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诵读并背诵本词。过程与方法:学习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习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学习难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学法指导】1、朗读; 看时代背景 、课下注释以及知识链接。2、学方法: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3、鉴赏方法: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 不看不讲一、诵读课文,积累感悟初读 注意句读,读准音韵。自读 参
2、照注释,疏通词意。范读 体味语言,丰富想象。齐读 读出情感,读出节奏。 二、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2)地点:沙湖道中。 (3)天气:雨,晴。(4)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5)故交代写作缘由。三、知人论世1、本词背景是怎样的?谪居黄州的背景: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 20 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
3、躬耕自乐。1082 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四、整体感知1、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在哪里?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2、词中主人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用词语概括?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2新知学习 不议不讲五、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说“ 竹杖芒鞋 ”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 马”有什么深刻含义?“轻”含义?(1)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2)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心情的轻松,愉悦 ,镇定从容、旷达乐观“轻胜马
4、”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2、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中的 “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3、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中的 “风雨”和“晴” 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悟?“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这一句是此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
5、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4、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做到的?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虚实结合【知识链接】1、什么叫张本?(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 )2、苏轼生平简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1037 年生于眉州眉山,在现在的四川成都南。1056 年,虚岁 21 岁,进京赶考。既东京汴梁,今天的河南开封。1057 年考中进士,到 1069 年王安石变法,十多年间主要在京
6、城任职于史馆,当然实际上没干几年,因为期间他的母亲、妻子王弗、父亲先后去世,服丧守孝近 6 年。1071 年因上书反对变法,被革新派排挤出京城,外放任杭州通判。今江苏杭州。1074 年改任密州,现山东诸城。1076 年改任徐州,现江苏徐州。1079 年改任湖州,现浙江湖州。被外放十余年,本以为朝中之事与他瓜葛不大,没想到的是到湖州不到三个月,他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祸事(一起一落),因当时李定等人故意曲解诗句,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将苏东坡下狱,既“乌台诗案”,这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有详细记述。苏东坡坐牢103 天,受尽折磨,曾经同关在一起的一名官员曾写诗到:遥怜北户吴兴守,3诟辱通宵不忍
7、闻。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好宋太祖赵匡胤年间就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东坡才免的一死。1080 年出狱,被贬黄州,现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农村的民兵队副队长。职位相当低微,以至生计不能维持。于是他带领家人开垦于城东的一块坡地,“东坡居士”便是这时起的。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出前后赤壁赋,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当然还包括这首定风波。1084 年改任汝州,今河南地界,但因路途遥远,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苏轼请求后改任常州,未到常州,宋神宗驾崩。王安石改革派被打压,司马光为相。1085 年主管登州,今山东蓬莱。之后被召回朝。但又因上书反对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又遭排挤(二起二
8、落)。1089 年再度自求外调杭州。1091 年又改任颍州,今安徽阜阳。1092 年改任扬州,今属江苏。1093 年改调定州,今河北定县。1094 年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1097 年再贬到儋州,在今海南(三起三落)。千年前的海南,那是蛮荒之地,是朝廷流放严重的、死不改悔的罪臣的首选场地。到了儋州,真乃天高皇帝远,你造不了反,发点儿牢骚也没有人听得见。家破人亡的苏轼做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正如诗中所道:“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1101 年遇赦,北返,途中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县,今河南郏县。享年 65 岁。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
9、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 ,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 2700 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 、 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 、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