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病常规检查正常值液检查正常值(一)一般检查:总血量 6590 毫升公斤体重比重 全血 男性 1.0541.062; 女性 1.0481.059血浆 1.0241.029血红蛋白 男性 127153 克L 平均 140 克L; 女性 113136 克L 平均 125克L 红细胞数 男性 4.295.3810 12 平均 4.83 10 12; 女性 3.834.83810 12 平均 4.33 10 12网织红细胞 0.51.5红细胞压积 男性 42.049.0 平均 45.6; 女性 37.043.0 平均 40.0红细胞平均体积 8292 立方毫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2731
2、 微微克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 克L红细胞直径 7.07.6 微米 平均 7.33 微米平均红细胞厚度 2 微米饱和指数 0.851.15血色指数 1(0.91.1)体积指数 0.91.1 红细胞沉降率 短管法(Culter 法)男性 08 毫米1 小时 女性 010 毫米1 小时长管法(Westergren 法)男性 015 毫米1 小时 女性 010 毫米1 小时白细胞总数 4.010.0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 5070 平均 66嗜酸粒细胞 0.53 平均 1.5嗜硷粒细胞 00.75 平均 0.5淋巴细胞 2030 平均 26单核细胞 18 平均 6嗜酸
3、粒细胞直接计数 50300毫米(二)出血性疾病检查: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出血时间 Duke 法 13 分钟Lvy 法 0.56 分钟凝血酶原时间(Quick_期法)1113 秒凝血酶原消耗时间20 秒为消耗正常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55.77.1 秒再钙化时间3 分钟血块回缩时间 3060 分钟开始,18 小时后明显回缩,24 小时完全回缩血块回缩定量 正常值 4864(平均 54.7)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 0.20.4 克100 毫升纤维蛋白溶酶原(胞浆素原)测定 6.812.8 单位(平均 9.61 单位)优球蛋白溶解时间120 分钟血小板第 3 因子测定 10.71.63 秒血小
4、板粘附性测定 男性 34.95.95; 女性 39.45.19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直径 5 厘米圆周内 5 分钟 男性 05 个;女性 010个(三)溶血性疾病检查:血清总胆红素 3.417.1 molL直接胆红素 06.8molL 间接胆红素 3.410.2molL黄疸指数 46 单位游离血红蛋白 5 毫克结合珠蛋白 50-200 毫克抗人球蛋白试验 直接阴性; 间接阴性红细胞盐水脆性 0.42NACL 溶液开始溶解;0.32NACL 溶液完全溶解热抵抗 正常无溶血 酸溶血试验 阴性G6PD 含量 正常成人 2.89.61.5 平均 5.0正常新生儿(脐血)3.411.61.9 平
5、均 6.9M分钟克 HB25(杜传书报告)红细胞盐水脆性 中间脆性 0.4450.4(四)血红蛋白并检查:血红蛋白电脉(静电脉)HbA1.203.16 0.49 平均值 2.18抗碱血红蛋白2(五)免疫性疾病检查:免疫球蛋白正常值lgG lgA lgM lgD lgE血清含量(毫克) 8001680 110420 50190 0.10.4 0.010.09细胞免疫淋巴细胞转化率60E 玫瑰花试验60EAC 玫瑰花试验 3040(六)血液生化检查:1.全血;葡萄糖(福林吴氏法)4.46.7mmolL非蛋白氮 14.325 mmolL尿素氮 3.27.1 mmolL肌酐 88.4176molL 丙
6、酮酸 35100molL血氨(纳氏试剂 显色法)1060 微克(酚-次氯酸盐法)46139 微克高铁血红蛋白 0.030.13 克胆碱酯酶 比色法 男性 3857 单位; 女性 3453 单位指示剂测定法 正常 pH 值变动范围为 0.82.0,平均 1.50.4酸碱度(动脉血)pH 值 7.357.45二氧化碳分压 3435 毫米汞柱(平均 40 毫米汞柱)碱剩余(碱缺失)03 mmolL缓冲碱 4555 mmolL(平均 50 毫米量L)标准碳酸 2226 mmolL(平均 24 毫米量L)2.血浆;二氧化碳结合为 5062.7 容积(2230 mmolL 平均 25 毫米量L )3.血清
7、钠 312.8333.5 毫克(135147 mmolL)钾 15.6419.55 毫克(3.55.1 mmolL)钙 911 毫克(2.252.58mmolL )磷(无机磷) 成人 3.05.0 毫克 (0.971.61mmolL)儿童 46 毫克(1.291.94mmolL )蛋白结合碘 4.08.0 毫克铁 男性 1130 mmolL; 女性 9 27mmolL饱和铁 男性 249387 毫克; 女性 204429 毫克铜 90124 毫克氯化钠(以氯化钠计算)570620 毫克 (95105mmolL)血清胆碱酯酶 比色法 3000080000L指示剂法 pH 值变动范围为 0.40.
8、8碱性磷酸酶(Bodanskv 法)40110L(King-Armstrong 法)512 单位L酸性磷酸酶(Bodanskv 法)0.91.9L(King-Armstrong 法)14 单位L乳酸脱氢酶 104245L血脂总脂 47 克L胆固醇 2.865.98 mmolL胆固醇脂占总胆固醇的 7075磷脂 1.42.7 mmolL甘油三酯 0.561.7 mmolL脂蛋白电泳 脂蛋白 3040脂蛋白 6070游离脂肪酸 0.20.6 mmolL总蛋白 6080 克L白蛋白 4055 克L球蛋白 2025 克L纸上电泳分析白蛋白 61.7 1.35球蛋白 5.281.08 10.551.07
9、.211.38 15.22.86血清粘蛋白(改良 Harris 法) 24 毫克 (Winzler 法)4090 毫克丙种反应蛋白 阴性抗溶血性链球菌“O”500 单位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饱和度 94100动脉血二氧化碳含量 49.863.9 容积(平均 52 容积)动脉血氧分压 95100 毫米汞柱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3545 毫米汞柱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 ,白细胞(俗称白血球) 、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
10、查手段之一。1.白细胞 IWBC 或 LEU)【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 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 20.0)109/升;6 个月 2 岁为(11.0 12.0)109/升;414 岁为 8.0109/升左右。【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2.白细胞分类(DC)【单位】百分比(常用 1.0 表示 100%)。【正常值】(1)嗜中性粒细胞(N): 成人 0.400.75(40% 75),儿童
11、0.300.65(30% 65%)。(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 1%)。(4)淋巴细胞(L):成人 0.200.45(20%45%),儿童 0.30.56(30%56%)。(5)单核细胞(M):成人 0.020.06(2%6%),儿童 0.020.08(2%8%)。【临床意义】(1)嗜中性粒细胞(N): 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2)嗜酸性粒细胞(E): 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 (如湿疹、牛皮癣等)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
12、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3)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减少。无临床意义。(4)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 x 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 j 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 ),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5)单核细胞(M):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减少。无临床意义。3.嗜中性粒细胞(N) 核象变化【单位】百分比(%)。【正常值】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 ,应为0.01
13、0.05(1% 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 4 叶,为 0.500.70(50%70%) 。【临床意义】(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 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糊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 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 6%,为轻度左移;大于 10%,为中度左移;大于 25%,为重度左移。(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 45 叶或更绸(甚者 15 叶) 。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 叶核白细胞大于 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4.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
14、计数【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50300)108/升。【临床意义】 同白细胞分类(DC)。5.红细胞(RBC 或 BLC)【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 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 5.0)1012/升,新生儿为(6.0 7.0)1012/升,婴儿为 (3.04.5)1012/ 升,儿童为 (4.05.3)1012/升。【临床意义】(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 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 ),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 (缺氧等)。(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6.血红蛋白(1
15、ib 或 HGB)【单位】克/升(g/L)【正常值】成年男性为 120160 克/升,成年女性为 110150 克/ 升,新生儿为170200 克/升,婴儿为 100140 克/ 升,儿童为 120140 克/升。【临床意义】同红细胞(RBC)。7.红细胞比容(压积)(HCT)【单位】百分比(%)。【正常值】男性为 0.400.50(40%50%),女性为 0.37 0.48(37%48%) ,新生儿为 0.490.60(49% 60%) 。【临床意义】同红细胞(RBC)。8.平均红细胞体积(MCW)【单位】飞升(f1)。【正常值】8095 飞升。【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16、2)减少: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9.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单位】皮克(pg)。【正常值】2732 皮克。【临床意义】(1)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2)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1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单位】百分比(%)。【正常值】0.320.36(32%36%)。【临床意义】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1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单位】百分比(%)。【正常值】0.1090.157(10.9%15.7%)。【临床意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营养缺乏性贫血。目前,Bassmen 提出了平均红细胞体积(或容积)(MCV)和
17、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分类法,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大,见下表 1-1。12.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单位】百分数(%)。【正常值】 约 0.0001(0.01%),绝对数300/109 红细胞(RBC)。【临床意义】明显增多可见于铅、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13.网织红细胞(RC 或 RET)【单位】个/升(个/L) 或百分数(%) 。【正常值】 成人绝对数为(2484)X 109/升,百分数为 0.0050.015(0.5%1.5%);新生儿绝对数为(144336)109/ 升,百分数为 0.020.06(2%6%)。【临床意义】
18、(1)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大出血。(2)减少:常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14.血沉(ESR)【单位】毫米/小时(mm/h)。【正常值】男性为 015 毫米/小时,女性为 020 毫米/小时。【临床意义】(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15.血小板(PLT)【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 (100300)109/ 升( 旧制单位:10 万30 万/mm3)。【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19、、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16.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单位】飞升(f1)。【正常值】6.310.1 飞升。【临床意义】(1)增高:常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状细胞性贫血等。(2)减少:常见于骨髓增生低下、脾功能亢进、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17.红斑狼疮(LE)细胞【正常值】为阴性,即未找到 LE 细胞。【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急性期阳性率可高达 80%),亦可见于一些结缔组织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8.血常规化验报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