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征文范文精选: “扔书”联想现在正大力提倡爱书和读书, 怎么忽然说起了扔书?这岂不是 大逆不道?非也。 绝不是要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去扔书, 而仅仅是赞成那些拥书“过饱”的中年人采取一种自我更新之策。昔日, 我国著名京剧导演艺术家阿甲曾谈起“老年难过啊。 有时为了找一本书或一段笔记所费去的时间和精神, 比写一大篇文章都多。 ”其实何止是老年呢?这现象从中年就悄悄开始了。 因为居室还那么大,可书却增加了太多;更因为工作实践的丰富,加倍增加的是我们的思维。 思维何存?要么存于笔记, 要么存于书架上乱摆着的书中, 可能是某本书中加着的纸条, 可能是铅字边上做的眉批,可能是在某页上折着的角 这些有
2、字或无字的词,都是昔 日读书时刻意留下的。读书分两个时期, 在求学和初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时期, 书经常是 “为 读 而 读 ”。 此 话 何 解 ? 因 为 那 时 知 识 还 不 够 “量 ”, 工作 掣 肘的时候很多,为此就需要不断补充知识。而此时的读书,恰恰就是为了补充知识。在第一时期,经常要采用“加法”。第二时期大多发生在中年之后, 工作已经熟悉, 有关的知识“量”也差不多了,此时读书就成了“为做而读”。 何谓“做”?无非是工作中出现一些疑虑性的思考,一时拿不定主意,为了把工作“做上去”,便带着问题向书中要办法。 每当这时, 家中贮藏之书便因拥挤无序而显得过剩。剔除“富裕”部分, 而保留
3、“必要”的部分实行“减法”,就成为当务之急。“减法”剩下来的书如何处理?卖废品不仅不值钱而且可惜。最好是送给需要它的年轻人。现在普遍现象是子女和父母不同行, 父母把多余的书送给学生(有时要连带送与书有关的东西),子女心里不是滋味,父母也可能有所察觉,稍微一犹豫,书和东西就不送了,于是尽管没用却依然留在身边,既成了累赘,也受到私心的煎熬。以后等到老人去世,子女才发现父母的书没地方处理,那时再想送也没地方了,因为学生也已经老了,也到该扔书的时候了。从中年及时处理过剩的旧书旧物, 一方面可以促使自己头脑中的主线清晰,同时也力求做到“减中有加”。这就是说,在剔除旧 书时也不妨少量增加新书。 何谓新书?是指新领域的书或有新观念的书。 王朝闻先生的著作方法给人“隔山望海”的启发, 他习惯用诗论去读画,然后又用画论去看戏,再后则用戏论去解诗,隔而不离,美妙之极。扔书主要是减, 但减中也有加由此坚持“做”去, 必成大家。作者: 张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