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廿二史札记清 赵翼 撰董文武 注 译中 华 书 局 前言(代序)一、作者赵翼生平廿二史札记 (以下简称札记 )作者赵翼,字耘松,号瓯北,清代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著名史家、诗人。生于清雍正五年(1727) ,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 ,享年八十八岁。赵翼于乾隆十九年(1754)由举人中明通榜,任内阁中书,入直军机。二十六年(1761) ,中进士,入翰林院,曾预修平定准葛尔方略和通鉴辑览 。后外放,任广西镇安府(治今广西德宝) 、广东广州知府(治今广东广州) 、贵州贵西道兵备道等职。乾隆三十七年(1772) ,朝廷下令以违律降职调用,赵翼遂称母病回乡侍养,时年四十六岁。其后一直未曾出仕,以
2、诗文著述终其身。赵翼一生的主要著作,史学方面有札记三十六卷、 补遗一卷, 陔余丛考四十三卷, 皇朝武功纪盛四卷;文学方面,有瓯北诗钞二十卷, 瓯北诗话十卷、续诗话二卷;别集有檐曝杂记六卷。合编为瓯北全集 。赵翼主要生活在清代盛世“乾隆”时期。清朝初年,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如顾炎武在其日知录正始中曾经提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企图反清复明的形势下,清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强化思想控制,自入关后对知识分子采取高压与笼络相结合的策略。特别是乾隆帝在位时,一面大兴文字狱,压制反清思想;一面又用怀柔手段软化士人,提倡汉
3、学,力图引导知识分子专心学术、不问政事。在民族矛盾与现实政治的双重压力下,学术思想界兴起实事求是和通经更兼治史的风气,考证训诂之学逐渐成为学术主流。此时形成的汉学,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它在内容上是“经学” ,在方法上是“考据学” ,在学风上是“朴学” 。乾嘉学者多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等角度研究经学,反复引证,严密考据,运用校勘、注释、辨伪、辑佚等方法,从大量的史料中探究历史真相。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就是其代表作。赵翼虽然在经学方面建树不多,但却因此较少受经学的羁绊,所以在史学方面多有独到之处,足以与钱、王齐名,其札记也被后世誉为乾嘉三大考据学著作之一,为当时考史之经典著作
4、。需要指出的是,钱、王之作,侧重考订个别事情或字句,而赵作则史法与史实并重,内容及组织方面亦较钱、王之作全面和系统,这是赵翼的不凡之处。此外,赵翼在文学方面也造诣非凡,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 。二、 札记的内容赵翼辞官归乡后,闲居无事,读史自娱,用笔记形式记录心得,日积月累而成札记 。札记有三十六卷,另有补遗一卷,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虽名为“廿二史” ,其中唐书及五代史皆兼新旧而言,实涉及自史记至明史共二十四部正史。其札记小引曰:闲居无事,翻书度日。而资性粗钝,不能研究经学。惟历代史书,事显而义浅,便于流览,爰取为日课,有所得辄札记别纸,积久遂多。惟是家少藏书,不能繁征博采,以
5、资参订。间有稗乘脞说与正史岐互者,又不敢遽诧为得闲之奇。盖一代修史时,此等记载无不搜入史局,其所弃而不取者,必有难以征信之处,今或反据以驳正史之讹,不免贻讥有识。是以此编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至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自惟中岁归田,遭时承平,得优游林下,寝馈于文史以送老,书生之幸多矣。或以比顾亭林日知录 ,谓身虽不仕,而其言有可用者,则吾岂敢。阳湖赵翼谨识。乾隆六十年三月据此小引可知:第一, 札记乃读史之笔记,是由“翻书度日”开始,积久以后才汇集成编。第二,采用“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的
6、方法,以史证史,以本书证本书,对历代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第三,注重经世有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 。第四,成书时间为乾隆六十年(1795) 。 札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史书、史实和史法三个方面:1、史书。 札记对历代正史既有单独的的评述,又有综合的考察,全面地探讨了二十四史的编撰人、编撰过程、成书时间、史书体例及特点、材料来源及真伪、编撰方法的得失、史料价值的高低、优缺点等诸多问题。 札记取材基本上不出正史范围,但通过“参互勘校”方法,对历代正史进行了考异、辩误和纠谬,全面介绍和评价了二十四史,为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更有助于启发学者开拓史学研究的新领
7、域。2、史实。赵翼在札记中本着求真的态度,整理排比各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将同一性质的分散史料,按专题归纳比类,并加以综合分析,旨在揭示历代社会变迁及治乱兴衰。同时,又注重对历代“善可以为法,恶可以为戒”的史实加以考察和评论,侧重评论时政、总结经验教训来为现实政治服务。其中,对于某些历史问题的评论多有符合事实之处,富有独到见解,体现了“乾嘉史学”注重经世的特点。3、史法。在史学方法上,赵翼仍然深受清儒以经证经的影响,采用以本书证本书,或以其他正史证某一正史,而不像其他考史家用野史同正史歧异的互证。赵翼治史虽然仍主要采用乾嘉学者所通用的治学方法,但他能突破就事论事的局限,就事理来说明历史事件的相
8、互关联,从中找出支配着古往今来历史变化的深层次原因,这使他在诸多问题上取得了独到的见解。总体上看, 札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实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三、 札记的思想赵翼作为乾嘉考据学派中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宽宏博深,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对赵翼思想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解读札记 。赵翼札记中体现出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史学思想。 (1)主张体例创新。在札记中,赵翼反对泥古,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肯定史家的开创之功和史书修撰中因时制宜的做法。 (2)注重求真求实。对于前人的某些成说,赵翼没有盲目随从,而是根据史料详加考证,得出真实
9、可信的结论。他肯定那些可以“传信千古”的史书。 (3)重视史德修养。赵翼赞赏那些能够不屈从帝王意志、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官和史家,反对故意歪曲历史的做法,对史官、史家迴护和徇私行为表示轻视和不齿。 (4)讲求经世致用。赵翼十分注重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以服务现实,将史书看作经国大典,认为著史应当经世。如明代距离清代最近,而且各种制度大都被清代继承,对清代最有借鉴意义,因此有明一代,无论是卷数还是史实,都是全书的重点。2、历史思想。 (1)考察政治制度沿革。赵翼重视吏治,提倡减轻刑罚,如对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和吏治混乱、宋明二朝惩治贪官、元明时期剥皮之刑等,都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体现了对政治制度沿革
10、及其变化的重视。 (2)总结历代兴衰得失。赵翼对于有关治乱兴衰的重大历史问题,如两汉外戚之祸的原因、唐代节度使制度引发的尾大不掉、唐代方镇兵变引发藩镇割据、金朝因外交政策的失误而覆亡等,都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分析,意在明兴衰、总教训。 (3)探讨历史人物功过。赵翼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如肯定了汉文帝虚心纳谏、汉武帝用人有方、吕后安定汉朝,批评秦桧、史弥远滥用权术等,力图对历史人物的功过予以客观评价。 (4)关注民心民生民情。赵翼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其思想中也带有关注民生和民心向背的成分,如赞扬光武帝赦免奴婢、唐宪宗关注民生等,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但是,由于时代原因,赵翼的思想也不可避
11、免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维护尊卑秩序;抹杀稗说野史的价值,宣扬治史为皇朝统治服务;慑于清朝统治,涉及汉族王朝与少数民族关系时一味主和,斥责反抗;陈腐的“天命”思想,将历史的发展看作是“气运”所定等等。这些都是应当摒弃的。四、 札记的价值札记在史学和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既是反映赵翼治史方法和思想的一面镜子,也是了解乾嘉史学的一把钥匙,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历史价值:1、史学价值。赵翼在治史中最突出、贡献与影响最大之处,是他的治史方法。综观札记全书,例举、比较、归纳、会通的研究方法是赵翼治史的主要方法:(1)例举法。赵翼多用例举的方法,将具有相近性质的史料,逐一列
12、出,就其共性阐发议论,从而揭示其中的共性。如汉多黄金 、 东汉诸帝多不永年等篇目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2)比较法。赵翼多将同类的史书、历史现象、人物、事件等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吕武不当并称 、 黄巢李自成等篇目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3)归纳法。赵翼通过罗列、排比史料,揭示出历史现象、事件的性质和特征。如汉诏多惧词 、 方镇骄兵等篇目中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4)会通法。赵翼注重运用会通的方法,对将历朝历代的史实进行贯通的研究。如籍没财产代民租 、 元建国号始用文义等篇目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在今天看来,赵翼札记中运用的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研究的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13、,值得继承和学习。2、历史价值。赵翼在历史研究中,并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实考证,对于政治、社会等都表现出极大关注,以宏观视野做专题考察。 (1)考证史实真伪。赵翼札记重视史实的真实性,参引正史各纪、传中的记载,对史实进行了辩误和考证。如在借荆州之非 、郝经昔班帖木儿中,通过考证,认为前人的成说并不可信。这些史实的考证颇具功力,对于读者了解和研究历史大有裨益。 (2)重视历史兴衰。赵翼札记紧紧围绕“政治”这个主题,从微观和宏观结合入手,将同一性质而散见于正史各篇的史料摘出,归纳比较,涉及的问题包括官制、用兵、刑罚、科举、礼仪等各种政治制度及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后妃宦官等各类政治人物,对历朝历代的兴衰
14、都有画龙点睛的阐释。 (3)关注社会问题。如汉朝两汉的婚娶、丧服、经学、名节,六朝的清谈、相墓、铸像、门第,唐朝的豪宴、米价、古文,辽金元的姓名、文物、私户、风俗,明朝的中外关系等。在今天看来,赵翼札记中对历史、政治、社会问题的考察评论,有助于读者更好的了解历史、解读历史,也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获取资料和线索的门径,仍具有历史价值。总体上说, 札记是当时历史考据学发展的产物,包含了对过去史书编撰理论的总结,在乾嘉考史著述中独树一帜。同时,它组织严谨,写法通俗,实为初学历史者入门必读之书。诚如清代李慈铭为札记所作题记中所言:“此书实贯串全史,参互考订,不特阙文误义多所辨明,而各朝之史,皆综其要义,铨
15、其异闻,使首尾井然,一览可悉。即不读全史者,寝馈于此,凡历代之制度大略,时政得失,风气盛衰,及作史者之体要各殊,褒贬所在,皆可晓然,诚俭岁之粱稷也” (越缦堂批注廿二史札记手稿) ,此评价甚为公允。五、版本与校证乾隆六十年刊行的札记 ,传世者甚少。嘉庆初年以湛贻堂名义印行的瓯北全书 ,本书列为第一种,是为后世之通行本,此本虽为家刻,但校刻欠精。其后翻刻者甚多,其中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州广雅书局和二十八年湖南新化西畲山馆重刊本为最佳,不仅多作文字校正,而且补正了内容上的不少疏漏之处。西畲本补正处尤多,但流传不广,重刻者多以广雅书局本为依据。赵翼在治史方面有着独到的见地,但是其学风粗率疏阔
16、,其札记也多具体性谬误,成为该书的严重缺点。针对这种情况,为辨章学术、遗惠后人,已故的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著名学者王树民先生,曾倾毕生心血,以湛贻堂本札记为底本,以广雅书局本、西畲山馆本参校,吸取各本的优点,共计写成校证及删补处一千一百三十余条,名曰廿二史札记校证 ,由中华书局在 1984 年 1 月出版,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欢迎。其后又多方参考,撰作续补,2001 年廿二史札记校证 (订补本)再版时又增补一百四十余条。王先生廿二史札记校证除对全书篇目统一编号、全文施加标点及作文字校勘外,其最大贡献是对内容疏漏处作订误疏证,校证之文分条列于每卷之后,在文内加数码用以识别。这是现在最容易看到
17、的本子,也是最好的本子。本书选取赵翼对重大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阐发评论的篇目,侧重收录赵翼对汉、唐、明统一王朝评论较多的篇目,同时又尽量照顾各卷的平衡。正文以王树民先生的廿二史札记校证为底本,对王先生的校证成果直接吸收,不再另作说明,敬请读者留意。董文武2008 年 4 月目 录卷一 史记 、 汉书班固作史年岁卷二 史记 、 汉书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汉诏多惧词汉时以经义断事上书无忌讳汉武用将卷三 史记 、 汉书武帝时刑罚之滥吕武不当并称汉多黄金两汉外戚之祸卷四 后汉书光武多免奴婢东汉功臣多近儒东汉诸帝多不永年卷五 后汉书籍没财产代民租卷六 三国志荀彧传陈寿论诸葛亮卷七 三国志 、 晋书借荆州
18、之非卷八 晋书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卷十一 宋书 、 齐书 、 梁书 、 陈书并南史宋齐多荒主卷十二 宋书 、 齐书 、 梁书 、 陈书并南史六朝多以反语作谶卷十三 魏书 、 齐书 、 周书 、 隋书并北史大业十四年卷十四 魏书 、 齐书 、 周书 、 隋书并北史后魏百官无禄卷十五 魏书 、 齐书 、 周书 、 隋书并北史假官卷十九 新唐书 、 旧唐书天子不观起居注建成元吉之子被诛卷二十 新唐书 、 旧唐书唐节度使之祸方镇骄兵黄巢李自成卷二十二 五代史五代藩郡皆用武人卷二十四 宋史宋初严惩赃吏卷二十五 宋史宋冗官冗费卷二十六 宋史秦桧史弥远之揽权卷二十七 辽史 、 金史 、 元史元筑燕京卷二十八
19、金史金以坏和议而亡卷二十九 元史元建国号始用文义卷三十 元史郝经昔班帖木儿卷三十一 明史袁崇焕之死卷三十二 明史明祖晚年去严刑卷三十三 明史重惩贪吏永乐中海外诸番来朝卷三十四 明史嘉靖中倭寇之乱天主教卷三十五 明史明末书生误国明代宦官卷三十六 明史明末辽饷剿饷练饷卷一 史记 、 汉书班固作史年岁题解:班固作史年岁 ,选自廿二史札记卷一。作者通过对史记 、 汉书的比较,并结合后汉书的记载,对于汉书的内容和成书过程进行了细致考察。他认为, 汉书内容中关于汉武帝以前历史的记载,大都取自于司马迁史记的内容。从汉昭帝到王莽这段历史的记载,如果仿照史记的体例进行撰写,应当是十分容易完成的。但事实上,这项工
20、作进行了二十余年,经历了四人之手才得以完成,即使这样书中仍有不尽完美之处。作者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与思考,最后得出“益信著书之难”的结论。在作者看来,史家著史,凡能成为史学名著而流芳百世者,必然凝注着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编纂史书是万世公论,不能“聊尔命笔” ,草率行事,否则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作者严肃认真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值得继承和学习。正文:汉书 1,武帝 2以前纪 3、传 4、表 5多用史记 6文,其所撰述,不过昭 7、宣 8、元 9、成 10、哀 11、平 12、王莽 13七朝君臣事迹,且有史迁 14创例于前,宜其成之易易。乃考其始末,凡经四人手,阅三四十年,始成完书,然后知其审订之密
21、也。据后汉书班固传 15,固 16父彪 17接迁书太初 18以后,继采遗事,傍贯异闻,作 后传19数十篇,是彪已有撰述也。固以父书未详,欲就其业,会有人告其私改国史,明帝 20阅其书而善之,使固终成之。固乃起高祖 21,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为纪、表、志 22、传,凡百篇。自永平 23始受诏,积二十余年,至建初 24中乃成,是固成此书已二十余年。其八表及天文志 25尚未就而固已卒,和帝 26又诏其妹昭 27就东观 28藏书阁踵成之。是固所未成,又有妹为之卒业也。 汉书始出,多未能通,马融 29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 30继昭成之,是昭之外又有马续也。百篇之书,得之
22、于史迁者已居其半,其半又经四人之手而成。其后张衡 31又条上汉书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卢植 32、马日磾 33、杨彪 34、蔡邕 35、韩说 36等校书东观,又补续汉记 37,则是书亦尚有未尽善者,益信著书之难也。注释:1汉书 :书名。纪传体西汉史,东汉班固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包括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后人析为一百二十卷。2武帝:即刘彻(前 156前 87) 。西汉景帝子。初封胶东王,七岁立为皇太子。景帝后元三年(前 141)继位。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并建立内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又设州刺史,加强对郡国的控制。多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
23、对汉的威胁。文化上,表彰儒术,设五经博士。3纪:亦称本纪,纪传体史书中按年月日记载帝王事迹的史篇。4传:亦称传记、列传。纪传体史书中记载人物事迹的史篇,也用以记载外国及少数民族的历史。始创于司马迁史记 。在纪传体史书中所占篇幅最多。5表:纪传体史书中采用表格形式记事的部分,一般是年表,详则有月表,略则有世表。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 。6史记 :书名。初名 太史公书 。西汉司马迁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起于传说中之黄帝,止于汉武帝。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首创以本纪、列传为主,书、表相辅的编纂方法,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取法。7昭:即汉昭帝刘弗陵(前 94前 74) 。西汉武帝少子,母为赵倢(ji)伃(y) 。八岁即位,委政霍光。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屡次减免租税,招抚流民。又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