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滁州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构建完善与地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 级需求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服务、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安 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滁州学院 “十三五” 事 业发展规 划等文件精神, 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制定 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十二五” 期 间,学校始 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从 专业调整、改造入手,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加快转
2、型发展,加强内 涵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开放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 年以良好状态顺利通 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 年成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 高水平大学” 立项建 设单位。 (一)主要成就 1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形成 “十二五” 期 间,学校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 向,突破师范单一学 科专业格局,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加强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滁州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注 重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类、化学化工类、 - 2 - 生物与食品类、机械制造类、经济与管理类等学科专业群,大
3、力推 进师资、课程、实验实训条件等资源共享,专业建设群体效应逐步 显现。坚持一般和重点相结合,不断充实专业内涵,逐步培育专业 优势和特色,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得到彰显。 “十二五” 期 间,新增本科 专业 17 个,学校本科 专业达 50 个, 其中工科专业 21 个、管理类专业 6 个,涵盖文、理、工、经、管、教、 农、艺等八个学科门类,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工管为主、 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格局基本形成,专业体系与地 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日益提升。“ 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 科专业转型调整路径的实践与研究”获 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表 1: 滁州学院“十二五”本科
4、专业设置情况表 学科 门类 年份 专业 合计 2010 年 汉语言文学、英语、艺术设计、音乐学、美术学、新闻学、广告学、 工业设计 8文学 2015 年 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广告学、商务英语 5 2010 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 科学、地理科学 6理学 2015 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 科学 5 工学 2010年 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网络工程、电子科 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测绘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10 工学 2015年 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
5、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网络工程、电子科学 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测绘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工业设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物联网工程、制药工程、食 品质量与安全、汽车服务工程、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通信工 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21 2010 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 1经济学 2015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 2 - 3 - 年 2010 年 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财务管理 4管理学 2015 年 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酒店管 理 6 2010 年 人文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 3教育学 2015 年 人文教育、
6、小学教育、体育教育、学前教育 4 2010 年 园林 1农学 2015 年 园林 1 2010 年 0艺术学 2015 年 音乐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 术 6 2010 年 33合计 2015 年 50 2专业内涵建设得到加强 “十二五” 期 间,学校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 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 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 专业应用性品质不断提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积 极探索“校地互 动、校企一体、 协同育人 ”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共建“嘉吉生物” 、“技鼎软件”、“ 国图地信”、 “迪蒙德机械 ”
7、、“金禾化工”、“ 百家筝鸣 ”等校企合作班;实施卓越 人才培养计划,相继开设“GIS 综合改革试验班”、“ 卓越食品工程 师班” 、“卓越自 动化工程 师班”、“卓越教 师培养班” 等。以实践应用 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三模块、五类别 ”的课程体系,加强应用型 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推动公共类课程改革;积极引入行业企 - 4 - 业技术标准,加强课程标准建设,将共性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与 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根据教学 内容和学生实际,倡导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多元考核和 形成性评价。建立“以国家级项目为引领、以省级项目为重点、以 校级项目为基础”的三 级
8、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大力开展本 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有效推动了专业内涵建设 和质量提升。 “十二五” 期 间,建设 国家级特色专业 1 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 点专业 1 个、省振兴计划专业建设项目 8 个、省级特色专业 4 个、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9 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12 个;获批省级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7 个、省级精品开放课程 16 门、省级示范 慕课课程 10 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2 个、获批省级各类别教研教 改项目 67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17 项。 3“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十二五” 期 间,学校大力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外引内培、
9、 刚柔并济等办法,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支数量 较为充足、结构较为合理、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了 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深入开展教学质 量提升活动,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 建设,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师实践技能大赛、 “名 师论坛” 、“教学沙龙”以及教学咨询 、教学观摩和教学帮扶等活 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深入实施“双百计划” 、“双证计划” - 5 - 和“ 青 蓝计 划” ,开展 “双能型”教师评选 、“科技工作推进年”等工 作,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学术研究、实践应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 能力。 至 20
10、15 年,学校拥有专任教师 770 人,其中教授 58 人、副教 授 187 人,博士 124 人,硕士 563 人。拥有省级教学名师 7 人,省 级教坛新秀 10 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 90 余人,认定“双能 型” 教 师 306 人,取得中 级以上职业技能 资格教师 237 人,赴企业 挂职锻炼半年以上教师 353 人,省级教学团队 8 个。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果丰硕 “十二五” 期 间,学校根据 应用型专业建 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内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构 建了“ 三层 次、四类别 ”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的 需要,加强实验实习实训
11、课程与项目的开发;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和 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依托安徽省应 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的合作共享平台,大力开展暑期实践教学小学 期活动,参与面和质量逐年提高。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和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等条件资源建设。打造实践育人的三个课堂和三个 平台,推进“ 三个课 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 ”,学校实践育人特色初 步显现。 “十二五” 期 间,新增校园建 设面积 8.1 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科 研仪器设备值 1.59 亿元,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值达 3.1 亿元,建有校 级综合实验室和实验实训中心 19 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86 个。 - 6 - 其中,新增国家级大学生
12、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 个、省级示范实验实 训中心 5 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6 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中心 2 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 5 个。 5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五” 期 间,学校大力推 进学科专业 向应用型深度转变,通 过深化开放合作办学,加强资源条件建设,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课程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体系建 设,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应用型人 才培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 “十二五” 期 间,学校先后被 评为“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示范校”、 “国家级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 划项目实施高校”;获批 国家级大学生
13、创新创业项目 174 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338 个;学生获批实用新型专利 135 项;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 国家级奖项 189 个、省级奖项 858 个;5800 余人次获得各类职业 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挑 战杯”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 赛、“ 互联 网+”全国大学生 创新创业大 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毕业生在滁州就业的占 21.2%,在安徽省内就业的占 55.4%, 在长三角就业的占 85.9%,毕业生服务面向的区域性特征进一步 显现。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0%以上,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就业 对口率为 79.7%,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满意度逐年提高,毕业 生就业
14、落实或深造情况较好,自主创业比例、职业期待吻合度、就 - 7 - 业现状满意度相对较高。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 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紧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应用性内涵有待进 一步提升;工科类专业内涵建设效果不够明显,优势特色专业(群) 较少,理科、人文、艺术和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有待深入推进;应 用型人才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校企校地合作育人的深 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 深化,多样性培养有待加强,社会责任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 实验室等资源条
15、件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及保障作用需要 进一步加强。 二、“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 是学校建 设发 展十分重要的时 期,学校所处的历史 方位和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十三五” 期间,我国将全面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 、“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 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省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构 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建设美好安徽;滁州市也在全面落实创新引领、 工业强市、开放提升等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健康养老等战略新 兴产业,重点改造提升汽车与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
16、工、新型化 - 8 - 工、硅基材料等产业。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蕴含着巨大的科 技与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 外部机遇。从学校自身来看,“十三五”期间,学校要完成地方应用 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项任务,要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教 学工作审核评估,要全面实现“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办出特色” 的 阶段性发展目标,这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历史 使命。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 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教学改革为 动力,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按照“提高质量,提升水平, 办出特色” 的
17、要求,深化 “地方性、应用型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提 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和 智力支持。 (三)发展目标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加快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向应用型 深度转变,完善紧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 应用型专业体系,“ 以工管为主、以信息 为特色” 的应用型学科专业 特色得以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具体 目标如下: 专业应用性品质更加突显。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内涵建 - 9 - 设进一步加强,应用性品质显著提升,特色优势专业群与地方支柱 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
18、更加紧密。到 2020 年,本科专业数达 到 65 个,工科专业 30 个以上,力争建设 2-4 个以上国家级综合改 革试点专业,建设 10-15 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 色优势专业在校生比例不低于 40%,争取 2-3 个专业成为安徽省 同类院校品牌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产教融 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的 “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个课堂一 体,三个平台联动” 实践育人模式改革、社会责任教育改革等教育 教学改革得到全面落实;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 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到 2020 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到 20000 人。签订校企
19、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群)覆盖率达到 90% 以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4 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 赛奖每年 300 项以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 95以上,对口就 业率达到 85%以上。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1完善应用型专业体系 (1)增设新专业 建立并完善学校主导、二级学院协同的新专业增设工作机制。 更加重视市场需求的调研和条件资源建设,为增设新专业奠定良 好基础。围绕地方构建现代产业结构新体系的需求,优先设置与区 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重点围绕地方先进制 - 10 - 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增设新专业。“十 三五”期间 ,增设专业 1
20、0 个左右,其中工科类专业 5-7 个,管理类 专业 2-4 个,力争开办自创专业 1-2 个。围绕滁州智能家电省级战 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和智能家电设计制造的需求,整合 电子、计算机、机械等学科资源,筹建相关专业。围绕美好安徽、幸 福滁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增设与工程建设、环 境治理、城乡规划密切相关的专业。围绕滁州港物流园区、电子商 务园区、服务外包产业园、高科技产业文化园等省级重点项目的建 设需求,筹建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等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需求,积极申报教育部目录外专业。 (2)加强专业群建设 深入推动信息技术类、生物与食品类、化学化工类、装备制造 类、经济
21、与管理类、文化艺术类等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实行分类发 展,形成专业发展的群体优势。做强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围绕滁州 市智能家电战略新兴产业、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工业化“两化” 融 合等对信息类人才与技术的需求,重点建设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 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信息技术类专业,进一步提升该 专业群的综合实力,在学校专业建设方面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全国同类院校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地方信息产业发 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做大食品、化工、经管、装 备制造等专业群。围绕滁州市健康营养、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 发展需求,重点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主 - 1
22、1 - 动适应滁州市新型化工、硅基材料等产业发展的变化,加快化学化 工类专业改造。适应滁州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求,重点建设经 济与管理类等专业。围绕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千亿发展目标, 重点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车辆工程等专业。 做精文化艺术类专业群。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艺术类专业的集群优 势,加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的内涵建 设,加快汉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广告学、音乐学、体育教育等 专业的转型与提升,实现文化艺术类专业群的特色发展,为学校人 文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主动适应地方文化、创 意、旅游、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 (3)推进传统专业转
23、型改造 落实学校“信息化” 办 学定位,按照“互联网+”模式,从培养目 标( 方向)、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等 方面,加快运用信息与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专业的步伐。根据人才 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按照“互联 网+”、“ 信息技术+”的模式, 围绕市场需求,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优化专业培养方向 的设置,加强相关专业类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加快专业课程的慕课 和微课改造,加快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使用。到 2020 年,所 有专业核心课程全部上网;全面推广以翻转课堂为主要形式的混 合式教学模式。深入推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继续推动计 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比赛以及计
24、算机类的考级、考证等工作;办 好“ 互 联网 +”创新创业 大赛、信息技术应 用等全校性学科与专业技 - 12 - 能竞赛等。 (4)完善专业预警和调整机制 根据专业的招生与就业情况,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不断完善专 业预警与调整机制,停招停办招生形势不好、就业渠道不畅、社会 认可度低的专业。每年发布分专业招生情况分析报告、就业情况分 析报告,对排名后 5%的专业实施专业预警。停招停办人文教育、 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推动人 文类、艺术设计类和教师教育类专业的融合。 2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1)完善培养方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完善学校专业人才培养通 用标准;
25、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等,全 面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根据专业标准,深入开展人才 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育人模式改革、 社会责任教育改革、“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模式改革、“三段式”培 养模式改革等改革理念、措施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培养方案 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确保各项培养措施落到实处。 (2)加强课程建设 增强对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的核心地位。按照“ 贴近核心技术,支撑能力培养,注重方法过程, 吻合目标规格”的思路, 优化以能力培养 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化 课程对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
26、养的支撑 - 13 - 和达成作用。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深度 转变。继续推进通识类课程改革,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加强课 程内容建设,提升课程的应用性品质。深化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有效运用各类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应用型课程考核评价与质量评 估机制,着力深化课程考核的多元性和过程化,探索“以赛代考、 以证代考、以成果代考”等课程考核新模式,提高课程教学与实现 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吻合度。“十三五” 期间,重点建设专业核心 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慕课课程三类课程。 (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深入推进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能力培 养全覆盖。继续办好教学基本功大赛
27、、微课比赛、实践技能大赛、 “名 师论坛” 、“教学沙龙”、“ 教学研习营 ”、“教学工作坊” 等活动。加 强教师的“ 双能” 素质 提升工作,分层次提升教 师的学术研究、科技 创新、产学研合作和创业能力,其中重点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培训,重点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基层学术组 织和教学团队建设,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和动力,增强自我管 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评选教学骨干、教学质量奖等,进一步加大 教学类奖励力度,不断完善教师教学工作激励与考评机制。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以“ 满 足需要、高效利用” 为原则,加强实验 室、实训中心和实 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场所和条件建设,优
28、化教学仪器设备的资源配 置,加大实践教学场所的开放力度,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积极 - 14 - 申报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力 争取得突破。进一步完善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三层 次” 实 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 性实验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全面推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 ,增 强小学期活动的开放性和实效性。加强毕业实习组织领导,强化过 程管理,重点推进毕业实习与就业创业的有机融合。加强毕业设计 (论文)的质量监控,“真题真做” 基本实现 全覆盖。继续推动毕业设 计在形式、内容、指导、答辩、考核等环节的改革,加强质量监控, 开
29、展优秀毕业设计评选。 (5)开展专业认证试点 从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中,选择若干个专业,参照工程教育专业 认证、行业认证以及有关国家标准,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试点 专业要不断完善专业标准和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 加强质量评估,为接受专业认证夯实基础。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构建 “专业学习 、创新训练 、创业训练、创业实 践” 的“四位一体、融会贯 通” 的 创新 创业教育体系,将 创新创业 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分类别、个 性化” 的目 标要求。完善人才
30、培养方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 系,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学分累积和转换制度。加强创新创业 - 15 - 类课程、教师队伍、平台基地和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有关激励和约 束机制,建立校、省、国三级学科竞赛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 创业训练计划”,推 进学科竞赛和“ 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培 养方案、进课程教学、进实践环节,不断提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 训练与实践的质量和水平。将创新创业指导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学 生指导和服务体系中,明确职责,加强督导。建设学校创新创业网 络资源和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和服务体 系。 (2)深化“产 教融合、 协同育人” 模式改革 以职业与岗位
31、能力培养为导向,深入实施以“产教融合、校企 合作、协同育人”为 主要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互 惠共赢的原则,对接地方行业企业,搭建校内外合作育人平台,充 分发挥校企合作班协同育人的示范作用,引导专业与企业开展实 质性合作,做到专业全覆盖。继续深化与苏滁产业园区、滁州科创 园区、滁州市众创空间等合作,加强与科大讯飞、中兴通讯、博西 华电器、康佳电子、猎豹汽车、长电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合作,联合 培养产业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继续做好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 计划” 项目,力争国家级“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 计划”取得突破。推进 校企合作班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融合。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推行“
32、双导师 制” 、“工作坊制”、“ 双师同堂 ”教学等。继续探索人文 社科类专业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的新机制和新模 式。 - 16 - (3)深化实践育人模式改革 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一主线,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打造“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 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三个实践育人课堂, 构建“ 创新 创业平台、素 质拓展平台、虚 拟实践平台” 三个实践育人 平台。建立并完善三个课堂融合机制,推动教师指导、实践内容、 实践场所等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延伸,努力做到三个 课堂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相
33、互促进,实 现三个课堂一体化;建立“学校统筹、多方 联动、全员参与” 的三个 平台联动机制,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4)深化“三段式 ”模式改革 将本科人才培养划分成三个阶段,实施“筑牢基础强化专业 多样发展” 的“ 三段式 ”培养模式改革。“ 筑牢基础” 阶段(1-1.5 学 年),重点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夯实学 生发展基础;继续深入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加强在线课程和资 源建设。“ 强化专业 ”阶段(1.5-2 学年),重点加 强专业核心课程和 实践环节的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强 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多样发展” (1-1.5 学年),根据学生的
34、个性 和志趣,设置诸如创业、就业、留学、学业深造等不同发展方向供 学生选择,允许并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加强指导和服务,逐步推行完全学分制,实现学生多样化发展。继 续实施弹性学制、主辅修(双学位)制,完善有关管理办法;创造条 - 17 - 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到企业去实习实训、开展创新创业和社会实 践活动,让更多学生拥有国际游学经历和第二校园游学经历。 (5)深化社会责任教育改革 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有关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 等组织开展的社区服务、挂职锻炼、专业服务、义务劳动、文艺体 育、慈善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着力将社会 责任教育培养贯穿人才
35、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 识。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列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 立单独的社会责任学分,明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责任学分 要求。 4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1)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质量立校、 质量立教” 宣传教育,增 强广大师生的质 量意识。不断充实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队伍,加强人员的培养培训, 提高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质 量标准,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 检查监督。建立质量监控的闭环系统,重点加强信息反馈和持续改 进机制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改进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方法与 手段。以人才培
36、养质量考核为核心,完善院(部)、教师教学工作考 评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化质量监控和评估 继续深入开展三期检查、日常检查和专业评估等教学质量监 - 18 - 控和评估活动,加强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反馈,落实质量主体 的责任,促使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定期开 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毕业生就业创业质 量跟踪调查,加强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 务等方面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3)顺利通过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提高对审核评估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动员,深入学习。坚持教 学评估“二十字 ”方针 ,按照安徽省教育 厅教学评估“五个
37、度”的要 求,系统梳理学校培养人才取得的成效,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 因,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对策,进一步加强建设、深化改革、 推进管理,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审核评估。 三、保障措施 滁州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规划是“十三五”期 间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远景、目标和行动指南,各院(部)、 各部门应高度重视,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 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及各院(部)、各部门应切实提高认识,加强对学校“十三 五” 专业 建 设和人才培养 规划实施工作的 领导,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并取得成效。各院(部)成立相关领导小组,统筹所属专业建设和人 才培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二)强化资源保障 - 19 - 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多渠道筹 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条件并合理配置资源;深化开放 合作,争取更多外部资源支持和共享,为规划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持 和有效保障。 (三)注重规划落实 各院(部)要以学校规划为依据,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所属建设 目标、任务和措施,制定工作方案,编排工作时间表,按期保质保 量完成各项任务。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与 协调。加强规划落实的检查与评估,确保规划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