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主问题”点亮高中语文课堂上海市松江二中 李明玉摘要:本文试图从阅读对话教学、整体阅读教学、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专业成长等语文新课改基本理念的角度入手,讨论“主问题”教学设计对于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产生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根据教学实践,在阐述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的基础上,对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做了初步探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设计策略。关键词:主问题 价值 设计 一、研究背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
2、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以来,教师的问题意识得到了不断的强化,问题教学成了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现实的阅读教学中,还是出现了提问随意、简单、零碎、无序等问题。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的定向方式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形成浅表化的倾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犹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很难走进文本深处,领悟文章蕴含的美。当然,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就更加难以形成了,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2余映潮老师曾历数传统教学的弊端:“步步为营”的一个个问题成为牵引着学生向老师“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滔滔讲析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
3、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那些琐碎、肤浅的、短暂的应答式提问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二、价值思考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进行“主问题”设置不仅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是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对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首先,它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
4、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成就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指出:“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又3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文本体裁的阅读体验,对发展学生个性、升华情感境界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课堂是承载阅读教学的中心,只有充分关注“主问题”在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气。其次,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改变以往那
5、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以关键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宕开枝节,对文本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使学生一旦进入作品就直奔情感目标领域,然后再从整体加深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诸问题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再次,它能真正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杜绝教师思考怠惰,少作为,照本宣科的模式化教学,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课堂效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
6、创造性地钻研能带动对文本解读的“主问题”并在教学中有意地去锻炼自己设计“主问题”的能力,是教师成长的、提升自我教学水平的关键。三、如何进行“主问题”设计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对教学4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里特点的问题或问题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其问题设置也是一门艺术,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问题设置如何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以为,着重要处理好三个关键点。1、于“思维疑惑点”设计主问题古人云:“学则须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
7、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不重视学生提问的老师自然也不时一个教育观念先进的老师。 “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抓住学生最可能产生疑惑的“疑惑点”设问,或者在引导学生自己生疑发问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些能帮助学生拨开思维迷雾的问题。如笔者教学香雪一课,在初读文本时大部分同学能读出香雪执着地追求铅笔盒是“为了不再被同学们奚落,追求自尊,希望摆脱贫穷,走向现代文明”。“铅笔盒”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文具,它代表了尊严,代表了知识,代表了美好的生活与梦想”。他们的问题集中在:“北京话”这一角色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于意义?文末香雪是
8、为了什么而满足地流泪?姑娘们与群山为什么如此热烈地为香雪呐喊?姑娘们为什么要呼喊“哦,香雪”仅仅因为终于找到了她吗?村中其他少女在这之中扮演这怎样的角色,有何意义?本文5在赞颂香雪的同时,作者在其余那些姑娘那里是否也有着同样的期许?当香雪回到山村后会发生一些什么?有些问题,是可以借助查阅资料,自己解决的;但还有一些疑问,需要我与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通过不断交流,探讨才能有所认识。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对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价值及其现实意义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课堂上,我以学生的疑问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一分钟给台儿沟的人们带来了什么?这一分钟给香雪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因为这一分钟,香
9、雪走了三十里夜路值不值?这三个问题构成了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形成了积极思考的“思维场”。文章繁琐的内容被三个层次的主问题贯穿起来,学生的思维在不固定的模式中得到了发展。在它们的引领下,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由浅入深,不仅思维含量越来越丰富,而且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揣摩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真切,直至感悟到青年一代的使命:对知识的尊严、对传统与人性美好坚守、勇于迎接改变,逆流而上的勇气、意识,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他们对香雪这个人物的理解是“和而不同”的,这些同中有异的观点,形成了不同的声音。这些观点,是学生与哦,香雪这篇文本对话、与小说中的香雪这个人物对话,与作者铁凝隐含在文本中的情感
10、态度对话的结果;而这些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汇和碰撞,又足以引发其他同学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6语文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中就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主问题教学从本质上来看,是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更是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手段。所以,珍视学生在初读时的思维疑惑点,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展开教学应是教师设计“主问题”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驰骋于文本的字里行间,促进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理解、生发和创造出文本新的意义。如老师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引导学生质疑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要把人
11、装在套子里呢?这里的套子是指什么呢?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而且使学生在研读中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塑造这一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及现实意义。2、于“情感生发点”设计主问题课堂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想要真切体会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史铁生合欢树中深沉、真挚、伟大的母爱,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问题,以问激情,才能叩击心灵。余映潮老师在执教祝福一文时,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一生都没有春天的人呢,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
12、个一生都没有春天的人?”不难看出,余老师设计的这个“主问题”高屋建瓴,起着“牵一7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让学生深入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苦难。学生通过探究,自然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同情、哀叹祥林嫂的遭遇,强烈地憎恶旧社会,热爱我们的社会,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又如: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老贝尔曼“小人物人性的光辉”,感受人物粗糙又细腻、暴躁又温情、失败却甘愿付出、丑陋却心灵美丽的形象,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在琼珊将死之时,为什么一片假的常春藤叶能够使琼珊活下来?”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探究发现:琼珊将自己的生命和叶子的生命所建立起的关联,表现了她面对疾病时的无力和绝望, 深埋在
13、其中的正是生存的欲望,人出于生存困境之时,之所以获得生存的前提是不能放弃自己, 而这一片叶子的价值正在于,启发她要坚定认真生存的信念。接下来,教师继续追问“除了常春藤以外,还有什么原因使得琼珊的活下来成为可能?”当学生解答此问后,接着又问“假如画叶子的不是贝尔曼而是苏艾,又会对主题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 经过讨论,学生能够顺理成章地懂得底层的人们之间的守望互助的“人类之爱”的互助情怀,从而树立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课堂上,学生对一个主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不断地生成衍生问题,直至达成教学目标。针对课文表现情感的不同特点,主问题可以是有层次的,更可以有一定的开放性的。如:教学兰亭集序时,主问题
14、设计为:“你认为王羲之在写作这篇序文时,内心涌动着的是怎样的情感?”;教世间最美的坟墓时,请同学结合文8本思考:“作者茨威格悲凉的感觉被怎样的感情取代了?;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教荷塘月色时,提出:“有人认为朱自清的情感是流动的、多变的,你怎么看?”课堂上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像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一样。但是讨论应该有方向,结论也应该有方向,并尽量能够在生生之间或师生之间激活,不断深入。教学起点和教学终点是同一个问题,但是到课堂结束时,学生会发现自己对这一问题不仅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而且更会将全文的情感脉络融会贯通起来,从对全文的品读中领会作者的生命认识和感悟。3、于“矛盾分歧点”设计主问题
15、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巧妙地抓住一些文章中出现看似矛盾的语句,设计“主问题”,就可以激发学自主探究的热情,在亢奋的状态中,进入文本的解读,这样的阅读感悟一定是高效的。文本的看似“矛盾处”的价值在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阅读文本、找出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人物悲剧命运及其原因的探究、对小说主旨的初步理解等重要阅读感悟任务。例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中“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待一会,悲伤也成享受。”让学生思考:作者用“悲伤”和“享受”看似矛盾的词语表现此时的心理感受是否合适;又如杨绛老王结尾句说:“那是一个幸运的
16、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9杨绛对老王一家很照顾很关心,应该是没有亏欠的,为什么还会产生“愧怍”之情呢?通过对看似矛盾无法理解的词语的分析,学生开始深入研读文本,理解了作者的善。又如项链一文:“设想马蒂尔德没有丢项链,命运会怎样?”经过探究,学生认识到马蒂尔德自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丢项链前的马蒂尔德被虚荣心迷失了自我,后来通过诚实劳动找回了自我。学生通过思考,理性而深刻地认识了“虚荣”对一个人的影响。有些课文涉及到的问题很有争议性,这时,针对分歧点设计主问题,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把理由挖掘出来,就是对课文的深入解读,还可以把它设计成辩
17、论赛,在唇枪舌战中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守财奴一文,课堂上就葛朗台是否被金钱“奴化”,用“守财奴”这个称呼是否合适这个焦点问题进行了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引起课堂的冲突和分歧,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培养多元思维。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突破了课堂教学中零碎、频繁的问答,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课堂中运用主问题引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也凭借有效的问题设计活动,让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型与课堂结构脱颖而出。 当然,教学中针对一篇文章所设计的“主问题”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是一组,如果是一组,这
18、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必须注意所设10计的一组“主问题”之间的关系,它们应该连贯而不凌乱,问题与问题之间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在体现出一定的梯度的基础上,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感和清晰的条理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深入阅读与思考中探究问题,理解文本的真谛。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主问题设计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文本,在对文本准确而独到的解读下,灵活运用教材;主问题设计,还需要根据学情和实际的课堂生成进行一些调整。钻研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也是“主问题”提出的关键,透彻地把握教材可以使我们“轻松上阵”,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获得预期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参考文献:【1】胡发宝,于淑文牵一发动全身语文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考试周刊2012 年 11 月【2】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2007 年 9 月【3】王德勋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8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