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392446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实 施 细 则 (修订稿) 国土资源部 二六年 十 月目 录 一、 总则 (1) (一 ) 目的 (1) (二 ) 名词解释 (1) (三 ) 任务 (1) (四 ) 基本要求 (2) (五 ) 组织形式 (3) (六 ) 质量监控 (3) 二、 设计编制 (3) (一 ) 基本要求 (3) (二 ) 设计书提纲 (4) 三、 野外调查 (5) (一 ) 调查要点 (5) (二 )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 (三 )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 (四 )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 四、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 (一 )群众监测网络

2、建设 (18) (二 )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 五、 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 (一 ) 基本要求 (20) (二 )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 (三 )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 (四 ) 成果图件编制 (23) (五 ) 成果报告编制 (24) (六 ) 报告附件 (26) 六、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 附件 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 附件 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 1 一、总 则 (一)目的 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 (市 )的地质灾害隐患,划 定 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 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3、,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二) 名词解释 1、地质灾害: 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 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 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 本细则所称灾情 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包括 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 本细则所称险情 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

4、, 包括 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 威胁财产数( 潜在经济损失 ) 。 (三)任务 1、“以人为本”,对城镇 、 厂矿 、村庄 、 风景名胜区、 重要交通干线 和 重要工程设施 分布区 不稳 定斜坡(变形斜坡) 、泥石流 潜在 发育区以及潜在地面塌陷区 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 程度 和 潜在 危害(险情) 进行初步评价。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 、地面沉降 等 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 、 引发 因素等,并对其 稳定性、 危害性(灾情)及 潜在 危害 性 (险情) 进行评价。 3、 划 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 4、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

5、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 特大型、大型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2 5、结合调查成果,对所属县 (市 )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 警工作。 6、 开展 地质灾害防治 区划 。 7、建立地质灾害 信息系统 。 ( 四 )基本要求 1、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收集资料内容包括 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相关的 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区域构造、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 2、 地质灾害调查的 主要 内容包括 不稳定斜坡、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可

6、以增加其它 种类的地质灾害调查内容 。 3、 地质灾害调查应充分发动群众,采取有关部门 和 群众报险与专业人员调查相结合的 方式进行 。 对于前人文献已有记载的以及当地群众和有关部门报告的地质灾害点,必须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于主要的居民点,无论有无地质灾害分布,都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对于据地质条件判断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一般居民点,也必须进行现场调查。 4、地质灾害调查必须做到“一点一卡”。按照卡片要求 的 内容逐一填写,对地质灾害的主要要素 的描述 不得遗漏。 5、地质灾害调查必须按照统一 的 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 信息系统 。 6、列入年度计划的县 (市 ), 承担调查任务的单位 须编制调查

7、设计书 。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开展调查工 作。 7、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含文字报告、图件、附件、附表和有关原始资料等)均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光、磁盘)两种形式汇交。所汇交的资料均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标准复制。光(磁)盘数据资料,必须与纸介质成果资料内容 一致 。 8、每个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 工作应 在一年内完成。 ( 五 )组织形式 1、成立由县 (市 )政府领导、承担调查任务的地勘单位领导及有关部门成员3 参加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项目的实施。 2、在协调小组领导下,由承担调查任务的地勘单位和县 (市 ) 国土资源 主管部门 组成

8、 若干 联合调查组 开展工作。 3、每个县 (市 )调查组专业技术人员不应少于 2 人。其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并且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不应少于 1 人。 4、在开展调查工作前,专业调查组应协助当地政府举办地质灾害调查基层干部培训班。 ( 六 )质量监控 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应由具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质的单位承担。 2、项目 承担 单位必须按照 审批后的 设计书要求组织实施,如需要对设计进行较大变更、调整,应报原审批部门备案或重新审批。 3、项目 承担 单位应 按时开展 对项目实施阶段的自检、互检、专检的质量控制措施。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省及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

9、专家对调查工作进行野外抽查和验收。质量不合格者,必须返工 ,直至质量合格 。 5、项目 承担 单位提交的成果报告送审稿,经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并经审批后,方可提供当地政府使用,并按规定进行资料归档。 二、设计编制 (一)基本要求 1、设计书应充分收集前人资料, 尤其是收集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三级地质灾害年度 防治预案 和应急防灾减灾工作资料, 并进行综合研究,使设计书有充分的依据和可操作性, 确保调查成果的质量 。 2、 设计书应充分了解地方国民经济 建设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需求和要求,使工作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3、设计书应符

10、合有关标准、规范、规定、条例及要求,内容完整,重点突4 出,附图附表齐全。 (二)设计书提纲 设计书提纲包括如下内容: 前言 一 目的任务 二 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 三 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 第一章 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现状 第一节 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第二节 地质灾害现状 第三节 影响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地质条件分析 第二章 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 第一节 工作部署原则 第二节 工作部署 第三节 工作量与工作进度 第三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一节 工作方法 第二节 技术要求 第四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组织管理 第二节 项目组人员与分工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项目全面质量管理措施 第二节

11、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第六章 经费预算 第 七 章 预期成果 第一节 成果报告 第二节 成果图件 第三节 附件 5 第 四 节 提交成果时间 附图: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部署图,比例尺 1/10 万。 三、野外调查 (一)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 调查的内容包括: 构成斜坡的 地层岩性、 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 产状 ; 断裂、节理、裂隙发 育特征 及 产状 ; 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 ;山坡坡型、 坡度、坡向 和坡高; 岩土体中结构面 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 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 。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

12、斜坡 稳定 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的 危险性及 可能的影响范围 。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 该斜坡具备 失稳 条件 : ( 1)各种类型的 危岩体 ; (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 角的结构面存在; (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 5)顺坡 走 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 (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13、(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附表 1)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 表 1: 6 表 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填写说明 条 目 填 写 内 容 名称 以距离调查点最近的地名命名。 地理位置 详细到乡、村、组 (社 ),地理坐标以调查范围的中心点为准,在地形图上量取。 野外编号 以所在县 (市 )名称汉语拼音的声母加上调查表的顺序号作为野外编号。如:巴东县BDl、 BD2、,攀枝花

14、市 PZHl、 PZH2、。 室内编号 按 邮政编码方式 (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数据编码要求 ) 编码。 成因时代 第四系地层时代代号加成因代号,如第四系全新统坡 积物代号为 Q4dl;基岩标注到组,如侏罗系蓬莱镇组代号为 J3p。 产状 用倾向、倾角表示,如:倾向 125、倾角 30,表示为 125 30。 地震烈度 可用国家地震局 1990 年编制的 50年内超越概率为 10%的地震烈度区划数据。 微地貌 60为陡崖, 25 60为陡坡, 8 25为缓坡, 8为平台。 坡形 指斜 (边 )坡剖面形态,分为凸形、凹形、线形、阶状等形态。 坡向 指主体坡面倾向,用方位角表示。 构造部位 指与

15、调查点附近主要构造的关系,如某断层的上盘、下盘或断裂带上;某背斜、向斜 的某翼、轴部或倾伏端等。 土地使用 填写调查点及其附近的土地使用现状。 结构类型 分为块体状、块状、层状和软弱基座等 4 种基本类型;层状斜坡结构根据岩层 (或其他结构面 )倾角大小及与坡面的关系可再分为顺向坡、逆向坡、斜向坡 、横向坡 和近水平岩层斜坡等 5个亚型;顺向坡还可再细分为缓倾顺向坡和陡倾顺向坡。 控滑结构 面类型 分为层理面、片 (劈 )理面、节理裂隙面、松散盖层与基岩接触面、泥化夹层、层内错动带、构造错动带、断层、老滑坡面等。 密实度 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4级。 2、滑坡调查要点 ( 1)调查的 范

16、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 ( 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 ) ,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 特征 ,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 和组合 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 , 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 ( 4)通过裂 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

17、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7 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 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 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 ,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

18、岩性差异界面; (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 填方基础 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 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 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 2。 表 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注:属 A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 B级标志或一个 B级、二个 C 级,或 4个 C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

19、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 标 志 内 容 等级 类别 亚类 形态 宏观形态 1圈椅状地形 B 2双沟同源地貌 B 3坡体后缘出现洼地 C 4大平台地形(与外围不一致、非河流阶地、非构造平台或风化差异平台) C 5不正常河流弯道 C 微观形态 6反倾向台面地形 C 7小台阶与平台相间 C 8马刀树或醉汉林 C 9坡体前方、侧边出现擦痕面、镜面(非构 造成因) A 10浅部表层坍滑广泛 C 地层 老地层 变动 11明显的产状变动(排除了别的原因) B 12架空、松弛、破碎 C 13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 A 14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 B 新地层 变动 15变形、变位岩体被

20、新地层掩覆 C 16山体后部洼地内出现局部湖相地层 B 17变形、变位岩体上掩覆湖相地层 C 18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 C 变形等 19古墓、古建筑变形 C 20构成坡体的岩土结构零乱、强度低 B 21开挖后易坍滑 C 22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露、湿地 C 23古树等被掩埋 C 历史记载访问材料 24发生过滑坡的记载和口述 A 25发生过变形的记载和口述 C 8 ( 9)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10) 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填表见附表 2。 3、崩塌调查要点 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 积体调查。 危岩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 1)危岩体

21、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 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 (土 )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 (夹 )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 (崩滑带 )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 ( 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 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 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 所、崩塌规模、引发 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 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

22、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 (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 )、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 7) 分 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 ( 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