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一、 小题: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心理与行为的科学。(P1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心理学研究对象)(P2)3、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P2)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里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过程。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方面。认识(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情绪与情感过程是个体对所认识的
2、事物、所从事的活动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态度的体验。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4、心理学的对象包括: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和社会心理。(P2-P3)5、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正式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心理学之父” 。(p3)6、构造主义心理学是第一个(心理学)学派,构造主义的奠基人是冯特。(p3)7、1913 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华生主张把心里看做一个黑箱子
3、,不管黑箱里做了什么,只要对受刺激影响的反应做出观察就可以。因此,行为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 刺激反应”( S-R)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 。 (p4)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由于他不否认人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发展了行为主义,所以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把行为主义心理学推向了极端。(p4)8、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 (p3-p5)9、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 19世纪末 20 世纪
4、初创立的,注重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他还提出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p4)10、1967 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p5)1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创立的。(p5)1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p9)(1)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描述。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即心理与行为“是什么”。描述通常是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 (p9)目的是将研究问题时所获得的表面事实,客观地以口头或文字描述出来,只求事实的
5、真实性,不涉及问题发生的可能是相当可靠的。(p9)(2)解释:该任务的功能是回答“为什么 ”的问题,(即某种心理与行为事件为什么发生,其发生的原理和机制是什么。)(p9)(3)预测:心理学中的与测试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条件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即根据已有的理论对某种心理和行为事件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发生的理论推测。(p10)(4)控制:(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控制作为心理学的最高目标。)控制以为这通过一定手段或者方法使心理与行为发生或者不发生,即引发那些希望发生的事件,控制那些不希望发生的事件。(p10)13、高等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既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
6、独特性。(p14)14、我们可以将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p14)二、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p22)答: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7、。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适应能力。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学习高等教育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四、有助于把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小题:1、心理发展的含义:在心里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所谓系统变化是指发展所包含的变化不是随机、混乱
8、、无组织的,而是系统、有组织的。(p23)2、心理发展不但包括新的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出现、已有心理和行为机能的增强,还包括已有特点与能力的衰退与消失。(p24)3、心理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p24)4、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2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和平衡。(p6)5、人的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p27)(1)胎儿期:是从受孕到出生这段时间。(2)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二三岁这段时间。(3)儿童期:是从二三岁到十一二岁
9、这段时间。(4)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成长成为成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时期。我国发展心理学界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时间,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青年期的开始。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阶段。(5)成人期6、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30-p31)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2)前运算阶段(2-6 岁)3)具体预算阶段(6-11 岁)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大学生属于形式运算阶段(2)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p31-p32)1)情境亚理
10、论(环境适应)2)经验亚理论(经验导致智慧)3)成分亚理论(3)佩里认知发展的三段论:(p32)1)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2)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3)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7、性格和气质不同,气质具有天赋性,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个体最核心的人格构成,受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性格具有好坏之分,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性和道德性。(p39)8、歌德曼总结了青少年这一特定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1)陪伴。(2)放松。(3) 工具性支持。(4)自我意向的支持。(5)社会比较。(6)亲密。二论述:试析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p34-p37)答:(一)在形式逻辑
11、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1)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抽象统一的反映。2)在青少年时期,个体虽然已经掌握了某些辩证思维的方式,但形式逻辑思维仍占据优势地位。3)大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迅速发展与高等学校的教学密切相关。4)大学生的生活、活动和他们所接触的人际关系,需要他们发展辩证思维。大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与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者的发展可以促进前者的进一步发展。(二)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1)首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其次,大学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佳阶
12、段。3)此为,高等学校也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1)元认知是对认识的认识。2)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他们能直接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及其活动方式。B.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较深刻的反思。C.元认知的发展,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三章:大学生心理差异与教育一、小题:1、气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最主要的心理特征分述如下:(1)胆汁质(刘备、李逵):精力旺盛;脾气躁,乐于助人;思维敏捷。心理活动特点是兴奋
13、性高,不均衡。(2)多血质(张飞、燕青):容易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给人以活泼热情、充满朝气的印象。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 (3)粘液质(薛宝钗、林冲):属于粘液质的人缄默而沉静,由于神经过程平静而灵活性低,反应会比较缓慢。给人的外表感觉为态度持重,沉着稳健。这种气质类型的不足之处是有些固执冷淡,不够灵活,因而显得因循守旧。(4)抑郁质(林黛玉):这种人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和较低的敏捷性。他们反应缓慢,动作迟钝,缺乏生气,不爱交际。 (p48-p49)2、大学生的气质教育:(1)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2)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3)气质与职业
14、指导: 1)胆汁型的人,较适合于反应迅速、动作费力、应急性强、危险性大的工作。如果他们从事耐心细致的工作,那么就必然付出较大的耐力而且效果还不会好 2)多血质的人,较适合做反应敏捷、动作多变、富有表情的社交性或文艺工作。而要他们从事单调而持久的工作,即使付出很大的主观努力,其效果也不会很好。3)粘液质性的人,较适合于做按部就班、耐心细致、刻板性强的工作。如果让他们从事激烈多变、灵活敏捷的工作,将是难以完成的。4)抑郁质的人,较适合于从事繁琐细致、硬板缓慢的工作,否则效果不佳。 (4)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抑郁质和胆汁质)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p51-p53)3、大学生的性格类型
15、差异:(1)外倾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倾型性格;(2)独立型多于顺从型;(3)在各种社会价值类型中,经济型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4)在双向性格因素中,中间型大学生占绝大多数。(p55-p56)4、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p59)5、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的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p60)6、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情境亚理论(阐述智力与环境的关系,即周围环境对个体智力具有制约作用) 、经验亚理论(讨论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经验水平与他们的智力行为之间的关系)和成分亚理论(智力三元论最
16、重要的部分,分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p64)滕伯格把智力成分分为元成分、执3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p64)7、 智力的测量:现代西方心理学中常用智商 IQ 表示智力的高低。(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其含义是被监测者所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实际年龄之比,公式: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其计算公式为:IQ=100+15*(X-X)/S(p66)8、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p7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
17、其中某一特定步骤成为学习方法。(p72)学习倾向是每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偏好,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p72)9、学习风格的心里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认知要素具体表现在认知过程中的宽窄、信息的继时性加工与同时性加工、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情感要素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与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意动要素则表现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等。(p73)10、认知风格可分为知觉风格、思维风格和解决问题风格。(p74)知
18、觉风格包括场独立型(偏爱自然科学)和场依存型(偏爱社会性学科)。场独立型:往往倾向于以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场依存型:较多的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和组成部分。11、内控性和外控性区分:控制源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命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内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相信自己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是由自己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做的努力能控制事态发展)。外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其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自己的行为。(p75)12、焦虑是个体在
19、一定压力情境中所产生的包括担忧、紧张、恐惧等成分的复合型情绪。过敏性焦虑不是因为客观情境对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的,而是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p76)13、研究表明:在智力上,男女的智商存在差异,但不明显(即男女智商无差异)。在成就上,男女成就水平普遍高于女性。(p85)二论述题:简述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与教育。(p66-p70)(一)大学生的能力差异:(由于个体在成长环境过程中受到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每个人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即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大学生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1、能力的类型差异:(1)模仿能力与
20、创造能力的划分(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划分。(3)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划分。2、能力水平的差异:(能力水平有高低之分,就大学生的总体智商而言,明显高于全国同龄人的智商水平,IQ大都在 100 以上。下面主要分析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学科差异和性别差异。)(1)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学科差异。(学科差异不是体现在一般智力上,而是体现在特殊智力方面,即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智力发展的整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智力的各要素方面却存在差异。)(2)大学生智力水平的性别差异。(从智力发展的整体水平看,男女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智力的各要素看,却存在性别差异。)(二)大学生的能力差异的教育含义1、针对
21、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教师培养大学生的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实践对能力特别是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勤奋是提高能力的几由之路,是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因;在培养大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关于从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们潜在的能力,做到知其所长,引发其长。总之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上,要把不同层次的能力同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使处于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认真培养和能力开发。)2、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人施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中等程度的学生。其结果,智力水平高
22、、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不能以更高的速度前进,求知欲得不到满足;智力水平低、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因跟不上进度,达不到教学要求,且屡遭失败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心理学家设计了许多新的适应学生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如)(1)掌握学习、(2)个别指示教学和(3)个人化教学系统、(4)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一、小题:1、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p93)一般而言,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期待主要有:(1)知识的传播者和指导者。(2)教学的组织管理者。(3)学生的榜样和价值导向者。(4)家长的代理人。(5)心理调节或心理治疗者。(6)科学研究
23、人员。(p94-p95)2、.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着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2)角色认同阶段(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3)角色信念阶段(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p95-p96)3、教师心理素质结构要素:(1)教师的知识水平(2)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3)教师的人格素质特征(4)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p98-p101)4、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专家型教师。与非专家型教师相比较,专家型教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4具有丰富而有
24、效的专门知识:斯滕伯格认为专家型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经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知识,即有关教授学科内容的知识;二是教育学知识;三是有关特定内容的教育学知识。能够高效率的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创造性的洞察力。(p109-p110)二、论述: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p99-p101)一般教学能力,是指在多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 教学组织能力(2)教学认知能力1)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4)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3) 教学操作能力1)语言操作能力2)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4) 教学监控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培训来
25、具备教学监控能力.对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训工作分为四个阶段:1)澄清阶段 2)模拟阶段 3)联系阶段4)提示阶段第五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一、小题:1、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一般来说,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p113-p114)广义学习的概念,应从下面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第二,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第三,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第四,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做学习。2、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
26、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p114)3、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人类一般学习相比,这种学习的特点是:第一,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的,与其他学习方式不同。第二,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活动,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它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是不同的。第三,学生的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的,是为将来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打好基础,并非当时直接需要。第四,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的全面)(p115)4、我国心理学家的
27、学习分类: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从按照学习的内容和结果把学习划分为四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p116)5、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这三类目标的每一类目标又排成由低到高的若干等级。认知目标包括知道、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性格化;动作技能目标包括知觉、定向、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等。(p118)6、奥苏伯尔主要是研究学校学生的学习:首先,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其次,他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
28、经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p118)7、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2)专业课阶段;3)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争议性和高层次性上。学习组织的主体性。(p119-p121)8、(学习理论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理论体系:联结理论和认知理论。)(p121)学习的联结理论(最早的学习理论):这个学派尽管内部观点不一致,但是有以下共同特点:把刺激反
29、应作为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解释原则,把一切心理现象或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反应联结形成的。(2)强调学习发生的原因在于外部的强化,主张研究学习就在于研究外部条件,而忽视对学习内部过程和内部条件的研究。(p122)(1)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是联机理论的创始人,其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2)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而实现的。3)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桑代克提出,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两大主要定律。(p122)(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p123)(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p
30、124-p125)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社会学习分析中控制观察学习的组合过程概括了这四个过程的基本成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造过程;动机过程。9、学习的认知理论:(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p127-p128)其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2)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p129-p13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1)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是指表达的词虽然不同,但
31、都是等值的。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A.从客观条件来看,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B.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C.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D.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10、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的迁移(简称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p138)11、学习迁移的种类(可以从以下几5方面进行分类):(p138-p139)(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1)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2)负迁移:在相似的
32、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地加以区分,也会产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即产生负迁移。(2)根据迁移层次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根据迁移层次的不同,把学习迁移分为:横向前移、纵向迁移。1)所谓横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又称“水平迁移”。2)所谓纵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向不同水平后继学习(更高级的学习)发生的迁移。例如,作为先前学习的加法、减法学习,对以后更高级的乘法和除法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纵向迁移指的是由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向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迁移,所以又叫“累计迁移”。(3)根据迁移的先后顺序分类:学习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1)凡是先前学习
33、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例“举一反三”。2)凡是后一种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4)根据迁移的内容分类:学习迁移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1)特殊迁移指某一领域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内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2)普遍迁移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和态度对另外具体内容的学习的影响,即所学的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化。12、学习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2)概括化理论:贾德提出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 ,在1908 年所做的著名“水下击靶” 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经典实验。(3)学习定势说:学习定势又叫“ 学习心向 ”,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
34、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p140-p145)二、论述:论述: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p148-p151)为了使大学生有效地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掌握促进迁移的理想方法,积极地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1)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根据相同要素说,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另外要注意学习情境与日后应用情境的相似性。(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布置适当练习,并运用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归纳学习内容,提高知识概括化水平。(3)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善
35、于把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又要变化问题,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待学习既有热情和信心,又有适当的焦虑和思维活动的紧张程度。第六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1.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注意:外部的不叫动机。(p153)2、动机作用处在何种强度才能使学习效率达到最佳水平呢?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容易的任务,学习
36、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一般来讲,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p157)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样性、发展性、间接性(学习动机的间接性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社会性、职业性。(p157-p159)4、成就动机: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 20世纪 30 年代默里提出的“成就需要”。(p159-p160)5、当前最主要的成就动机理论有:(p160-168)(1)麦克里兰德的成就动机理论:默里为了测量人格与需要,曾特别制定了主题统觉测验(TAT)。(2)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认为,广
37、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表现为想方设法逃脱成就活动,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3)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1)原因的划分:韦纳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分为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分为稳定和不稳定)、可控性(分为可控和不可控)维度(三个归因维度)。通过原因的这三个维度,我们便可以分析各种原因。(理解见 p165 图 6-1)2)原因归因与成功期望和行为:韦纳在 1986 年的研究表明,对未来成功和失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结果归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就是他的“期望原理”。根据韦纳的研
38、究,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与期望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理解见p166 图 6-2)3)归因训练的思想(4)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二论述:论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p175-p178)答: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她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通常采用下列方法和措施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授一门新课之前,都要让学生知道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以及教学内容
39、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这是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措施。因为只有大学生在明白了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愿望后,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愿望。(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情境下,大学生所产生的矛盾、疑惑或惊讶最能引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三)6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是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让学生在知晓自己的学习结果,不仅能够使其及时的调节自己的学习,使学习效果不断的提高,而且能够提高其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动力(四)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大学生
40、的学习动机是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得以提升的,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和变换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五)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在学校中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具有有效的作用,这是因为在竞赛活动中,获得成就和声誉的动机表现的更为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使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六)训练学生形成积极地归因方式。归因倾向影响人们的期望、情感和随后的行为。必须对学生不适当的归因倾向进行校正。这在教育中改善差生的处境是具有指导意义。第七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一、小题:1、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
41、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2)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实际上传统意义的技能。)(3)策略性知识(即学习方法) 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p181-p182)2、所谓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p182)(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
42、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的。表象系统和线性序列也是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p182)( 理解见 p184 图 7-1)(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1)产生式2)产生式系统(p185-p186)3、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识,具体地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元认知的定义包括两方面内容:对自己的认识、加工以及对认知和情感状态的认识;有意识、有目的地监测和调节自己的知识、加工以及认知和情感状态。(p190-p191)4、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具体机制:当代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曾根据其研究提出了三类有意义学习的机制:(1)符号学习:又称“代表性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
43、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2)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5、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不同的意义获得模式。(1)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分为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认知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结构是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程度上按层次组织的。(2)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从具
44、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3)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p196-p197)二、论述: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高校教学中应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掌握?)答:根据目前对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理解和有关的教学研究,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注意合理运用以下策略。(一)动机激发策略。首先,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其次,要及时修正学生的动机归因。再次,使新知识和预期同时呈现,同时,教师还应提供给学生成功产生动机的机会,以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呈现新信息。(二)注意选择策略。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渠道获取信息
45、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在教科书中采取符号标志技术2.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的呈现方式 3.按直觉规律提供刺激。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刺激要清晰、明确。 (三)复述策略。复述是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让学生复述或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同时在讲解过程中也可以穿插对有关知识的复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旧知识的巩固。(四)意义构建策略。意义构建策略泛指帮助学生对新知识适当理解的各种措施。这类措施主要包括精加工、设计组织者、鼓励猜测、及时反馈等多种形式。精加工是指要求学生对要学习的材料作精细的加工活动,教师便可以运用比较性组织者帮助学生区分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从
46、而既有利于学生准确地发现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新知识的组织和系统化(五)认知结构优化策略。认知结构优化策略是促进学生发现不同新旧知识之间的多种联系,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常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 2.指导学生打破章节系统归纳方法性知识 3.加强抽象知识和感性知识的联系 4.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多提指向知识结构的问题。第八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一、小题:1、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p208-p209)(1)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定义不同;测量方式不同;表征形式不同(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等形式来表征) ;意识控制角度不同(从意识控制
47、角度看,陈述性知识的激活速度一般较慢);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2)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联系:1)陈述性知识(读、写、算)的获得往往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知道“是什么” ,才能学会“怎么做” 。2)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获得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障,3)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虽然属于不同7性质的两种知识,但在学习和用于解决问题期间是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的。2、所谓变式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变式是促进概括化的最有效方法。(p219)3、策略性知识划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三类。(p222-p226)(1) 认知策略 :1)精加工策
48、略:是指把新信息和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2)组织策略:是指发现部分之间的类别、层次或其他关系,使之带有某种结构,以便加强与提高对材料的记忆。3)重复策略(2)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1)事件管理策略2)学业求助策略二论述: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谈谈在高校教学中应如何切实加强策略性知识的教学。)(p230-p231)答: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是近些年来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有研究者总结出一些有助于策略性知识掌握的教学策略:1.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一次最好只
49、教少量的策略性知识,否则就可能出现贪多不消化的现象。而不能有效的运用到学习中。2.教会自我监控。当学生执行策略和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应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教会他们尝试进行补救。3.在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现有研究都强调在策略性知识的掌握上,应教会学生知道所学策略的适用场合情景。也可以通过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所使用策略的适用场合是否合适等反思途径来完成,这样才能使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更有效。4.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动机。如果学生意识到策略的确提高了他们的成就,就可能得到激励,就可能倾向于继续使用策略。学生懂得,通过采用成功的学习者使用的策略,他们也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5.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如果把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作为课程来对待,很容易使学生脱离具体的应用情景,同对其他类型知识的掌握造成混淆。6.长期教学。现有策略教学研究来看,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一般无法短时间内出现明确效果,教师只有坚持长期的系统的教学训练,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一、小题:1、问题的成分包括三种:问题初始状态、要求达到的目标以及需要获得的两者之间的通路。(p233)(对问题的理解有三个成分是公认的:(1)给定:指问题的的初始状态;(2)目标,指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障碍,指给定和目标之间必须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消除的障碍。)2、现代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