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型 H1N1流感预防控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简介n 流行性感冒 (流感 ) 是由甲、乙、丙 3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病率低死亡率( 80%死于并发病)。流感是实行全球性监测的传染病(流感监测网络) ,在我国属丙类传染病n 甲、乙、丙不仅反映了病毒被发现年代的前后(甲 1933,乙 1940),更主要反映了对人危害程度的顺序(甲型常以流行出现,乙造成局部暴发,丙极少造成人类发病)。n 甲、乙型流感病毒形态、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均相似。n 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由不连续的节段组成( 8个基因组片段),能编码 10种不同的蛋白,包括 2种表面糖蛋白,血凝素( HA, 16种亚型)和神经氨酸酶(
2、NA, 9种亚型),都能产生保护性抗体,但 HA产生的保护更重要。n 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n 甲型流感病毒是人群中主要的流行因素。人流感病毒被发现以来 4次世界大流行, 1918( H1N1), 1957( H2N2), 1968( H3N2), 1977( H1N1)。其中后三次均首发于我国 ( 包括 1997年发生香港的 H5N1)n 1983年以来乙型流感病毒根据抗原性和基因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两大谱系,Yamagata和 Victoria(源于中国) ,我国人群中分离出来的 B型流感的活动呈现 3次高峰,分别是 1994、 1997和 2000年n 1988年以来 ,多数流感病毒的新变种首发
3、于我国 ,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公布的流感疫苗病毒株近半数来自我国 .基因重配引起大流行n 1957 年出现的 H2N2亚型毒株, 3个基因节段 (HA、 NA、 PBI)来自禽的流感病毒,其余 5个基因节段来自人的 HINI亚型毒株,表明该亚型毒株由禽流感病毒与当地人群中流行的 HINI亚型毒株通过基因重配产生。n 1968年出现的 H3N2型流感病毒是由 H2N2型与一株鸭流感病毒重配产生。n 1998年以来从人群中分离到的 13株 HIN2新亚型毒株是由当时在人群中流行的 H3N2和 HINI两种亚型病毒基因重配而产生的。n 新甲型 H1N1: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WH
4、O公布的 “流感大流行级数 ”的定义第一级:病毒在动物间传染,但没有传出人类感染病例。 第二级:已知一种动物流感病毒在人类造成感染,因此被视为潜在大流行威胁。 第三级:有动物流感病毒或动物与人类流感重组病毒造成零星或小规模的人类传染,但这种人与人之间传染还不足以造成社区感染。 第四级:动物流感病毒或动物与人类流感重组病毒造成的人与人间传染,足以造成社区传染。大流行风险骤升。本级重点在于控制病毒蔓延。 第五级:人与人之间传染在同一地区蔓延到至少两国。强烈显示即将发生大流行。 第六级:大流行级。人与人之间病毒传染,在同一地理区至少在两国传播,并扩散到同一区的另一个国家。WHO宣布甲型 H1N1全球
5、大流行n WHO2009年 6月 11日下午召开紧急专家会议,决定将甲型 H1N1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的第六级,意味着宣布 “甲流 ”进入全球大流行阶段。n 这是世卫组织四十余年来第一次宣告流感出现全球大暴发。n 在宣布流感进入全球大流行之前,世卫组织肯定了所有国家现行的对抗甲型 H1N1流感的措施。n 警戒级别从五级提升至六级,意味着所有国家必须加强和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以应对该病毒,同时也表示对抗甲型 H1N1流感的疫苗将进入大批量生产。n 将警戒级别升至第六级,只是由于地理原因,而并不表示病毒本身的严重性。 WHO认为,迄今为止,该病毒表象一直 “温和 ”。 流感大流行的干预措施n
6、药物性干预措施 :疫苗和抗病毒药物n 非药物性干预措施 :隔离、检疫、社会隔离、旅行措施、医院内感染控制、个人卫生、公共卫生信息沟通和消毒等n 监测 :传染病疫情报告 ,流感样病例监测 (哨点监测 ),药物销量监测流感防控相关技术文件n 甲型 H1N1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n 甲型 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中相关人员预防性用药指南( 2009年试行版)n 甲型 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 2009年修订版) n 甲型 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2009年修订版) n 社区甲型 H1N1流感暴发流行控制工作方案n 学校甲型 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n 甲型 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 (试行 )n 甲型 H1N1流感预防干预措施应用技术指南 (试行 ) n 甲型 H1N1流感监测方案 (第一版 )n 全国流感监测方案n 2009-2010年度季节性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导意见n 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 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n 乡镇甲型 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n 甲型 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观察管理方案(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