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模式.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953163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治理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公司治理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公司治理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公司治理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公司治理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世界各国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分为:英美的市场监控模式、德日的股东监控模式、东南亚国家的家族控制模式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内部人控制”模式。实际上,东南亚国家的家族控制模式与德日的股东监控模式有相似之处,两者的共同特点均表现为大股东的直接监控,只不过在德国 和日本,大股东主要表现为银行或大财团,而在东亚国家,大股东主要为控股家族。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出现是因为在国家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阶段,由于市场机制发育滞后、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引起的。因此,公司治理模式实质上可以分为两种:英美的市场监控型和德日式的股东监控型。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德国和

2、日本的公司后来居上,在全球市场上对英美的公司造成巨大威胁,引起了公司治理专家对英美的外部监控模式进行反思。一些专家认为,德国和日本公司竞争力的提高得益于其有效的内部监控模式,因此,在这一时期,以内部监控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倍受推崇。然而,90 年代以后,随着以内部监控为主的公司所发生的一系列损害股东利益的关联交易、内幕交易不断曝光,人们又认识到了德日内部控制模式的不足。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强化了这种认识,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受到推崇。然而,近年来,英美的市场监控模式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如:安然公司倒闭、安达信公司解体和世界通信公司造假等事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本

3、市场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都在逐步暴露出各自的不足:以美国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在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外部监督为主的模式。美国公司受到企业外部主体如政府、中介机构等和市场的监督约束,但因股权过于分散,股权结构不稳定,一般股东不可能联合起来对公司实施有效的影响,使股东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监控力度大为减弱,形成了“弱股东,强管理层” 的现象。以德、日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是一种典型的内部监控模式。虽然它们也有发达的股票市场,但对于公司筹资以及监控而言,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的资本负债率较高,股权相对集中。特别是法人之间相互稳定持股,以及银行对公司的持

4、股和干预,使公司内部的各相关利益主体监控公司成为可能。但是这种公司治理模式存在市场治理机制薄弱的缺陷。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家族治理模式,是建立在以家族为主要控股股东基础上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内的权力分配和制衡。其特征是:一方面,董事会成员、经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企业决策方式的“家长化” 。而出现在前苏联和东欧等转轨经济国家的内部人控制模式本身是一种不健全、不完善的模式,这种模式既缺乏股东的内部控制,又缺乏公司外部治理市场及有关法规的监控,从而导致公司的经理层和职工成为企业实际控制人,导致经理层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企

5、业的实际所有者。可见,各类治理模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采用外部监控模式的企业开始怀疑完全依赖市场监控的有效性,从而把目光转向公司内部,要求独立董事发挥更有效的内部监督作用;采用内部监控模式的企业开始重视市场因素对公司治理的有效作用;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采用家族模式的企业也开始借鉴良好公司治理的成功经验,着手进行公司治理的系列改革,包括加强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制定公司治理规范、强调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监管、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等等,而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内部人控制模式存在更多的弊端,更需改进。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单纯以某种监控方式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都不是最佳的,

6、只有综合各种模式的优点建立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最有效地保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近年来,英美等国开始对其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制定公司治理的各种原则、指引、章程、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要求公司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在董事会内引入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等,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增强公司的内部监控力度,以弥补外部监控不足的缺陷。而德日企业也效仿英美的公司治理模式。目前,东南亚采用家族控制模式的企业正在学习英美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其家族特色逐步弱化;而前苏联和东欧等转轨经济国家的内部人控制模式,也在随着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由此看来,虽然世界各国都根据自己的文化

7、背景,建立了具有本国(地区)特征的公司治理模式,但是各种公司治理模式正在相互渗透、交融和趋同。为什么世界各国公司治理模式正在趋同呢?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交流的程度越来越深入,交流的频率越来高,全球化已经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逐步形成了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等等。这使得我们的地球“变小了” ,成为了“地球村落”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们已经成为“地球村”中的一个村民。既然都生活在“地球村”这一个村落里,那么各个国家就应该遵循一些相同的东西,而不能老是强调自己的特点,搞些例外,这样既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实

8、际上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这种现象反映在公司治理模式上就是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化。世界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对改善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启示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和趋同,各种公司治理模式也在趋同,因此中国公司的治理模式就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过分强调中国特色,而应该顺应时代和世界的潮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公司治理模式。目前,国企改革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即制度创新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而要规范,就不应强调所谓的“中国特色”,如果在公司治理模式问题上过于强调中国特色,所建立的公司治理机制就不会完善,所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也会是假

9、的,名似而实不是。这样,中国公司日深的种种沉疴就难以根除,当然更不能保证公司健康稳步地发展。1997 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而造成的,而不完善的原因就在于其治理机制过分有特色。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亚洲公司治理的薄弱环节,亚洲金融危机也表明,如果不具备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一个国家的经济将可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暴露出严重缺陷,甚至丧失已经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对于中国来说,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吸引外资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改革的成败。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正在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并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要想不重蹈东南亚国家的

10、覆辙,就必须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有公司中的大部分是由原国有企业或其他政府部门控制的实体重组改制而成。在改制过程中,有些公司的运作比较规范,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尚未真正实现向公司制的转变。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不少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公司治理的“特色”。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股权结构不合理,“超级股东” 控制一切,并导致了种种问题。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改善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首要问题。为了实现股权结构的合理与优化,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国有股减持,并在减持的过程中引入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形成几个大股东

11、持股比例相当的格局。改善和优化股权结构,可以通过出让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或者资产重组等方式,降低国有股权的集中程度;另一方面可借鉴日本法人相互持股的经验,尝试发展法人持股和机构持股,特别是法人交叉持股模式,构造稳定的大股东。国有股独大问题的解决只是为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奠定了基础,还需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形成一个规范、标准的公司治理准则。这个准则应该分显示出我国公司治理制度的规范性、标准性,要充分体现出平等对待所有股东,保护股东合法权益的原则;强化董事的诚信与勤勉义务;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强化信息披露,增加公司透明

12、度。21 世纪世界各国将争相效仿中国的经济模式(美国已经落后中国 30 年) 。说这话的时候,也许你会笑我狂妄,但是听我一一道来。美国在历史上是成功的,这点不用置疑。但是美国一直没有逃脱经济的魔障,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有金融危机,次贷等危机只是金融危机的诱发,但是归根到底和美国的经济模式有关。美国经济在上世纪 20 年代和中国 90 年代一样的持续繁荣。1920 年开始,美国制造业飞速发展了 10 年,制造业保持了超过 6的增长速度。石油和钢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新兴技术引发的汽车、电气和飞机工业对民用经济的推动效果明显。 除了技术创新,管理方法的提高,政府与大企业的密切关系,信用消费形成等因素都

13、促进了整个 1920 年代的经济腾飞,同时也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加非理性。美国在 1929 年的时候,之所以损失惨重,是因为之前一直奉行古典的经济学观念,一直是鼓励市场自由竞争,政府不干预经济。但是在股灾损害到实体经济后,古典的经济学观念的政府的管理方式开始面临调整。这个时候,罗斯富和凯恩斯这两个政治和经济的代表人物顺应历史而名留史册罗斯福在过面面临破产的边缘,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历史上称为“百日新政”。新政最实质的是抛弃了以往国家不干预经济自由的政策,开始用政府。这个看的见的手对经济进行强力的干预,最主要是做了以下事情:,稳定金融,振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 ,大胆借鉴社会主义

14、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新政最终导致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从中美两个国家股灾和经济运行的相同性可以看出,政府是必须要干预经济的。所以,中国在面临经济危险的时候,政府是必须要有强力措施来振兴市场的。否则将会重复 1929 年美国的历史,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最终导致经济崩溃。回头看下罗斯福,肯尼迪,以及即将上台的奥巴马,在不同时期在美国面临经济危机时,解决的办法都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而不是采取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式。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都是美国 30 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设立的国家机构,由于信奉自由经济体制,后来两家公司被私有化,但是恰恰引发次贷危

15、机的恰恰是这两家公司。所以完全市场竞争的方式其实已经过时了。2008 年。世界个国应对危机的方式说白了就是把重点企业国有化,欧洲和美国采取国家入股的方式拯救大企业,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国家干预是危机时各国的唯一选择。-中国改革开放前是计划经济,后来采取计划中有市场的模式。中国没有象俄罗斯那样激进的搞私有化,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老毛子在普京上台后打击寡头,重新将重点企业国有化,其实是在效仿中国的。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由于中国政府一直加强重点领域的经济控制,几乎国家的战略企业都国有,在危机来临时,政府可以高效强硬的来引导经济走出危机。这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为什么说已经比美国领先 30 年,说白了就是:计划中有市场,市场中有计划的模式在 80 年代中国就在搞,而美国要想在以后和中国竞争,也必须要采取这种办法,并且目前已经在采用。但是已经比中国晚了 30 年。按照美国以往的习惯,在危机来临时将重点企业国有,在危机结束后再私有。但是出现中国这样一个强硬的竞争对手,也许以后美国不敢再将重点企业私有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