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ppt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403286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17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穴位贴敷疗法.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穴位贴敷疗法.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穴位贴敷疗法.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穴位贴敷疗法.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穴位贴敷疗法.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穴位贴敷疗法,绵阳市中医医院王芳,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将中药制成各种剂型,敷贴于人体腧穴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是针灸学与中医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治疗病种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肿瘤等内科系统和妇儿科及五官科疾病。,溯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 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溯源,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

2、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溯源,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溯源,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

3、,溯源,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明代普济方中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诞和如泥,罨涌泉穴”的记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等等,另外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溯源,清代,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外治之宗”吴师机,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观点,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

4、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膏药贴法亦与针灸通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选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中药剂型,膏剂:黑膏药,白膏药,油蜡膏,橡皮膏散剂:中药干燥研粉过筛,可以撒在黑膏药上或直接填充穴位,或加水、酒、醋、油脂制成糊状敷于穴位。操作简便,吸收差泥剂:将中药捣碎或碾成泥状,如白芥子泥,蒜泥,将药泥敷于穴位。简便但刺激性大。熨贴剂:中药粉装在布袋中,敷贴穴位,再用艾火、其他热源在所敷药物上温熨。简便,吸收差。浸膏剂:中药粉碎后用水煎熬浓缩成膏状,用时直接将浸膏敷于穴位上。,中药剂型,餅剂:药物碾粉后加入基质压制成饼状,或将某些粘

5、腻性中药直接捣制成饼状。操作简便,吸收差。水酒渍剂:水、酒或酒精等溶剂浸泡中药,使用时将棉垫或纱布浸蘸溶液后直接敷于穴位上。操作麻烦,吸收好。鲜药剂:新鲜中草药捣碎或揉搓成团块状,或将药物切成片状,敷于穴位上。简便,吸收好。膜剂:将中药成分分散于成膜材料中制成膜剂或涂膜剂,用时将膜剂固定于穴位或直接涂于穴位成膜即可。,中药剂型,水调增强药物与皮肤的水合作用,酒、醋调增强药物中脂溶性成分的溶解,但无粘稠度,易干燥蜂蜜促进药物从皮肤吸收,不易蒸发,防止干燥刺激二甲亚砜、氮酮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油脂粘稠度适中,穿透性好,易吸收冰片、麝香、丁香、肉桂增强皮肤渗透吸收能力,穴位,背俞穴:一方面,背俞穴是脏腑

6、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五脏之系皆在于背,脏腑十二腧皆在背,其穴并可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另一方面,背俞穴位于膀胱经,性质属阳。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俞在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病阳治”。任督二脉之穴:可振奋阳气,内络脏腑,协调阴阳,穴位,神阙: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较差,脐下没有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渗透性较强,药物分子较易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而通达全身,脐下腹膜还分布丰富的静脉网,连接于门静脉,从而使药物得以经此捷径直达肝脏。涌

7、泉:灵枢:“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有引热下行,引火归原的作用。,适应症,肺系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纤维化,肺心病,肺系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药物选择: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麻黄/肉桂/炮姜/麝香/桂枝白芥子,麻黄,细辛,荜茇,石菖蒲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沉香,樟脑,冰片,法半夏党参,黄芪,山药,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肉桂,甘草,冰片,肺系疾病,过敏性鼻炎药物选择:辛夷,苍耳子,白芷,丁香,甘遂,细辛,白芥子,防风,藿香,延胡索,肺系疾病,慢性咽炎药物选择:

8、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僵蚕穴位:天突,廉泉,天容,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膻中,肺系疾病,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药物选择寒证明显:白芥子,细辛,法半夏,延胡索,丁香,肉桂,白胡椒寒证不明显:白芥子,细辛,法半夏,延胡索,沉香,甘遂,全瓜蒌,肺系疾病,肺纤维化药物选择:虚证: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痰瘀证:血竭,水蛭,僵蚕,皂荚,黄芪,白术,蚤休,防风,甘草,蝉蜕,肺系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辨证贴药:1.肺寒证:麻黄10,细辛10,荆芥10,杏仁10,五味子10,延胡索10,甘遂10,白芥子302.肺热证:鱼腥草10,柴胡10,地龙10,冰片10,葶苈子10,黄芩10,斑蝥303.肺气虚,

9、肾阳虚,肾阴虚:淫羊藿10,补骨脂10,黄精10,黄芪10,山药10,川芎10,法半夏10,白芥子30,肺系疾病选穴,肺俞,肾俞,膻中,天突,大椎,脾俞,定喘,膈俞,风门,膏肓,大杼,命门,百劳,心俞,足三里,丰隆,治疗时间,1.冬病夏治:1、2、3伏首日各贴敷1次,每次28小时;连续治疗3年2.非三伏天灸:10天贴敷1次,每次2-8小时;连续治疗3次为1疗程,消化系疾病,急性胃痛(寒邪犯胃)硫磺6g,吴茱萸6g研细末,和大蒜捣烂敷肚脐,胶布固定。白胡椒2g,白芥子1.5-3g研细末,加生姜去皮30g捣烂如膏,贴肚脐。,消化系疾病,上消化道出血(热盛伤络)栀子10g,郁金6g,白芷6g,大黄6

10、g,韭菜汁适量,上药研末,加韭菜汁调成糊状,敷膻中,上星,上脘,足三里,血海,内关,间使,消化系疾病,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大黄15g,芒硝10g,冰片2g,乳香10g,没药6g,研末,加蓖麻油30ml,75%酒精10ml,蜂蜜20ml,调成糊状,敷外关、日月、阳陵泉、胆囊穴,胆俞,肝俞,期门,妇科疾病,痛经穴位:神阙,关元,中极,三阴交,次髎,命门剂型:水,白酒,益母草汁或膏,黄酒,姜汁,蜂蜜时间:月经前3-7天开始敷药,至月经结束;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妇科疾病,痛经药物选择:延胡索;肉桂,当归,川芎,香附;丁香,蒲黄,没药,乳香,五灵脂,红花,冰片;吴茱萸,附子,细辛,川乌,草乌,皂角,马

11、钱子,甘遂,白芥子。,妇科疾病,痛经分型施治气滞血瘀:肉桂,丁香,沉香,乌药,干姜,延胡索,蒲黄,五灵脂,血竭,樟脑,川芎,冰片研粉,凡士林调膏,敷关元寒湿凝滞:肉桂,丁香,沉香,乌药,干姜,延胡索,蒲黄,五灵脂,血竭,樟脑,当归研粉,凡士林调膏,敷关元肝经郁热:肉桂,丁香,沉香,樟脑,冰片,延胡索,蒲黄,五灵脂,大黄,黄芩研粉,凡士林调膏,敷关元气血亏虚:肉桂,丁香,沉香,乌药,干姜,延胡索,蒲黄,五灵脂,血竭,当归研粉,凡士林调膏,敷关元,其他,口腔溃疡虚火上炎:吴茱萸粉用醋调糊,取黄豆大小贴敷涌泉,胶布固定24小时,每日换药1次。7次1疗程。细辛研细末,加蜂蜜调糊,涂抹溃疡面,1日3次。

12、实热证:青黛5,五倍子3,冰片1研极细末,吹于口腔溃疡局部,或香油调敷,每日3-5次,其他,失眠炒酸枣仁10g,研细末,加朱砂20g调匀,以30%二甲基亚砜,调成软膏,取黄豆大小敷于内关、膻中,严重加贴涌泉,1-2日换药1次,3次1疗程。丹参,硫磺,远志,石菖蒲各20g,研细末,以白酒调成膏状,涂满肚脐(神阙),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生龙骨20g,珍珠粉4.5g,琥珀粉5g研细末,邪热内热加黄连粉5g;痰多加生半夏粉10g;阴虚火旺加黄连粉6g,肉桂粉1g;气虚加朱砂2g;每次取药粉3-4g,加鲜竹沥调湿,分成2份,敷于两手心,胶布固定,次晨取下,7次1疗程。,其他,汗证煅龙骨5g,五倍子5g

13、研细末调匀,每晚少许药末醋调成糊,填满肚脐,12-24小时换药1次。,注意事项,治疗前的准备:贴敷前应带病历资料,作为大夫诊断的依据。注意保护和清洁皮肤,特别是贴敷穴位的皮肤。做好防蚊准备,防止因蚊虫叮咬引起皮肤红肿或感染。贴敷前一天,要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洗个澡,祛除皮肤表面的油脂。,注意事项,贴敷时间成人应不超过6 -8小时,少儿及敏感者应酌减。如果患者属体质敏感者,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疱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至2 小时左右,或在有感觉后及时取下药物。患者若皮肤发疱过大,下次贴敷要减少时间。敷脐要用碘伏或酒精消毒皮肤,每次换药前洗净药渣,过1-2小时后再敷药或者采用覆脐法,即将药末装入布袋中覆于

14、脐上。再用热水袋加温半小时,促进药物吸收。,注意事项,不适合的人群:疾病发作期的患者、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孕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对贴敷药物成分及胶布过敏者、行经期女性;中医辩证属阴虚火旺证要慎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注意事项,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注意事项,皮肤反应的处理:有的病人外敷部位可能出现水疱、皮肤瘙痒,这属于正常现象;若水疱较小不必作任何处理,最好让其自然吸收;若水疱已破,可局部涂碘伏出现过敏全身反应或接触性皮炎者,抗过敏治疗,勿再次贴敷皮肤出现破溃感染,需保护创面,预防感染,避免抓挠,忌洗浴,外擦抗感染膏药,绵阳市中医医院2013年冬病夏治时间:7月13日开始,提前10天开始预约咨询电话:2238614地点:门诊部4楼针灸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