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疸的中医辨治,中医科陈晶2018.07.24,概念,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目睛黄染是黄疸出现最早,消退最晚,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当血浆胆红素升高聚积于巩膜、粘膜、体液和皮肤,达到一定程度即出现黄疸 (正常值1.717.1mol/L) 。,沿革,内经提出黄疸病名与主症,但未进行分类。金匮分立“五疸”,对病机、症状进行探讨,并创制茵陈蒿汤等方剂治疗。伤寒微旨论详述了阴黄证治,卫生宝鉴将阳黄与阴黄辨证施治系统化。,病因病机,病因:以“湿”为主。 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淤血等。病位:脾、胃、肝、胆。病机:湿邪(湿热为主)困遏脾胃,壅塞肝胆,
2、疏泄失常,胆汁泛溢。病理:表现湿热和寒湿; 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治疗原则 化湿邪,利小便。,鉴别诊断,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黄为本病的重要特征。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肋痛腹胀等症状。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肋痛等病史。,病因病机示意图,外感,疫毒,湿热,侵入营血,内陷心肝,急黄,内伤,酒热甘肥饮食不洁饥饱生冷劳倦太过 病后伤正,湿热熏蒸,寒湿内阻,困遏脾胃壅塞肝胆胆汁外泄泛溢肌肤,阳黄,阴黄,辨证要点,“阴阳为纲”,辨阳黄于阴黄:1. 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与疫毒炽盛的不同。2. 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瘀。,阳黄、急黄、
3、阴黄的鉴别,1.阳黄a. 热重于湿 症候表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心烦欲呕,脘腹胀满,小便赤短;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b. 湿重于热症候表现: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小便短黄,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濡数,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辨证分型,2.急黄,症候表现:黄疸急起,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神昏谵妄,烦躁抽搐,小便短少,便秘或见便血,肌肤瘀斑,舌绛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数或细微。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3.阴黄,a. 寒湿阻遏症候表现:身目俱黄,其色晦暗,脘闷胀满,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神疲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b. 脾虚湿滞症候表现:面目急肌肤发黄,其色浅淡,或晦暗无光,伴心悸气短,肢软乏力,纳呆便溏,小便黄,舌淡,苔薄,脉濡细。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精神调摄 保持情志通畅;起居有常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起居规律,适当卧床休息保证休息和睡眠;饮食有节 戒烟忌酒,忌辛辣肥甘食物,宜高蛋白 高热量 低脂肪饮食;恢复期忌暴饮暴食,以防重伤脾胃;慎用损肝药物 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食用对肝胆有损伤的食物;积极治疗原发病 胆石症、肿瘤、溶血病等;,健康教育,谢谢您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