他们的行动,受访者为了说服、打动记者,

23、不免会在叙述中以个人的立场出发,呈正向定势,叙述内容难第 9 页免有失偏颇,记者就要认真分析辨别,保证事实的真相不被歪曲或者篡改。其次,凡是采访对象意识到对自己不利的事实,不论它是什么类型,也不管是谁来采访,采访对象都会回避事实,采取“自我保护”的态度,千方百计避免自己受到损害,这类受访者带有消极的甚至抗拒的态度,呈负向定势。新闻采访屡遭拒绝的情况并不是在所有的采访活动中普遍发生的,更多的则是发生在对非法行为的采访过程之中。拒绝采访甚至采用暴力等非法手段与采访活动进行对抗就成了一些违法行为者不约而同的选择。最后,中性事实被采访,采访对象与事实之间的利害关系不大,不存在赏罚、利益,也就不存在回避

24、、保护或对抗的问题。这时,采访对象无正向或负向的心理定势。采访的成败则与记者水平成正比了。记者的言行举止、礼貌风度、谈话技巧、知识水平或方法成了采访对象是否接受采访的关键。心理定势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采访工作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会给采访带来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应该合理运用“心理定势” ,既要作充分的准备,也要避免惯性思维,循规蹈矩。 增强“最初效应”“最初效应”也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进而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交流对象的判断 8。采访活动一旦展开,采访者与受访者见面,双方根据对方的相貌、言谈、举止、形态等方面行成最初印象。被采访对

25、象会根据记者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来判断是否接受采访,或在多大程度上敞开自己的心扉。所以,最初效应是记者赢得信任的前提和基础,在新闻采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容貌要整洁与高尚,使人一望而为正派之人;须发冠无过旧之怪状,尤当避纨绔子弟之作风” ,前人的步伐已经远去,今人应该更加奋发图强。良好的第一印象能缩短受访者与记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受访者的心中树立良好形象,受访者会积极配合记者的采访活动。除了衣着、打扮等外在方面,采访者的谈吐与修养等内在品质,更能产生良好的“最初效应” ,尤其针对那些采访配合度较差,难以敞开心扉的采访对象,采访应避免单刀直入,可以先从受访者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事物开场,当

26、受访者心态足够放松达到受访的状态之后,再切入正题,采访将会水到渠成,顺其自然。 用客观的眼光分辨“光环”“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这种效应是指对某个人的某个方面有了好的或坏的印象后,便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做出肯定的或否定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一种知觉偏见。 “光环效应”与“心理定势”不同,它是一种广泛的心理活动,全面的影响到采访者分析处理问题的客观性。最典型的就是先进人物采访中的“高大全”现象,先进人物必然是顶着这样那样的“光环”来接受采访的,而记者也很容易被“光环”所吸引甚至受到错误引导,忘记了要采访的是人物本身而不是“光环” ,从而难以获得“光环”以外的新鲜信息,容易

27、人云亦云。或者采访中受到矛盾双方各自“光环”的影响,使采访有了倾向,在还原事实本质的时候不够公正,进而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作为一名合格记者,采访者要做到的是见“光环”却不为“光环”所动。第 10 页 “共情”是“走、转、改”的心理基础在新闻心理学中讲“共情” ,是指采访者能设身处地体验受访者的处境,在与他们交流中,能尽快的达到共鸣,体验对方的感受,采访者在做好一个好的听众的同时对受访者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进而交流沟通,记者才能够更好的发现事件的细节,挖掘事实深度。有研究显示,初次见面的两个人在信息表达中,语言仅仅占 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占 55%,由此可见人与人初次接触中 90%以

28、上的信息是靠非语言方式实现的,而这些非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认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比语言更加真实的表达。这就要求记者除了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口头表达外,更要从动作、表情、语音语调等收集信息,并做出语言和非语言的回应,使对方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尊重,从而产生一种愉快心理,这有助于相互进一步深刻的了解和沟通 9。这种畅通的交流方式把呆板的面对面交流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沟通,为后面的采访方式及内容的转变、改动有了进一步的铺垫,更加自然的进入到一种和谐的交流氛围中,获得最好的预期。总结访前心理是怎样的?记者在采访之前必须加以仔细的分析。访前心理具有三种,包括积极配合型、一般配合和消极对抗型这三种。在采访活动中要掌握并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需要不断地学习。记者除了要有杰出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充分运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各种社会科学知识,对不同的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加以整理分析,在采访中应用。新闻采访的应用主要包括适当应用定势心理、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和共情策略等,提高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和控制能力,使采访获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