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战国的一颗璀璨将星.doc

上传人:bo****0 文档编号:3891461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毅-战国的一颗璀璨将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乐毅-战国的一颗璀璨将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乐毅-战国的一颗璀璨将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乐毅-战国的一颗璀璨将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乐毅-战国的一颗璀璨将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历史名将乐毅 战国的一颗璀璨将星 乐毅,子姓,乐氏,名毅。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后裔。公元前 284 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 70 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制胜的著名战例。【弃魏投燕】有句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其意为,作为成功人士或者精英人物的子孙后代会遗传祖宗的优良基因,也会有一番作为与成就。乐毅的先祖是燕国名将乐羊。乐羊本是中山国人,古中山国是鲜虞人在今石家庄附近一带建立的国家。乐羊做魏国总理的宾客时,被魏国总理推荐任军事将领大

2、败中山国,扬名天下。就这样,乐羊的子孙到了乐毅的时候已经变成了赵国人。乐毅从小就很聪明机敏,爱好研究兵法,在赵国也算小有名气,由于德才兼备又继承了先祖的名将遗风,乐毅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推荐并走上了仕途。后来赵国爆发了沙兵之乱,一代雄主赵武灵在叛乱中被害,乐毅为了躲避动乱就逃到了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后来乐毅被魏王任命为使臣出使燕国。此时,正好赶上燕昭王招揽天下英才,燕国王用客礼厚待乐毅,本来只是想出使一下,结果没想到,燕昭王看上他了,再三劝说乐毅留下来为自己卖力。乐毅当然是谦虚退让一番,可禁不住昭王的软磨硬泡啊,最后抵挡不住昭王,那就勉为其难吧,魏国国君也不管他了,爱伺侯谁

3、伺侯谁去,国君这样表态了,乐毅也就死了心,一心一意给燕昭王打工吧。燕昭王见乐毅愿意留下来,心里激动万分,兴奋的立马给了他一个名分,就做亚卿吧,仅次于上卿,这官职还真不小,在燕国管理团队中属于仅次于国王和上卿的第三号领导人。【整顿改革】乐毅升官了,他很高兴,也很欣慰,总算找到一个伯乐,自己这匹千里马也该出来溜达溜达了。首先,针对燕国法度驰坏、官吏营私的严重局面,乐毅教昭王制定法律,严厉法制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其次,确定察能而授官的用人原则,摈弃“亲亲” 、 “贵贵”的择人传统,剔除子由当权时拉帮结党、滥用亲信的劣迹,使燕国的吏治日趋清明;再次,建 2 议昭王对那些遵守国家法度的顺民,包括身份

4、低下的贫民和一部分奴隶,都以一定制度予以奖励,以安定社会秩序。在军事上,乐毅着重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尽快提高燕军的战斗力。与此同时,在乐毅的建议下,昭王还注意吊死问孤,去慰抚那些人丧葬之忧的人家;对那些有生育之喜的夫妇,昭王也派人去祝贺,给予关怀。昭王与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运,争取全国各阶层对自己统治的拥护。在乐毅的整顿下,燕国的兵马被训练得十分有素,燕国也一天天强大起来。【建立攻齐联盟】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一代霸主是各国有为国君的最大梦想,而齐湣(mn )王就是当时的霸主。根据史记记载,当时在齐湣王领导下的齐国非常强大,在南方的重丘,齐军大败楚将唐昧;在西面的观津,齐军打败了赵、魏、韩三晋联军

5、;紧接着齐国联合了三晋开始孤立和打击秦国;后来齐湣王又支持和操纵赵国灭了中山国,然后灭掉了宋国。当时与齐湣王争夺霸主地位的另一个强国秦国的国君秦昭王,在齐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下,各国诸侯纷纷疏远了秦昭王而依附于齐湣王。形势一片大好,于是齐湣王很自然地骄傲了,终于在荣誉面前迷失了自我。暴露了一代暴君的本色。自我膨胀的齐湣王毫无顾忌地表现出:灭掉名存实亡的中央政权周并取而代之当天子的野心,这种明目张胆的狼子野心极大地震撼了各国诸侯的心理底线。与此同时,在齐湣王的残暴统治下,到处怨声载道,各国诸侯和老百姓不堪忍受这位霸主的统治,但是又无可奈何。燕昭王看到仇家齐湣王显出了败亡之相,于是迫不及待地提出了

6、讨伐齐国的计划。但燕昭王是个谦虚的人,也是个聪明的国君。他知道乐毅对军事向来有研究,关于带兵打仗的事情还是需要向乐毅咨询的。因此,他把乐毅召到殿上,很恭敬地问道:“我看那齐湣王骄横跋扈,不得人心,各个诸侯国都想收拾他呢。与其让别人占了先,倒不如咱们先动手,也好报仇雪恨啊!”乐毅从一进殿,就明白了燕昭王的心意,他微微一笑,回答说:“大王,攻打之前,我们得先了解齐国的国情啊。首先,齐国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在齐桓公年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且齐国本身地广人多,根基深厚,齐国士兵也都不是白给的,很懂兵法,善于攻战。可以说,从规模上来说,齐国很占优势,虽然现在有了内忧外患,可是,如果只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

7、打它,恐怕还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打齐国,必须联合秦、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 ”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啊。燕昭王听完这些话,脑袋点得跟鸡吃米似的,欣然接受了乐毅的建议,并马上派乐毅去赵国同惠王订立盟约一起攻齐,顺便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分别到韩国和魏国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湣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都很赞同,打吧,把姓齐的那家伙,脑门敲开花。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周郝王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 284 年,拜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给乐毅,乐毅一时间成了赵、秦、韩、魏、燕五国军队的总统领,率领着浩浩荡荡的五国

8、之军兴师伐齐。3【伐齐完胜】齐湣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就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湣王大败,率残军逃回了齐国都城临淄,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济西之战”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齐湣王见都城临淄已经守不住了,就慌慌张张地率少数臣僚出走,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最后在莒城被楚将淖齿杀死。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入齐都临淄。齐国真不愧是大国啊

9、。家底殷实得很,耀眼的金银财宝,各种各样的祭祀用的器具,数不胜数啊。乐毅命手下推着车往燕国运,直到堆成山。燕昭王见到乐毅不但攻下了齐国,还拉回了一车车的珍宝,自然是乐得快发狂了。实在想不出用什么方法更能表达内心的喜悦了,最后他亲自来到济水,犒赏士兵。不但每人能分到不少的赏钱,还免费吃饭,昭王请客。对于乐毅,燕昭王为了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接下来的半年,乐毅率燕军一连攻下齐国 70 余城,仅剩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两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入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

10、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占领后的临淄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扩大战果的措施。为了安抚齐民,乐毅在报请昭王同意后,着力整饬军纪,严禁燕军掳掠百姓。针对齐湣王的暴戾,乐毅宣布宽减齐民的赋税,废除苛法,恢复齐威王时代的一些合理法令。在临淄郊外隆重祭祀齐桓公和管仲,把 100 多个燕国的爵位赏赐给归顺的齐人,又在齐国分封了 20 多个享有燕国封邑的封君,笼络了齐国的统治阶级,基本稳定了对齐国的占领,齐国上下都愿归顺燕国。另外,对没攻下的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想从根本上瓦解齐国。哪想到,这种做

11、法却被别有用心之人拿来说事儿。原来燕国太子受了大夫骑劫的调唆,向昭王进谗言,说大将乐毅费了三年工夫还打不下齐国的莒城和即墨两个地方,是乐毅阴谋以恩德感化两地的齐国百姓,等齐民真归顺了,乐毅便可当上齐王。昭王始终人为乐毅是知已,一听此话便蹦了起来,先叫来侍卫,把太子摁下,二十大板雨点似的打在了太子身上,打完之后,燕昭王指着太子的鼻子骂他是个忘恩负义的畜生,说:“先王的仇是谁给咱们报的?乐毅的功劳简直没法说,咱们把它当作恩人还不够尊敬,你们还人说他的坏话!就是他真做了齐王,也是应该的。 ”4 平日性格温和的燕昭王今天突然一反常态,让左右人都心惊胆战,看来乐毅在昭王心中的地位真是无人能及啊,连自己的

12、亲生儿子都搭上了。昭王责打了太子后,立即派使者拿节杖去见乐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感动,对天起誓,情愿死也不接受封王的命令。此后,乐毅更加尽心尽力地为燕国效劳。在伐齐战争取得决定胜利的同时,昭王派燕将秦开袭破东胡,迫使东胡从燕国东北部后退千余里,燕国领土向东北扩展到辽东一带。燕还向南进军,攻占了中山国许多地方。昭王终使燕国跻身于列强之列,步入黄金时代。【跳槽自保】接着,事情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有雄心壮志的燕昭王死了,接替他王位的是儿子燕惠王。由于惠王当太子时,昭王对乐毅宠信有加,所以太子看不惯,心存不满。而且这种不满不悦的情绪流露出来后,让齐国的田单知道了。于是田单大使离间反间计。在燕国境内

13、大造谣:齐国现在唯有两座城池没有被燕国攻下,是什么原因呢?是乐毅跟新即位的燕王有矛盾。他想要保留齐国,准备将来在齐王手下重用。齐国现在最害怕的是有另外的军事将领替代乐毅伐齐,这样乐毅就不能帮助齐国,齐国就有灭亡的危险了。本来燕惠王就不信任乐毅,现在更加猜忌乐毅,于是任命骑劫替代乐毅指挥攻齐军队,召乐毅回燕国。乐毅觉得对对劲,害怕被冤枉诛杀,赶紧跳槽到赵国。赵王封乐毅于观津,乐毅名头上还加了个有意思的称号叫望诸君。赵王对乐毅宠信,使燕国、齐国感到震惊。燕国临阵换将,让骑劫与齐国对战。田单用计打败燕军,收复被燕军占领的所有原齐国城池地盘,迎齐襄王返都城临淄。乐毅辛辛苦苦花费五年得不的胜利果实全被骑

14、劫“送给”敌人了。自此,燕国与齐国的形势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齐国还是那个地大人众的齐国,仍然屹立在燕国的连上。燕惠王眼见事件没朝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他后悔了,真后悔了。就像金融海啸之后的金融投机商眼看着自己名下的资产性财富突然变得不值一文,七十多座城邑不再是燕国的领土,那一场富贵如过眼烟云。燕惠王一边后悔没有继续留任乐毅,一边怨恨乐毅投靠了赵国。乐毅的跳槽更加衬托出了燕惠王的愚蠢,本来燕惠王只要延续父亲的用人政策就可以保持燕国强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地位,而这位刚上台的老板偏偏要搞出自己的风格来。现在风格搞出来了,却成了各国诸侯的笑柄,这让燕惠王更加怨恨乐毅。乐毅明知道自己当时犯了糊涂,为什么不

15、犯颜直谏呢?而此时更让燕惠王害怕的是如果乐毅也对自己同亲怨恨,很有可能会鼓动赵惠文王趁火打劫出兵进攻燕国,燕国大军此时刚从齐国大败而归,不仅士气低落而且缺少能与乐毅抗衡的大将,如果此刻赵惠文王委派熟悉燕国军情和国情的名将乐毅担任大将率军攻打燕国,那么燕国很可能再次遭遇灭顶之灾。一想到到手的鸭子飞走了,燕惠王就像身上招了虱子,坐卧不安。他想得越多,对乐毅的怨恨和惧怕就越强烈,最后燕惠王决定去试探一下乐毅的态度,他派出使者来到赵国见到了乐毅,从政治和道德的高度向乐毅提出了质疑,使者转述燕惠王的话冠冕堂皇, “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生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 5 记看

16、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报先生的知遇之恩呢?”从燕惠王派人转述的这段话来看,燕惠王首先肯定和表扬了乐毅帮助先王燕昭王大破齐国,为燕国雪耻报仇的功劳,并且强调自己从来也没有忘记乐毅对燕国的巨大贡献;自己刚上台就被身边的大臣们误导了,所以派出骑劫接替乐毅担任对齐作战前线司令。燕惠王解释自己当初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心疼乐毅常年在外指挥作战非常辛苦,所以想把乐毅调回总部修养一下身体,同

17、时也方便自己随时向乐毅请教,燕惠王表白了自己对乐毅的关心和尊重以后,话锋一转把乐毅投靠赵国的责任全推到了乐毅身上。燕惠王认为是乐毅听信传言,失去了对老板的信任才跳槽投奔了赵国。燕惠王最后对乐毅的道德和人品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乐毅这么做纯粹是为自己打算,这样自私自利怎么能对得起先王燕昭王对乐毅的知遇之恩呢?乐毅听完使者的转述,无奈地笑了。明明是燕惠王听信谣言临阵换将后遭遇惨败,不仅不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将责任全部推给了“左右”大臣和乐毅,这样的老板当得还真是够糟糕的。聪明过人的乐毅当然知道燕惠王这次派人声讨自己的原因和动机,通过夸张的语言和争取主动的三重效果,最后无非是要在道德和舆论上压制乐毅,避

18、免乐毅鼓动赵王趁机攻燕。面对燕惠王的不知悔改,乐毅再也不能沉默,他也要亮出自己的意见与观点。于是, 报燕惠王书应运而生了。在这篇文章里,乐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做人原则,为战国时期名将名臣的频繁跳槽和追求个人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作文强调“有限责任” 】乐毅在史记中能获得单独列传的地位应该与这篇报惠王书有很大的关系。乐毅的报惠王书全文摘录如下,供读者赏析: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不以

19、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光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赵莒,仅以自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 6 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谦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