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 阐述 】 1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 的 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 : 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 、 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 、 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 须 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 , 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 , 等等。 2 百家 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 时 期 (前 770 前 221 年 )知识分子中不同学
2、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 艺文志将 战国 时期 的 主 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 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 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 “ 九流 ”。“ 十家九流 ” 就是 由此而 来的。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 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 、对社会 、 对万 事万物 做 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 、 广收门徒 、 高谈阔论 、
3、 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 罢黜 百家 、 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 由 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在此基础上, 他 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 作 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 朝 的“焚书坑儒”不同, 它 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 由 政府主导的 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 4 宋明
4、理学 “理学”一词始于南宋,现在专指宋以来形成的社会学术体系 ,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理学专指程(二程)朱(朱熹)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理学是指宋代以来以“理”、“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儒学在魏晋时期玄学化,在唐代又遭受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大量少数民族的汉化,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华 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被颠覆,因此 , 提出了重振儒学 、 修身治国的要求。正是在这 种 情况下,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 中 的某些教化的学说,以“理”为
5、核心重新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构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继续发扬了这种社会道德体系,强调“心”的完善,将理学发展至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后代的统治者将理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理学作为当时有思想 、 有见识的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有其积极的意义 。理学有 利 于塑造注重主观意志、注重自我的社会责任 , 发愤 图 强的民族精神。 5 三纲五常 古代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最早出现在何晏对论语 做 的集解中,后经董仲历史必修第三册 课程 配套资料 2 舒的发展,到宋代 经 朱熹改造后成为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三纲指
6、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基于三纲基础上的具体要求,即仁、义、礼、智、信。在三字经中就有“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的内容,虽然其中不乏有男尊女卑、君贵民贱的 消极 等级观念,但“三纲”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上确实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也 曾 起到规范君、父、夫的行为的积极作用 , “五常”对社 会的道德体系 也 曾 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至今依然有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古代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系并不能一概排斥,压抑和限制女性的“三从四德”与“三纲五常”并不相同,需要仔细甄别。 明末清初的反传统思想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以反对传统的儒家
7、思想中的专制皇权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明末清初的反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但更多的是反清复明的传统民族主义的产物,是对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一种思想反抗。其思想内容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民族歧视政策,而是 有了反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启蒙色彩。这些思想还是停留在上层知识分子之中,并没有在民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在清王朝的文化高压政策下,这种反传统的思想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并没有形成持久的思想传承,因此 ,并没有对社会政治产生直接影响。此时期的思想并不是要颠覆儒家思想,而是在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某些精神内核后对儒家思想的改革和发展,是儒家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完善的阶段,但是受社会
8、条件的制约,这种完善并没有完成改革儒家思想的历史使命。 【史料解读】 史料 1: 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解读: 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 , 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这两句话反映了孔子学说的核心 “仁”的思想。前者反映了“仁”积极进取的一面,后者则反映了“仁”自律敬畏的一面。两者和谐统一,充分表达了仁者 “ 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 ” 的为人处世精神。 史料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解读: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
9、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 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 地走 出来的。 这句话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说明了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细小走向强大,体现了量变的积累最终引起质变。这句话给人 以 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哲学思考,这恰恰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老子的哲学思想涉及了世界本 原 问题的思考,但是他的辩证法思想影响更为深远。 史料: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君书更法 解读: 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 圣人 是不 会 效法以前的旧制 的 ;如果能够 有利于 人民,是 不会 墨守成规 的 。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 这句话集中表现了法家的“变革”思想。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
10、型时期, 法家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张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原有的体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当时除了法家,还有其他的学派也提出了“顺乎天,应乎人”(周易)的变革的主张。这种变革的思想为中国近代的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依据。 史料:建国宜师古,兴邦属上庠。从来以儒戏,安得振朝纲 屋壁 馀 无几,焚坑逮可伤。挟书秦二世,坏宅汉诸王 唐 李商隐 : 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 章碣 : 焚书坑 解读: 这两首唐诗都在批判秦王朝的“焚书坑儒”。 两首诗都指出,秦王朝“焚书坑儒”的文化高压政策虽然短时期内起到了思想统一的效果,但是并没有维护秦
11、王朝的长治久安。后世的许多人在分析秦王朝“短命” 的 原因时,会认为“焚书坑儒”激化了当时 的 社会矛盾,从而为儒家的思想独尊局面做 出 合理性分析。不可否认 , “焚书坑儒”是给文化的多元发展以沉重打击,是中国文化的浩劫,但秦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并不在此,苛刻的刑罚和沉重的赋役才是导致人民起义的根源。正如后人分析隋王朝的速亡将其归咎于大运河的开凿一样,都没有看到“民不聊生”才是导致人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政策都有利弊的两面性,关键在 于如何把握其中的“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史 料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解
12、读: 唐太宗李世民的话点出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重要作用。科举制在隋代开创,到唐代形成,它将“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出 仕 为官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学而优则仕”是中国读书人的梦想。科举制度形成后,殿试登科成为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而殿试登科者被称为“天子门生”。这样的一套选官制度形成后,可以说将天下的读书人都完全地掌握在了 皇帝手中,所以 唐 太宗会“喜”。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官员的文化素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曾经发挥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使科举制逐渐地丧失了活力,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科举制度对于现代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有重大影响。 史 料:唐有天下,如贞观、开
13、无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 璘 ,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 程颐 : 河南程氏遗书 解读: 程颐 的这 段话旨在揭 示唐朝历史现象的根源。他认为,虽然唐初有盛世局面,但是其少数民族的风俗使得传统的儒学伦理道德体系遭到了破坏,这才导致后来的武则天篡夺皇位,而后来的权臣乱政、藩镇割据乃至唐亡五代的更迭,都是因为儒学伦理纲常的破坏。由此论证了复兴儒学 、 重伦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汉末开始,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以及佛学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为中华传统文化注
14、入了新的内容,儒学的权威地位被严重削弱。原有的伦理道德观念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唐代中后期,就已经有学者提出复兴儒学 。 到了宋代理学的形成,传统社会的尊卑伦理社会观念重新得以建立,儒学的 统治地位得以巩固。从程颐的言辞中,我们能够看到其君臣有序、男尊女卑、贵汉族而轻视少数民族的思想特点,这些都 是 宋明理学的重要内容。 史 料: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历史必修第三册 课程 配套资料 4 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程颢)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
15、斯民。 宋 程颐 : 明道先生墓表 解读: 程颐的此段话借对程颢的赞扬表达了理学学派的思想。理学学派认为:汉末以来,儒学被荒废,这种 现象导致了政治上的黑暗和人伦的沦丧,因此 , 要重振儒学的伦理道德体系,复兴儒学。 史 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 张载 : 张子语录 解读: 张载的话体现了理学的宗旨。为了天地万物的发展,因此要继承久远以前贤人的思想(实际就是指孔孟儒学),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建立长久的太平盛世。 这句话体现了 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 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儒家思想一直都致力于构建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并且真正的儒家学者也以此为己任,这种历史使命感和责
16、任感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 神源泉。 史 料: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而已。 清 李贽 : 续焚书 解读: 李贽的此段话表面诙谐,实际近乎癫狂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传统儒学的态度,以自己“人云亦云”的学习儒学过程来表达对儒学和孔子的否定态度。李贽道出了儒学教育的不足 : 儒学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于阅历不多的幼儿来说,理解起来非常 困 难,往往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才能对儒学有相对的理解和感悟,而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 更难体会,所以往往是自己并不懂得儒
17、学却人云亦云地背记了许多的东西,这本身背离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李贽的这段话将矛头指向了儒学和孔子 的 至高无上的地位,针对的是压抑人本性的理学体系。 史 料 10: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是以其末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明 黄宗羲 : 明夷待访录原君 解读: 黄宗羲的这段话指出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弊端。从夏代以来,中国政治格局的“家天下”体制
18、贯穿始终,黄宗羲指出,无论是夺取政权的过程还是巩固政权的过程,社会都因一己之私欲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正是从这历史发展的教训出发,黄宗羲得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并且从社会和谐 的 角度出发,提出了“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的美好愿望。 史 料 1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 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 顾炎武 : 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5 解读: 顾炎武从“亡天下”与“亡国”的区别出发,指出了
19、王权更迭的本质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姓 、 换了一个人统治而已,这种更迭与人民大众的生死疾苦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换言之,换了一个王朝,还是同样的专制统治,还是同样的政治独裁,并不会在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而亡天下不同,是人性的泯灭。正是从这样的论证中,顾炎武指出了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梁启超将之概括成“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 【难点辨析】 1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答案要点: 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造成了文化上的繁荣局面。 第一,经济上,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小农户的
20、个体经营成为可能,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国纷争的政治局面,使得统治阶级的绝对权威遭到削弱,而新的政治权威还没有形成,这种政治上的相对宽松为各家思想的交流 提供了政治环境。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是重要原因。面对社会的剧烈变化,“士”纷纷著书立论,从各自的利益和所处的社会阶层上论证合理的社会理念;而面对士阶层的活跃,许多政客养士之风盛行,这也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基础;各国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礼贤下士,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条件。 第四,思想文化上,“学在官府”逐渐被“学在民间”取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
21、文士,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人”的条件。 百家争鸣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反过来又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这种思辨、讨论的学风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 2 法家是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价值? 答案要点 : 法家从经济上的变化出发论述了奖励耕织的重要性;从列国纷争的现状论述了加强军事的重要性;而富国强兵的关键是废除原来世卿世禄的分权体制,加强君主集权。也就是说,法家是从社会的现实变化出发,提出了“事异则备变”的改革思想,并且从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足两方面论证了改革的积极意义。 “改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顺乎天,应乎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早论述变革的言辞
22、。而法家的变革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从客观实 际出发,制定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方针政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恒久的价值。 3 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而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 。 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政策有没有关系? 答案要点: 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许多领域都有重大成就。 首先,经济上的富足。汉武帝 即 位初年,延续了汉初的黄老之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库丰盈。 其次,政治上的大一统。汉初的郡国并存体制,已经演变成了政治危机,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封国尾大不掉的局 面;同时,汉武
23、帝为了解决丞相权重威胁皇权的问题,提拔品级较低的人组成“中朝”以 钳 制丞相的权力,而频繁地更换丞相也是打击相权的一种手段,经过这样的措施,汉武帝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历史必修第三册 课程 配套资料 6 再次,军事上的强势稳定边疆。汉初国力衰弱,对匈奴的进攻采取“和亲”为主的怀柔政策,随着经济的积累 、 军事上的强大,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已经具备了对匈奴采取强硬态度的基础。三次远征匈奴,将匈奴赶回了漠北,而在采取强硬态势的同时,也采取怀柔政策。军事威慑和怀柔并举,稳定了边疆。 第四,民族融合、外交上的开拓。在远征匈奴期间,派张骞通西域 ,加强了同西部民族和中亚各国的联系,被称为“凿空”之举。
24、 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推动了文化上统一的需要,同时也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天人感应”为基础的新儒学,新儒学在坚持了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各家思想中有利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合理因素融合贯通,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可以这样说,罢黜百家、 独尊 儒学是大一统的产物,反过来又为大一统提供了理论支持。 4 宋 明理学与先秦、汉代儒学有什么不同? 答案要点:(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 传统儒学经由宋元明时期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 论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具 有 抽象性和普遍性 的 特点 ),体现着宋明理学家
25、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 2)宋明理学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 它以儒学的伦理道德为本位,与汉代董仲舒儒学相比,宋明理学 的 重点并不在政治方面,而 在伦理道德方面;与先秦儒学相比,宋明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 3)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佛、道三家思想长期对立融合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一是吸收了佛道的思维思 辨 方式方法,来弥补以往儒家思想 的理论缺陷,重新建构了儒家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二是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三是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5
26、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 其 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 其 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答案要点: 朱熹的思想体系中社会政治理论主张,以“三纲五常”构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而这恰恰是宋代开国者的软肋。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是臣夺君权,恰恰是朱熹的 攻击 所在,所以宋代统治都一直 叱 其是“伪学”;另一方面,朱熹认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 权力,正君心正百官是儒家干预政治的主要手段,这种潜在的分君主权力的意识恰恰是宋代统治者始终都在防范的,因此 , 宋代统治者打击朱熹的言论理所当然。朱熹死后,统治者将朱熹的思想体系略加改造,强调对君主的 尊崇 ,而且朱熹的思想有利于统治者驾驭百官和控制民众,略加
27、改造后成为统治者有效的思想武器。这说明一种思想能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一方面要取决于其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更加重要的,是看其能否迎合统治者的需要。 6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哪些异同点? 答案要点: ( 1)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两大流派 ; 都是 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儒家的 伦理道德。 ( 2)不同:程颢说“天者,理也” 。 “理”是宇宙的普遍法则,万事万物中都只是一个“理”。 朱熹通过解释发展二程思想,不但提出“有理而后有气”,还在方法论上提出“格物致知”,即 学习探究万事万物去 明白 “理”。 但与朱熹同时代的 陆九渊则认为“理”只在人的内
28、心中, “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明代的 王 守仁 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进一步提出 “ 致良知 ” , 即天理就在心中,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 一派主张外向的无限宽广地去探究 万事万物的道理 ; 一派主张内向的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发明内心良知。 7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有的学者认为,上述命题不仅展示了思想家们丰富多彩的个性,而且也为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提
29、供了充分的理论资源。你同意上述说法吗? 答案要点: 关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的作用 , 史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思想虽然有了民主的色彩,但是这种思想并没有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紧 密结合起来,民主思想停留在书院中,没有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结合,没有产生现实的社会效应;而这些思想因没有产生社会效应因此没有持续性,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并不是来源于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而是西方殖民侵略过程中,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明清思想并没有在当时产生社会效益,但是传承了中国“民本”意识的明清思想,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到政治上的以民为本的高度,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这种民权色彩伴随着资本
30、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这种民权思想的基础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 【图说历史】 图 1: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 教材 第 4 页) 此画选自创作于明代的孔子圣迹图,该画 描绘了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办私 学、整理传授 “ 六经 ” 的情 景 。 画中的孔子为端坐姿势,孔子的弟子穿戴各异,姿势或坐、或立,有的正在向孔子问道,有的则三三两两 地 自由讨论。此画反映了孔子在立学传徒和整理古代文献两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上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此画还能反映出孔子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思想。此外,此画创作于明代这一信息还能说明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
31、响和明代人对儒学的尊崇。 孔子圣迹图从明代算起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 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反映人物事迹较全、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连环图画,是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对于后世连环画的形成 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圣迹图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图 2 :福建泉州清源山宋代道教石刻 老君岩( 教材 第 5 页) 石像高 5.63 米,厚 6.85 米,宽 8.01 米 ,席地面积 55 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 、雕技最绝 、 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 ,文史界人士戏称为“老子天下第一”。据清代历史必修第三册 课程 配套资
32、料 8 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 。 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 成了 老子的坐像。 老 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也正是因为老子这样的思想特点,后来的道教 遵 奉老子为道教的祖师。而事实上,老子的思想体系并不是宗教思想体系,也不是道教的创立者。 图 3:汉画像石“讲经图”( 教材 第 11 页) 四川成都的“讲经图”画像石系中国珍贵历史文物,对于该画像石的构图因其没有史料的记录所以有多种解读。石面左侧位置的人(一说是汉代君主的象征,一说是太学中讲学的儒家学者)应该是负责
33、传授儒家经典的人,而其他的人跪坐在他的周围,对师者毕恭毕敬,说明当时社会 有浓厚的尊师重教的 风气。还有一些类似的出土文物,说明当时的讲经之风盛行,文化得到尊重,教育体系相对前代 不断 发展完善。 出土实物历来是研究历史最主要的素材,也是相对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了解历史的真相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价值极高;同时 , 此画像石笔画清晰,构图合理,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图 4:朱熹著书图( 教材 第 15 页) 朱熹 ( 1130 1200 年 ) , 中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 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 , 字元晦 , 一字仲晦 , 号晦庵 , 祖籍婺源(今江西婺源)。他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建阳,后人称
34、他为闽人,学派为 “ 闽学 ” 。 朱熹 是宋朝 理学 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 程颢 、 程颐 的理学,完成了 客观唯心主义 建立 的 体系 。 他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 “ 理在先,气在后 ”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 砌之病。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人们 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 图 5:王守仁( 教材 第 16 页) 王守仁( 147
35、21529 年 ) , 汉族 , 浙江余姚人 ,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 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和军事家。 王守仁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境内)而结庐 阳明洞 ,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现在一般都称他为 王阳明 ,其学说世称 “ 心学 (或王学) ” 。 他是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不 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心学 在 中国 、 日本 、 朝鲜半岛 以及 东南亚 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9 图 6: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 位于江西 铅山县 鹅湖山 麓,山为武夷
36、支脉,因山上有鹅湖得名。 具体位于原鹅湖寺西侧,距河口镇 15 公里。与吉安 白鹭洲书院 、庐山的 白鹿洞书院 、南昌的 豫章书院 齐名,并称为 “江西四大书院 ”。 宋淳熙二年( 1175 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 “ 理 学 ” 和陆九渊 “ 心学 ” 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 “ 会归于一 ” ,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 “ 鹅湖之会 ” 。 这 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 。 图 7:福建泉州李贽故居( 教材 第 18 页) 李贽( 1527 1062 年 )
37、 ,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 李贽自幼倔 犟 ,善于独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 他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不以孔子是非 为是非 ;提倡人人平等;反对礼教;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万历三十年( 1602 年),李贽 76 岁 ,遭人攻讦。朝廷 以 “ 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 的罪名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 入狱后不久的一日,李贽 呼侍者剃发,夺其剃刀割喉,气不绝者两日,三月十六日( 5 月 7 日)子时气绝,享年 76 岁。 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 是 明朝 后 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
38、现。 图 8:黄宗羲 黄宗羲( 1610 1695 年 ) , 汉族 ,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 余姚 人。 其父 是 东林党 人,因弹劾 魏忠贤 而 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 19 岁的黄宗羲乃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 。归乡后,他发 奋 读书,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 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数百人组成 “ 世忠营 ” 参 与 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 书 ,清廷屡次诏征,皆辞免。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 “ 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 。” 黄宗羲 博学多才 ,于 经史百家 及天文、
39、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 他 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 明夷待访录 一书中 ,提出 “ 天下为主,君为客 ” 、官员应当 “ 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 ,“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 非 ” 、“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 、 “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 、 “ 公其非是于学校 ” 等观点。 这些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历史必修第三册 课程 配套资料 10 【习题 荟萃 】 1从汉代开始,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一主张应出自 (
40、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3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某学派观点,孟子 评价说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史记 太史公自序 认为 :“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据此判断,这一学派及观点是 (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 道家的“齐物”思想 C.法家的“法治”思想 D. 墨家的“兼爱”思想 4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 是 ( ) A 天行有常 B 人性本恶 C 礼法并用 D 民水君舟 5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 ) A创立儒家学派 B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的 重要思想 C将儒家思想提升到“天理”高度 D主张确定儒
41、学独尊 的 地位 6下列各项观点中,由南宋朱熹提出的是 ( ) A 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 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C(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7 2005 年 3 月,温家宝总理在给友人的信中写 道 :“ 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能体现黄宗羲“科学性”和“民主性”的主张有 ( ) “童心说” 建立“天下之法” 实行“众治” 工商皆本 A B C D 8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这说明他 ( ) A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反对重农抑商政策 C主张建立资本主
42、义社会 D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9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 中 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 )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10从成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下列成语中 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影响的是 ( ) 一尘不染、不即不离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礼尚往来、杀身成仁 不法常可、严刑酷法 11 著名学者香港大学陈耀南博士在中国文化对谈录一书中说,诸子百家其实提出一些主张,教我们怎样面对世界。他如此写道 , 法家说:为了君主,你们看紧它!墨家说:为 了天意,你们看实它!道家说:为了自己,你们要看开它!儒家说:为了自己的良知,也为了大众的利益,你和大家一样,要看好它!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各家说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