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泻的中西医治疗康复科 一、腹泻的西医治疗 二、腹泻的中医治疗 三、饮食治疗 一、腹泻的西医治疗 (一)概念: (二)分类: (三)发生机制: (一)概念: 腹泻 (diarrhea) 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二)分类: 按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是指病程小于 2 周;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大于等于两个月或者间隙期在 2 4 周内再复发的腹泻。按病理生理分可以分为渗透性腹泻、渗出性腹泻、胃肠运动异常腹泻、分泌性腹泻以及吸收不良性腹泻。 1. 急性腹泻: 2. 慢性腹泻: 1. 急性腹泻: ( 1 )肠道疾病:由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引起的肠炎及急性出
2、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 2 )医院内感染、抗生素使用亦可引起。 ( 3 )全身性感染: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 ( 4 )急性中毒:服食河豚、鱼胆及化学毒物如砒、磷等。 ( 5 )其它:如变态反应性肠炎、过敏性紫癜、服用某些药物如利血平、新斯的明等引起的腹泻。 2. 慢性腹泻: ( 1 )消化系统疾病: 胃部疾病: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后。 肠道感染:结核、菌痢、血吸虫病、慢性阿米巴性痢疾。 肠道非感染性病变:克罗恩病、溃结、结肠多发性息肉病等。 肠道肿瘤:结肠癌、结肠其它恶性肿瘤。 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囊性纤维化、胰腺广泛切除等。 肝胆疾病:肝硬化、慢性
3、胆囊炎与胆石症。 ( 2 )全身性疾病: 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甲亢、胃泌素瘤等。 药物副反应:利血平、甲状腺素、洋地黄、消胆胺等,某些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亦可致腹泻。 神经功能紊乱: IBS 、神经功能性腹泻。 其他: SLE 、尿毒症、硬皮病、放射性肠炎。 (三)发生机制: 按病理生理分类包括分泌性的腹泻、渗透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动力性腹泻和吸收不良性的腹泻。 1. 分泌性腹泻: ( 1 )病因: 由胃肠黏膜分泌过多的液体所引起。 霍乱弧菌外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样腹泻即属于典型的分泌性腹泻。 产毒素的大肠杆菌感染、某些胃肠道内分泌肿瘤如胃泌素瘤所致的腹泻也属分泌性腹泻。 ( 2 )特点: 肠黏膜组织学基本正常。 肠液与血浆渗透压相同。 粪呈水样,量大,无脓血或脂肪过多。 禁食不减少或加重腹泻。 2. 渗透性腹泻: ( 1 )病因: 是由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阻碍肠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而引起。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饮牛奶或奶制品后,未消化的乳糖聚积在肠腔,引起腹泻。服用盐类泻剂或甘露醇等引起的腹泻亦属此型。 ( 2 )特点: 禁食或停药后腹泻停止。 粪中可含有未经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