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及其并发症222.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70245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胆道蛔虫病及其并发症22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胆道蛔虫病及其并发症22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胆道蛔虫病及其并发症22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胆道蛔虫病及其并发症22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胆道蛔虫病及其并发症22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蛔虫病及其并发症附 200 例临床分析蛔虫病是农村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也是农村最常见的急腹症。我们从 1960 年元月至 2000 年元月止,临床记录资料中,找出蛔虫病并发病类繁多,严重影响儿童的发育生长,中医所称的多种疳积就是西医的-度营养不良,儿童的变态反应都与蛔虫感染有关。其中,蛔虫病并发急性阑尾炎 11 例,蛔虫引起肠梗阻的 9 例,蛔虫并发胰腺炎的 5 例,蛔虫所致肠穿孔腹膜炎的 5 例,蛔虫卵引起的肺部感染4 例,胸膜炎、心包炎、 脑膜炎各一例(我在附二院进修看到的病例),但最多最多的并发症就是胆道蛔虫症,共计 200 例。暂不谈少数并发症,本文以 200 例胆道蛔虫症做临床分

2、析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一般资料:性别:共计男性 81 例,女性 119 例。年龄:2.515 岁 68例,16-40 岁 78 例,41-69 岁 54 例,由此可见最多并发症的是儿童和青壮年。发病到接诊时间,一天内接诊 76 例,两天才诊 46 例,三天才诊 44 例,四天以后诊 36 例。诱发原因:因服驱蛔虫药不当 67 例,胃肠道功能紊乱 45 例,外感发热 13 例,无诱因 59 例。分组:1970 年元月以前为前组,1970 年 2 月以后为后组。1、症状与体征:全部病例有上腹剧痛。性质:呈钻顶样 52 例(占 26%),绞窄样 37 例(占 18.5%),刀割样 18 例(

3、占 9%)。剧痛难忍翻滚哭叫88 例(占 44%),疼痛呈阵发性者 115 例(占 57.5%),持续性阵发性加剧者 47 例(占 23.5%),放射到肩背者 37 例(占 18.5%),伴畏寒发烧者 68 例(占 26.37%),恶心呕吐者 174 例(占 87%),呕吐蛔虫 49 例(占 24.5%),黄疸 17 例(占 8.5%)。全部患者有剑突下轻压痛,偏右2118 例(占 59%),正中 78 例(占 39%),偏 4 例(占 2%),肝大 16 例(占 8%),胆囊区压痛者 9 例(占 4.5%),腹肌紧张 8 例(占 4%)。观察:面、唇、舌、巩膜等处有虫斑 103 例(占 51

4、.5%),两处有虫斑 185 例(占 92.5%),三处有虫斑 137 例(占 68.5%),一处以上有虫斑 190 例(占 95%),还有 10 例查不出虫斑是 41 岁以上中老年人。2、实验检查:查血象 35 例,白细胞总数超过 11000-18000 万 20 例,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75%)为 21 例,嗜酸性 细胞超过正常(4%)的 23 例。查大便共 45 例,蛔虫阳性 41 例,钡餐透视 4 例,皆有见到12 指肠及胃幽门痉挛和 3 例有蛔虫影像。查血、尿淀粉酶 3 例,均没有明显的升高,送做 B 超 2 例,其中胆囊 显影蛔虫 1 例,可疑的 1 例。3、治疗与结果(疗效)前组

5、不论门诊留观或住院病例,都按常规治法,先用镇痛剂与解痉剂减轻患者痛苦,并使蛔虫安静,然后考虑驱虫中药乌梅汤加减,同时抗感染(氯霉素、庆大静滴加维生素丙等支持疗法)。驱虫药常选用驱蛔灵或左旋咪唑等。病例摘要一:彭腊秀,女,6 岁半,因阵发性上腹痛二月余,伴有发热一周,于 1960 年 7 月 24 日转入我院。患者5 月初起病腹痛,在当地看病,服了六粒宝塔糖,没有驱下蛔虫,且腹痛加剧呈阵发性绞痛,双手抱腹、弯腰、哭叫,大汗淋漓。检查:T:38.8 C,P:86 次 /分,发育营养欠佳,颜面苍白、消瘦、神倦、巩膜稍黄染,心肺正常,腹部右肋稍隆起,剑突下及胆囊区有压痛,肝脾正常。化验:白细胞 148

6、00、N 50%、L 38%、E 12%。大便镜检:蛔虫卵(+)。入院诊断:胆道蛔虫症并发胆囊炎,先予阿托品 0.3mg(im、st),接着输液,5%含糖 盐水 250ml,加氯霉素 0.5g,加维生素 C1.5g,静滴,再 给10%G、S、500ml,加庆大 4 万 U,接上静滴,有腹痛时,加阿托品30.3mg 渗入脉试滴管内滴入,每天抗感染与对症疗法 10 来天,才控制感染及阵发性的绞痛,此时服乌梅汤:乌梅 10g,川椒 5g,大黄 5g,桂枝 5g,当归 5g,黄柏 5g,细辛 2g,一日三剂,没有驱下虫。再 顿服驱蛔灵 2g,服药八小时后,病人突然惊厥,昏迷达十多分钟之久,立即进行输氧

7、输液等抢救,两小时后,大便失禁,稀便约 500g,蛔虫僵死28 条,住院半月而愈。 (此类是住院病例)病例二:王小艳,10 岁,女, 农村家庭,于 1969 年 11 月 20 号由父背来急诊,阵发性心窝剧痛达 20 小时,剧痛时放射到肩背上,并伴有恶心呕吐,吐出蛔虫三条,疼痛缓解如常人。检查:巩膜上有兰色虫斑和舍上梅花虫点,心肺正常,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有压痛,诊断:胆道蛔虫病,给予阿托品 0.3mg、im。服中药乌梅 10g,川楝10g,花椒 5g,细辛 2g,黄柏 6g,大黄 6g,当 归 5g 等煎服。三 剂而腹痛止,再顿服驱蛔灵 1.5g,已驱蛔虫 32 条,驱蛔后腹痛又发。

8、第四天又服驱蛔灵 1.5g,又拉出蛔虫 6 条,再服中药上方加重大黄一剂,五天治愈。后组疗法:不用镇痛解痉药,选用针刺止痛,首取迎香(任何一侧)透四白;次取“镇蛔穴”(在腹正中线剑突下尖端),重刺捻 转进针和运针至患者麻胀感,止住痛为止。每隔 5 至 10 分钟捻转一次,留针 15至 30 分钟,同时口服米醋 5-50 毫升,有恶心呕吐者随急服生姜 2-3片,陈皮 10-20g,花椒、甘草各 5g,吐止。立即服驱虫灵成人 33.5g(儿童按 150mg/kg/日/次),最大一次量不超 过 3g,成人量一次最大不超过 4g,顿服,以后隔 12 小时或次晨再服一次量,中药使用要辩证分三型。湿热型:

9、畏寒发热,颜面潮红,痛无休止,饮冷拒按,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拟方:茵陈汤加味。例三:邓平香,女,16 岁,4因腹痛拉蛔虫,自买驱蛔糖 16 粒,分两天多次服光。没有驱下虫,且腹痛阵发性加剧,曾在乡医打止痛针和服中药一周,病情日趋严重,1990 年 9 月 10 号由母携来我室急诊。T:38.7C,P :110 次/分,BP:98/65mmhg,颜面晦红憔悴,脸、唇、舌三处有虫斑,舌苔黄 腻,脉弦数,巩膜稍黄染,剑突下偏左有压痛,上腹稍隆起,腹肌稍紧张,肝脾未扪及,肠鸣音减弱。诊断:胆道蛔虫症并发胆道感染,并发胰腺炎,针刺迎香透四白,稍减轻,加刺“镇蛔穴”腹痛方止,急投米醋 10

10、毫升后接着投服驱蛔灵 3g 顿服,随即服中药,茵陈 30g、枝仁 10g、柴胡10g、赤芍 15g、槟榔只壳各 10g、大黄 10g(后下),留观四小时没有好转,于下午 2:10 分腹胀没有减轻且长肠鸣音消失。腹腔穿刺抽出浓茶液。确诊为出血性胰腺炎,急劝送上级医院,到医院剖腹探查,证实胆道蛔虫并发出血性胰腺炎,因延误治疗时机又因营养差,感染严重,全身衰竭死亡。虚寒型:面色晄白,四肢厥冷,喜温喜按服不胀,舌苔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治法: 乌梅 汤加减。例四: 车曼平,女, 10 岁, 矿子校学生,于一九八七年十月三日就诊,因阵发性上腹钻顶样剧痛半天,由父背来急诊:未发病前三天,睡眠不安,眼半开

11、着,白天倦卧,呈朦胧病状,腹痛时,颜 面苍紫,大汗淋漓,眼睛翻白,角弓反张,四肢厥冷,抽搐昏迷。检查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脸唇有虫斑,心肺正常,腹部平软,剑突下偏左压痛明显,确诊胆道蛔虫病合并中枢神经症状,急即针刺迎香透四白,重刺捻转运针,立即痛止、抽停、神清,安静就诊。留 针30 分钟,腹痛 时反复捻转,同时口服米醋 10 毫升加水 50 毫升频饮。随后顿服驱蛔灵 2.5 克,二小时后服中药:乌梅 10g、川楝、槟榔、当归、只壳各 12g,干姜、附片、甘草各 5g,大黄 8g 另包后下,观察四小时,自己步行回家。第二天坚持上课,服中药治疗可以说一天治愈。5普通型:即介于湿热型和虚寒型之间

12、,没有明显偏向症状和体征,即为普通型,也就是单纯型。自拟方- 简易排蛔化虫 汤:苦楝皮(鲜皮去外皮约 20-30 克)或川楝子 10g、槟榔 15g、花椒 6g,生姜 3 片、大黄 10g(后下)、米醋 10 至 30 毫升调服。先用银针止痛后,即服驱蛔灵,2 小时后再服中药。每天一剂,至腹痛完全消失,和蛔虫全部排净为止。有脱水者,口服 补液“O、R、 S”(国际口服补液)。例五:邓武新,男,17 岁,矿农村子弟。阵发上腹绞痛已 18 小时,于一九九一年元月三日接诊:面、唇上有虫斑,巩膜有兰斑点,瞳孔两侧均扩大,剑突下有压痛,在 检查时腹痛发作,痛得辗转不安,浑身冒汗。即针刺迎香透四白,剧痛减

13、 轻一半。再重刺“镇蛔穴”腹痛方止,即服驱蛔灵 3.5 克,随服中草药:苦楝皮(去外皮)约 30g、槟榔 15g、花椒 6g、老生姜 3 片、大黄 10g 后下。次晨拉出蛔虫五十多条,腹痛消退,又服驱蛔灵 3 克,再服中药一付,八小时后又拉出蛔虫 8 条,二天治愈。例六:刘红艳,女,24 岁,已婚。新化城关镇环卫职工(系作者的外媳),因阵发性腹痛,伴有畏寒、发热,在县城治疗半月未愈。于 1993 年春电话请我去诊,已确诊 胆道蛔虫并发症并感染,服过驱蛔药和打吊针(用药不详),即予左旋咪唑 150mg/日 X2 天,并乌梅汤加大黄、田基黄、蛇舌草等味,一日一剂, 连服两 剂。 针刺迎香透四白,立

14、即止痛,二天后热退,但未排虫,做胆道 B 超 显示蛔虫死在胆道内。更方:茵陈汤加川楝、槟榔、枳实等味每天一剂,叮嘱患者连服 15-30 剂,同时要按摩胆囊区,每次按摩 10-20 分钟,每天两次,才能把虫体清除掉。患者既没有及时服中药,也没有按摩, 6 年后蛔虫尸体为核心形成胆结石,1999 年在湘雅医院住院检查手术,共花费医药费万余元,这就是蛔虫没有排出体外造成的恶果。前、后两组门诊记录资料通过统计学处理,前组腹痛消失时间平6均 2.5 天,并发症 40 例(占 45%),转诊二例( 转出死亡一例)。治愈时间平均为 3.5 天。后组腹痛消失平均时间为 1.5 天,并发症 36 例(占37.1

15、%),治愈时间平均为 2.5 天,两组差异非常 显著(D0.001)。讨论1、诊断问题:西医诊断标准,虽有典型上腹剧痛未见拉吐蛔虫者,必须以实验检查资料做依据,否则不能确诊。事实上粪检蛔虫卵阴性也不能排除本病。做线钡餐检查和“B 超”检查,对广大农民来说,经济颇困难,也不必要做。因此,我们拟定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以下列五条:(1)有典型的上腹剑突下阵发性钻顶痛或绞痛,或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者。 (2)上腹阵发性剧痛伴有呕吐蛔虫或有拉虫史。 (3)症状与体征不相称,并能排除其他急腹症者。 (4)面、口唇、舌、巩膜上四处中有两处有虫斑者。 (5)针刺迎香透四白或“镇蛔穴”立即止痛者。前三条和后两条中

16、,各具备一条即可确诊,即可服驱蛔药,不必等待实验单报告结果。2、治疗问题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是当今最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些问题值得商讨。(1)驱虫的时机问题,80 年代以前教科书或权威著作对驱虫时机是一种老观点。主张先对症镇痛解痉,然后考虑驱虫;另一种主张早期驱虫,趁腹痛时驱虫。前者认为胆道痉挛是蛔虫钻进胆道,在治疗中先控制痉挛这一环节,即可止痛,预防感染和梗组织坏死。后者认为蛔虫在胆道存活是致痛的根本原因,治疗的关键在于早驱虫,对于缩短病程和防止感染有重要意义。张洪都等学者对本病腹痛时,进行 X 线钡餐检查,观察 68 例中发现 36 例蛔虫位于胃幽门及十二指肠部,我们仅做四例钡餐检查,看到的结

17、果促使我们思索,蛔虫通过十二指肠7乳头钻入胆道,这有一个过程,这给我们提供防止蛔虫完全进入胆道的宝贵时机。当蛔虫刚钻入十二指肠乳头的时候,eldis 括约肌痉挛,即产生剧烈的腹痛,此时即给予有效的防治,针刺止痛,米醋安蛔止痛,而不是给镇痛解痉药。乃是选用驱蛔药,随即要给予中药安蛔驱虫汤,蛔虫受到酸、辛、苦等味刺激,可后缩而退出胆道,同时通过针刺,中药促使机体本能反射,从胆囊收缩迫使蛔虫退出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疗效。我们的后组早期驱蛔虫 97 例,除一例出血性胰腺炎先转院外,96 例获得了满意最佳疗效。(2)根治问题,目前基层医疗单位,存在一种不良倾向。腹痛止就终止治疗,蛔虫未死以致反覆发作

18、;蛔虫死了没有排出胆道,其残体和卵或白皮,将成为胆道结石的核心,导致胆结石的形成。另外蛔虫带入的感染和死虫腐败,乃是胆道感染和胆道结石的主要原因。因此强调首次剂量要足(一日量作一次顿服),坚持二日驱虫法。即使给一次驱虫后腹痛消失和排出蛔虫,也要服第二次驱蛔药,最后要用大黄或硫酸镁清涤胆道和肠道的排泄物。我们对于一些患者服驱虫灵后,排出蛔虫后仍有腹痛,证实蛔虫还在骚动,则要连续给予第二次、第三次驱蛔灵,个别病例连续排虫 5 至 6 次之多,腹痛方消失。本组有一病例服了二次驱蛔灵,没有驱下虫,改服左旋咪唑驱下蛔虫,腹痛消除。可见左旋咪唑优于驱蛔灵。若蛔虫死在胆道化虫攻下才是出路,但驱胆道蛔虫,一定

19、安蛔利胆驱虫泻下药。据文献报道,川楝、茵 陈、槟榔、枳 实等中药都含有鞣酸,鞣酸可使蛔虫蛋白质变性破坏,而槟榔、茵陈等中药有扩张胆管括约肌,促进胆汁分泌,反射性的使胆囊收缩,增加胆汁流量,把蛔虫残体随胆汁排出胆道,同时进行右上部的按摩,每天一至两次,每次 10-15分钟,维持一至两周,并观察大便有无绿色蛔虫残体和碎片排出,这8样才能免除使蛔虫死在胆道内形成胆结石的恶果。(3)针刺止痛原理和针麻原理一样,虽然近半个世纪国内外研究有较大的突破和进展,但尚未得到最后统一的满意的结论。我们通过实践认为:在这两处特定的穴位适当的强刺激,通过经络或神经体液等途径引起的机体的反应,加强各器官的防御和调节机能

20、,也就是说,针刺止痛不是单纯解除平滑肌痉挛,使十二指肠乳突括约肌松弛,而且松弛与收缩是根据机体的防御和调节机能决取的。分泌增加,迫使蛔虫后缩退出来。我们后 97 例针刺疗效的记录,针刺迎香透四白一个穴位止痛的 44 例(占 40.3%),针刺两处穴位(加 镇蛔穴)止痛的 32 例(占 33%),针刺三处穴位(再加胆俞透脾俞) 21 例(占 21.7%),完全止痛的 76 例(占 78.3%),不完全止痛的 21 例(占 21.7%),针刺总有止痛率达 100%。有的病例拔出针头来,腹痛又复 发,重刺原穴仍有效,却有些止痛不完全,即加上静滴 VC2-3g 于 500ml 即可止痛。口服米醋和中药

21、,否则要考虑并发症严重了,如并发出血性胰腺炎。(4)并发症的问题1、胆道蛔虫病是蛔虫病最多的并发症,占整个蛔虫的并发症 90%以上,而胆道蛔虫的并发症首先是胆道感染。全组胆道蛔虫并发症感染 76 例(占 38%)。在病人中有发烧,腹痛由阵发性变为持续性,腹部压痛范围扩大,首先要考虑胆道感染,所以驱虫与抗感染同时进行。我们的经验,首选银针止痛和乌梅汤加味,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全组有 4 例上腹部疼痛偏左侧的,其中有 3 例病患并发急性胰腺炎。由于胰腺与胆道同在一个解剖的部位上,可以相互诱发致病,易于混淆,也是胆道蛔虫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并发症与发病到按证时间的关系。发病在一天内接

22、诊 76 例,并发症 10 例(占 13.1%),二天才接诊 46 例,并发 症 28 例(占 60.8%),三9天内接诊 44 例,并发症 24 例(占 55%),四天以后接 诊 36 例,并发症 31 例(占 87.1%)。由此可见,发病延误时间 愈长并发症愈增。此外并发症与治法大有关系。3、并发症与驱蛔药的关系。本文前面所述,全组因驱蛔不当诱发本病的 67 例(占 33.5%),这 67 例绝大多数是小孩服宝塔糖引起的。例一与例三都是服宝塔糖引起惨痛的教训。80 年代初期作者专题报导三例。时过十年,又遇到服驱蛔糖引起胆道蛔虫并发胰腺炎死亡,无不为之痛心。各地药厂出产的“六一宝塔糖”现已更

23、名驱蛔糖,每粒含磷酸哌嗪 0.2 克。据新编药物学陈新谦主编第九版、十版 P203 页和十一版 P192 上,以及药 物治疗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1 年第一版P135 上),两者都是 “六一宝塔糖”的用量,每 岁一粒,一次服。同书同版同页上哌嗪(pipezazini)小孩每日量 0.15/公斤(一日量不超过 3 克)。按公斤体重计算,一周岁小孩体重达 9 公斤,可服驱蛔糖 3 至 4 粒/日/次,两周岁小孩可服 5 至 6 粒/日/次。由此 类推,上述两书上所写的驱蛔糖用量显然用量太少,是错误的。可能现今出版的新书已改正,但旧书还存,影响较深较广,而且小孩把驱蛔糖当糖吃,不一定按量一次服

24、完,或吃中丢失一些,更使药量微乎其微了。驱不下蛔虫,不但蛔虫产生耐药性,而且使蛔虫不安乱窜乱钻,造成危害生命的并发症,笔者已为此事曾写信给人民卫生出版社,他们回信已转告有关教授下次再版时更正错误。本文从一九六 0 年元月至二 000 年元月共四十年收治住院二十六例,门诊留观病例一百七十四例共计二百例,做了一般临床分析和认真的讨论,按年代分为前后两组,前组以老法(即常规治法);后组以新法;两组以门诊留观记录进行了临床疗效讨论。后组疗效明显优胜前组。前组是用镇静解痉药缓解腹痛后才驱虫,后组不用解痉镇痛药10而用针刺止痛,同时驱虫针刺止痛优于药物止痛。有些病例在别处用药物止痛无效者,我们用针刺止痛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上论述时我们积累了四十年的资料,粗糙整理。前后对比的一些临床心得,也是我们走中西结合道路对本病诊断治疗、预防摸索的一套经验和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冒昧地提出来供大家研讨。参考资料:略主治整理人:冷水江市铁焦总厂洪水坪铁矿医务室(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会员)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蔡勤参与整理人:潘桥卫生院医师:蔡日升冷水江市三尖乡连岩村乡医:王在川冷水江市三尖乡金塘村乡医:邓良赞2005 年 5 月初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