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实施计划(试行)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 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 号)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
2、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均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保证学生 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 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 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
3、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1 一 2 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 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39 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 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
4、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设置综合与分科相结合的课程,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选择分科课程,也可以选择综合课程,同时,为地方 和学校课程留有一定课时,给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 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教基200118 号)的要求,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具有鲜明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初中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三、课程设置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实验课程设置的要求
5、,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义务教育综合类和分科类的实验课程计划实施表,供各地选择。附件二为按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19 年级)课程设置要 求的我省课程:附件三、附件四分别为我省义务教育综合类、分 科类课程设置及各年级各门课程周课时数、各年;级周课时总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所占课时比例,附件五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各年级各门课程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全部都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范围之内。各地在制定本地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时,也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所规定的各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范围内作适当调整。四、课程安排(一)学
6、年时间安排全年 52 周:教学时间 39 周;假期(包括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农忙假)13 周。各学年 39 周教学时间安排;每学年上课时间 35 周;学校机动时间 2 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 2 周(9 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 2 周)。展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二)每周教学总量每周教学天数为 5 天,每周课时总数 1-2 年级为 26 课时,3 一 6 年级为 30 课时,79 年级为 34 课时;每课时时间 16 年级为 40 分钟,79 年级为 45 分钟。(三)课程安排的有关说明1、课程的
7、设置既有分科课程,又有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由各地依据当地实际选择开设。16 年级可以综合课程为主,79 年级可以分科课程为主。79 年级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有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自 2003 年秋季开学始,3-9 年级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 3-6 年级每周必须保证1 课时,7 -9 年级每周必须保证 1.5 课时;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劳动与技术教育 36 年级每周 1 课时,79 年级每周 1.5 课时:研究性学习每周 1 课
8、时、每学期至少一个专题,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 1 周。除信息技术教育按国家的要求单独开课外,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时也可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要保证课时。同时,积极鼓励各市、县(市、区)和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四大学习领域的“融合式“研究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3、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占 l 一2 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每周 3 课时,其中,2 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1 课时或用于教师结合本校
9、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或用于围绕小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培养的专题开设学校课程。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冲进行。4,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自 2003 年秋季开学始,各学校每天必须安排 30 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积极实施每天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12 年级的体育课暂定为每周 5 课时,36 年级的体育课暂定为每周 3 课时,79 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暂定为每周 2 课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康知识,应在 79 年级学生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时使其了解,但不得组织笔试。同时,各年级每周要安排 2 课时的课外体育活动(实行每天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校可不再
10、安排每周2 课时课外体育活动时间)。5、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区可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所需课时,从学校课程课时中解决,白 2003年秋季开学始,36 年级的英语课每周 2 课时,采用长短课结合形式授课。34 年级全部安排为短课,56 年级安排为“一长两短“,长课为40 分钟,短课为 20 分钟。短课按 05 课时计算教学工作量。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6、地方课程由省教育厅根据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经过充分调查、论证后统一安排。学校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
11、校自主开发的必修课,既不能作为国家规定的学科必修课的补充与延伸,更不能被国家课程挤占课时,须报经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省教育厅将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7、学校应制定学年度课程实施计划(包括一学年各年级的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施要求及评价建议等),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努力做到:(1)保证课程设置的完整性;(2)保证冬学年时间安排不随意变更;(3)保证各类课程授课总时数:(4)充分考虑各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安排的合理性;(5)下大力解决好师资、场地、设备、经费及其他有关问
12、题,(6)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整合与均衡;处理好学校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连续和衔接。五、积极改进义务教育课程教学1、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坚决摒弃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提倡启发式,重视激发和保护学串的学习兴趣,积极推进讲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重视相互讨论,重视彼此交流,重视以合作的方式学习,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倡导基于网络前提下的多媒体教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充分拓展学生学习空间。2、人文类学科的教学要努力改变概念化、教条化倾向。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时代要求,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
13、中形成认识,学会思考,学会辨别;宴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加强横向沟通,使学生在获得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形成综合能力。3、自然科学类学科的教学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要使学生历经认识科学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要改变封闭式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密切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人的关系。4、积极探索综合课程的教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是新设置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教学在内容上要体现“综合”特点,在方式上以活动为主,突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开发和合理使用综合课程的课程资源,密切联系社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力求学生在广泛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体验,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