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心不亂習講,末學 施得勝 2011/03/27,為什麼要探討一心不亂?祖師對一心不亂的解釋雪公老師對一心不亂的解釋一心不亂的次第:九心住如何得一心?如何得不亂?,探討主體,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帶業往生:所帶的業是伏住而不起現行的業種子鉤:無漏種子隨逐依附於第八識中蓮池大師在疏鈔說: 一心不亂言執持之極也,是為一經要旨 一心不亂,淨業之能事畢矣。雪公遺訓:一心不亂,為什麼要探討一心不亂?,念佛人常常不敢碰觸一心不亂怎麼說呢?平常做功課、研討、臨終有人助念,不夠嗎?萬一!按照經上講的,沒有一心不亂往生就沒份,那豈不是太恐怖了?,一心不亂,與我無關!,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
2、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出處,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 乙一、依報莊嚴 無苦樂總說 住處組織 遠近環境 乙二、說法莊嚴 眾鳥化跡 行樹演法 乙三、正報莊嚴 佛德攝眾 隨機證果 進德勸願 乙四、行持莊嚴 (丙一)不得生者: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丙二)顯示正行: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丙三)現時功效: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丙四)次勸發願:臨命終時,心不顛倒甲三、流通分,科判,雪公創見,諸註解科判:彌陀疏鈔/蓮池大師 :起行 = 視正
3、行彌陀圓中鈔/傳燈法師:正示持名方法彌陀要解/藕益大師 :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 正示無上因果雪公:只要具備多善根、多福德、遵照持名三要信願行三資糧來做,今生就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功效:一心不亂!所以說,判現時功效,為雪公老師創見!,一心圓具三要一心不亂我執亡,不為見思所亂,為事一心法執亡,不為二邊所亂,為理一心七日不亂後,無更起惑造業事,雪公再分科,疏鈔心者。揀口誦而心不念也。一者。揀心雖念而念不一也。不亂者。揀念雖一而有時乎不一也。疏鈔擷一心者,專注正念也。不亂者,不生妄念也。雪公按語當前一念,是心是佛,不生雜想,不昏沈掉舉,是謂一心。不為一切外境所奪,是為不亂。,一心不亂,事持(信)相
4、信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及念佛法門可帶業往生、橫超三界。(願)決志求生淨土,如子憶母,無時暫忘。(行)一心繫念佛號,句句分明,念念相續。以佛號為所緣境,但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理持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心造,以自性彌陀為所緣境,令不暫忘。 通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事持、理持,彌陀要解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空有)二邊所亂,即修慧也。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生
5、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受用身:他受用報身)雪公略記我執亡,不為見思所亂,為事一心法執亡,不為(空有)二邊所亂,為理一心,事一心、理一心,十祖截流大師在一篇精進佛七開示文裏說:未到一心不亂田地,正所謂少善根福德因緣,安望往生彼國?,一心不亂始可往生!,印祖: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若俱真心切願,從未到一心不亂,亦可往生。文鈔/復露園居士書蕅益大師在持名念佛歷九品四土說的一文中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先導,願為後鞭。信得真,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得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又說: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散心亦可往生?
6、,截流大師對事一心也有寬說:著衣喫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猶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沈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矣。,那個祖師說得對?,淨土思想並非一次到位,是隨時代演進,而有所主張的。六祖唐永明延壽大師,主張禪淨雙修。天台大家仁岳法師(宋),說理之一心,釋一心三觀之義,倡台淨融合。八祖蓮池大師(明)集禪淨融合的大成者,倡禪淨不二同歸之說。疏鈔的要義集中在一心不亂的解釋,表現出理事雙修,禪淨不二。九祖藕益大師(明)目覩當時佛門分歧的流弊,主張禪淨律三者合一。清朝中葉後,禪宗沒落。十三祖印光大師,認為在禪密淨各法門中,應以淨土為究竟依歸。倡敦倫盡分 ,老實念佛。雪公則秉承印光祖
7、師的方向,沒有改變。,淨宗祖師暢究一心不亂之理,一心不亂是翻譯來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阿彌陀經玄奘譯本)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一意不亂,雪公在 極樂真詮(民國75年/慎齋堂):在娑婆世界念佛一心不亂是假的,伏住惑,是臨時的一心不亂。雪廬述學語錄:念佛注重一心不亂,心難知,先知其意可耳。意者意識,八識中之第六識也
8、。念佛未能一心,但能一意,自著其功。吾人修念佛法門,明記彌陀洪名即是正念,正念相繼,則得一意不亂,能得一意不亂,則能得一心不亂矣。,生活不亂、意才能不亂,千心萬心如何往生/雪廬老人法彙莠莠之口,足淆人心,人心混惑,天下之所以亂也。.說話要有秩序,不可語無倫次,說話如喪考妣,辦事就沒秩序。吾沒什麼學問,但衣、食、注、行、大小便皆有規矩,有了秩序就行。生活:師訓集錦學呆板合規矩/雪廬老人法彙雪公老恩師,行住坐臥,飲食起居,都是次序井然,絲毫不亂。比如說,最平常的穿衣穿鞋,就有一定的規矩,絕無錯亂之時,穿衣必先從右手,鈕扣從那個先扣也是固定的。穿鞋則必先左腳,必衣著整整齊齊了,才入佛堂或出門,用具也
9、有定處,不得輕易更換,數十年如一日,所以曾說:我這裡的一切都是呆板的。,治學:雪公的治學態度/雪廬老人法彙雪公老師做學問,一向非常嚴謹,所謂一字一句都有來歷。有不知道的決不無知妄作。年輕時是這樣絲毫不苟,到了晚年,也是這樣用心。對世間法是如此,對佛法也是如此。,功一心不亂、行一心不亂,雪公義蘊:七日為時少也。不亂定也。此克期頓證得定之法。為持名功行之極則。古人謂有理與事一心不亂之別。今亦可就功與行兩端而分之。 (雪公未循理一心、事一心闡發,自有道理)功一心不亂:即定,後詳。(等持、等至、等引之別,今略)師言:或謂持名至一心不亂,即同等持(修定的第九境界),而等持既通定、散兩位,實非深定,已操往
10、生左券。行一心不亂:師言:萬事隨緣,不取不著,厭離娑婆,息心淨土,一句洪名,不事雜修,是為一心。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恩愛不牽,怨讎不憎。此身尚覺為累,況乎身外?是為不亂。 - 即發出離心,功一心不亂 義蘊,以功一心不亂言之。按梵語之訓定有三。一曰三摩地。此云等持。謂心住一境。平等維持。但於境轉故通定散兩位。二曰三摩缽底。此云等至。身心安和謂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是定非散。三曰三摩囉哆。此云等引。謂等至之心。能引功德。亦是定非散。又修止有種種行相。按雜集論謂:最初攝所緣。繫於內心。故曰內住。其次相續內緣心動漸細。等似於住。故曰等住。其三若念外馳。即復斂念。令其安住。故曰安住。其四經上
11、三度。能令心不外散。常依所念而住。故曰近住。其五由於所緣色等散心起過患想。而調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調順。其六由於所起惡覺散心深見過患。而攝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曰寂靜。其七所有散心率爾起時。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曰最極寂靜。其八於此精勤加行。無間無缺。相續安住勝三摩地。故曰專注一境。其九如是善修習故。不由加行。遠離功用。定心相續。離散亂轉。故曰平等攝持。此九種行。初之四行。為一階段。從第五起工夫漸深。至第七又為一階段。此後發起身心輕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觀此則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謂持名至一心不亂。即同等持。而等持既通定散兩位。實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較諸通途法門。難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誦
12、耳聽。不必如止觀次第而進。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縱不至此境界。只信願具足。亦得往生。不過仍希眾生取法乎上而已。,次第,成佛之道三條件:直正(知見正確)、量圓(量圓滿)、次第無誤一心不亂才是量圓,但次第呢?內住到等持,就是得一心不亂的次第!等持既通定散兩位。實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更明白表示,要是能得等持,那就一定能往生了!,九住心(初修定九個行相),雪公說到修止觀的止有種種行相,引雜集論九住心說明。九種行相下面依三階段分成三頁介紹:,1.內住:最初攝所緣,繫於內心。(頂、髮際、眉間、鼻端、臍、地輪、掌、佛號)相:定力小,散亂多,覺雜念叢生不斷,有如瀑流、猿猴、惡馬。2. 等住(續住):相續內緣心
13、動漸細。等似於住。(雖攝心於境,但仍忽而往外攀緣,斷續不定。)相:覺雜念如溪澗水,時隱時現。3.安住:若念外馳。即復斂念。令其安住。(念起後察覺)4.近住:如是親近念住,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 (念將起即察覺)相:此時便覺分別,如潭中水。此階段為心安住所緣境,除遣散亂的過程。,念(補充),阿毗達磨集論一卷十一頁云:念者:於串習事,令心明記不忘為體。不散亂為業。成唯識論卷五云(大正3128b)云何為念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生起三因緣、隨轉五心、無明相應觸(補充),根境相觸時,如果是有智慧的觀照,那就是明相應觸。凡夫是無明相應觸,心
14、隨境轉。根境和合要生起識的作用,有基本三條件:根不壞、境現前、作意正起識生起後,就開始隨轉,有五種心次第生起: (參考瑜伽師地論)率爾心 - 屬五識(根塵識三和合)尋求心 - 後四屬意識決定心 決定思染淨心等流心,九住心-2,5.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十相),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對外境)6.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貪、瞋、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疑),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對內不善法)親屬尋思者;謂因親屬或盛或衰
15、、或離或合,發欣慼行,心生籌慮等。國土尋思者;謂因國土盛衰等相,或思念或感慨,或欲往遊。不死尋思者;謂因少年及衰老位諸有所作或利他事,發欣慼行心生籌慮等。7.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煩惱率爾起時而失正念,尋即制伏驅除)此階段是降伏煩惱,由靜而淨的過程。重在常能對自己訶責煩惱的過患。於亂不亂,審諦了知,也就是伏惑的鍛鍊。,相:(1)較能對抗外境誘惑,身心安適,得相似輕安相 (2)初嚐修定的殊勝,開始喜歡修行,九住心-3,8.專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無間無缺,相續安住殊勝的定中。有加行:心需要作意於所緣境。有功用:特別的精進勇猛。
16、9.等持:謂數多修習為因緣故,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平等攝持)無加行:心不需要作意。無功用:不需要特別的精進勇猛。等:不昏沈、不散亂、明靜而住。持:相續而轉。等持:梵語Samadhi三摩地,或作三昧。為欲界定成就,即得心一境性,其相為有法持身,想坐多久都可以。得心輕安相,如雲似影,但仍覺有身。,未到地定(近分定),未到地定:由欲界定等持再向上,為欲界定到初禪(根本定)的中間過程。漸漸不見身首、床座、坐感進而有八觸(十六),屬內善根發相之色身變化,例如重、冷、熱、癢 。粗四大色身轉色界細質五蘊,得身輕安相(不生病,身輕步健)由此得入初禪。(此指定力,並非生為禪天人)入初
17、禪定中,五根都不作用,連打雷都聽不到!小止觀-善根發第七講善根發相,分外善根、內善根。能安住、近住,始有外善根發相。等持、未到地定,始有內善根發相。省庵大師曰:念佛人果得一心不亂,則佛護念不虛;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輕安為禪定,淺解為深悟者,隨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則自取過愆,非如來咎。,整理一下,最初住(內住):外內 聽聞力:1.對法的薰習 2.口念耳聽正念住(等住):粗細 思惟力覆審住(安住):失而還 憶念力、正念力,如母憶子後別住(近住):遠近調柔住(調順):對治十相寂靜住(寂靜):對治惡尋思、隨煩惱降伏住(最極寂靜):生(諸惡尋思及隨煩惱)即斷精進力功用住(專注一趣):無間任運住(等持):無
18、功用, .串習力,六力成就九住心,六力成就九住心:1.聽聞力2.思惟力= 內住、等住(由聞思提升好樂,建立正確方法)3.憶念力= 安住、近住(由憶念力數數作意,攝錄其心令不散亂)4.正知力= 調順、寂靜(常呵斥自己,這些煩惱是三惡道的門,我決定不可以受他影響)5.精進力= 最極寂靜、專注一趣(一直努力不怕辛苦,我減少吃飯、減少睡眠、減少一切雜務、享受,其他事暫時都不願意做,就為了成就勝功德)6.串習力= 等持(這個時候的程度,不需要特別的努力,自然的就可以數個晝夜不出定)以九住心為勘驗準則,常常檢驗自己在那個階段,以攝心念佛實現一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就是 攝心念佛法!淨
19、念相繼(印順法師)淨念相續是一心不亂的初相。這在修行上,並不太難,這並非得定,而是止成就的前相。淨念:別於世間雜染念,有漏善念。相繼:若一念是佛,一念是法,雖是淨念,卻是散亂,佛號無法相續。,印祖對攝心念佛的具體發明,推薦寶王隨息念佛法。發明了十念計數法。,印祖十念記數念佛法及與其他攝心念佛法的比較明倫 353期355期:,印祖開示: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也(耳聽法)。,楞嚴經文殊菩薩說: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印祖推薦寶王隨息念佛法,在增廣卷一與諦閑法師書中,印光祖
20、師曾向諦閑法師推薦寶王隨息念佛法。關於隨息念佛的具體方法,印光祖師在三編卷四答幻修學人問開示:(1)隨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2)隨吸時,念阿彌,隨呼時,念陀佛慈舟法師大師教我念佛方法(印光大師全集第七冊):舟即依教奉行,果然與前數十年,如一人與萬人敵之難請問大師此十念法于淨土諸經及聖賢錄未見出處,大師從何得之?大師笑云:此借用五停心觀中數息觀以數佛耳。,關於五停心觀中的數息(阿那般那念),不淨觀、數息觀,合稱二甘露門。六妙門:數、隨、止、觀、還、淨。數息觀(anapana):順算數、逆算數、勝進算數、串習、極串習過算數地:如是展轉相續流注,無動無搖無散亂行,有愛樂轉。
21、齊此名為過算數地,不應復數。唯於入息出息所緣令心安住。,印祖發明的十念計數法,當唸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可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須知此攝心唸佛法適合我凡愚眾生修持。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
22、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二法區別,十念記數念佛法與寶王隨息念佛法的區別是:隨息念佛法是借氣束心,借呼吸幫助攝心念佛。十念記數念佛法是借數佛幫助攝心念佛,與呼吸無關。,數息 念佛,可否數息加十念?可!很多方法,但都是數出不數入。一口氣念十句兩口氣各念五句三口氣,分成三、三、四。念完了,氣沒吐完,就默唸,不數。有變化,會更專注。4. 可順數、可逆數、可跳數、也可混用。 逆數:10 =1,(5 =1 5=1),(3=1 3=1 4=1) 跳數:1、3、5、7、9 = 2、4、6、8、10,如何不亂?(
23、調順、寂靜),瑜伽師地論聲聞地定資糧天台小止觀 二十五方便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雪公彌陀義蘊禽樹演法分短文,定資糧,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將修行禪定的預備條件稱為定資糧,包括:戒律儀(戒之防護)根律儀(六根之防護、非禮勿視等)於食知量初夜後夜覺寤瑜伽(初夜與後夜不眠不休地修行)正知而住沙門莊嚴(沙門之美德),天台小止觀二十五方便,天台小止觀二十五方便:(需熟讀、實踐)具五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這五項是修行者外在因緣所需要的根本條件。呵五欲:色、聲、香、味、觸。這是前五識直接誘惑,要常訶責自己。棄五蓋:貪慾、瞋恚、惛沉、掉悔、疑。這是意識的污染,應常警覺。調五事: 謂
24、調心,不沉不浮。調身,不緩不急。調息,不澀不滑。調眠,不節不恣。調食,不饑不飽。行五法: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定智慧門故。精進:堅持禁戒,棄於五蓋,初中後夜,勤行精進故。 念:念世間欺誑,可輕可賤,禪定智慧,可重可貴。 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等。 一心:念慧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禪定智慧功德,可尊可貴。,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又名彌勒菩薩所問經,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第二十五會。藕益大師閱藏知津將全經分成十五段介紹。淨空法師講過此經三遍,甚為推崇,譽為末法時期的救命經,末法時期佛弟子應如佛遺教經一樣,常常讀誦。本經末後亦倒歸極樂:爾
25、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本經中世尊的重要開示: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初業菩薩不捨利養。不修少欲。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不捨憒鬧。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不捨世話。不觀實義。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繫念思惟不捨眾務。好諸戲論。於出世道不能修行。於諸眾生不生慈念。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
26、亦無是處。,發出離心,雪公彌陀義蘊禽樹演法分:凡夫惟知飲食男女。上者百藝文章。再上則治國平天下。如是而已。殊不知-飲食男女。假緣而有。時時遷流。終須失散。到頭落得酸淚兩行。苦腸寸斷。不外秋風鬼哭胭脂井。春雨人耕翡翠樓。百藝文章。嘔盡心血。爭長較短。譽毀由人。縱能流傳千古。直等黃金用盡教歌舞。留與他人樂少年。治國平天下。說來豈免攀龍附鳳。攘利爭名。便到伊周之業。亦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由於自己對於宇宙人生。無澈底認識。故亦不能永久出民水火。若問身後。無非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荒蒿共一邱。此皆世間有為之法。總屬五欲六塵。依緣而有。剎那生滅。猶如露電。夢幻泡影。凡夫不悟。陷溺其中。妄起顛倒。翻覆追求。
27、以致一生受苦由此。多劫輪迴亦是由此。然則真實者維何。即自己之本妙三寶性德是也。,真的障礙重,怎麼辦?,多誦經、多拜佛、多磕頭、多在佛前稟白懺悔、多發願會有不可思議的轉變!末學是透過誦念一百部地藏經,才發生轉變的!真是感念地藏菩薩的慈悲!至今還在進行經中所說千日千聲的法門。彌勒菩薩對末學也產生很大的鼓勵。,專修:剋期取證,經過了前面一心、不亂的分別鍛鍊。到等持就不遠了!剩下的就是精進與串習了!這階段必須專修,兩個方式:一是結七剋期取證二是閉關專修印祖在復明心師書中,有說明閉關的功課。,多年念佛,等待什麼消息?,大勢至菩薩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請注意,現前也可以見佛的。能夠得未到地定,
28、這時見佛的機會就大了!印祖說: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得。 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佛法中,那個法門可以散亂成就?,成實論指出: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間經書工巧等利,何況能得出世間利。故知一切世間出世間利,皆以定心故得。散亂心沒有勘能性,猶如小兒持斧,無法開墾廣大福慧。祖師雖說不求一心,只要至誠懇切,念到死,必能往生。但如何是至誠、如何是懇切?需知那是功夫話!一心即是至誠,非散亂,無雜念也(第四近住)不亂正是懇切,非虛浮,欣厭分明也、非抱樁搖櫓(第九等持),一心不亂後,還會退至散亂嗎?,若一日.若七日若
29、:假定之詞,可能是一天,乃至七天。一標可得,一標維持。美國法雲寺玅境長老說:欲界定難得而易失,例如和人吵一架,要打坐立刻就沒有境界了。失掉了以後再努力,不是太難,但有可能得到又失掉了,第三次還能回來。只要不破戒,就這樣反反覆覆的。一旦破戒,那就難了!,散心念佛亦滅罪(補),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 (要解講義卷三)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民國寶靜法師要解親聞記:凡能念佛,不拘定散,無不滅罪。但不定下,明散心念佛,不易往生。悠悠者,似有若無,浮泛不專心念佛也。散心念佛,為有漏善,其力微薄,難敵無始以來
30、所積重罪,故臨終被累,不能往生。當知下,明罪性無體,唯一心念佛能破。成實論指出: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間經書工巧等利,何況能得出世間利。故知一切世間出世間利,皆以定心故得。,蓮池大師說:(淨土法門)雖誠簡易,亦非草草。夫一心不亂,縱未斷惑,可不伏惑耶?倘娑婆事業,在在牽繫;遇五欲時,如膠如漆;遇逆緣時,結恨懷冤,而欲命終彌陀接引,此決不可得之數。靈峰宗論卷六之一 修淨土懺并放生社序,功行次第,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1) 淨念相繼(4) 得三摩地(9)善護養定資糧:閒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佛號(時間),自訂基本量,每日必做,有增無減,餘為加行約期達成、詳加記錄用功克制散亂,求功夫成片、淨念相繼 、
31、一意不亂發出離心,減損煩惱,加功用行,漸至一心不亂雪公義蘊:或謂持名至一心不亂,即同等持剋期取證,能七日一心不亂雪公義蘊:七日不亂後,更無起惑造業事(按:此為深定,已有三昧力伏惑,需未到地定、初禪以上色身變化才能為之),一心不亂是取法乎上,雪公義蘊:或謂持名至一心不亂,即同等持(修定的第九境界),而等持既通定、散兩位,實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較諸通途法門,難易判然。果能心念、口誦、耳聽,不必如止觀次第而進,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縱不至此境界,亦得往生,不過仍希眾生取法乎上而已。雪公勉勵淨土行者:念佛到等持,不是難事念佛只要三輪相應,到一心不亂(等持),就能保證往生不需如通途法門,需更加行至未到地
32、定,起觀行、證初果,才有離三途之份爾!就算沒有到一心不亂,也不用怕,能常維持淨念相繼,加上臨終助念,往生時就能心不顛倒,成功的往生。但還是希望行者能取法乎上,取得往生左券,較為保險!,生前得一心不亂為志,印祖說:散心念佛,難得往生,一心念佛,決定往生。今既發心念佛,當以心佛相應,生前得一心不亂,報盡登極樂上品為志事。 印祖勉勵:既然有幸得遇淨土發門,發心念佛,已是多生多劫大福報,要緊緊把握!信深、願切,如子憶母,才是心佛相應。真修道人,要發願生前就要得一心不亂!果清法師、連志道老師,能發心勇猛心行般舟三昧,90日常行不坐,誓親見彌陀,其取法更上爾!我後輩安能不起而效尤之?報盡求生極樂,不做餘想,目標明確。臨終才不致顛倒。,互勉,善導大師勸世偈: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訪舊半為鬼,相悲各問年願與學長們,各自努力!祝大家: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