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观的文武全才,是朵举世瞩目的娇花,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开明君 主的典范。在他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理想。 哈姆雷特性格特征。 忧郁 A.忧郁之源-理想破灭 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 文主义的幻想。 人类,并不美好,下贱的克牢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人对他阿谀逢迎,“如今诚实的人,一万个 人中也没有一个! “ 为了篡权 ,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 - “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 人间,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原。 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
2、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 的衾被, 就是畜牲也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 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 人,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 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 B.忧郁之深 深刻洞察力 - 他以哲学家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现实,深揭被掩盖着的社会罪恶,使其忧郁 积重难返。 继续探索 - 他在精神危机里继续进行精神探索 ,又发现更新,更严重的社会罪恶,这些新的 罪恶又带来他忧郁的进一步升级
3、,达到常人达不到的深度与广度。 C.忧郁之久 忧郁 - 贯穿剧目的始终。 从他穿着丧服登场,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 宫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 因而, 没有忧郁,也就没有哈姆雷特。 犹豫 A.犹豫原因 敌强我弱- 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 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 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 “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 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 犹豫。 任务艰巨-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乾坤,一身二任。 这种独扭乾坤的重任与势
4、孤力单的矛盾,只能产生“难扭乾坤“ 的哀叹: 一个任务尚且力不从 心,何况两个?这就带来他行动的双重犹豫。 B.犹豫表现 拙于行动 - 他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切实可行、十拿 九稳的办法之前,只会冥思苦想,他从思考到行动需要一个比常人更为复杂的过程。 不知如何行动 - 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 他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克 牢狄斯在祈祷,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然而,灵魂进入天堂还是滚入地狱的无用考虑又 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C.犹豫结果 等待时机,而时机不来,一旦到来,又坐失良机;幻想行动,却一拖再拖,空有报国之心,而无匡世 之策,只落得
5、个苦闷彷徨,忧郁犹豫。 结果,行动的犹豫,导致了他的毁灭。 4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哈姆雷特的毁灭, 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 客观上,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敌强我弱; 主观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忧郁、犹豫等弱点。 因而他的毁灭,不只是个人的原因,而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所导 致的。 主要人物:克劳狄斯、奥菲利娅 4、反映的 16 世纪末英国现实: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的朝庭; 奸诈残暴、荒淫奢侈的统治者。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 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5、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
6、世界新颖的看 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 ;加上势单力 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 归于尽。 6、悲剧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心理弱点,也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是时代的悲 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7、形象塑造手法:首先,塑造一个性格复杂的,发展变化的形象。其次,在发展中,内外 双重矛盾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用独白和旁白表现人物的思想矛盾, 表现思考、认识与自责、怀疑。 8、克劳狄斯形象:封建主和暴君的残忍,阴谋家的野心和阴险,集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 阴谋家于一身,代表文艺复兴新
7、旧交替时期的所有罪恶。 9、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首先,认为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 暴露;其次,自己的行动能否起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的特点,性格发展的阶段性,延宕问题,精神分析学解释 的再思考。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情节的生动丰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 背景,多种艺术成分的融合。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巨匠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其中所塑造的哈姆莱特王子的形 象深刻到位,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此剧以哈姆莱特王子的复仇为线索, 具体描述了自父亲死后,他为澄清父亲死亡的真
8、相及夺回王权尊严的种种搏斗。他历经种 种磨难,但无一不昭示着过人的智慧和机敏。一般认为 ,哈姆莱特 的中心冲突是以哈 姆莱特为代表的善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恶的冲突。如果说,哈姆莱特是整场社会悲剧的 经历者,那么,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无疑便是整场悲剧的缔造者。 雨果在莎士比亚论中指出:“ 莎士比亚倾其力于对偶之中 莎士比亚的对称,是 一种普通的对称;无时不有,无处不有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照 ” 无疑,在哈姆莱特中, 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是最为突出的人物对比。克劳狄斯是封建反动势力的代表,这 位阻碍哈姆莱特实行种种报复,并将人文主义一并扼杀的王叔一直是以阴险、毒辣、狡诈、 伪善的形象出现在各种
9、评论中。克劳狄斯口蜜腹剑 ,人面兽心,是全剧最大的一个作假者。 他制造了老哈姆莱特被蛇螫死的假象 ,就此来掩盖他杀兄娶嫂的罪恶事实。这一事件成为 后来所有作假活动的缘起 ,也成为哈姆莱特复仇的根本动因与直接目标。克劳狄斯瞒天过 海、阳奉阴违、对于知晓事实真相的哈姆莱特采取假保护、真放逐,将各种卑鄙的手段用 尽。但是,莎翁在他在罪恶的人性中恰当的加入了各种复杂的性格因子,让我们看到的克 劳狄斯绝非苍白单一的。在人物数次激烈的心理交锋和内心独白中,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 克劳狄斯作为一个强大的反面人物的丰富性和他性格中巨大的容纳力。他求生意识之强烈, 笼络人心之高明、对外战略上审时度势,对内治理时井井
10、有条,在成王之路上更是机关算 尽步步为营,他极端的个人自私主义却与当时人文主义所宣扬的精神在一定层面上有扭曲 的契合度,而他疯狂的冒险主义也是一种值得多方定位的性格特征。 歌德曾说 “莎士比亚是用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感动人的 ”,在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的时候, 莎士比亚也擅于运用各种不同场合的矛盾,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心理独白,以及合乎身份的 指示动作来加重人物性格的分量。克劳狄斯作为一个君王,他在杀害自己的兄长之后顺理 成章地成功继任丹麦的新国王,他使用的手段极其卑劣无耻,是违背了伦理道德、理智情 感的下策。但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在卑劣人品中充满着理性、机智、修养和内 才的国王,这是他能够胜任的
11、充分条件。在所有大臣心中,克劳狄斯有着蜜一般的语言和 春风一样低的姿态,他的关心和替人着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成为虚伪,但是至少对 于前朝的功臣他有着平等的尊重,这也是在丹麦历经一个巨大的宫廷变故大臣却依然衷心 的神奇力量。克劳狄斯一出场,便友好地致谢于各位大臣:“这一次婚姻事先征求各位的 意见,多承你们诚意的赞助,这是我必须向大家致谢的。 ” 而对雷欧提斯更是关怀备至: “丹麦国王乐意为你父亲效劳,正像双手乐于为嘴服役一样。你要什么,雷欧提斯?” 数 句话,对于一个下级来说,已经是受宠若惊了,也为之后国王劝说他和哈姆莱特比剑埋下 了伏笔。而对帮他调查事情的官员伏提曼德和考尼律斯,他更是亲自
12、接尘:“你们远道跋 涉,不辱使命,很是劳苦了,先去休息休息,今天晚上我们还要在一起欢宴。欢迎你们回 来。 ” 种种的言语描写都流露莎翁所赋予他表面极高的修养和慈悲情怀,而作者更是用这 种外在的美感让他的大臣们对于他没有戒心;在对于国家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第二场克罗 狄斯对于挪威的福丁布拉斯在国内征募壮丁讨伐丹麦开始了同样卑劣,但却有条不紊的处 理,他从侧面包抄,派遣使臣告诉挪威国王此事,让国王自己予以定夺。他对于雷欧提斯 的引诱,对奥菲莉娅的劝慰,暗度陈仓的暗杀等等,他多样而善变、狡诈而温和的形象性 格,在“窃位国王”这样一个定位中体现得很完整。 作为哈姆莱特的叔父,他是全剧的一个平衡点,既要将
13、哈姆莱特斩草除根,还要隐瞒 自己的罪行,更要让所有舆论有利于自己。他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更是一个擅于周 旋谋事大局的人。在他周密精致的布局中,哈姆莱特是孤立的、弱小的,而更是由于父亲 的死和母亲再嫁,不但让哈姆莱特的身心归属感信任感慢慢减少,更让他开始摒弃任何人 对他的好,当真相一步一步浮出水面之时,也让他离众人越行越远。在剧中,克罗狄斯对 哈姆莱特的态度是一直变化发展的,在他认为哈姆莱特不知真相之前,他对于哈姆莱特依 然是以说服为主,并不希望将他除掉,他歌颂哈姆莱特的天性的纯笃过人,告诉他:“固 执不变的哀伤,是一种逆天驳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它表现出一个不肯 安于天命的意
14、志,一个经不起艰难痛苦的心,一个缺少忍耐的头脑和一个简单愚昧的理性。 ” 不但这样,他还做了各种努力,包括向波洛涅斯询问,及时了解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 或是派遣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探求秘密:“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 么这样神魂颠倒,让紊乱而危险的疯狂困扰他安静的生活吗?” 而当哈姆莱特用伶人表演 将克罗狄斯的秘密昭告天下的时候,无疑,他就成了国王不得不除掉的对象。而国王一来 假放逐真杀害、二来煽风点火,再者让雷欧提斯同哈姆莱特比剑、赐饮毒酒,剑上涂剧毒 等隐晦的手段,终于借他人之手将哈姆莱特置于死。可是,王子仇恨的火焰依然烧到了国 王的头上,最后的巅峰时刻,哈姆莱特用毒剑刺杀了
15、他,也完成了整个王族的悲剧。 如果说莎士比亚在人的塑造上趋于复杂和立体,那么就不得不看到克洛狄斯作为人的 深层内涵。人性的一分为二赋予了克洛狄斯在人文主义大环境下的种种矛盾之处,他崇尚 非善,至少是对于依然发生的事件而言。因为有了杀兄的前提,他无法真心实意地劝慰哈 姆莱特,所有好心的说服都带着伪善和悖论、正如披着羊皮的狼一样让人不寒而栗。而对 于有同样际遇的雷欧提斯,他的劝慰却能陈述出自己真实的观点:“一切事情都不能永远 保持良好,因为过度的善良反会摧毁它的本身。 ” ;由于自私,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性 主义者,他要的就是“我的王冠、我的野心和我的王后”让人不由得折服于他立竿见影的 成功,他说
16、:“我们人类没有了理性,不过是画上的图形,无知的禽兽。 ”而在他眼中,各 种形式的爱都是必须用节制和理智的,他对雷欧提斯说:“爱像一盏油灯,灯芯烧枯之后, 他的火焰也会由于微暗而至于消灭。 ” 他感受与思想对于语言的重要性,认为没有思想的 语言永远不会上天界,而他不够彻底的性格中夹杂的偶尔流露的良知又几乎和他阴险狠毒 的形象抵触,他并非不会为自己做的事忏悔,在听到波洛涅斯说:“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 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 ” 克罗狄斯的心中大声慨叹:“难堪的重负! ”而在之后他不只一次的发现自己的过错:“我的灵魂上负着一个元始以来最初的诅 咒救救我,天使们!试一试吧:屈下来,顽强
17、的膝盖,钢丝一样的心弦,变得像钢丝 一样柔嫩吧!但愿一切转祸为福!” 可以说,从杀了自己的王兄开始,他就已经后悔,他 一触即发的忏悔之词甚至不利于形象的权衡,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竭力将一个理 智的、果断的、奸诈的罪犯书写得更为人性和真实,书写得更有存在性和现实意义。 在哈姆莱特中 , 老哈姆莱特单方面地咒骂和贬低克劳狄斯 , 让所有人都将注意力 转移到了克劳狄斯篡位夺权上,似乎是一个让有德之人代替无德之人的不可挽回的悲剧。 这是时代的特定性和作品的实际功用所决定的,但从大局上讲,能够给予角色一个客观的 评价对于文学史甚至是作者所意涵在作品深处的时代意义都是极为重要的,重新解构作品 能够带来澄明而理智的思考。正如重构经典的作家厄普代克在重新感知后写下的长篇小说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可是说是对克劳狄斯形象的重新定义,或者有不同于人文主义时期 的道德偏见,但是多种角度的阐述未必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