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信息系统分析与管理企业知识资产评估应用以鼎盛彼昂教育集团为例STEWART1991认为企业基于知识的资产的重要性常常可以企业的知识资产。由企业市场资本总额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来反应,这种过高的估价常被命名为智力资产知识资产,它指的是公司中的员工所拥有的任何能够为企业在市场中带来竞争优势的东西。在其后的著作中,STEWARD2003认为知识资产是可以用来创造财富的才智、技能、实际知识、理论知识和人际关系,以及可以体现它们的机器和网络。DAVENPORTETA12003将智力资产知识资产界定为由人的智力所创造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文献记录、软件、音乐作曲等等。帕特里克沙利文2000在其研
2、究中区分了智力资本和智力资产的概念,但他并没有说清楚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或者这是他有意为之,他认为智力资本知识资产包括一系列的知识、学问、创意和创新,从实用的观点来看,知识资产就是可以转化为利润的知识。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知识资产可以被界定为企业所拥有的智力资源的总和,包括知识、信息、知识产权商标、专利、许可证、经验、信誉、个人能力、集体智慧等等。STEWART2001,HARRISON,SULLIVAN2000,BONTISETA12000认为,这些都可以被用来创造价值并转化为组织的财富和利润。例如,知识资产可以将原材料加以转换并使其具有更大的价值,如可口可乐用价值几角钱的焦糖、水、可可粉
3、等原材料就可以创造出2元一听的可乐饮料,而麦肯锡公司的咨询人员通过整合公司已有的知识资源,并将其跟客户公司的问题相结合就可以创造出价值百万的咨询报告。企业知识资产是企业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特有资源,它既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又是创新产出和创新过程的调节因数,因而企业的知识资产是动态的。知识资产是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利用更好的工具,方法,模式来改良企业对知识资产的应用,成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针对企业知识资产资产自身的特点,以测度论在该集合上的测度与积分的不同,进行特式应用,能更有效地发挥企业知识资产的功效。肖小勇(2009)说企业知识的资产特性作为企
4、业的一种资源和无形生产要素,知识除了具有资产的有用性和稀缺性特性之外,还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资产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品的消费与其他公共产品如路灯、桥梁等的消费不同,知识资源的反复使用和消费不仅不会使知识损耗减少,而且还会使知识增值。比如,牛顿定理尽管千万次地被人运用,不仅没有损耗,反而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知识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由于增加知识产品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因此,知识资源共享不受经济学传统的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相反,其作用的发挥能体现要素边际收益递增。2知识产品的生产者很难把知识创新的成果占为己有,知识创新者如果不把创新成果公开,那么他的知识创
5、新将不会得到承认,因而也就失去知识生产与创新的意义。一、企业知识资产简述企业知识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物形态、对生产和服务长期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知识资产是企业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特有资源,它既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又是创新产出和创新过程的调节因数,因而企业的知识资产是动态的。知识资产是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据知识的内在特性。可以将知识资产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所谓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像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存在于书本、计算机数据库、CDROM之中的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或称为“隐含经验类
6、知识”TACITKNOWLEDGE,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言语表达。也不可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从知识的外在形态来看。一般一个企业的知识资产包括以下四类人力资产、顾客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所谓人力资产就是企业员工所具有的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一切才能。顾客资产是企业与顾客间的关系,包括品牌忠诚度、信誉度、顾客的消费习惯、顾客资料等。知识产权资产包括技能、商业秘密、商标、版权、专利和各种设计专利。基础结构资产是使企业得以运行的那些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这其中包括企业文化、评估风险的方式、管理方法、财政结构、市场或
7、客户数据库等。1、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包括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与各种设计专用权和贸易服务的商标。技能是指个人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所拥有的全部知识。这一知识可以是非常明确的如销售技巧;可以是某项难以表达的职能,如人际处理技能、品尝鉴别技能;也可以是非常复杂的,如设计航天飞机。专利是国家给予专利发明者的财产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具有独享性。专利所有者可以在专利生命周期里对所申请的项目具有垄断权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专利权的生命期在各个国家的规定不同。通常为17年20年。版权保护的是某一事项的表达权。它一般用于文学作品、摄影作品、绘画、图片、雕塑及音乐作品,此外还有计算机软件等等。版权保护各
8、国各不相同,但一般从作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在作者生前及去世后50年内有效。商标是与一个公司或其产品有关的注册标志,用以区别其它公司和产品,以及保护品牌。商标可以成为非常珍贵的资产并持续多年并且增值。服务商标与商标相似,其功能是为了区别不同公司的服务。商标在注册之后只要连续使用就可以享有法律所赋予的独有权利。商业秘密是不为市场中的其他商家所了解的某一信息。他主要依靠保密或不向外界泄露协议来维持,可以是一项未申请的专利、一条消息、一种新发展、一个工艺流程等。2、市场资产市场资产是公司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包括各种品牌、客户的信赖、长期客户、销售渠道、专利授予合同协议等。没有市场资产的公司,在
9、市场上是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是最明显的市场资产之一。万宝路、劳斯莱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法拉利等,这些美好的品牌形象给商家带来了丰厚的市场回报。客户的信赖也是一种市场资产,它能够保证产品的销售与适中的各用存货,同时为你带来长期客户,甚至成为你的储备。客户的信赖以长期的购买或销售为标志。有些行业特别依赖客户的信任及长期客户。如航空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完善的销售渠道是巨额的市场资产。一个好的销售渠道能够保证整个市场所有可能的客户都得到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有利的合同是指公司凭借其在市场上的特殊地位而取得的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合同。它能够降低广告和商品销售服务等的费用,保
10、证服务的质量。当公司与没有此类有利合同的竞争对手竞争时就占有优势,进而击败对手。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群体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机制;所有这些体现在公司雇员身上的才能一并构成了公司的人力资本。未来企业的劳动力是知识型劳动力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员工的智慧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公司的文化也应及时地从行政文化向参与型文化转变。最好的办法是使员工的人力资本成为企业财产的一部分,并将其人力资本视为财产计入股份,以增加其归宿感与向心力。比尔盖茨在创建微软时,只是以他的知识投入就取得了公司30的股份。4、其他知识资产其他知识资产包括使企业得以运行的所有其他技
11、术工作方式与程序,这里包括公司的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系统、财务结构、市场与客户数据库,以及构成企业工作方式的各种成分。它能够使企业安全、有序、正确、高质量地运行。管理哲学是企业或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在管理公司和雇员、处理公司事务时所反映的思想方法。它对企业文化和公司文化起主导作用。公司文化是由全体人员所认同与分享的价值观典范与模式等所构成。通常情况下,公司文化由公司高层人士创立,反映公司创建人的价值观念。有良好的管理哲学指导的公司文化能够促进公司目标的实现相反,当公司文化和公司目标与管理哲学不相等时,公司文化就是一种负债。信息技术系统提出了完成很多管理过程的手段。这里的信息技术系统并不是指
12、计算机的硬件,而是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系统的应用,公司能够提高效率、改进服务与提高顾客满意程度,进而提高公司的效益。客户数据库是指包括有关资金购买决策的个人信息。对于一个高效率的公司来说,这个信息的编制与更新是一种资产它能够帮助保持忠实客户并保证交易长期、持续进行。主要参考文献1蒋翠清、杨善林知识创新与某企业知识资产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52王炜王冠某企业信息与知识资产管理J科技资讯,2010,113王东论知识经济与知识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064孟鲁洋,张胜军,李国平某企业知识与知识共享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35陈颐知识资
13、产是某企业最宝贵财富J经济世界,1998,026覃家华某企业应管好知识资产J广西电业,2005,027吉永峰谈某企业知识资产的经营管理J苏南科技开发,2001,088袁航某企业知识资产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59华金秋财务管理的新领域知识资产管理J广西会计,1999,0910黄文锋某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方法探讨及应用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11肖小勇组织间知识转移研究基于企业网络的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12曹建新广东省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研究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3苏新宁、邓三鸿,企业知识管理系统M,科学出版社,2004,1014DAVIDJTEECE,STRATEGIESFORMANAGINGKNOWLEDGEASSETSTHEROLEOFFIRMSTRUCTUREANDINDUSTRIALCONTEXTJ,LONGRANGEPLANNING,2000215CAMUS,CATERINABRANCALEON,INTELLECTUALASSETSMANAGEMENTFROMPATENTSTOKNOWLEDGEJ,WORLDPATENTINFORMATION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