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名词解释题1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3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4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进简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5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6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坏境中外在的人、事、物
2、变化的觉知。7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8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9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10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11 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 ,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12 日节律: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13 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14 感觉: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15 感受性:
3、是人们对刺激物感觉能力。16 感受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17 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觉察差异。18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恒常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19 知觉的选择性: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20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 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
4、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21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2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3 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24 社会刻板效应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25 学习: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26 组织策略是指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
5、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促进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27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8 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29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短、容量有限。30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31 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32 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6、33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34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35 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36 比较: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7 抽象: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38 发散思维: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分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39 概括: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7、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40 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41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42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43 智力: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等。44 能力: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45 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基本的能力,使用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留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知识。46 特殊能力:指某项专门的活动所
8、需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47 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例,为了避免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 100 就是智商。48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坏境的测验度量。49 晶体智力:指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及问题解决等测验量度。50 信度:既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验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或由不同的人使用,其测量结果应该保持不变。51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验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52 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标准,有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53 动
9、机: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54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55 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56 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57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58 道德感: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人的认识、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59 理智感:是在认识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是所产生的情绪体验。60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0、61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62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63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64 人格特质: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测量单位。65 人格动力系统:是指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66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心理特征。67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后天再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68
11、特质:个体有别于其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最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69 投射测验:以人格理论为依据,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推出若干人格特征。70 心理健康:广义上,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侠义上,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71 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72 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
12、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来保护自己。73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74 认知方式: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75 共性特点: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76 个性特点: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77 沟通:广义的沟通时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的信息交流,与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78 言语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感情、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79 社会助长:指个体与
13、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80 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81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82 社会性发展: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83 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觉到自己被湮灭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
14、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活动中去。84 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各个成员之间有自己的角色地位,成员直接彼此在心理上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共同感。85 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86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得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87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抉择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88 从众:是个人的信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
15、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89 压力:其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其二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其三是一个过程。90 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使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91 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时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92 压力源;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其主要包括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93 文饰: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94 关键
16、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期。95 认知:指人队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感知觉、回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96 认知发展: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发展。97 道德认知:指人队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98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99 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
17、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100 升华: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101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102 推理:推理事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103 知觉的选择性: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104 近因效应:总体印象
18、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105 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106 日节制:人和动物身上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压力、排尿、荷尔蒙分泌等。107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108 挫折:是指人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是,所产生的不109 非言语沟通:主要是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它倾向于强调情感和形象状
19、态的交流,以及双方谈话的整合。110 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记忆。111 匮乏动机;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后便趋于消失。112 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关系。113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114 心理定势:指坚定使用原有的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115 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简答题1. 简述
20、学习心里学的作用和意义答:a 认识内在世界 b 调整和控制行为 c 直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 心理学应用领域:1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 工作与组织心理学 4 广告和消费心理学 5 法律与犯罪心理学。3. 简述社会认知过程。答:信息的搜集与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4. 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5. 问题解决应具备哪些特征,影响因素?目标指向性;(2)操作系列性;(3)认知性操作。问题的表征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6. 注意具有哪些特点和功能?指向性;集中性。1 选择能力,注意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心选择出重要的信息
21、给以反应,同时能够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2 维持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比较高的紧张状态。3 调节功能,注意帮助人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7. 注意和意识的联系与区别:1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2 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8. 意识具有哪些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9. 简述人格调控中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2 主要作用,对人格各成分进行调控
22、,使之完整统一和谐。10. 创造性思维主要有哪些特征?和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是指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想活动。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影响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11. 简述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23、12. 简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 感觉通道的差异 2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 个体的兴趣和情绪。13. 群体的基本特征:1 我们通常将成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体称作群体。2 基本特征:群体规范、群体的凝聚力、群体中的角色、群体领导。14. 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主要功能?群体是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2)功能: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使成员具有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15. 智力的个体差异:1 发展的水平的差异 2 发展的智力结构差异 3 发展过程的不同形态。16. 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哪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过渡期,第二阶段为轻睡期,第三四阶段为沉睡
24、期,第五阶段为快速动眼睡眠。17. 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 开发自己的各种潜力,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 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4 提高自己与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 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18.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答 1 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的是与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经验。情感更多的是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 从发展的早晚角度看。人出生时就有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3 从反应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
25、。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动机,调控适当 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起促进作用,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瓦解功能,健康,信号19. 身体语言的功能。答 1 象征,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常对身体语言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约定俗成的身体语言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2 说明,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常作为言语沟通的补充说明。3 调节,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在沟通过程中能够调节沟通过程,强化或者弱化沟通者传达的意义、节奏和情感。4 情感表露,在沟通中,沟通者的坐姿、站姿、走姿等也传达着很多的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20. 什么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本能需要,合群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首先
26、,人的交往时一种本能,是在个体进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其次,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适当的人际交往时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最后,每一个个体对自身的了解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程,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21. 简述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22. 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需要:(1)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2)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利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3)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
27、情感关系的需要。2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归属、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 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大,这些需要时天生的。3 一般而言,在底层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才会出现高层需要,但有时人也会在低层需要 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找高层需要。24. 什么是人际沟通?基本功能?(1)是沟通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而展开的,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大众传播中。 (2)促使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25.
28、说明是人格?人格有哪些特征?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26.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对人格起什么作用?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适当性,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 (4)早期童年经验。不能对人格单独起决定作用,与其它因素共同决
29、定人格。5 自然物理因素27. 焦虑包括哪几种类型?应对策略(1)广泛性焦虑障碍。这种焦虑体验在人的持续性害怕,但无法指出害怕什么。 (2)恐慌障碍。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 (3)恐惧症。它分为广场恐惧症、社会恐惧症、特殊恐惧症等(4)强迫症(5)创伤后应激症。认清焦虑状况,掌握克服焦虑的原则,学会放松自己,运用想像减轻焦虑,进行理性思考,接受专业治疗。28. 中年危机的表现;1 中年人最不接受的可能最先是自己仪容方面的变化,身体不如以前健壮 2 进入中年以后,家庭生活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小孩长大,生活单调,孤单感增强。3中年时期也是个人成熟与事业收获
30、的阶段,但个体工作满意度会降低。29. 什么是挫折?挫折后的反应?如何应对挫折?1)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的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2)反应:攻击行为;冷漠;幻想;心理防御机制。3)勇敢正确的面对挫折,正确认识挫折;改变不合理观念;加强修养,勇于实践;优化自身人格品质。30. 简叙人格差异的表现?认知方式差异;气质差异;性格差异。31. 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如何?依据为,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 (2)特征:普遍性;稳定性;可变性;限制性。32. 智力
31、发展有何特征?(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2)稳定性和可变性。33. 智力测验的性质:1 对象是心理特质 2 测量的间接性 3 测量的有误差 4 测量工具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34. 思维的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35. 什么是斯滕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 (2)操作成分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3)知识获得成分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和存储。
32、36. 如何理解智力的个别差异?1)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不同(2)每个人智力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3)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37. 简叙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1)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关联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的得到满足。 (2)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38. 非语言沟通的类型和功能.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表情:表达感情、态度、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感情、态度;(2)眼行为: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感情;(3)
33、身体语言和身体动作:象征、说明、调节、情感流露(4)服饰:可以为沟通者传达性信息;(5)讲话风格:告诉有关群体成员的信息(6)人际空间: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39. 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有何意义?(1)各种动机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40. 面对压力如何应对?正确认识压力的作用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对可能出现的过度压力有心理准备并主动学习处理压力的方法。41.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什么影响?因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前提。先天的遗传素质为个体提高心理发展可能性,在后
34、天结合下才能得以正常发展。它们在相辅相成中发挥作用。42. 意识活动的主要内容?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43. 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收集信息;转换;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到大脑皮层,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加工为感觉。44.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有哪些?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念得记忆消失45. 按照作用的性质不同,心理促动药物可以分为哪几类?镇静剂;兴奋剂;迷幻剂。46. 什么是韦伯定律?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间的关系的规律,由 19 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
35、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47. 人的知觉内容和特性?内容:对人的知觉;对社会事件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48. 记忆基本过程?编码;保持;提取。49. 在思维的过程中,思维操作主要有哪几种?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50. 创造思维主要有哪些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再定义性;洞察性;独创性。51. 智力和能力的关系如何?联系:任何能力都包含有智力因素,一定的智力是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智力的提高。区别:概念不同;影响因素不
36、同;生理基础不同。52. 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主要任务(1)求职与升学或继续学习(2)婚恋与生育。53. 问卷法进行心理调查的优缺点:优点能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资料,省人力省物力。缺点,不能保证回收率及被调查者的认真合作。54. 长时记忆需提取线索,线索的有效性主要依赖哪些条件?(1)与编码信息相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与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55. 什么是人格测验?试举三例。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探察和鉴别受测者心理及行为的方法;主要人格测验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高夫的青年性格问卷。56. 人格测量的方法:1 测验法,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
37、为和内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主要形式有问卷调查法。2 投射法,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者可以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测验者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的个性特征。57. 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1)收集信息。 (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 (3)将感觉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4)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58. 长时记
38、忆是如何存储与建构的?首先是归类,它表现为对于相关或相似的项目,无论在有序或无序条件下呈现,都要按照一定的类别组织起来记忆的。其次,当各种信息在概念上有一定层次的逻辑关系时,在记忆中就会按照它们的共同特性构成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这种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可以有力地提高记忆效果。这样,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即图式。59. 什么是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被试者通过对所给刺激材料的分眨眼析与综合,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首先提出一个目标相一致的假设,然后再根据主试者的反馈和对新材料的分析,检验和修
39、正所提出的假设,最终形成概念。60. 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特征。主要观点:(1)华生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2)华生认为,强化很重要,只要找到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强化,使刺激和反应间建立牢固的联系,就可以预测、控制改变人的行为。 (3)斯金纳指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特征:(1)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这标志行为主义的诞生。(2)华生只强调行为,否认心理、意识,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3)
40、行为主义不仅在客观研究方面得到肯定,在当前行为改造、心理治疗中,行为主义的方法任占重要地位。61. 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有什么规律?具体规律是: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即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的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到了相当时间,记忆保持的分量较少了,几乎不再遗忘。62. 什么是频率匹配学说?对于 1000 赫兹以上的中度音高的声音,不只是由单独一个神经细胞,而是由一组神经细胞组合起来构成与之相匹配的频率,也就是说,神经细胞分成数组,各自以轮班的方式发射神经冲动,不同的组分别对声波压力产生神经冲动,各组同步发放,产生对高频声波的识别功能,称频率匹配学说,也称排发说。63. 简述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
41、特征?观点:(1)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2)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特征:(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2)他们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的功能,故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64. 成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成年期是指从 20 岁左右到 65 岁左右这一段时漫长的时期。特点是(1)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定,情绪也趋于稳定,人际交往趋向于成熟。 (2)随着个体经济地位的独立,个体的诸多心理感受和生活状态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42、恋爱,婚姻以及养育子女已经成为成年人的重要任务。65. 什么是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它们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社会助长时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因为在他人在场时增加了个体活动驱动或动机,这种驱动或动机的增加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性质而定。(2)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在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66. 简述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系统,并非由单一特征所构成,是由多种特征的组合,成分有(1)知-情-意系统。 (2)心
43、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5)自我调控系统。上述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人格构成一个整体。同时五种人格系统成分的独特结合,也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67. 能力可以划分为那些类型?按照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2)按照功能可划分为人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3)按照在生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68. 情绪的基本形式有哪些?人类具有四种基本的情绪(1)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2)愤怒,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体验(3)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
44、的体验(4)悲哀,是在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69. 动机分为哪几种?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在我们生活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2)根据性质不同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动,是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它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性动机推动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参与社会团体,并在其中获得认可、地位与成功感。社会性动机是认得某些高级需要所产生的,所以,如果社会性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可能导致适应不良,出现某种心理障碍。70. 毕生发展的主
45、要观点是什么?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其行为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全部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应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现曾强和减弱的情况。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因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 (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 (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71. 引发压力的原因有哪些?压力会带来什么样的身心反应?人际交往造成的压力是最主要的来源。心理学家提出四种类型的压力源:
46、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 (2)压力下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分面。压力下的心理反应。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有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 (3)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可分为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72. 青少年时期个体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充分表现了个性发展的特点,1 自我意识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了解自己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进入主观化的自我阶段。2 情绪表新的矛盾特点,由于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其情绪的表现形式也不再单一,但有不同于成年人那样稳定。因而表现出两面性,
47、即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3 人际交往发展的新特点,对友谊非常重视。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使其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观念上的对立,代沟,同时也对异性产生兴趣。73. 成就动机的特征有哪些? 成就动机是一种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动机,也是决定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成就动机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来讲成就水平较高者有以下特征 a 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b 具有坚定的信念 c 正确的归因方式。74. 群体极化和群体决策造成什么影响?a 通过群体讨论,使群体的态度或意见出现了极端化,使群体的态度或意见倾向朝向两级方向运动,是原来不同意见之间距离更大。 B
48、一旦群体思维产生了,凝聚力高的群体的成员就会过高估计群体的权利和道德权威是对立意见定型化,使错误意见合理化,并产生虚假的意见来压制不同的意见导致群体出现错误的决策。75. 儿童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什么?a 自上而下。儿童首先发展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和下肢的动作。B 由内而外,儿童发展先头部和躯干的动作,然后发展双臂和双腿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较细的动作 c 由简单的无意识的到复杂的、意识控制的动作。儿童开始发展的动作是简单的大动作,意识参与的成分比较少,以后在此基础上才发展起由意识控制的精细的复杂的动作。76. 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a 合作,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
49、机这种合作式的交往多是以某一件或活动为基础的,人们通过完成某一活动、处理某一事件而在一起,活动完成后,一些 合作恳会停止。但如果通过合作之后建立了情感联系,就可以进一步建立亲密的交往 b 情意,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因一些情感因素而喜欢与他人在一起 c 归属,人们总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认可。这种归属于某一团体的交往需求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77. 心理学主要有哪些分支?1)心理学的理论领域的分支有: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儿童发展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1)依恋行为。交往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2)性别社会化。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受到社会文化对自己性别行为的区别对待。(3)道德判断的发展。它的发展对道德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78. 举例说明说明是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表现方式?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用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具体表现为 10 种方式: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补偿、升华。79. 去个体化现象的发生过程和原因。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自制力变低导致人们加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