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 育 部 科 学 技 术 委 员 会专家建议第 5 期(总第 25 期)科技委秘书处编 2006 年 5 月 26 日合理规划高校布局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系列研究之十七赵宏斌 梁妮 苗招弟 刘念才 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摘要】高校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高校的区域分布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本着这种思想,本文从人口和 GDP 的角度研究了我国高校区域分布的2均衡性。结论认为:我国高校在省级区域分布比较均衡;但在省会城市、地级市的分布不均衡,省会密度过大,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会,高校
2、过度集中,而在地级城市的分布密度较低,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40%的省 级区域没有研究型大学,而部分省、直辖市的密度过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高校区域分布的针对性建议。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及在校生数明显增加。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数量达到 1731 所,培养研究生的高校 454 所;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由 1998 年的 340.87 万人上升到 2004 年的 1333.50 万人;在校研究生由 2002 年的 50.10 万上升到 2004 年 81.99 万 1。但高等教育与人口、经济发展不均衡,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
3、目标不相适应。因此,进行高校分布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应成 为高等教育的宏观发展战略。本文选择了省级区域、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高校和研究型大学为对象,分别从人口、GDP 的视角,研究我国高校区域分布与区域社会经济间的相关和差异性,并与美国高校区域分布状况进行对比,提出改善我国高校区域分布的建议。一、我国高校(或学生数)区域布局分析:与人口、GDP 的关系1、高校在校生数与人口、GDP 的相关分析:以省级区域为单位数据统计与相关分析。本部分选取了除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 31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作为经济区域和研究对象,分别研究区域的3人口、GDP 总数与高校数、在校学生数的一致性或相关性,
4、并通过相关系数来描述。相关是对变量间不精确、不稳定的变化关系的描述,并通过显著性水平来检验的分析方法。根据 2004 年各省统计年鉴中的高校数、学生数总数、本 专科生数、研究生数、人口、GDP 作表 1 中对应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 1:省级区域的人口、GDP 与高校数、各类学生数的相关系数指标 高校数 本专科生数 研究生数 学生总数人口 0.814* 0.792* 0.116(0.533) 0.827*GDP 0.826* 0.833* 0.357* 0.845*注:1*p0.01 ,*p0.05,括号内为显著性水平,均为 2tailed。2数据来源于 2005 年各省统计 年鉴。从
5、人口的角度看,省级区域的人口与高校数、本专科生数、高校学生总数的相关系数都在 0.8(p0.01)以上,正相关性较好。表明人口越多的区域高校数和高校学生数越多,高校数和高校学生数在各省级区域的分布比较均衡。研究生数与区域人口的相关性小且不显著。从 GDP 的角度看,省级区域的 GDP 与高校数、本专科生数、学生总数的相关系数在 0.8(p0.01)以上,与研究生数的相关系数为0.357(显著性水平 0.05)。表明 GDP 越大的区域,高校数和高校学生数也越多,高校数、在校学生数在各省级区域的分布比较均衡。省级区域高校分布的差异性比较。以区域人口均、GDP 均高校学生数作为衡量高校布局的差异性
6、指标,根据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口、GDP 和高校学生数的统计数据,计 算出每万人中的学生数、每亿元 GDP 对应 的学生数,并把计算结果绘制成 图 1 所示的人口均学生4数GDP 均学生数的对应图。图中圆点代表省 级区域, 圆点上方的数字即为省区的编号,图中的两条细虚线分别表示人口均学生数的平均值(120 人/万人)和 GDP 均学生数的平均值(97 人/ 亿元)。与 1与 与 与 与 与 与 与 与 与 GDP与 与 与 与 与 与 与GDP与 与 与 与 与 与 /与 与 与2402001601208040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4603682761849203029 2827
7、2625 24232019 181715 1413111098 764321从图 1 可以看出,多数省级区域的人口均和 GDP 均学生数都在平均值附近的范围内,呈较好的均衡性。但部分区域远离平均值,表现为不均衡状态(见表 2),不利于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表 2:省级区域人口均、GDP 均学生数不均衡分布情况省级区域 人口均学生数 GDP 均学生数 不均衡性区域平均值 120(人/万人) 97(人/亿元)北京(1) 427.96 149.17 人口均学生数过大,GDP 均学生数偏大陕西(27) 170.96 219.66 人口均学生数偏大,GDP 均学生数过大上海(9) 278.49
8、65.12 人口均学生数过大,GDP 均学生数偏小云南(25) 51.3 76.53西藏(26) 54.19 70.19青海(29) 55.85 64.63人口均学生数偏小,GDP 均学生数偏小天津(2) 302.93 105.8 人口均学生数过大贵州(24) 47.21 115.78 人口均学生数偏小江西(14) 116.09 142.26湖北(17) 159.31 151.9 GDP 均学生数偏大广东(19) 91.99 47.63浙江(11) 126.02 52.91 GDP 均学生数过小注:数据来源同表 1,括号内数字 为区域编号,与 图 1 中的数字相 对应。5从表 2 来说:北京(
9、1)、陕西(27)高校多、学生数量大,人口均学生数和 GDP 均学生数都较高;尤其是陕西,经济相对落后、GDP 总量小, GDP 均学生数过大,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区域经济对人才的吸纳能力。青海(29)、云南(25)、西藏(26)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校学生数少,占区域人口和 GDP 的比例偏小,导致区域人口的受教育机会少、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力不足。天津(2)由于高校和在校学生数多,人口均学生数偏大;贵州(24)则相反,高校和在校学生数少,所以人口均学生数偏小。江西(14)、湖北(17)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GDP 均学生数偏大。广东 (19)、浙江(11)等沿海区域, 经济发 展在全国处于
10、领先地位,但高教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均学生数近似平均值,GDP 均学生数远低于全国平均值,与 GDP 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上海(9)人口均学生数过大,GDP 均学生数偏小,似乎是一对矛盾。但上海的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与美国的人口均学生数(590 人/万人) 相比还很低,所以可以根据 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在校生人数,提高 GDP 均在校生数,适应经济发 展对人才的需求。2、高校在校生数与人口、GDP 的相关分析: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区域单位数据统计与相关分析。对我国现有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地区进行统计,有高校的 310 个,包括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 27 个,直辖市 46个,计划单列市 5
11、 个,地级区域 274 个。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择了四类城市为样本,包括 31 个省和自治区首府、直辖市、5 个计划单列市和207 个地级市,共 243 个城市和地区,占有高校的城市总数的 78。由于研究生数在地级城市很小且难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因此选择了本专科生数和高校数作为衡量高校分布均衡性的主要指标。根据各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对人口、GDP 和本专科生数、高校数作对应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 3。相关系数均在 0.6 左右(p0.01),相关性较好。因此,从人口、GDP 的角度来看,本 专科学生数、高校数在不同城市的分布一般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大。表 3: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GDP 与本专科生数、高
12、校数相关分析结果指标 本专科生数 高校数人口 0.50* 0.52*GDP 0.68* 0.73*注: *p0.01(2-tailed),数据来源同表 1。不同类城市高校分布的差异性比较。按照上述四类城市的人口、GDP、本专科生数、高校数进行百分比统计 ,如表 4。直辖市所拥有的高校和本专科生的比例与 GDP 的比例相近,是人口比例的 2 倍。省会是高校和本专科学生的主要分布城市,以占全国 11的人口、24的GDP 支撑全国 43的高校和 48的本专科学生,本 专科生比例、高校比例都是人口比例的 4 倍多,约是 GDP 比例的 2 倍,高校和本 专科生密度最大。而地级市本专科生数、高校数相对于
13、人口或 GDP 的比例偏低,本专科生比例比人口比例的一半还要少,与如此大规模人口的高等教育需求不相称,也不能满足地级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计划单列市数量7不多,各项指标所占的比例较小;高校和本专科生比例是人口比例的 2倍多;而 GDP 比例远大于高校和本专科生的比例,教育 规模滞后于经济发展,但教育投资的实力较强,教育投资的潜力较大。表 4:四类城市的人口、GDP、本专科生、高校数百分比根据各类城市的指标特征进行聚类。由于样本中 243 个城市,在行政区划中分属四类,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以及高校和在校学生的分布各有特点,所以聚类时按各城市的人口均学生数和 GDP 均学生数指标也分成 4 类,每
14、类的中心值(即每类的平均值,单位同图 1)和城市个数见表 5、6。表 5:地级及以上城市按照人口均学生数聚类结果类别 中心值(人/万人)696 446 210 46城市数(个) 7 14 30 192城市属性 省会 7省会 12,单列市1,地市 1省会 8,直辖市3,单列市 4,地市 15直辖 市 1,地市191表 6:地级及以上城市按照 GDP 均学生数聚类结果类别 中心值 374 206 95 33城市数(个) 7 23 60 153指标 直辖市 计划单列市 省会城市 地级市人口(% ) 5.68 1.66 11.01 81.65GDP(%) 12.70 7.76 23.67 55.88本
15、 专科生(% ) 11.13 4.33 48.35 36.20高校数() 11.95 3.43 43.17 41.458城市属性 省会 7省会 14,地级市9省会 6,直辖市3,单列市 3,地市 48直辖市 1,单列市 2,地市 150两种指标聚类结果的共性:原来按行政区划的四类城市混合后,通过聚类形成新的 4 类,其中心值差异较大,聚类结果是显著的,表明本专科生在不同城市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表 5 的人口均学生数聚类结果来看,第与第类的中心值差异在 15 倍以上,第类的 7 个城市都是中西部省会城市,人口相对较少,高校比较集中,本专科生数相对于城市人口比例偏大。第类的 14个城市人口均
16、学生数比例较大;与第类相似,大多也属于中西部省会城市。第 类中,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虽 然高校绝对数量多,由于人口数量大,人口均数量偏低;大连、深圳、宁波、厦门四个计划单列市的本专科生数量相对较少,人口均学生数偏低。第类绝大多数是地级市,人口均学生数量很低,与地方人口数量不匹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表 6 的 GDP 均学生数聚类结果来看,第 与第类的中心值差异在 10 倍以上,GDP 均学生数最大的 7 个城市都是中西部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高校相对集中的省会城市。第类 23 个城市也多属中西部地区高校相对集中、经济发展较慢的省会或地级市。第和第类城市 GDP 均学
17、生数少,主要包括三种情形:第一,直 辖市、计划单列市和部分沿海城市经济发达,GDP 总量大,GDP 均学生数偏低(北京、上海、杭州、大连 等);第二,许多地级市高校少、本专科生少,经济相对落后,GDP 均学生数偏小(如宜昌、平顶山、延安等),没有形成高校与经济发9展的良性循环;第三,部分经济发达的城市,本专科生少,GDP 均学生数很低(如泰州、温州、佛山等),高校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够。3、研究型大学区域布局与人口、GDP 关系:以省级区域为单位数据描述与差异分析。采用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对中国大学分类研究的结论作为统计中国研究型大学的依据。根据其分类结果我国有研究型大学 55 所,分布在全国 1
18、8 个省级区域。另外 13 个省级区域大多是西部地区,拥有 34%的人口和 24%的 GDP,没有一所研究型大学,大学总体分布不均衡。在拥有研究型大学的省级区域中,研究型大学在校生比例与区域人口、GDP 比例的不均衡性如表 7 所示。表 7:研究型大学在校生在省级区域分布不均衡列表指标不均衡状态 不均衡区域GDP偏低,在校生数偏高 北京、陕西等GDP偏高,在校生数偏低 广东、山东、浙江等人口偏低,在校生数偏高 北京、上海等人口偏高,在校生数偏低 山东、四川、广东、安徽等注:研究型大学分类见: 与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在校本专科生数、研究生数和学生总数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见表 8)。表 8:研究型大
19、学的高校数、学生数与省级区域人口、GDP 的相关系数指标 高校数 在校生总数 研究生 本专科生人口 0.262(0.293) 0.150(0.552) 0.246(0.326) 0.101(0.690)GDP 0.052(0.836) 0.075(0.769) 0.027(0.916) 0.097(0.703)注:括号内均为显著性水平,数据来源同表 1。人口与研究型大学的数量、本专科生数、研究生数、在校生总数的10相关系数均为负值,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它们的区域分布与区域人口没有正相关性。GDP 与研究型大学的数量、本专科生数、研究生数、在校生总数均呈正相关,但显著性水平不高,表明它们的
20、区域分布与区域 GDP 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从人口、GDP 的角度看,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很不均衡。综上分析:从人口和 GDP 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及在校学生数在省级区域分布总体上比较均衡,但部分区域的均衡性较低;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分布不均衡,省会城市密度过大,地级市比例偏低;研究型大学在各省级区域分布很不均衡,部分省和直辖市比例偏高,部分省级区域过低。二、美国高校(或学生数)的区域布局:与人口、GDP 的关系1、高校在校生数与人口、GDP 的相关性分析:以州为区域单位数据统计与相关分析。美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达突出地表现在拥有庞大的规模、较快的速度和一流的质量上。2003 年美国高等院校数量达到 4236 所,在校学生总数为 1660 万人,其中本专科生 1430 万人,研究生 200 多万人 2。本部分选取了 50 个州和 1 个特区作为州级区域层次上的研究对象,并收集了各区域的高校数、学生数(本专科生、研究生)、区域人口数、GDP(总量、人均),分别从区域人口、GDP 总量与高校数、本专科生数、学生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 9。表 9:高校数、各类学生数与州级区域人口、GDP 的相关系数指标 高校数 本专科生数 研究生数 学生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