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诚 信 承 诺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差异性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承诺人(签名):二一七年五月九日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目 录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1英文摘要(含关键词) 1正文 2引言 2一、总体风格的差异 2二、情感态度的不同 4三、表现手法的区别 6结语 8注释 10参考文献目录 10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0中文摘要在宋代豪放词的发展中,苏轼和辛弃疾是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苏轼作为北宋文学家,开创了豪放词风,改变了词坛风貌,成为北宋豪放词发展和创新的开拓
2、者。而南宋词人辛弃疾则集南北两宋词之大成,在苏轼的基础上,延展和壮大了豪放词的题材,使宋代豪放词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一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主要通过总体风格的差异、情感态度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区别这三个方面来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差异,表现两者豪放词的独特魅力,在对比中更好的领悟豪放词的壮美。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豪放词 差异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ld word, Su Shi and Xin Qiji are two representative figures,Su Shi as a song writer,created a bol
3、d word wind,change the style of ci. And Xin Qiji set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two Song Dynasty Dacheng,on the basis of the Su Shi,extended and expanded the theme of bold word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difference and attitude differences and writing skills,the three aspec
4、t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u Shi and Xin Qiji the bold word differences,understand better in comparison to the bold word of the sublime.Key words:Su Shi Xin Qiji bold word differences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1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差异性引言宋朝词坛早期因受到晚唐、五代以来的柔弱绮靡的传统影响,不少人将儿女私情、羁旅愁思、春花秋月这样的题材创作视为词的正宗。文人大多奉承柳永词风而深受影响,导致词的创作题材单
5、一而失去活力。在诗文方面有所成就而倡导诗文革新的苏轼,在熟悉了词的文体创作后,试图革新词体,改变词坛风貌。 1苏轼以诗为词,打破了传统的诗庄词媚壁垒,把诗歌题材引入词中,开拓了词的新境界,以其奔放的才情,洒脱飘逸的文笔,开辟了一代豪放派的新词风。在词中尽显放旷胸怀。南宋词人辛弃疾则在苏轼基础上发展创新,将广阔的诗歌题材与主题引入词中,擅长使用夸张、比兴等手法进行创作,表现出别具一格的壮美豪情。他与苏轼一样勇于突破传统的约束,进行大胆创新,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度。在宋词的文学发展史里面,苏轼和辛弃疾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常表现出自然奔放、雄浑有力的特点。他们的作品不仅饱
6、含报国的理想壮志,也充满面对困难时的乐观豁达精神,可贵之处更在于他们敢突破传统,用词人独特的眼光,从新的层面去面对人生起伏。如果说苏轼是豪放词发展的奠基者,那么辛弃疾则是把豪放词发展到顶峰的大成者。苏、辛二人的词风体现都视为“豪放”,但其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2古人评苏词用放而不用豪,评辛词用豪而不用放。仔细探究,二者在风格、情感、创作手法等方面,还是具有明显的区别。一、总体风格的差异苏轼和辛弃疾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就好比唐诗中常被人提及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词都展现出雄壮豪迈的气魄,对宋代豪放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共同创造出一个璀璨辉煌的豪放词
7、派,被后人并称为“苏辛”。但由于两位词人的生平经历不同、仕途遭遇不同、个人内在思想不同等等,二者所写的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显得风格迥异。苏轼,年幼时便展现了惊人的文学素养,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就一举成名,之后仕途一帆风顺,直到在新法实施问题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产生分歧,被迫离京。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任职三年后,被调往密州,才有了苏轼第一首豪放词的诞生。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2初次创作豪放词,便成为豪放词典范,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是豪情万丈,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就奠定了一个慷慨激昂、气概豪迈的豪放基调,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紧跟着“左牵黄
8、,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短短的四句就表现出猎者神气威武的姿态,随猎者声势浩大的场面,营造出众人出猎的壮大场景。“亲射虎,看孙郎。”中苏轼更以少年时期的孙权自比,显出一种狂放与豪迈的气势。接着便是借景抒情,从出猎的景象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借打猎一事激发出起内心深处那股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豪情便迸发洋溢了出来,酒酣后更具胆气,兴致越发浓厚。发出“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感慨。苏轼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壮志,虽年事已高,两鬓斑白,却满怀希望,盼着朝廷有朝一日能像汉文帝那样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重新对自己委以重任,得以奔
9、赴边疆,抗敌报国。那时,他将把弓箭拉满,狠狠抗击侵入国土的西夏。这首豪放词也成为被广为传诵、千古流传的苏轼词作代表之一。苏轼借出猎之行来抒发兴国安邦之志,将词的意境升华,把词的题材范围扩大,提供了全新的豪放词演绎。词中结合了叙事、言志、用典,利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形成苏轼独特的豪放风格。词中用不同的角度,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苏轼出猎行动的浩大场面,发出渴望报国抗敌的呐喊,表现出苏轼老当益壮、壮心不已的雄风和胆气,苏轼放旷的词风风格在此也可见一斑。之后苏轼又在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后因“乌台诗案”,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时间段,便是苏轼豪放词喷涌而出的时期。在仕途上的屡经磨难,壮志难酬,或许是不得
10、不自我排遣,苏轼此时的词具有诗化的倾向,抑或是将自然景色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抑或是感慨古今往事,充满哲理的思考,这些词中更多的有一种旷达、超然物外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则既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的气势磅礴景物描写,也不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超然态度,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洒脱旷达情怀,“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永遇乐)中悟得人生如梦,学会摆脱个人失意和愁绪达到心灵的解脱。苏轼更多作为一个文人,思考人生目的和价值,思考文人的进退出处问题,在进退中面对荣辱,达到泰然处之的态
11、度。 3这也是他词风总体风格的一个体现。而辛弃疾就无法做到苏轼那种洒脱和旷达,稼轩诞生于金人统治区,自幼丧父,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宋朝南渡,辛赞因族众拖累,无奈入仕金朝。但辛赞念念不忘大宋政权。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文武双全,充满爱国之心。年幼时就发誓用剑杀尽天下贼,用笔骂尽天下贼。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就参加了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3军,并掌书记。耿京被叛徒杀害后,辛弃疾率领五十余骑直闯金营,生擒叛徒,带领义军投奔南宋国后,得到朝廷赏识,并留在了南方担任江东安抚司仪官,辛弃疾任职期间屡次主
12、张、建议收复中原,抗击金人,却没引起朝廷的重视,他在极大的悲愤和苦闷中写了不少词,用大胆的想象,超越现实的角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满腔热血却壮志难酬的不平和悲愤。在太常引中他借助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表达出自己主战抗敌的思想和对现实朝廷不作为,妥协偏安的不满。在词中巧妙地运用嫦娥奔月、月宫桂树这两则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借助月亮的神话传说,述说自己虽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未成却年事已高,只能无奈地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更幻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他要直入月宫,砍去遮住
13、月光的桂树,还给人间一片光明。表达自己势必要扫除南宋投降势力,击破金人统治的黑暗笼罩,还人间一个太平的决心。词中运用奇特的想象,透露出远离尘世的意味,用慷慨激昂的方式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4稼轩的词中,人们称之为别调的豪气词占了主导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评价道:“稼轩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5辛弃疾的豪迈纵横,慷慨激昂的词风,突出表现在他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决心中,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便是这种决心的真实诠释。与苏轼不同的是,辛弃疾的豪放词中,有不少写忧愁的作品
14、,但这样的愁绪,不像是婉约词人所歌咏的那种春花雪月、离愁别绪的闲愁,更多的是对国家民族的担忧、报国无门的愤慨,如“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水调歌头)中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为时光的流逝而痛苦万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渴望被重新任用的慷慨悲歌。辛弃疾词中,偶尔也有些“意倦须还,身闲贵早”的思想流露,但与苏轼的放旷不同,他无法忘怀自己的理想,那个从小牢记在心中的恢复中原、抗击金人的夙愿。在沁园春里提到的“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带湖新居将成中的“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便有所表露。他更多像是一个英雄将领,理想是专一而执着的,不管是出仕,还
15、是居家,时刻不忘抗金报国、恢复中原。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被写进词中,构成了稼轩词豪迈而沉郁的风格。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4二、情感态度的不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但在苏词中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笑看人生起落。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中稍有年长却保持着少年的狂放姿态的苏轼,依然充满活力去狩猎。“亲射虎,看孙郎”以孙权自比,展现着东坡一股子“狂”劲和豪兴,这里苏轼更像是一个充满斗志的战士。“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虽有三十八岁,但是依然充满激情,对年龄丝毫不在乎,对以后的日子保有信心
16、和斗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苏轼对报效祖国依然有着期望和强烈的追求。由此可见,该词并没有体现出苏轼被贬后的悲伤和郁闷,更不要说对生活的绝望或者对朝廷不公的批判。苏轼确信只要一身豪情壮志在,个人受到的不公待遇就算不了什么了。苏轼性格受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是个非常乐观阔达的文人,几度位高权重,又几度屡遭贬谪,仕途坎坷,一生可谓是多灾多难。但是洒脱乐观的个性依然一样没被磨灭,即使在困境、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去游览自然风景,感受古今豪情。保持着高度旺盛的创作活力,每首词都有所突破,即使贬于黄州处于年老阶段依然屡创经典。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把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景物和英雄豪杰的逝去联系在一起,暗自嘲笑自己壮志未酬,却又自我感慨抒怀,让人体会到那种豪放的洒脱气质。同时又感悟出时光易逝,令人陷入到历史沉思当中。苏轼面对人生起落的积极态度的可贵性,正是在一个封建时代中面对人生困境的思考,而且敢于付诸实践,顺境则奋发有为,逆境则超然物外,不卑不亢,在任何地方都能体验到人生乐趣,活得潇洒自如。统而言之,苏东坡这样的广阔胸襟和乐观态度,造就了他在豪放词创作的不凡。辛弃疾词中的情感似乎给人的印象更多是悲情苍凉,他生活在南宋时期,面对国破家亡,内忧外患的情形。陷入金人统治区的辛弃疾既有词人的豪放气质,更多是有
18、军人的豪情壮志。辛弃疾面对的是一个国难深重、民族面临危殆的时代,带兵起义投奔南宋国后被朝廷任命为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便以恢复中原为报国理想。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主和派把持朝政,他们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对主战派更是多般排挤打击,辛弃疾作为一个刚毅果断、充满豪情壮志的战士,无论遇到什么挫折, 总逆流挺进,矢志不渝坚持自己的反对投降,坚持抗金的政治思想。辛弃疾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料屡次上表进谏提出抗金主张都不被认可,因而在其词中,围绕当时的现实,为民族国家发出慷慨激昂的正义呼号。斥责南宋当局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答陈同甫)、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他抒发报国之志,嘉应学院毕
19、业论文(设计)5充满以身殉国的慷慨激情,道出一句“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被开裂。”(贺新郎),其词奔放驰骤,生气勃勃,凌厉向前,充满乱世创业的英雄气概。 6辛弃疾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可惜一腔报国的热血、一片赤子的忠心,足以纵横天下的才能都无处可用,豪放桀骜的性格也使得他不愿与官场世俗之辈同流合污,因此仕途艰难,命运多舛。词中常常表现出一股自命不凡的气概和压抑已久的悲愤,如水龙吟中感慨到“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虽然如此,他仍能坚持自己的伟大抱负毫不动摇。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真挚而且深沉。但是在南渡之后,空有忠肝义胆并不能挽救灭亡,辛弃疾感到无能为力又怨恨自己无所作为,这个时
20、期的词作与前期的英姿勃发、豪迈、激昂略有不同,反而流露出一种难言的感伤,词中那苍凉的格调,读来使人压抑和沉痛。如破阵子中“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渴望一生报国立业,却未能出师人先老,表现得那样凄婉苍凉。朝廷的不作为,使得很多像辛弃疾这样具有军事、政治谋略的爱国志士得不到重用,空有理想而报国无门。辛弃疾将满腔的豪情壮志和悲愤转化为词,表现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无奈和不满,这就使他的豪放词的情感中难免多了一些沉郁和悲伤。他充满热情和斗志,从小立志抗金报国,矢志不渝的坚持到人生最后一刻,无时不刻希望着上场杀敌,甚至于在梦境中幻想“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词中他豪壮雄伟,大显身手,与将士
21、们纵横驰骋,极力渲染威武雄壮的军营和激烈的战斗场面,显得风驰电掣,令人惊心动魄。相比于现实统治者偏安的不作为,他感到愤怒,无可奈何,又悲伤时光流逝,人已年老。表达的情感是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他像是在诉说自己未能完成心愿前,已经年老发白的无奈,更有一种落魄,愁苦。辛弃疾面对破裂的河山和处于水深火热的人民,时刻渴望冲锋陷阵,欲将一腔热血洒于抗敌战场。他的词让人感受到的是那种英雄气魄,如同一个热血男儿、一个渴望恢复祖国河山的爱国将领。辛弃疾自己也以英雄自许,又以英雄许人,他内心还是认同自己的爱国英雄情怀的。 7这种专一执着的理想,使得辛词就有了比苏词更庄严、更凝重的情感色彩,形成辛词特有的豪壮而苍凉
22、,雄奇而悲苦的情感表达。三、表现手法的区别苏轼革新词体,改变词坛风貌的做法,大致就是陈师道所说的“以诗为词”。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后人广泛的认可。这种做法的创新在于苏轼打破了传统诗庄词媚的森严壁垒,将诗歌的题材与主题引入词中,扭转了词的日渐贫弱的趋势,开拓了词的词境。例如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则是苏轼通过对韩愈作品听颖师弹琴诗的改编,改编之后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如刘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6熙载言:“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8诗歌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改变下,变得更为深刻和传神,使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苏轼一
23、样写过传统的婉约词,但可贵在于不为传统所束缚,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虑一一笔于词中,涉及的题材范围广,内涵深,也得到后人很多的赞美。苏轼“以诗为词”还表现在他突破词乐的束缚,使词和诗歌一样,不再依附在音乐上面,而是成为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又可以称之为曲子词,一开始是合乐而歌的。由于苏轼的词好多不具备这个功能,人们认为他不懂音律。其实不然,陆游曾提到“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 9他在江城子中悼念亡妻,让人感到他的一往情深;在水龙吟咏唱杨花,透露出一种幽怨缠绵;在蝶恋花里面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显得风情妩媚动人。这都表示苏轼不是不懂歌乐,他只是希望词能像诗歌
24、一样,更加自由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不愿意去迁就乐律,希望词能摆脱音乐的附庸地位,独立存在成为一种文学形式。词人可以表达情意,读者视为案头读物从中得到情感体会。对于这样的词的创作,苏轼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相比于苏轼,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新,则面临着另外一种挑战,前有苏轼打破诗词界限,将广阔的诗歌题材和主题引入词中,后有赵鼎、岳飞、张孝祥这样的前辈词人写出的大量爱国主义的英雄词,辛弃疾在这个基础上,必须有拓展和深化。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扩大了对农村题材的涉猎,如西江月、清平乐这样的题材词作。通过对自然幽静的农村景物和劳动人民温馨的农家生活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现实的残酷,辛弃疾在屡次遭受排挤、
25、贬斥后的开始学会自我排遣,因报国无门产生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之情。这种题材的创作达到的成就则在苏轼之上。宋代潘紫岩和明代毛晋都认为“东坡以词诗,稼轩为词论,善评也。”以文为词,在词中借鉴散文的艺术优势,正是辛弃疾拓展词体的重要手段。辛弃疾在词中化用散文的句子,运用散文的句式和艺术手法,像散文一样铺陈事实,像散文一样议论、夹叙夹议。如在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写到这样的句子“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将杯子拟人化,通过自己与杯的问答,表面写自己要戒酒而怪罪杯子,实际风趣而又委婉地表达了对南宋政权的失望与自己心中的苦闷。这样议论式的写法虽在苏轼词中也有,然不常见,直到辛弃疾才将其发扬
26、光大。除此以外,辛弃疾驾御语言的能力也可称一绝,他不仅能够运用各种诗体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至李杜诗歌、韩柳散文,往往拈来便是,真正达到了“以文为词”的境界。 10如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则是以三国志中曹操的慨叹作结句。在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7也。”中化用史记、孟子,达到了信手拈来、就地掷去的境界,让词的表达变得多样化。后人赞叹到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 苏轼与辛弃疾善用意象也存在不同,苏轼善用自然景物作意象,如明月、风雨、江水、高楼等。这
27、些意象在苏轼经历乌台诗案之后,开始把表达的思想转向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好比明月这一意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明月”寄予了苏轼怀古念远,醉后怀念弟弟,思亲盼归的情感;同时也传递出一个人生的哲理,人生本来就有悲欢离合,就好比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自古就难得圆满。应使人心境转为阔达洒脱,学会超然物外。 11又如风雨类的词语,在苏轼的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含有双关之意,把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和自己仕途场上的坎坷艰辛浓缩在一起,表面上看苏轼好像过着洒脱、悠闲的日子,遇到自然风雨也泰然自若。而深层意象上已由自然界的风雨扩展到多年来的苏轼的现实遭遇
28、,涵盖了官场中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用“烟雨”一词则更加淡化了自己对于仕途起落的看法,展示出苏轼在风雨人生中特立独行、安之若素的精神风貌。辛弃疾也多用自然景物作为意象,但因为其存在的时代动荡不安,时有战乱,所以意象更多为战争时期的兵甲、刀剑、箭矢,甚至破碎的山河。稼轩词多通过具体意象的选用将抽象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所作多为豪放语,故所选用的意象多为苍凉沉郁抑或壮大之物,以此托旷达豪迈情思。如菩萨蛮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此为辛弃疾中年驻节赣州书于造口壁的词。全词引入“江水”、“鹧鸪”、等意象,抒发怅然执着的爱国情怀。词中用江水代行人眼泪,表达对家破人亡不得归北
29、的悲伤,用鹧鸪一词影射南宋君臣偏安南方,不思进取,不愿北伐来收复失去的土地之意 12。稼轩豪放词在意象选用上有着以柔化刚特色,将自然的柔和万物,化作一颗坚定,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心。 相比于苏轼,辛词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用典。苏轼豪放词用典多在壮阔磅礴的景物描写中夹杂古代英雄豪杰的往事,用来自比以抒发壮志。辛弃疾则不止于此,不难看出 , 辛词用典无不与词人内心的情感有关,情感所至,则古今往事具现,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一连用了五个典故,正是通过对典故的大量而准确的运用,含蓄、深刻地揭示主题,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词中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典故,紧扣怀古,抒写个人情怀,非常新鲜生动。这不仅增强了表现力,也扩大了词的内容,以有限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这是对自己南归四十三年沉痛经历的总结,也是辛弃疾才兼文武,富于韬略的突出表现,也是他壮志难酬,渴望被重用的内心反映。 13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语言以少胜多的作用和词的精炼性、含蓄性。辛弃疾以一生心血之力创作的豪放词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