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2017 版) 解读/ 季浏作者简介季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副主任等。我国第 8 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 21 世纪初,迄今为止已经走过 15 年多的历程。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普
2、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高中课程改革一路前行,虽然道路并不平坦,但取得的成绩成就有目共睹。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课程更好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部于 2014 年底同时启动了普通高中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其他所有学科课程标准一样经过历时 3 年多的修订,最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本文首先介绍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修订的背景,主要从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国际课程和体育课程发展的新动向以及我国十多年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经验等方面来阐述;其次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 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
3、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实施建议等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重点强调要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本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科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也是集中在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程度和水平方面;非常重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通过创设复杂的情境、学练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保证适宜的运动负荷、进行多样化的体能练习等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前言根据党和国家以及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中学生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国际基础教育课程和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以及十多年来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育部从 20
4、14 年底组织各学科的专家对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内的 20 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进行了为期 3 年多的全面修订。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 版) )在继承课程标准(实验) 精神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本文着重对课程标准(2017 年版) 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广大读者对其主要背景、思想观念、重要内容和方法等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课程性质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
5、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与课程标准(实验) 相比,其他表述基本一样,但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未来的2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无论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学习评价的使用等都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进行。换言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既是本课程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本课程教育教学的落脚点。何谓学科核心素养,正如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
6、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要说明的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不是先天形成的,主要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获得和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仅指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与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的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需要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共性要求,更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后学生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性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既有助于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的形成,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身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换言之,学生
7、即使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大,许多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逐步淡忘和生疏,但在学校中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沉淀下来,与时间和年龄同行,会对人一生的体育锻炼和幸福的生活发挥着长远的影响和作用。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提出了本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和综合性 4 个特性,比课程标准(实验) 多提出了一个特性,即选择性,实际上后者在实践性这一特性中也强调了“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 。因此,两者的基本精神相同,只是表述和侧重点上有所差异。关于本课程各个特性的描述可详见课程标准(2017年版) , 这里重点要说明的是,不能像传统体育课程那样,把基础性理
8、解成“三基” ,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基础性主要强调要让学生打好有助于其终身体育和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础,即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与课程标准(实验) 相比,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在实践性中更加强调体育课上要让学生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在选择性方面更强调让学生在高中 3 年中选择 13 个运动项目进行较为系统的学练,使学生能够学得会,学得精。基本理念3.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该理念主要强调:1)本课程要努力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更大贡献。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根
9、本要求,是我国学校教育和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仅仅靠一两门课程无济于事,需要各门课程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力,同时更需要各门课程发挥自己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也能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自己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仅是对学生身体和技能的教育,也是对学生精神和品格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追求卓越、团队合作、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等精神和品格具有重要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得越好,其地位和价值才会越高。2)坚持本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早在 15 年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
10、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决定中虽然提出的是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却是在描述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这一段中提出的,3显然学校体育和课程更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此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强调:“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随后的一系列学校
11、体育工作文件都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总而言之,体育与健康课程真正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就有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2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俗话说:爱动是儿童的天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中小学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并不喜爱运动,更不喜欢体育课。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说明我们的体育课教学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急需认真反思和大力改革。这也是课程标准(2017 年版) 重点关注的问题,即力图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我国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在课程标准(实验) 基础上除继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和学习需求,重视教师的主导
12、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还重视以下两个方面:1)与课程标准(实验) 所阐述的“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相比,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强调“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突出”二字更强调要改变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练习少,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状况;更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更强调要把更多的课堂时间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该强化这样的思想,即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以及体育品格、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主要不是靠教师说出来的,主要是靠学生练出来的。2)强调要创设“师生和谐互动、形式
13、灵活多样、气氛热烈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理解运动的价值,促使学生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转变,喜爱体育与健康学习,乐于参与课外体育与健康活动和竞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积极的体育与健康消费观,使体育与健康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生和谐互动指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相处、互帮互学的良好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予以指导和启发,而且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练活动中,与学生“融为一体” ;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教师高高在上,动辄训斥甚至讽刺挖苦,学生想到体育课恐慌、见到体育教师害怕、遇到
14、体育课逃避的现象。形式灵活多样指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应该多样化,不拘泥于单一的集体操练形式;教学方法倡导教师指导与自主学练、合作探究有机结合;教学程序也不只是一种传统的 “三段式”或“四段式” ;教学过程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情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气氛热烈活泼指学生的学练主动积极、身心投入、充满活力,教师的教学怀有爱心、充满激情、指导有方;要改变长期以来把体育课上成了“军事课” “纪律课” “说教课” “技术课” “安全课”的教学形态,事实表明,这些形态的体育课学生不喜爱,且厌恶。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特别强调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意指学生课堂上的学练活动达成了课堂学习目标,即无
15、论在体能和运动技能,还是在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和一定的进步。如果未来的体育课都能营造上述的课堂教学氛围,体育课一定是学生最喜爱上的一门课程。3.3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必须大力改革和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新常态。关于这一理念,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与课程标准(实验) 4在倡导的理念和描述的角度上基本一致,在课程内容方面,两者都强调要重视让学生在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中进行选择学习,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16、) 更强调要重视武术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和新兴运动项目的开设,更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课程标准中所讲的生活经验更多的是指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经验、课外锻炼经验,这种经验是通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活动体验累积而成的。引导学生选择有生活经验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既有助于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又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并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提升生活经验,发展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形成健康行为。在教学方式上,除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与课程标准(实验) 都强调要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外,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
17、方式方面,力求改变过于注重单一知识点以及把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割裂开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将知识点的教学置于复杂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 ”这一新的要求提示我们注意两点:1)注重学生学练结构化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所谓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指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特征。知识和技能的层次性是指它们相互之间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递进关系,关联性是指各个知识和技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8、要努力改变长期以来 “知识中心论”和“运动技术中心论”的深刻影响,导致一节体育课只孤立地教一个运动技术,学生只会单个技术,而不会一项完整运动的奇怪现象;每堂体育课只孤立地教单个技术,不但不能使学生学会一项完整的运动,而且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根本不可能形成和发展;应该让学生尽早体验完整的运动,不断提高完整运动的水平;单个技术水平应该更多地在完整的运动中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单个技术的运用能力。2)重视创设复杂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活动情境,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应对情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创设复杂的情境,就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参与结构化知识和
19、技能的学练和比赛的机会,就会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简单教学情境,即改变教师统一指挥下的学生统一操练的单一方式,改变一堂课只教一个运动项目的单个运动技术的状况,改变体育课上无对抗练习和教学比赛的现象,因为简单的教学情境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精神和优良品格。3.4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我国中小学学生虽然学了 12 年的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却未学会和掌握一项完整的运动技能,这是未来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依然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课程理念也是针对这一重要问题提出来的。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与课程标准(实验)基本一致,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
20、,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更加“强调学生系统地学习 13 个运动项目,积极参与日常锻炼、体育社团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形成锻炼习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这是与课程标准(实验) 有所不同的方面, 课程标准(实验) 当时考虑到继承与发展及稳步推进的问题,主要强调模块教学,一个模块等于 18 学时左右的教学,允许学生学完一个模块并经考核合格后选择其他运动项目的模块进行学习,这与传统的体育课程样样都教相比,已是很大的进步。十多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在促进学生掌握专项运动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通过调研发现,这样的允许学生频繁选项给学校的教学组织与安排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频繁选项也不利
21、于学生掌握好一项运动技能。因此,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明确提出学生高中 3 年5中学习运动项目不超过 3 个,而且提出每 1 学年选择 1 次。换言之,学生可以在高中 3 年只学习一个运动项目,也可以学习 2 个或 3 个运动项目。这样的设计既有助于学校的教学组织和安排,也有利于学生真正系统地学练和掌握一项完整的运动。未来如果学校真正按照课程标准(2017 年版) 的精神去安排和组织教学,我国中小学学生学了 12 年的体育课却一项运动技能也未学会和掌握的现状就会得到显著改善。3.5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学习评价不仅仅只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是促进学生达成课
22、程目标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保证。与课程标准(实验) 相比,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增加了这一课程理念,而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学习评价的有关精神和要求是放在了“课程设计思路”中。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在课程标准(实验) 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几点要求:1)除继续重视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外,还强调评价的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进步、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等,这有助于学生不断努力和进步。2)除继续重视构建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外,还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即“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这有助于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并提高
23、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能力。3)强调评价的内容应紧紧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3 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4)强调“多元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注重与学业质量标准紧密联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完成某学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明确规定了高中学生应该达到的素养具体水平,主要解决“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的问题,即今后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其学科核心素养达到哪一级水平的评价。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4.1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科课程标准衔接的核心环节,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各个部分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
24、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学习评价等)都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以保证体育与健康学科内部体系的完整性、一致性,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学科核心素养引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如果说学科的课程目标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思想,学科核心素养自身就是对三维课程目标的综合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从本质追求上来说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是作用于同一个学生身上。课程目标再具体化为学习目标,就能保证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国际体育课程关于核心素养的研
25、究成果,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3 个方面。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指出:“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养成6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
26、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3 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 ”由上可见, 课程标准(20
27、17 年版) 对 3 个学科核心素养各自的定义、内涵以及表现形式进行了描述,这有助于读者对学科核心素养的了解。例如,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可以从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等表现形式上予以观察,这就使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表征。虽然从理解的角度将 3 个学科核心素养分开来进行描述,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关联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进行教学,应把它们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3 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协调和全面的发展。4.2课程目标4.2.1 总目标课程总
28、目标既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又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更是对学生通过高中 3 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和期望。它实际上起着引导本课程的教与学需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的作用。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喜爱运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和锻炼,增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3 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协调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
29、力,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新时代健康文明生活做好准备。 ” 从课程总目标中可以发现:1)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情感、品格、精神、价值观,2)更加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3)更加注重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总而言之,本课程高度重视要在培养好“人”方面做出自己的学科贡献,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的健身育人功能。4.2.2 分目标课程分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学生通过高中 3 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3 个方面结果的期望。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30、 在运动能力素养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是:“高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和比赛活动,显著提高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了解和分析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从这一段中可以发现,运动能力的具体目标强调运7动技能、体能、运动认知 3 个方面。其中,运动技能方面更强调“运用” ,只有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样的运动
31、技能学习才是有意义的。不仅如此,还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展示和比赛,通过展示和比赛,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格、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此外,除强调运动技能的运用和体能水平的提高外,还强调增强学生对所学运动项目的认知,力图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理解力,使学生用于指导自己的体育学习和实践,提高运动能力,真正学会运动,并通过运动促进自己健康、全面的发展。课程标准(2017 年版) 在健康行为素养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是:“高中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
32、炼,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形成基本健康技能,学会自我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与合作,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从这一段中可以发现,健康行为的具体目标强调体育锻炼、健康技能和管理、健康意识和行为。其中,体育锻炼方面强调学生要坚持锻炼、学会锻炼,进而形成锻炼习惯。健康管理方面强调学生要了解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学会和运用保护和促进自身健康所需要的方法、策略、能力和素质;健康技能主要包括社会心理适应技能,健康危害因素管理能力,获取、理解和利用卫生信息及知识的能力,合理利用卫生服
33、务的能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安全避险能力。健康意识和行为方面强调学生要重视自己的健康,努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概而言之,健康行为方面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课程标准(2017 年版) 在体育品德素养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是:“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勇于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胜不骄、败不馁;胜任不同的运动角色,表现出团队合作与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从这一段中可以发现,体育品德的具体目标强调体育品格
34、、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其中,体育品格主要指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胜任角色、责任担当等,体育精神主要指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等,体育道德主要指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公平竞争、正确对待胜负等。本课程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征,并且这些体育品德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说明的是,无论是学科核心素养还是课程目标,都应该是我国所有普通高中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达成的预期结果,从这个角度讲,这是统一要求和规定。但是,它们并不是每一个模块、每节课的具体目标,而每一个模块、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应该根据学科核心素养
35、的要求和课程目标,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通过每个模块的教学、每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校内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体育社团活动、健康教育活动等日积月累的综合作用,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见图 1。该课程结构是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 的要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点、高中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等设计的,既考虑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需要,又力图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要;既体现了普通高8中课程的总体要求,又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特点,并努力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意义和健身育人功能。实际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
36、构是学科育人的课程结构。从图 1 中可以发现,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由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等方面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即学科核心素养引领所有的教学方面,所有的教学方面为促进学生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共同发力。其中,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前已叙述,这里仅分析课程结构中的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图1 显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个部分。必修必学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共同要求,课程内容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各 18 个学时。这与课程标准(实验) 并不完全一样,即课程标准(2017 年版用体能替换了课程标准(实验) 中的
37、田径运动,这是因为体能是学生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共同基础,也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必修选学是满足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主要涉及运动技能方面的内容,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与课程标准(实验) 一样,把运动项目分成田径类运动、球类运动等 6 大运动技能系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 13 个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运动项目的教学依然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与课程标准(实验) 不同的是,前者从系统学习和学会一个项目的角度考虑,要求学生在一个运动项目上至少连续学习 3 个模块后才可以选择其他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教学与评价方式包括情境创设和方法运用、学业质
38、量、学习评价 3 个方面,其中,情境创设和方法运用主要强调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特别是复杂的情境,并采用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面对复杂情境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去解9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动能力和培养优良品德。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学完 1 个模块(如体能和健康教育模块)或 34 个模块(运动技能系列模块)后应该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学习评价强调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多元主体来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6.1课程内容的结构正如前述,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中的课程内容包括体能、健康教育、运动技能 3 个方面。其中,体能和健康教育两个方面由内容要求
39、和教学提示两部分组成,运动技能方面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 3 部分组成。这样的不同部分的组成主要考虑是:体能和健康教育各 1 个模块,一个模块学完后就要进行学业质量的评价;运动技能系列模块由某一运动项目的 34 个模块组成,学生学完 34 个模块后才进行阶段性学业质量的评价,所以,对学生学完每一个模块都提出了学业要求。其中,内容要求主要反映的是“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教学提示主要强调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即如何创设情境、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教该模块中的相关内容,特别强调如何把教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变成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学业要求主要反映的是“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是期
40、望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3 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和结果,既是评价学生一个模块学习后能否获得一个学分的依据,也是阶段性学业质量评价的基础。由此可见, 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不但提出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且提出了怎么教、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就使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地有机结合,使“死知识”变成“活知识” ,有助于指导一线体育教师朝着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进行有效的教学和评价。6.2课程内容只是举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动技能系列中,考虑到运动项目很多,不可能也不应该在课程标准这样的国家性文件中把所有运动项目的课程内
41、容列出,只是例举了足球、跳远、健身健美操、蛙泳、防身术、花样跳绳等 6 个运动项目的模块内容,这是因为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把运动技能划分为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 6 大运动系列,上述六个运动项目作为案例分别代表各自运动系列。选择这 6 个运动项目还考虑到它们在学校中的普及性和实用性。至于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为什么每一个运动项目只提供了 3 个模块完整的案例,主要是考虑到课程标准是文件和篇幅所限,同时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一书中也会提供足球运动项目完整的 10 个模块的内容, 课
42、程标准(2017 年版) 中列举的其他运动项目 10 个模块的内容可能会在相关的书籍中呈现。即使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中提供的模块内容也仅供参考,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标准(2017 年版) 的精神和要求,创造性地制订模块内容,使模块内容更适合学校的实际,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6.3允许和鼓励学生连续学练 10 个模块的同一运动项目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开设的运动项目都应该有同一运动项目 10 个模块的设计。如果一个学校有部分高中学生想学习 10 个模块的跳远内容,那么就需要制订 10 个跳远模块的课程内10容。也许有人会质疑,学生有必要连续学习 10 个模块的跳远知识和技能吗?可以从以下
43、几个方面对这一质疑进行分析和解释:1)鉴于中国的学生学了 12 年的体育课,却一项运动技能也未掌握的现状,以及从学会、学精和追求卓越的角度考虑,只要有部分学生愿意和喜欢学习,就应该提供学生连续学习一个项目的机会。从表面上看,跳远的教学要用高中3 年时间似乎难以理解,但实际上 3 年中的每一周只有两个体育课时,每课时只有 45 min,每个班级的选项教学起码 20 人以上。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练习的过程。一项运动技能从开始学习到掌握运用需要“千锤百炼” 。一个人要想成为优秀的跳远运动员,需要从小练起,且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反复和强化练习。虽然普通的高中学生并
44、不都想成为优秀运动员,但要掌握和运用一项技能,也是需要充分的学练时间做保证的。只要学生愿意 3 年都选择跳远运动进行学练,学校就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真正能够掌握和运用一项运动。2)运动项目之间虽各有特点,但无高低贵贱之分,具有可替代性特征,只要学生喜爱并坚持参与一项运动,就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有的运动项目教学时可能会显得单调枯燥,但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教学时穿插游戏活动、采用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等,依然可以使学生学练这些项目充满乐趣。3)满足学生升学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中有部分学生由于有某一运动的天赋和潜能,并有志于
45、未来报考体育专业院校及从事体育事业工作,就应该提供机会让他们反复学练和提高,因为高校体育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的体育加试是测评一个学生的某一单项运动技能水平(如跳远) ,这也可以解决长期以来许多体育专业工作者对现在的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技能大不如前的抱怨。6.410 个运动技能系列模块可以由不同的小项组成正如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指出:“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运动类别(如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等)将同类运动中的 2 个或 3 个具体项目组合成10 个模块,如可以将跳远和短跑组合成 10 个模块,将蛙泳和自由泳组合成 10 个模块等;再如,在田径类运动教学中,第一学年的 3
46、个模块学习短跑,第二学年的 4 个模块学习跳远,第三学年的 3 个模块学习铅球等。 ”这段话清楚地说明:1)在同一运动技能系列中把几个小项组成 10 个模块进行教学,可以由 2 项组成,也可以由 3 项组成,但不能超过 3 项。超过 3 项,就可能学不好、学不精。2)不能把不同运动技能系列的具体运动项目组成 10个模块进行教学,如 3 个模块教篮球,4 个模块教健美操,还有 3 个模块教短跑。3)一年中 3 或 4 个模块必须是同一个小项的连续学习,不能一年中的第 1 个模块教短跑、第 2 个模块教跳远、第 3 个模块教铅球,更不能一个模块中短跑、跳远、铅球一起教,这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和运用某
47、一具体运动项目的技能。4)大项中建议 10 个模块都应该是同一运动项目,如篮球等,因为大项的运动技能具有繁多、复杂和变化等特征,更需要长时间的学练和运用才能掌握,因此不鼓励 10 个模块中既有篮球、又有排球或乒乓球的内容。当然,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如果学生学了 3 个模块或 7 个模块的同一运动项目(如足球)并经考核合格后,他有权选择其他的项目(如防身术等)进行学练。6.5体能模块的学练要与运动技能系列模块的学练有机结合为了解决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问题,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必须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学练体能。这是因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实际上主要是测评学生的多种体能水平,体能练习应该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正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