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南通高考复习讲座哲学常识部分.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405124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4年南通高考复习讲座哲学常识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04年南通高考复习讲座哲学常识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04年南通高考复习讲座哲学常识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04年南通高考复习讲座哲学常识部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04年南通高考复习讲座哲学常识部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0 页 2004 年南通市高考复习讲座 哲学常识部分 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徐国平 2004 年 4 月 18 日 一、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 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 (将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改为 “意识 ”。) 辨析: “一切唯物论,都是反映论。 ”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意识对 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2、新增) 注意:对待改革等的不同态度 (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新增) 注意:求真务实;具体地、历史地、全面地把握国情和省情,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辩证法: (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新增) 注 意:因果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 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新增) 注意: 全面小康与政治、经

3、济、文化; 地方与全国、部分行业与国家经济大局; 江苏的区域协调发展; 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 2)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新表述) 第 2 页 共 10 页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新增) 注意: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观属于新事物;伪科学、现代迷信不是新事物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 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 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 5)具体问题具体分

4、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注意:江苏两个率先;人权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 6)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 7)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注意:发展是继承与 创新的统一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认识论: (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

5、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 2)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新增) 注意:假象与错觉;伪科学;台湾公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 3 页 共 10 页 (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注意: 如何决定? 认识发展的规律。 科学理论(正确的认识)为什么能够发挥指导作用?怎样正确发挥其指导作用? 人生观和价值观 (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注意: 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航天精神 (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注意:新的发展观;政绩观 (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 辩证统一关系 注意: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我国方针政策的落脚点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正当个人利益 注意: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 4)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新增 “途径 ”) 注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走出人生价

7、值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 5)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 6)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二、新课标中提出的重要问题 1传统文化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道理。 讨论:如何看待传统习俗的价值。 (对 “燃放鞭炮 ”谈谈你的看法) 第 4 页 共 10 页 辨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思考题: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提出了 “兼相爱,交相利 ”的观念。他说:

8、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 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 墨子的这一思想体现什么哲理 2民族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 “非典 ”精神等,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伟大力量。 3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注意:哲学与体科学的关系 4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 5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 要与时俱进

9、。 6用哲学观点,阐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7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8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调查:了解不同的人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用哲学观点探讨其原因。 注意:具体分析其主、客观原因。 从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言论中,探究影响其价值判断的因素。 三、近五年涉及的考点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的含义( 03) 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99) 意识是客观存 在在人脑中的反应( 99、 03) 意识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 99、 00)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10、是( 99、 00、 01、 03)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99、 01、 02)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00) 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01、 02、 03) 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03)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99、 01、 02、 03) 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99) 办事请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99) 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99、 00)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00、 01、 02、 03) 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0

11、1、 02)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 01、 03) 一切事物都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03) 第 5 页 共 10 页 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03) 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03)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 99、 00、 01、 03) 主要矛盾( 99、 00)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99、 00、 01、 02) 矛盾的特殊性( 00) 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00、 01、 02)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居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00、 01、 02)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00) 矛盾的普遍性和

12、特殊性的关系( 01) 主次矛盾的关系( 01) 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01) 着力解决主要矛盾( 01)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01) 矛盾的普遍性( 0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03)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 原因、状态和趋势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99、 00、 01、 02)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99、 00、 02)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00) 新旧事物的关 系( 02) 事物发展事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02、 03)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99、 00、 01、 02、 03) 认识要不断深化( 99、 01、 02、 03)

13、认识的根本任务( 99、 01、 0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99) 真理的含义( 99、 01、 02)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00、 03)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0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 03) 第六课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99) 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99)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99、 00、 03、 01)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99、 00)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99、 01、 02)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99、 00、 01、

14、 02、 03)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02) 第 6 页 共 10 页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02) 四、近五年高考主观题涉及的考点 年份 题号 背景材料 考查的知识内容 99 35 将自己的合法收入用于合理消费和公益事业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价值 38 1998 年抗洪救灾 按客观规 律办事 00 34 云南发展战略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37 知识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39 学者谈 “西部大开发 ”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01 37 资助贫困学生未得回报 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德评价 38 对互联网利弊的评价 一分为二;分

15、清主流与支流;正确对待新生事物;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 02 35 女职工从繁华都市到贫困乡村任教的事迹 人生价值 38 一位企业家的成功 “诀窍 ”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论与实践;认识发展规律 03 36 无 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客观性; 38 古代、近代、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世界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五、热点问题分析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要求:( “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16、放。 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主要从政治学角度把握) 2理论依据: ( 1)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第 7 页 共 10 页 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 2)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 3)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3 如何实践新的发

17、展观? ( 1)学习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 2)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发展。 ( 3)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背景材料: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过去 25 年中以年均 9 3的高速度增长。与此同时,多年积累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农民增收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重,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加,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屡有发生等。我国政府将 2004 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在左右,大大低于去年的 9 1的实际增长 速度。 辨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意味着将发展经济退居次要位置。 ( 1)科学发展观就是要

18、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2)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借口坚持科学发展观,不重视经济的发展,也是错误的。 (二)修改宪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 1949 年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共制定了四部宪法: 54 年宪法、 75 年宪法、 78 年宪法、 82 年宪法,并于 88 年、 93 年、 99 年、 2004 年对 82

19、宪法进行了 4 次修改补充,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凝聚着中国人民改革和发展实践经验的新宪法,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运用哲学常识,谈谈你对我国修宪的认识。 ( 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作为调节和规范社会关系的宪法也是要变化发展的。 (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一方面,宪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 断修改补充;另一方面,经过修改完善的宪法,又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 3)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凝聚着中国人民改革和发展实践经验的

20、新宪法,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变换角度: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是否都是发展?是否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 三)繁荣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哲学社会科学 1意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第 8 页 共 10 页 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的作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

21、 3 “繁荣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 ”的哲学依据: ( 1)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2)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揭示社会运动的规律,指导人们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 (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 的反作用。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正确的方向。 ( 4)主次矛盾。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 4如何做? (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 (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 (

22、 3)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四) “神五 ” 材料一: 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时整, “神舟五号 ”载人飞船发射 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活动的国家 !从 1958 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终于实现了千年来国人的梦想 ! 材料二: 2003 年 11 月 9 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在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

23、职责,坚守岗位,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团结一心,共同铸就了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辉煌。 材料三: 2003 年 8 月 5 日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材料二反映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材料三反映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三对我国 “神舟五号 ”

24、发射成功进行归因分析。 量变 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1958 年以来,中国的航天工作者始终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的成功进行不懈的积累;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外因,而广大航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是内因;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神舟五号 ”的成功发射是广大人民群众第 9 页 共 10 页 特别是航天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 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神舟五号 ”的发射成功是我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提升的结果。 (五)人权问题 出席联合国第 60 届人权会议的中国代表杜中兴指出,实现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途径和模式是多 种多样的,世界

25、各国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法律体系和历史文化背景,在实现公民政治权利上必须根据本国国情采取不同的方式。 实现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做到十全十美。 实现公民政治权利需要物质保障和能力建设,与实现经社文权利和发展权密不可分。公民在享有自由和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秩序、卫生以及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等。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各国的制度和历史文化不同,因而实现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途 径、模式也应当有所不同。 ( 2)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必须重视

26、量的积累。因而实现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3)矛盾具有普遍性。实现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做到十全十美。 (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实现公民政治权利需要物质保障和能力建设,与实现经社文权利和发展权密不可分。 ( 5)坚持全面地看问题。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享有自由和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秩序、卫生以及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等。 (注意: 1990 年以来,美国人权反华第 11 次失败。) (六)关于创新 1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 2 十六大报告中提到的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哲学意义是什么?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实践

27、对认识的作用(来源、动力、目的、标准),要结合事例分析。 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对社会发展和变革上。 3、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 2 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 2 5?同学们于是回答: “等于 7 嘛!“闻先生说: “不错。在数学领域里 2 5 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 2 5 10000 也是可能的。 “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

28、指着画说: “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 2 5 10000 吗? “ 运用认识论相关道理分析下列问题: 既然在数学领域 2 5 7 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 2 5 10000 也是可 能的? 参考答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受到人的情感、意志、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 2 5 10000 成为可能。 (七)其他 正确认识中国的和平崛起 对 “非典 ”影响的哲学分析 预祝全市各校 高考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