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课件.ppt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691031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PT 页数:365 大小:6.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5页
《中医养生》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5页
《中医养生》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5页
《中医养生》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5页
《中医养生》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廖 海 清,中 医 养 生 学,2014年9月,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养生的概念,养生:就是采取措施保养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行为。,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内篇。,上篇 养生学的基本知识,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等,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2、为宗旨,形成养生系统理论,并指导保健活动,从而达到强身防病、防变、防复,以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学科。,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第二节中医养生的特点,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1、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 “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2、以辨证施养为实践特点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二、以和谐适度为宗旨,1、养生保健体现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 2、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无太过,无不及。“不偏不倚”。,三、以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为核心,1、养生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预防疾病。要长寿就必须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愈防

3、复。 (形成“治未病”的思想)。 2、中医养生学,创造性地将预防疾病与延缓 衰老二者相统一。“正邪相搏”。,四、以综合调摄为原则,1、中医养生强调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 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 2、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养生。 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开展养生活动。,五、以适应范围广泛为模式,养生的目的是防病,其适应对象包括所有未病之人、患病之人、病愈之人;或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甚至每个人一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萌芽(

4、上古时期),猎食-食养的萌芽,产生“医食同源”-食养、食疗钻木取火既促进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又可驱寒暖身, 防病养生的方法 狩猎-体育保健活动(运动养生) 养息-“气功”养生术 巢居-躲避野兽的袭击,适应气候的变化-环境养生,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一、周易养生学说,(一)天人合一 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周易被视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头。,(二)八卦顺逆,一为顺式养生法:顺着阴阳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 自然规律来养生。 二为逆式养生: 逆着阴阳变化规律进行养生。如 返老还童,延缓衰老等。,(三)潜龙勿用 处事当静而不动,不可妄为,以伺时机。“精神内守”。 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四)

5、艮趾无咎 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思想,成为中医未病先防、防微杜渐以预防为主的养生观的基础。 “治未病“。 易系辞下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五)反身修德 通过道德的提升来保养精神,使人处于良好、愉悦的心境之中,这正是养生所求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 蹇卦象辞指出“君子以反身修德”。,二、道家养生说,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要内容: (一)万物之基“精气神” 以气为构成万物之要素,决定其生成与毁灭;以精之充盛作为健康长寿的关键;以神为精气相合之体现、生命活动之外象。,(二)顺乎自然、清静无为 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效法天道。 道德经曰“少私寡欲”,人道。,(三)返璞归真、柔弱为贵 道家崇尚返璞归真,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四)气功导引、形神兼养 养生主张以静养神、以动养形。道家汲取了春秋以前宣导养生术的精华,创立了一套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三、儒家养生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宣扬仁义礼乐之教,对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医,鲜明地体现于中医文化的人文内容,最突出的一是医德,将“仁”贯穿于“医”中;二是学风,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其论养生,则与修身、处世等伦理密切相关。,(一)倡修身养性,重道德情操,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主张“仁者爱

7、人”。注重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养心保神”“仁者不忧”、“仁者寿”。,(二)处事不偏不倚,行为中庸中和,儒家思想以“中庸”为行为准则。“中”指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和”指合乎节度;“中”是天下之本根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三)重生活起居,调饮食五味,孔子首论起居养生,留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 儒家思想还体现于其饮食观上:其一,强调饮食“守礼”;其二,强调饮食无过、无偏,讲究食物配伍;其三,倡导饮食卫生。,第三节 形成(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把先秦文史哲中的养生说与医学融为一体,构建出符合中医自身规

8、律与特点的养生学体系。,1、生命观 养生学认为:生命存在的性质是物质的,生命由物质化生,生命活动就是物质的运动。 (1)生命的物质基础精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一)内经论养生的基本观点,(2)生命活动的动力气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3)生命的主宰神 “神”的具体内容包括了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 “集精全神”,“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天人观,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即“天人相应”。 灵枢本神篇曰“顺四时而适寒暑”,3形神观,形,指脏腑形体

9、;神,指以五种神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必须是在具备人之形体结构的前提下,才能产生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为之精,两精相搏为之神”。,4预防观,内经的养生学特点还见于“治未病”的预防观中,其倡导: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已病早治不如未病先防来得积极主动。,(二)内经论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养生原则,(1)顺应自然 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养生最基本的出发点与最重要的原则,要顺时养生。,(2)协调阴阳,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本标志与长寿的基础:一是协调人与天地之间阴阳的和谐,二是协调人体内部阴阳的和谐。,(3)积精全神,精气神为维持生命的三大要素,故保养之也就成为养生的关键。三者中,

10、精能化气生神,精是生命之本而不可竭,故惜精、固精、积精是为全神的前提;全神,则是通过精神调摄使神活动保持正常,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形与神俱”目的。,(4)疏通经络,内经构建了完整的经络学说,明确其作用为“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 灵枢.经脉还指出:天寿过度者皆气脉常通,故养生当以经络通畅、气血周流为要旨。,2养生方法 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内经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与技巧,如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按跷、针灸等,几乎涵盖了当今所有的养生方法。,一、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术,道教学说围绕着生命问题展开教理教义,以此作为养生思想的枢纽,主要内容有: 1、导养

11、得理、以尽性命 2、脏腑养生,第四节 完善(晋隋唐时期),3、环境养生“道法自然” 4、四时养生 5、饮食养生 6、起居养生7、精神养生“得道成仙” 8、形体养生 9、呼吸养生 10、服饵养生 11、丹功养生 -“外丹”“内丹”,二、佛教养生思想,佛教对中医养生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禅定”。禅定,又称参禅,取静中求思之意。其对中医养生的意义:一是清静调神、调心,使各种意念归于静止;二是参禅,实为一种佛家气功从中进一步丰富中医气功养生的内容。,三、三教归一及其与医学养生的融合,唐末五代及两宋又出现了“三教圆融”的局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孙思邈,其在医药和养生实践方面作出了不朽贡献,同时也是融道儒佛

12、与医为一体的先驱者,著千金方等,是集养生术大成之作。,(一)以“治未病”为养生的基本原则,(二)将精神养生置于首位,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德修养为基础、以清静无为为核心,并充分协调形神关系,注意众术兼修的精神养生思想。,千金要方养性序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三)以食养食疗为特色,是中医食疗学真正独立成为专门学科的标志。,(四)房中养生形成体系,房中养生学说,包括房中养生之思想、技巧、卫生、方药、防病等诸方面, 为“性学”而奠基。,(五)重视妇幼保健,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从社会角度将妇幼保健摆在重要位置的医家。,(六)着力推广、普及养生功法,向人们宣传导引、吐纳、按摩等养生方法。

13、,第三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生 命,一、生命的起源,周易认为,宇宙万物源于太极,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阳 “-”为阴,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生成万物,又隐含于万物之中的内在本源。 道家以精气名道,进而提出人的生命为天地精气所化,“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中医学借鉴了太极、道、精气的思想,提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而“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明确人之生命与万物一样本源于天地精气,由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相合相感而成。 内经认为父母精气结合构成个体生命的先天之精,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

14、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二、生命存在的时空特征,中医理论认为,人类生命存在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征。 首先,人处于自然界天地中,有着与天地同样的精气作为物质本源,必然随自然界固有的时空变化规律而变化。 其次,人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 再次,生命的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规律,也是生命时空特征的体现。,三、生命的本质,人生命的本质,在于构成人的“气”及其运动变化。 首先,气是构成人并发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包括来自父母先天的真精元气和后天水谷精气,它决定了人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 其次,气的运动变化是生命活力所在,也就是说“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内在

15、动力。 再者,生命的维持还依赖于神的健康。,四、贵重生命,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人的生命最为贵重。,道家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为万物父母,而人则为万物之首。,儒家说:“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内经“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第二节 寿 命,一、天年,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嵇康养生论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影响寿限的原因: 1、先天禀赋强弱,是决定寿限的主要因素。 素问上古天真论 “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肾气有余。” 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说:“受气之两盛者,当得中上之寿

16、;受气之偏盛者,当得中下之寿;受气之两衰者,能保养仅得下寿。”,2、后天的保养也是影响寿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地理气候环境也能够影响人的寿限长短。 如秘鲁维尔卡旺巴(长寿谷)、我国广西巴马地区等长寿村落。 4、社会因素,医疗条件等。,二、我国预期平均寿命的变化趋势,平均预期寿命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医学发展水平。,三、健康长寿的特征,养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寿,而这种长寿是建立在健康的 基础之上的。 一般而言,健康长寿的基本生理特征如下:,(一)头面的骨肉、眼神、面色、听力、齿发,1骨高肉满 2眼睛有神 3面色红润 4双耳聪敏 5牙齿坚固 6须发润泽,(二)语言、呼吸、饮食、二便、生殖

17、等脏腑功能,1、声音洪亮 2呼吸微徐 3纳食馨香 4二便通畅 5寐寤如常 6天癸不竭,(三)形体、肌肤、关节、肢体运动等外在表现,1形气相得 2肌肤润泽3腰腿灵便,(四)情志、记忆、思维语言等精神活动,1精神愉悦 2记忆良好3思维敏捷,第三节 衰 老,一、衰老和早衰,生理性衰老指机体随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以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现象。,病理性衰老指由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这种衰老又称为早衰。,二、促使衰老的因素,(一)遗传因素,人类的衰老和遗传有密切关系,因遗传特点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样。,(二)环境因素,1放射性物质和毒物,2噪声,噪声可损害人体的中枢神经

18、系统,当音量达到95分贝时,人的舒张压就会升高。,4空气,空气中的氧是人体内氧化作用必需的元素。,3阳光,5水土,6温度,人类生活的气温以摄氏20度最为理想,过热过冷都会影响人体代谢反应。,7居住条件,住屋位置应尽可能在空气、水土和卫生条件较好的区域,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三)社会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都与激烈的竞争,过度紧张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65的病人,与社会逆境、失业、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等因素有关。,(四)精神因素,精神过度紧张会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而致早衰。,(五)运动因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有规律的运动锻炼,是防止早衰、健康长寿的有力措施。,(六)

19、疾病与营养因素,1、疾病尤其老年性疾病可促进人的衰老而缩短寿命甚至引起死亡。老年人92.5患过一种以上的疾病。 2、饮食营养不当也是导致早衰的原因之一。,三、衰老的机理(中医学观点),(一)肾虚是衰老的根本,肾虚是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而其他脏腑对衰老的影响则是间接的作用。,虞抟医学正传卷之一的“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虚则寿夭”,(二)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肾虚衰老的重要机制,先天肾和后天脾的相互资生,是人体延缓衰老,防止早衰的重要保证,而脾胃虚弱,功能失调,导致脾肾皆虚是衰老的重要机制。,(三)脾肾亏虚夹实是衰老的基本病理变化,现代研究提出了多种邪实与衰老相关的学说,如痰浊说、肝郁说、瘀血说、肠胃郁滞

20、说等。其中痰浊和瘀血被公认为是影响衰老的重要因素。,四、衰老的机制(现代医学观点),(一)自身中毒学说 1大肠中毒说 2代谢中毒说,(二)遗传学说,(三)免疫学说,(四)自由基学说,五、延缓衰老的现代实验研究,(一)从生物学途径的研究,(二)从物理学途径的研究,(三)从化学途径的研究,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法天顺地,一、顺四时而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一)四气调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二)顺四时调阴阳气血,人的阴阳气血随四季气候阴阳的变化而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1、”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三)顺四时调脏腑经络,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与人的脏腑经络组织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四)依四时防病,四季气候物候不同,出现季节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某些慢性宿疾,往往在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之时发作或增剧。,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二、顺昼夜而养,人的阴阳之气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素问生

22、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三、顺月之盈亏而养,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四、顺地域而养,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地区气候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素问异法方宜论以:“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第二节 形神共养,一、形神合一,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

23、主。,第二节 形神共养,(一)神为生命之主,神,一是指人的情志、意识、思维、情感等内在特征;二是指人的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三是指担任统帅和协调作用的心神。,(二)形为生命之基,形在人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形与神的关系,相当于形态与功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协调统一的整体。,二、养神养形,(一)守神全形,1、清静养神,在形神关系中,神起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2、四气调神,3、疏导养神,4、修身怡神,(二)保形全神,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

24、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 保形,首先要协调脏腑功能,使五脏精气充盛,则神轻气足,情志正常;其次遵行自然规律,通过劳逸结合、坚持锻炼等方法增强体质,保形全神。 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体衰亡,则生命终结。,第三节 动静结合,“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一、动静互涵,动与静互为其根,无静不能动,无动不能静,阴静之中已有阳动之根,阳动之中自有阴静之理。,二、动静平衡,从生理而言,阴成形主静,是人体的营养物质的根源;阳化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原动力。 从病理而讲,不论是“六淫”所伤,还是“七情”所致的病理变化,都是因为人体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发生障碍,导致体内阴阳动静失去了相对平衡协调,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的

25、结果。,三、动静结合,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一)静以养神,“静神”实指精神专一,屏除杂念及神用不过,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二)动以养形,(三)动静适宜,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动与静,一阳一阴,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也不可太过。即劳逸结合、动静适度。,第四节协调平衡,一、协调阴阳脏腑,1、机体阴阳的协调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一为天地阴阳与人体阴阳的协调。 二为人体内部阴阳之气的协调。,2、人体生命活动

26、是以脏腑功能为中心进行的 五脏主藏精,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主传化物,能受盛和消化水谷,吸收精微,排泄糟粕。脏腑功能正常,阴阳协调,同一脏或腑的阴阳也须协调。 及时调整失和的脏腑功能,恢复其协调关系,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二、和谐社会,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情绪的中介和机体功能的失调引起疾病。并且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变化。,三、有常有度,有常,指遵循一定的常规、规律;有度,指在一定的数量、范围之内;即在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活动中遵循规律,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保持一种平和、稳定、协调的生理状态。,第五节 保精养气,一、内养正气,外慎邪风,(一)内养正气,正气的虚衰是

27、疾病的发生和早衰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气”,是指维护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健康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 1、是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的象征。 2、是抵御外邪、防病健身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最根本的要素。,(二)外慎邪风,保护正气的同时,也注重对邪气侵入的预防。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避虚邪以安其正”。,二、保精养气重在脾肾,(一)保精护肾,肾为先天之本,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古人反复强调肾之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衰老的速度。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保精护肾作为抗衰老的基本措施。,(二)调养脾胃,一是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

28、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二是脾胃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第六节 持之以恒,养生保健不仅要方法合适,而且要经常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断改善体质。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一、养生贯穿一生,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寿限,因此,养生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且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养生方法。,二、练功贵在精专,1、练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选择功法。古人云:药无贵贱,中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 2、功法选定之后,就要专一、精练。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 3、遵循功法的自身规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去练,不可急于

29、求成,练得过多过猛。,三、养生重在生活化,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把养生保健的思想深深扎根生活之中,掌握健身方法,就可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中篇 常用的养生方法,第一章精神养生法,精神,主要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情绪、性格等心理活动。 精神养生法,是在中医“形神一体”观的指导下,通过调摄精神、舒畅情志、怡养性情,以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一种养生法。,第一节 情志与健康,一、情志的含义,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概称 ,中医学将人的各种正常的情绪体验概括为喜、怒、悲、思、恐五种,并纳入了五脏系统模式,即所谓“五志”。将影响

30、人体健康的各种情志致病因素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简称“七情”。,二、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人的情志变化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即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如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病理因素等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内外因素。,(一)社会因素,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迁,可引起情志变化而生病。,(二)环境因素,在自然环境中,有些非特异性刺激因素作用于人体,就可使情绪发生相应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通过“心神”的主导作用而反馈在精神方面的表现。,(三)病理因素,机体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三、情志对健康的影响,(一)情志刺激的性质与程度差异,1、七情之中,有六情属恶性刺激,

31、唯有喜属于良性刺激。2、情志致病与其刺激程度的强弱有关。根据情志刺激的程度,可分为暴发性和渐进性刺激两大类。,(二)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异,性格有刚柔之别,年龄有长幼之殊,性别有男女之分。因此,对同样的情志刺激,则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1、体质差异,不同体质特点的人对情志刺激产生的好发性不同。,2、性格差异,一般而言,性格开朗乐观之人,心胸宽广,遇事心气平静而自安,故不易为病;性格抑郁之人,心胸狭隘,感情脆弱,情绪常激烈波动,易酿成疾患。 性格耐受性的差异,与人意志的勇怯密切相关。意志坚定者,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感情,使之免于过激;意志怯弱者,经不起七情六欲的刺激,易做感情的俘

32、虏,必然发生病变。,3、年龄差异,4、性别差异,男性属阳,以气为主,性多刚悍,对外界刺激有两种倾向:一是不易引起强烈变化;一是表现为亢奋形式,多为狂喜、大怒,因气郁致病者相对少些。女性属阴,以血为先,其性多柔弱,一般比男性更易因情志而生病。,儿童多为惊、恐情志致病;成年人易怒、思为病;老年人易为忧郁、悲伤、思虑所致病。,第二节 调神养神法,一、调养精神的基本原则,调神养神的基本原则是“独立守神”。指避免外界各种因素的侵扰,不依赖外力,能动地对自己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协调稳定,维护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平衡。,二、调养精神的主要方法,(一)养神

33、,养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主张“清静无为”。养神是保持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1、清静养神,( 1)少私寡欲,心安不惧 “少私寡欲”就是排除私心杂念,正确对待个人的嗜欲得失;节制欲望,不溢其情,不淫其性,返璞归真,以保持生命的常态,维护身心的和谐,尽享生命的乐趣。,(2)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庄子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的养神方法,使目清耳静,心静神凝。,( 3)静默坐忘,收摄心神,静默坐忘的要领源于佛家或道家的修行方法。,2、动静结合,适度用神,静则养神,动则用神,静而不散,动而中节,动静结合,适度用神是养生的重要方法。,(1)凝神定志,神用专一,静则凝神定志,动则神用专一。,(

34、2)动静结合,适度用神,精神养生,贵在适度。适度用神,不仅能增强记忆力,保持旺盛的精力而且能促进气血畅达,有助于脏腑功能协调,抗御疾病,防止早衰。,(3)动形怡神 形与神俱,形与神可分而不可离,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在养神的具体方法上,向大家推荐:,娱乐养神 休眠养神 “糊涂”养神,(二)养性,心神宜静,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真气和顺而寿。但人的个性千差万别,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又在所难免。所以要有意识地不断纠正自己固有的错误思维方式,提高自身心理的调摄机能,通过修身养德,改善气质,优化性格,增强对来自内外环境不良刺激的化解能力,排除负面干扰,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因此,养生之道,必须注重

35、道德修养和性情陶冶。,1、修身养德,近善远恶,孔子提出:“德润身”“仁者寿” ;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大德必得其寿” 。,据调查,古今中外德高者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具有善良的个性人格。 第三,具有良好的处世能力。,修德,志为首-培养自己的远大志向和高尚品德。 修德,业为贵-要有言行一致的敬业精神。修德,善先行-以善为本,不做坏事恶事。,怎样修身养德呢?,2陶冶性情,改善气质,每个人的禀赋体质是有差异的,大部分人的认知、情感、性格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注重陶冶性情,能够改善人的心身机能,使气血畅达,气机调畅,因而正气旺盛,健康长寿。,(1

36、)性格开朗,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培养良好性格的基本原则是,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入手,通过自己美好的行为,塑造开朗的性格。,(2)情绪乐观,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营养。首先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其次,对于名利和享受,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再次,培养幽默风趣感。,(三)养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调适情志。,1适度宣泄,勿令过情,(1)当人们面临巨大的情感压力时,及时适当地发泄情绪,排出毒素。(2)情绪的宣泄要有一定的限度。,2顺志从欲,调畅情志,所谓顺志从欲,是本着合情合理、适度适量的原则,顺从他人的某些意愿,满足其一

37、定的心理需求,以改善其不良情感状态,祛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六然”:就是“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失意泰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 “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恕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3言语开导,排忧解烦,言语开导法,就是通过交谈,用浅显明白的道理,经过说服教育,使其发泄心中屈情,了解内心郁情的性质以及自己所能做的努力,主动解除消极的心理状态的一种疗法。,(1)告之以其败 (2)语之以其善 (3)导之以其所便 (4)开之以其所苦,4移情变气,情志相胜,移情变气,为他人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转移和分散

38、其相对固定的情志指向,移易、变更其精神意念活动,以达到调摄情志的目的。,以情制情:根据中医情志及五脏间的生克关系,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目的方法。 (1)以怒制思 (2)以喜制悲,5、长乐寿高,笑出健康,笑出健康好身体,笑出愉快好生活。,6、养心妙方,学会欣赏,欣赏,乃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之谓是养心的一个好方法。,第二章 起居养生,起居养生是指将生活作息涉及的各个方面 ,进行科学安排,使之有序有度,与生命及自然规律相应的养生方法。,第一节 起居养生的原则,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第二节 起居养生的内容,一、安于居处,(一)居住的外环境

39、,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幽静秀丽的景观,交通便利,生活及社会服务设施齐全等。,(二)居室的内环境,1高低 2朝向 坐北朝南为佳 3采光 4通风 5湿度与温度 温度总以22-25为宜,相对湿度以40%-60%为宜。 6美化,二、衣着服饰,(一)顺时顺地着(更)衣,不同的地域环境与季节气候都决定着人们的着衣、更衣。,(二)顺人着衣,性别、年龄以及职业不同,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各异,然总以宽松、舒适为佳。,三、通畅二便,大小便是人体新陈代谢中排除废物的主要形式,也是水谷传化的最后一道程序。,(一)通畅大便保健法,1调节饮食 2排泄有时 3运动按摩,(二)清利小便保健法,1

40、饮食调摄 2排尿及时 3便势与用力4导引按摩,四、睡眠养生,睡眠养生,就是根据自然与人体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的方法与措施,以保证睡眠质量,消除机体疲劳,养蓄精神,达到抗衰防老防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一)中医学的睡眠理论,1昼夜阴阳消长与寤寐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2营卫运行与昼精夜瞑 3脏腑功能与睡眠,(二)睡眠养生的作用,1解除疲乏 2还精养脑 3扶助正气 4调养精神 5促进生长 6美容,(三)睡眠质量的评判,1入睡快 2睡眠深 3无起夜 4起床快 5精力旺,(四)睡眠养生的具体运用,1睡眠时间 (1)多时睡眠与少时睡眠: (2)因时睡眠:春天宜晚卧早起,夏天宜晚睡早起, 秋天宜早睡

41、早起,冬天宜早睡晚起。 (3)因人定时: (4)子午觉:,2睡前准备,(1)饮食、饱食勿卧 (2)寝前要保持心境平和 (3)睡前自我按摩(4)睡前用热水泡足 “热水洗脚,如吃补药” (5)睡前饮水,3睡眠的环境: 创造良好的卧室环境,4睡眠的卧具 (1)床铺: 硬板床相比现代的席梦思而言,对人体健康有 很多的优点。 (2)枕头: 枕头的选择在于高度与枕芯 (3)被褥:被以轻柔、保暖、宽大为宜,5睡眠的卧向: 是指睡眠时头足的方向位置 (1)寝卧东西双向 (2)寝卧恒东向 (3)避免北首而卧,6睡眠的姿势: “侧龙卧虎仰摊尸”,(1)仰摊 (2)卧虎 (3)侧龙,第三章 食药养生法,食药养生是指

42、利用食物或药物来调整机体状态,以增进健康、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第一节 食药的养生作用及原则,一、食药的养生作用,(一)强壮身体(二)预防疾病(三)延年益寿,二、食药养生的原则,(一)五味调和,合理搭配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二)因人施食(药),顾护脾胃,用食物或药物养生保健,其目的在于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因此,必须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养生食药。,(三)食药养生禁忌,1.患病期间一般饮食禁忌,(1)生冷 (2)黏滑 (3)油腻 (4)腥膻 (5)辛辣 (6)发物,2病证的饮食禁忌 3服药禁忌:忌口 4

43、食物禁忌,第二节饮食养生,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达到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等目的。,一、饮食定量、定时,(一)定量 定量是指进食宜饥饱适中。“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二)定时 定时是指进食宜有较为固定的时间。,二、饮食卫生,(一)饮食宜新鲜,(二)宜以熟食为主,(三)因时因人制宜,三、进食保健,(一)进食宜缓(二)食宜专致(三)进食宜乐 1、进食的环境要宁静、整洁 2、进食的气氛要轻松愉快 3、轻松、柔和的乐曲有助于消化吸收,四、食后养生,

44、(一)食后摩腹,(二)食后散步,(三)食后漱口,第三节药物养生,运用具有抗衰老作用的药物来达到延缓衰老,强身健体目的的方法,即是药物养生。,一、药物养生的机理,(一)固护先天、后天 以护脾、肾为重点,并辅以其他方法,如行气、活血、清热、利湿等以达到强身、保健的目的。,(二)着眼补虚、泻实 无论补虚、泻实,皆以补偏救弊来调整机体,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三)意在调理阴阳 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其复归于“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二、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一)不盲目进补,(二)补勿过偏,(三)辨证进补,(四)盛者宜泻,(五)泻不伤正,(六)用药缓图,三、常用益寿延年中药,(一)补气类,1、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对年老气虚,久病虚脱者,尤为适宜。,2、黄芪味甘,性微温。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补益五脏。久服可壮骨强身,治诸气虚。,3、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渗湿利水之功用。,4、山药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作用,多用于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5、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具有健脾、补肺、利尿之效用。,(二)养血类,1、熟地味甘、性微温。有补血滋阴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