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静脉渗液预防与处理.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51082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静脉渗液预防与处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生儿静脉渗液预防与处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生儿静脉渗液预防与处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生儿静脉渗液预防与处理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是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患儿的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新生儿管强小,缺乏皮下脂肪的保护,治疗过程中常会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现象。新生儿表皮组织薄弱,一旦发生液体外渗,较成人程度更快更严重,刺激大的药物外渗可引起组织损伤、皮肤坏死,甚至留下瘢痕,给患儿带来痛苦,因此,输液过程中应积极预防药物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不良影响。1预防:1.患儿治疗过程中取舒适卧位,四肢可使用约束带,避免活动过度,引起针头滑脱,一旦发生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2.经常巡视患儿, 仔细观察输液部位是否有肿胀,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应用刺

2、激性、高渗性药物、缩血管药物的患儿,更应该注意观察。3.选择合适的血管 新生儿血管细小,血流速度较慢,药物停留局部的时间相对较长,增加对局部的刺激,临床尽量选择管腔大的血管,避免同一条血管重复穿刺或长时间输液, 判断局部血液循环情况,避免选择血运差部位的血管,尽量避免关节部位的血管。4.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头皮针的使用,静脉留置针对血管的损伤小,液体外渗的发生率低于头皮针5.对低出生儿、超低出生儿、危重儿,若输液时间长,可予留置 PICC 导管行静脉输液,可避免液体外渗。6.静脉推注药物速度过快可能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应减慢静脉推注速度。7.使用透明敷料或透明胶布固定穿刺

3、部位,有利于及早发现药物外渗8.外周静脉留置输液葡萄糖浓度不得超过 12.5%,氨基酸浓度不得超过 2%,药物尽量稀释。2药物外渗的护理1.新生儿常用的刺激性药物(1)具有外渗的化学药物:钾、钙、高渗糖、甘露醇、硫酸镁、碳酸氢钠、氨茶碱。(2)具有高分子性质的抗生素:青霉素、头孢类、去甲万古霉素等。(3)蛋白制剂:人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4)血制品:血浆、血小板、全血(5)静脉高营养制剂:氨基酸、脂肪乳、水乐维他、微量元素等(6)血管收缩剂:多巴胺、肾上腺素2.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药物因素;药物的浓度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如多巴胺为缩

4、血管药物,一旦外渗,可引起局部血管收缩,影响血供引起坏死。(2)机体因素:新生儿无自主意识,不能按需要制动,且血管细小、充盈度差,尤其疾病的影响有效循环灌注不足,如新生儿休克、硬肿时,血管通透性增加。(3)机械因素:多为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穿破血管,穿刺后固定不牢,造成血管壁的损害。(4)感染因素和静脉炎: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中抗生素制剂的药物微粒是引起局部组织炎性改变与坏死的主要原因。(5)环境温度及治疗因素:环境及液体温度太低,输液量大,持续输注时间长,输液速度过快等。三:新生儿输液外渗的不同表现(1)一般表现:外渗局部皮肤

5、表现为颜色苍白或红晕,继之肿胀,以静脉血管周边为主,由于头皮静脉及四肢静脉表现略有不同,故观察要点亦不尽相同。头皮静脉输液外渗一般局部鼓起肿块,易早发现;四肢静脉呈弥散性肿胀,外渗面积以针尖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散,不易觉察。护士在巡视中应对比左右肢粗细程度,皮肤弹性及皮肤色泽,以便及时发现异常。(2)化学物质外渗表现:钾钙剂对静脉血管具有强烈刺激性,它能使毛细血管致密度增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新生儿头皮静脉层交错连接,且无静脉瓣,虽然回血良好,推注时无渗漏,但在它周围已破坏的血管部位可出现外渗,漏出,引起钙盐沉着,毛囊破坏,不长毛发或毛发稀少,稀少,影响美观。在推注葡萄糖酸钙时,应重新建立一条

6、静脉通道,且应避免选择已穿刺过的静脉,避免药物的外渗。在静脉推注钙剂时要求均匀,缓慢,推注时应勤抽回血。可在规定时间内用微量泵注入,但需有专人看护。(3)血管收缩剂外渗表现:以多巴胺为主的血管收缩剂在使用 30 分钟后即可出现静脉颜色发白,呈条索状延伸,有时会呈树枝状蔓延。如持续使用同一静脉,时间过长会引起整条注射静脉色素沉着,呈条索状硬化,甚至失去弹性。临床使用血管收缩剂时,静脉通路在保持通畅的情况下,以两条通路轮流注射,令一条用 0.9%生理盐水封管备用,可以有效减少多巴胺药物的静脉刺激作用。(4)高分子抗生素外渗表现:抗生素一般是高分子物质的化学药品,它们在静脉使用时,浓度过大会造成针尖

7、周围呈缺血性苍白色,局部皮肤缺血,如缺血时间过长,会造成局部组织呈青色,紫色,甚至发黑坏死。(5)营养性物质外渗表现:无论蛋白制剂,血制品及静脉高营养制剂均为渗透压较高的药物,一旦外渗,可引起局部肿胀,血管红肿变黑,不易短时间恢复,肿胀部位的肌肉组织亦容易缺乏弹性,影响肢体活动。4.药物外渗后的处理(1)及早发现,积极争取在可逆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2)停止给药。在停止给药后,应立即抽吸针头及血管内药液后拔针,压迫针眼 3-5 分钟。渗漏早期应抬高患肢,以利减轻肿胀和疼痛。(3)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可促进某些药物的局部灭活作用,使损伤部位局限,常用 20%甘露醇,5%碳酸

8、氢钠,化疗药物等渗漏的早期。具体方法:用适量 25%或 33%硫酸镁置于无菌纱布,贴于患儿药液外渗处,保持纱布湿润,及时续敷硫酸镁。硫酸镁可阻滞神经的电生理传导,使周围微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减轻水肿和炎症反应起治疗作用。如果无菌纱布已蒸发干燥,局部肿胀已消退,应及时取下,以免干燥后析出结晶颗粒的纱布摩擦皮肤,造成局部破损。(4)热敷:一般药物外渗出现的肿胀,可用湿热敷,采用 25%或 33%硫酸镁湿敷+红外线灯照射,热敷可改善早期缺血情况,但对已发生严重缺血者反而有害,另外硫酸镁湿热敷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的外渗,对高渗性药物引起的外渗,可加重组织脱水。(5)保暖:新生儿保暖在新生儿

9、护理中极为重要。新生儿体表面积大,易于散热,又由于棕色脂肪缺乏,不易产热。输液外渗后,肢体会变得湿冷,降低肢体热度,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血流回流受阻,局部皮肤缺血缺氧,长时间会造成皮下组织缺血性坏死。应将新生儿置于辐射抢救台或暖箱,充分暴露肢体,抬高患肢,保持患儿局部皮肤温度,促进肿胀的吸收。(6)玻璃酸酶的应用:玻璃酸酶可水解透明质酸。透明质酸为组织间隙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为阻止水分及其他细胞外物质的扩散侵袭,使用玻璃酸酶可使透明质酸水解,从而提高组织通透性,加速细胞外物质的扩散,可促使外渗液体的扩散而有利于吸收。应在液体外渗后 1 小时内应用,越早应用效果越好,也可在 12 小时内应用

10、,但效果下降。使用方法:将玻璃酸酶稀释至 15U/ml,在拔针之前,将针头退出至皮下,将 1ml(15u)的玻璃酸酶经穿刺针推入皮下组织,必须注意玻璃酸酶应注入皮下组织而不是静脉,注入静脉不能起作用。也可皮下注射,注射方法:以 1ml 注射器抽吸 1ml(15u),在渗出部位周围做点状封闭,进针角度以 1520为宜,使液体渗出处明显突出皮肤。(7)酚妥拉明的应用:对于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外渗引起的皮肤苍白,皮温低,应及时使用酚妥拉明(又名利其丁)做局部封闭。酚妥拉明为短效 a 受体阻滞剂,对血管有较强的扩张作用,它可以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局部毛细血管血液回流,改善缺血缺氧,有效

11、降低因缺血而导致的局部皮肤坏死。方法:将酚妥拉明稀释至0.5mg/ml,用 1ml 注射器抽吸 1ml 药液在药物外渗部位周围作环形点状封闭,进针角度以1520为宜,使液体渗出处明显突出皮肤。通常在封闭后 1530 分钟可有明显效果。也有文献报道以酚妥拉明持续湿敷,对液体外渗,特别是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等刺激性强的药物外渗引起的皮肤肿胀,皮肤颜色改变,水疱甚至坏死效果明显,有效率 93.33%,明显优于用 33%硫酸镁湿敷。(8)中成药制剂的应用:依照中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原则制成的中药制剂,对各种药物渗漏引起的水肿,淤血,疼痛疗效确切,静脉外渗引起的皮肤红肿水疱,皮肤发黑坏死,可用湿润烧伤膏外涂。湿润烧伤膏的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燥湿生肌的作用。黄芩中色黄芩苷,黄芩苷元具有显著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通过伤害肥大细胞 SH-酶激活系统,抑制酶介质的释放阻断炎症反应的发生。对平滑肌本身有直接的松弛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黄芩还有抗微生物的作用,有较广的抗菌谱,对假绿铜单胞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它能有效的控制炎症,改善患处血液循环,从而使炎症消失。黄连,黄柏具有光谱抗菌作用,还可以直接对抗炎症以增强抵抗力,从而有效防止局部皮肤的感染。临床应用未见不良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