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 年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ICD-10 M51.201 祖国医学关于腰痛病的论述,散见于“腰痛” 、 “节伤” 、 “腰强”和“腰脊痛”等。中医学 认为,腰为脊之下枢,藏髓之骨节,督脉之要道,藏诸筋,会诸脉。腰部扭挫、闪失,腰 节受损,致使脊窍错移,气血瘀滞,筋肌挛急而痛。窍骸受损,突出于窍,碍于脊髓,诸 脉络受阻,气血瘀滞于经络,则经气不通,经脉失掣,沿经脉所循而发为筋腿痛、麻木。 腰痛病,西医学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和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 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好 发年龄为 3555 岁,是一种
2、症状复杂多变的常见病多发病。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ZY/T001.1001.9-94) 。 (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 )常发生于青壮年。 (3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 )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5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 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 ) X 线摄片检查可见:脊柱侧
3、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 骨赘增生。CT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 ,胡有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 第三版和临床诊疗指南 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9.1。 诊断依据: (1 )在 L4、L5 或 L5、S1 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腰痛、下肢痛呈典型的腰骶神经 根分布区域的疼痛。 (2 )按神经分布区域表现肌肉萎缩、肌力减弱、感觉异常和反射改变四种神经障碍体征中 的两种征象。 (3 )神经根张力试验: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阳性。 (4 )影像学检查:包括 X 线、CT
4、、MRI 或特殊造影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一致。 诊断原则: (1 )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 )具有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后方可 诊断。 (3 )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影像学检查: (1 ) X 线检查:是腰椎病诊断的重要手段。X 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的疾患严重程度、治疗 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腰椎正侧位片,腰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 正位片可见骨质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侧位片见腰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 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运动终板)骨
5、质硬化、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等;过 屈、过伸侧位可有阶段性不稳定;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有时还可见到在 椎体前、后缘有高密度的条状阴影-腰椎前、后纵韧带钙化。 (2 )腰椎 CT:可以显示出椎管的形状及 OPLL 的范围和对椎管的侵占程度;脊髓造影配合 CT 检查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3 )腰部 MRI 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 改变,对于腰椎损伤、腰椎病及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当腰椎间盘退变后,其信号强 度亦随之降低,无论在矢状面或横断面,都能准确诊断椎间盘突出。磁共振成像在腰椎疾 病诊断中,不仅能显示腰椎骨折与椎间盘突出
6、向后压迫硬脊髓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尚可 反映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脊髓内出血或实质性损害一般在 T2 加权图像上表现为暗淡和 灰暗影像。而脊髓水肿常以密度均匀的条索状或梭形信号出现。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发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中医证候诊断 1.血瘀型:常见于急性期,腰腿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转侧困 难,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
7、疼痛加重,肢体发凉。舌 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型: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 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型:肾阳虚:腰部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痛减。面色晄白,手足不 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迟。肝肾阴虚: 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心烦失眠,口苦咽干, 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四)鉴别诊断 1.腰椎结核:腰痛可伴有坐骨神经痛,低热,血沉增快。X 线片显示椎间隙模糊、变窄,椎 体相对边缘有骨质破坏。 2.腰椎肿瘤:腰痛,但压痛不明
8、显。正装呈渐发的持续加重,无缓解期,不因卧床休息而 减轻,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大小便出现异常。MRI 检查可明确诊断。 3.腰椎椎管狭窄症:腰痛,一侧或两侧下肢牵涉痛,卧床休息症状可缓解。 “间歇性跛行” 为本病特征。CT、MRI 检查可明确诊断。 4.强直性脊柱炎:中年男性多见,身体瘦弱,腰背及骶髂关节疼痛,脊柱强直,各方向活 动均受限。症状多与气候变化有关,血沉较快,病变呈进行性发展。X 线片早期可见骶髂 关节及腰椎小关节模糊,后期脊柱呈竹节样改变。 5.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臀部痛或臀腿痛,患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时疼痛加重, 严重者可有跛行。梨状肌肌腹体表投影处可有明显的压痛,并可
9、向下肢放射,部分患者可 触及深部的条索状结节或痉挛的肌块。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即患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时 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在小于 60 度时疼痛加重,而大于 60 度时疼痛反而减轻,梨状肌 局部封闭后疼痛会消失。 6.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为腰椎管外病变,该横突尖部软组织因损伤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导致腰痛或腰臀 痛。多发于青壮年、腰背肌较弱者,男性多见,有外伤史和长期工作姿势不良者。 主要症 状表现为腰部及臀部疼痛,活动时加重,俯卧位检查时可触及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轻度痉挛 及压痛,可在第三腰椎横突末端扪及硬结和条索状物,触压痛明显,有时可在臀中肌后缘 或臀大肌上缘扪及条索状物及压痛。直腿
10、抬高试验阴性,无神经根刺激症状,化验及影像 学检查无特殊异常 7.臀肌筋膜炎:发病部位疼痛,多为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或有重压感,有时可及皮下 可触及变性的肌筋膜及纤维小结。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 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活动受限 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中医辨证论治: (1)血瘀型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配穴:血海、膈俞,活血化瘀通络以止痛。 手法: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血海、膈俞可点刺出血。一日一次,每次 30 分钟,10 天 为一疗程。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并配合督灸以
11、活血化瘀通络。 (2)寒湿型: 治法:散寒除湿通络。 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配穴: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 手法: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一日一次,每次 30 分钟, 10 天为一疗程。局部穴位可加 拔罐法。并配合督灸以散寒除湿通络 。 (3 )湿热型 治法:清热除湿通络。 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配穴:阴陵泉、中极,以清利湿热 手法: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一日一次,每次 30 分钟, 10 天为一疗程。局部穴位可加 刺络放血及拔罐法。 (4)肝肾亏虚型 肾阳虚证:治法:补益肾阳。 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配穴:
12、命门、腰阳关、肾俞,以补肾 手法:毫针补法。一日一次,每次 30 分钟,10 天为一疗程。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并配 合督灸以散寒除湿温补肾阳通络止痛。 2.肝肾阴虚证:治法:补益肝肾。 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 配穴:肝俞、肾俞、太溪 手法:毫针补法。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一日一次,每次 30 分钟,10 天为一疗程。 2.经络辨证论治: 从经脉的分布特点和临床实际情况,本病主要归属督脉和足太阳、足少阳经脉。腰部症状 可主要归属督脉和足太阳经,下肢症状可分属足太阳、足少阳经脉。 经络辨证治疗原则及选穴 治疗原则:通络止痛。结合患者相应症状予相应穴位加减。 (2 )取穴:主要以
13、督脉和足太阳经脉为主,可进行局部、临近和远端穴位配合。 (二)辩证用药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 ) .血瘀型:治则:菀陈则除之。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没药、桃仁、羌活、红花、五灵脂、秦艽、香附、 牛膝、地龙、炙草等。 中成药:藤黄健骨片、舒筋活血胶囊。 (2 ) .寒湿型:治则:寒者热之。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党参、当归、熟地黄、白芍、桂枝、 茯苓、细辛、防风、秦艽、蜈蚣、乌梢蛇。 中成药:蠲痹颗粒,藤黄健骨片。 (3 ) .湿热型:治则:热者寒之。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方
14、药:大秦艽汤加减。川芎、独活、当归、白芍、地龙、甘草、秦艽、羌活、防风、白芷、 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软胶囊、参苓白术健脾颗粒。 (4 ) .肝肾亏虚型: 治则:虚则补之。 a.偏于肝肾阴虚者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方药:左归饮合二仙汤(熟地、山药、炙甘草、黄柏、知母、当归、黄芪、仙灵脾、仙茅、 巴戟天、茯苓、山茱萸)加减。 中成药:藤黄健骨片、骨痹合剂。 b.偏肾阳虚者: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方药:右归丸加减。 (肉桂、附子、鹿角胶、杜仲、菟丝子、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 中成药:藤黄健骨片、骨痹合剂。 2.使用中药及其它静脉制剂:根据患者病情辩证使
15、用前列地尔注射液、骨瓜提取物或注射 用血塞通,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强壮筋骨。在急性期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 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药物等对症治疗。 (如甘油果糖、地塞米松、尼美舒利等) (三). 推拿疗法: 治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菀陈则除之。治法:舒筋通络,活血 止痛,整复错位 运用我科传统推拿,根据不同分型、分期辩证施法,运用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等,急 性期以松解手法利用院内制剂冬青膏行滚法、揉法、屈指推法、平推发等增加血液循环、 增强透热、改善水肿吸收等。缓解期以整复手法为主,采用一指禅推法、俯卧拔伸法、腰 部改良斜扳法,徒手牵引按压法、抖法、椎旁相对旋
16、转调整法、棘突偏歪整脊法、按压腰 骶等纠正错位、舒筋通络、松解粘连、解痉止痛、改善受压部位等。恢复期以补肾壮腰为 主,配合护理人员指导康复训练加强腰背肌和胸腹部肌肉力量。 (四)牵引疗法: 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且有效的方法。腰椎牵引有助于解除腰部肌肉痉挛, 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 ;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 ;改善或恢复腰椎 的正常生理弯曲 ;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 内压力。调整小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关节嵌顿的滑膜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得到复位 ; 腰椎牵引治疗时必须掌握牵引力的重量和牵引时间两大要素,才能取得牵引的最佳治疗效 果。
17、 1 牵引方式:我科为骨盆牵引:围上牵引带后,卧牵引床上,上、下身作反向牵拉,, 每次 20 分钟,每日 1 次,可以采用连续牵引,也可用间歇牵引或两者相结合。 2 牵引角度 :一般按病变部位而定,以平牵为主。 3 牵引重量 :间歇牵引的重量可以其自身体重的 30 40确定,持续牵引则应适当减 轻。一般初始重量较轻,如 20 kg 开始,以后逐渐增加。 4 牵引时间 :牵引时间以连续牵引 20 分钟,间歇牵引则 20 30 分钟为宜,每天 一次,10 15 天为一疗程。 5 注意事项 :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年老体弱者宜牵引重量轻些,牵引时间短些,年 轻力壮则可牵重些长些 ;牵引过程要注意观察询
18、问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者应 立即停止牵引,查找原因并调整、更改治疗方案。 6 牵引禁忌症 :牵引后有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经调整牵引参数后仍无改善者 ;脊髓受 压明显、节段不稳严重者 ;年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严重、椎管明显狭窄、韧带及关节囊钙 化骨化严重者。 (五)应用国家中管局推广的适宜技术:平衡针灸针刺腰痛穴(位于前额正中)治疗腰痛 技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 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19、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六)电针法: 选择选择坎、离共为一组,艮与左侧环跳为一组。震与右侧环跳为一组。针刺得气后,通 电针机先用连续波 5 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 10-20 分钟。具有止痛、消炎、改善局部营养 和功能状态的作用。 (七)应用中医诊疗设备: 磁振热治疗仪:解除肌肉僵硬,缓解肌肉和神经疼痛,抑制神经肌肉兴奋,有镇静作用。 医用智能中医汽疗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肌体内毒外出、扶正祛邪,最终达到治愈 疾病的目的。电脑中频经络通治疗仪:大幅加速血液循环,改善血液营养吸收,加快病灶 积液及致痛介质的消除,促使蛋白质的微量分解
20、,产生血管活性肽、脑啡吠、内啡吠等镇 痛物质。 (八). 拔罐治疗: 取穴:肾俞、关元俞。风湿腰痛配环跳、委中、昆仑;肾虚腰痛配命门、腰眼、上髎;闪 挫腰痛配志室、腰眼、阿是穴。取上穴留罐 1015 分钟,每日 1 次。具有通经活络,行气 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此法适应于常规各期腰突症。 (九).中药湿热敷疗法: 以行气散瘀、温经散寒、舒筋活络的中药自拟方“通经活血散” (桂枝、细辛、豨签草、千 年健等) ,应用粥仓煎煮后在患者的腰部,待冷却后揭下。此法适用于腰痛病除湿热型的各 型各期患者。 (十).穴位贴敷疗法: 以我科特有的隔盐灸热疗贴、消痛穴位贴为穴位贴敷的一种疗法。具有祛瘀通络、行气活
21、 血、消肿止痛的功效。本法均适用于腰痛病的各型各期患者。 三、科室特色疗法: 1.脊柱九宫穴电针疗法。治则:疏筋通督、行气活血、解痉止痛。取穴:脊椎九宫穴(以 突出的椎间盘所在椎间隙正中为中宫,上一椎间隙为乾宫,下一椎间隙为坤宫,挟乾、中、 坤宫左右旁开 0.5 -0 . 8 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 。操作: 进针顺序为: 先 针中宫, 次针乾宫、坤宫, 直刺或略向上斜刺 0. 8 一 1. 2 寸, 然后按坎、离、巽、兑、艮、 震六宫穴依次进针,针尖斜向椎体, 进针 1.5 一 2 寸, 获得针感后, 行捻转补泻手法, 九宫 穴的行针顺序与次数, 按“ 洛书九宫数”施行, 即
22、“ 戴九履一, 左三右七, 二四为肩, 六 八为足, 而五居中” , 留针 30 分钟,行针三次。腰椎九宫穴均采用 0.25*40mm0.25*75mm 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进针深度 1.5-3 寸。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 5 分钟后改 疏密波,通电 10-20 分钟。 (2 )刺络拔罐法: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四、护理调摄 1.急性期应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 3 天,包括饮食、大便等均不能起床,避免腰部负重, 以缓解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疼痛。 2卧位护理:仰卧位时可以在膝下、腰下面垫一枕可减轻脊柱负荷,有利于创伤的修 复,减轻脊柱旁肌肉痉挛所引起的疼痛;侧卧
23、时应屈髋屈膝,两腿分开,上腿下垫软垫, 避免脊柱弯曲;俯卧位时腰椎前凸增加,因肌肉牵拉而增加了腰椎间盘的负荷,可以在腹 部及踝部垫薄垫,使脊柱肌肉放松。 3.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的关系以及有无放射痛和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 做好记录。 4.注意患者有无二便功能障碍;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 5.外用及内服药物期间,注意观察用药反应,同时忌生冷、寒凉食物,外避风寒,以 免加重病情。 6.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遵医嘱予腰围固定,减少腰椎活动,以免加重疼痛;予中药湿 热敷、微波治疗、温热式低周波、静脉点滴治疗等以散淤止痛,消除神经根水肿。 7.病情缓解后可遵医嘱建议坚持腰背肌锻炼,加强腰背
24、部及腹部肌肉力,有助于改善腰部 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消退吸收,解除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促进身体康复。 8.关注患者情志变化,做好思想疏导,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ZY/T001.1001.9-94)疗效评定。 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 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 2.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在原有中医腰痛病疗效评价标准基础上,制定了以疼痛强度为判定标准 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腰椎活动度判定法、腰部专科检查判定法等三种临床 要素作
25、为中医综合疗效评价方法,用来判定针灸推拿治疗腰痛病(腰突症)的临床疗效并 加以分析。具体如下: 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患者根据自觉疼痛情况,选择与自己疼痛度相符合的数值, 医生通过患者完成的疼痛对比量表来确定患者疼痛程度。自左到右,数值越高,说明患者 疼痛强度越大,疗效越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疼痛强度数值含义: 1无疼痛感。 2稍感不适。 3偶感疼痛。 4有疼痛感,但不明显。 5能忍受疼痛无须止痛药。 6疼痛较剧但可以控制不用止痛药。 7疼痛较剧服止痛药可完全止痛。 8疼痛较剧,服止痛药稍可止痛。 9疼痛剧烈,服止痛药难于止痛。 10疼痛剧烈,止痛药无效。
26、 2.腰椎活动度判定法: (1 )前屈运动:检查时患者取直立位,嘱患者先低头,然后向前作缓慢弯腰运动,估计腰 椎的活动度,具体如下: 正常:8090 良好:6070 较差:4050 差:20 30 (2 )后伸运动: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骨盆,一手扶住其肩部,防止骨盆前移和下肢弯曲而 形成躯干后仰,代替脊柱后伸运动。协助患者作脊柱后伸运动,先嘱患者向后仰头,再缓 慢地使脊柱向后作过伸运动。估计腰椎的活动度,具体如下: 正常:2030 良好:1020 较差:510 差:05 (3 )侧弯运动:患者取直立姿势,检查者双手固定其骨盆,防止左右倾斜。然后让患者作 头胸向侧方弯曲运动,观察有何异常表现、障碍
27、程度,并作双侧对比。估计腰椎的活动度, 具体如下: 正常:2030 良好:1020 较差:510 差:05 (4 )旋转运动:检查者双手固定患者两侧髂骨翼,保持骨盆平衡,然后嘱患者作左右躯干 旋转,观察运动范围,并左右比较。估计腰椎的活动度,具体如下: 正常:2030 良好:1020 较差:510 差:05 3.专科检查判定法: (1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分级: 直腿抬高70者为阴性(-) ,提示下肢功能正常。 直腿抬高70者为阳性(+ ) ,提示神经根受压。 直腿抬高45者为强阳性(+) ,提示神经根中度受压。 直腿抬高30者为超强阳性(+) ,提示神经根重度受压。 (2 )屈颈试验(
28、阳性为未愈、弱阳性为好转、阴性为治愈):患者仰卧,也可端坐或者直 立位,检查者一手置于患者胸部前,另一手至于枕后,缓慢、用力的上抬其头部,使颈前 屈,若下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其主要机制是屈颈时,硬脊膜上移,脊神经根被动牵 扯,加重了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因而出现下肢的放射痛。屈颈试验阳性(+) , 提示脊神经受压。 (3 )仰卧挺腹试验及加强试验,分级: 挺腹实验(-): 作挺腹实验时患者无自觉腿痛及下肢窜痛。加强实验无症状,提示无腰部 神经根受压。 挺腹实验(+) :作挺腹实验时患者自觉腿痛及下肢窜痛。 挺腹实验(+)作挺腹实验时患者自觉强烈腿痛及下肢窜痛。 挺腹实验(+):作挺腹
29、实验时患者自觉剧烈腿痛及下肢窜痛,甚而腰部无法抬离床面, 腰部持续疼痛。 拇长屈肌肌力测定(阳性为未愈、弱阳性为好转、阴性为治愈):患者主动将双下肢第一 跖趾关节背伸,患肢背伸功能减弱为阳性,若对比不明显时,医者以拇指适度按压第一跖 趾,患肢背伸力量减弱亦为阳性。提示 L5 神经受损。 髋关节被动内收试验:患者仰卧,一侧膝关节屈曲,足置于床面。术者将一手置于该侧髂 前上棘以固定骨盆,另手置于膝关节,尽量屈曲膝关节,将大腿压向对侧肩关节方向,使 髋关节处于内收位。若出现腹股沟部位疼痛,提示髂腰肌紧张。 “4”字试验:患者仰卧,一侧下肢伸直,另侧下肢以“ 4”字形状放在伸直下肢近膝关节 处,并一手
30、按住膝关节,另一手按压对侧髂嵴上,两手同时下压。下压时,骶髂关节出现 痛者,并且或者曲侧膝关节不能触及床面为阳性。 “4”字试验是骨科等医学临床辅助体检, 如果阳性表明可能是由以下疾病引起:骶髂关节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坏死,强 直性脊柱炎,及膝关节疾病等,当然骨髓炎,股骨结核等其他疾病也会引起阳性反映。如 果明确诊断,则需要 X-ray,CT-scan,及其他实验室检查。 1骨盆挤压试验:用于诊断骨盆骨折和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两手分别放于 髂骨翼两侧,两手同时向中线挤压,如有骨折则会发生疼痛,称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或嘱 患者采取侧卧位,检查者双手放于上侧髂骨部,向下按压,后法
31、多用于检查骶髂关节病变。 2骨盆分离试验:多用于检查骨盆骨折及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两手分别置 于两侧髂前上棘部,两手同时向外推按髂骨翼,使之向两侧分开。如有骨盆骨折或骶髂关 节病变,则局部发生疼痛反应,称为骨盆分离试验阳性。 脊柱压痛与叩击痛 正常: 正常情况下脊棘突及椎旁肌肉均无压痛。正常人脊柱无叩击痛。 异常:1.压痛:有压痛以第 7 颈椎棘突计数病变椎体的位置。常见病因为脊椎结核、椎间 盘脱出及脊椎外伤或骨折,如椎旁肌肉有压痛常为腰背肌劳损。 2.叩击痛(1)直接叩击法 :是以手指或叩诊锤直接叩击各个脊椎棘突,此法多用于检查胸、 腰段。 (2)间接叩击法:又称为传导痛或冲击痛
32、,病人取端坐位,医师用左手掌面放在病人的头 顶,右手半握拳以小鱼际肌部叩击左手,如脊椎某处疼痛,则表示该处有病变。 导致该异常结果可能疾病为: 腰肌劳损 腰椎间盘突出 脊柱裂 脊柱炎 本病临床治疗难点及解决思路如下: 难点一:起病急,腰部痛剧、伴下肢痛麻者,尽快止痛难度较大。 解决思路与措施:1、采用我科 000 名老中医的通经排刺针法以增温经通络止痛之效; 2、优化整合整脊、针刀、中药外用等特色疗法方案;3 、进一步应用牵引复位、神经阻滞、 骶管注射、臭氧、射频等治疗技术,以提高临床疗效。4、发挥一体化治疗优势,诊断明确, 具有典型手术适应者及时手术治疗。 难点二:伴有椎管外因素,腰部肌肉筋
33、膜挛缩较为广泛,致部分患者存在麻木、酸胀、 无力等症状,较难缓解。 解决思路与措施:运用中医综合治疗优势,在辨证论治基础上:1、应用微针刀九针疗 法解除局部肌痉挛;2、采用通经排刺针法结合分筋理筋手法舒筋活络;3 、应用中药熏蒸、 中药贴敷温经散寒、解痉。 难点三:部分患者因口服中药胃肠反应较为常见,不能接受或坚持治疗,影响中医疗 效,是目前腰痛病治疗的难点。 解决思路与措施:采用多种中药外治方法,局部应用中药药浴、足浴、中药热敷、膏药外 贴、中药离子导入等中药经皮给药治疗,提高局部药物浓度,使药物直达病所,达到相应 治疗目的。 难点四:腰痛病保守治疗疗程长,易复发。患者对疾病特点及中医治疗措施的特色缺 乏正确认识,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决思路与措施:进一步完善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健康教育处方,向患者积极宣 传预防及治疗措施,纠正患者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优化功能锻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