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130496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 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 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 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 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 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

2、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 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 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 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 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 准、思维

3、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2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 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 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 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

4、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 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 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 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

5、?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 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 18 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 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 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 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 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

6、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 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 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 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 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3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

7、身学习的意识和能 力等。 2、勤于反思 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 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 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 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自主发展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 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 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

8、力等。 3、自我管理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 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 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 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 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 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 理念及行动等。 2、国家认同 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

9、严 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 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 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 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 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

10、,掌 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 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 行动等。 2、问题解决 4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 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 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 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课题组负责人就研究成果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有哪些 主要

11、指标,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Q:社会各界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 值定位?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 年,教 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 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从宏 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党

12、的教育 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 中贯彻落实。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 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 21 世纪的学生应具 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 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 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

13、 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 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 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在价值定位方面,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 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 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 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 式变革。 Q: 开展核心素养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

14、养研究,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 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 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 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 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5 Q: 核心素养研究的专业性很

15、强,请介绍一下研究过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 学的程序和方法。 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联合课题组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 研究过程主要包括: 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体设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理论支 撑。 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与理论结构,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 定位;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比较 15 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程序方法、 指标框架和落实情况;通过教育政策研究,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

16、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开展传统文化分析,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 求;开展课程标准分析,了解现行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相关表述,明确课标修订任务。 同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各界对核心素 养的期待。课题组访谈了十二个界别的 608 名代表人物,问卷调查了 566 名专家学者、校 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 351 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为建构符合国情特点和 现实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提供实证依据。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召开专家论证会 60 余次,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主要结论, 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总框架。此后,

17、又召开征求意见会 20 余次,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管理 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对总框架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2)开展转化研究,对接课标修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提交了核心素养总框架 初稿。2014 年 7 月,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 会对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进行了审议。 为做好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修订的衔接工作,2014 年 8 月,呈请教育部基础二司委托 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开展“核心素养与课 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 方式方法。 2015 年

18、 1 月,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了衔接转化研究成果,赞同研究组提出的核心素养 落实方式。 3)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为确保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和适宜性,2015 年 4 月 和 2016 年年初,两次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将核心素养初稿及研究报告送教育部有关司 局和单位征求意见。 同时,正式征求了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并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征求各省市教 育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意见。此外,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一线教育实践专家意见。 Q: 根据课题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指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9、。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 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 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 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6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

20、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 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均是实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其遴选 与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 六大素养既 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 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 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 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Q: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21、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 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 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尽管素质教育己深入 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 质教育的实效。 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 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 合改革

22、。 Q: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是什么? 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素养的协调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系统化的描述。 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 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 平。 Q: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 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 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

23、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 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 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 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 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 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 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 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

24、重要依 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 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 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 7 文/ 余文森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 心主任。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 委员会委员。 )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 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 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

25、、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 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 ,学科及其教学 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 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 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 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 。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 容(概念、命题、理论) (内涵和意义) ,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 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

26、义(文化意义) 。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 逻辑的(系统的) 、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 、 暗线的。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 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 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 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 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

27、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 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 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 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 。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 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 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 ,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 ) , 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思维方式是一

28、个人脑力劳动(认识活动)的武器(媒介) (管“脑”的) 。它是由思维 方向、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等构成的综合体。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脑力 劳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教育教学不能只在知识点和能力点、知识和能力的细节上做文章, 而是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 品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广义)表现和为人形象(管“行”的) 。它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 反映。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内隐的,那么品格则是外显的。一个人言行粗俗、举止不端、 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涵养、教养,其他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若失品格, 一切皆失。 ”这三大核心素养是学生整体素养的三根支柱,缺失会造成人的素养大厦的

29、坍塌。 学校教育教学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 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8 (一)价值引领(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价值引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价值观是关于如何 做人做事的观念、准则、规范,它是一个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内核) ,决定一个人 的精神品性。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对价值观有较全面的认识。从价值指向的范围来看,我们可将价值分为: (1 )人类基本价值,即为全人类所普遍认可和提倡的价值,如人道关怀、同情感恩、自由 平等、公平正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虽然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

30、、政治理念、社会观 念上有着较大差异,但在伦理价值、行为价值特别是善恶区分上却有基本的共识,有着一 定的同一性,从而形成人类的基本价值。 (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积极的、健康的并被全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原则,如爱国、 孝亲、仁爱、勤奋、礼让谦逊、恪守诚信等。 (3)现代社会价值,它是与当代社会经济发 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如个体独立与自主、社会公正与平等、经济市场化等。教师要充分理 解各类价值的内涵和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 解、价值准则,这样才能以鲜明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立场引领学生、启发学生,帮助学生逐 步形成正确

31、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二,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在价值多元和社会实践日趋复杂的今天,要 引领学生做出理性的、正当的、合适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教育教 学中如果缺乏理性的观照,缺乏价值判断的基本能力,价值引领可能沦为一种盲从,失去 正确方向,甚至陷入“非价值”或“反价值”的误区。所以,教师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各种 价值并拥有价值判断能力。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外显或内隐地传 递着价值,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价值引领从“正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引导,直 接引导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从“侧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澄清,即对学生 不正确、片面的价值观进行

32、澄清。 第三,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领。学校里的各门学科知识都是学生建立价 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不同学科中蕴含着具体丰富、不尽相同的价值内容及形态。 学科教学内容按照蕴含价值目标的程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含有显性价值目标的教学内 容,即教材通过文字材料直接体现出价值目标,比如高中语文包身工一文,该内容直 接体现出的是反抗压迫,维护与热爱正义的价值观。二是内隐价值目标的教学内容,这类 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似乎不含价值因素,但在反映客观现实、揭示客观规律的 过程中同样蕴含着价值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教学内容背后的价值因素,把教学内 容中内隐的价值因素挖掘出来,形成价值目

33、标。比如,进行生物学遗传病一课的教学 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描述病人患病时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他们心灵上遭受到的折磨,从而引 发学生的同情心,并培养学生的爱心。还有一类教学内容,本身并未隐含价值目标,对这 一类内容的教授,如果教师具有价值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可以通过师生交往、教学组织形 式等方式,在行动中达成价值目标。 ” 小学数学中讲时间,讲时、分、秒。我们通常会觉得时间是最无情、最客观的。但数 学中讲的时间,不是时间本身,而是计时的单位和方式,是人类发明的一种计量方式。如 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只讲 1 小时等于 60 分钟,1 分钟等于 60 秒,要求孩子识记这样的换 算公式,认识钟表上的时间,只是在

34、时间概念的表层开展的教学。如果进一步,在课堂上 引导学生去感觉:1 分钟有多长,60 秒可以做哪些事,如可以写几个字,可以读几行书, 我们唱一首歌要用几分钟,上一层楼的台阶要几分钟,从家到学校要几分钟,那么,学生 所学的时间概念,就会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尺度,可以用来计量他的生活,帮助他安排生 活内容。如此,这个数学知识就成了他生活中的管理性要素,他不仅有了时间的数学知识, 也有了时间的生活感甚至生命感,这会影响到他行动的迟缓与紧迫,生活的从容与匆忙。 9 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起到了规范生活甚至生命意义的作用,因而具有了价值的意义。 (二)思维启迪(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

35、思维方式看作人的认识定势和认识运行模式的总和;从 个体的角度分析,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深度) 、结构(类型) 、方向(思路)的综合 表现,是一个人认知素质的核心。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 ” 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维也应该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这 是人的能力不断发展的内在机制。思维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发展 也就停止了。 学校和教师要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 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当前,要从以下两个维度着力:第一,从客观性、科学性的角度

36、讲, 要注重科学精神和客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实证、逻辑、推理和 论证进行思维的能力。以论语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 “勿意”是 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 “勿必”是指对事物不能绝对肯定或否 定,要有辩证思维。 “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执。 “勿我”就是不要自以为是。第二是从主 观性、主体性的角度讲,要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独立、独特、 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从教学的角度讲,第一,要积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学习)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以知 识授受为任务和以“记练考”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模式,这种教学几乎把思维都剪

37、辑 和阉割了,学生没有多少再思维的意义和含量。要把原生态的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让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原生态的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从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态的思维 介入。 “例如,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言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 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 ” 第二,要积极倡导有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没有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和投入,知识学习 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符号知识(表层结构)的学习上,而不能深入知识内涵(深层结构) ,获 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使知识和思维能力获得良性循环的发展。思维水平的发展主要 包括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和科学思维态度的养成。实施深度教学,是

38、实现知 识教学的丰富价值、使学生知识学习与思维能力实现同步发展的必经之路。深度教学是指 “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 。也就是说,教师要 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将符号学习提升为 深层意义的获得,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 第三,要注重原生态的问题。一是根据提问概念的性质不同,提问可以分为“生活提 问”和“逻辑提问” 。前者主要是以现实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后者则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 要方式。我们知道,教科书知识本身和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根本区别的。教科 书的编写主要遵循学科知识体系逻辑,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并加以

39、概括的,更多偏 向于“逻辑提问” 。从学生的知识学习任务来看,需要将学科知识还原并运用于学生的现实 生活世界,而不是仅仅学习孤立、静止的学科知识内容。二是原始问题与课本习题。原始 问题是指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 工的科学现象和事实的描述。而课本习题则是把科学现象和事实经过一定程度抽象后加工 出来的练习作业。 (三)品格塑造(优秀、良好品格的培养) 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 西?”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记者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 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

40、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 10 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 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 ”这位诺贝 尔奖获得者的答记者问告诉我们:一是良好的品行和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 二是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作用非常大。我认为,这两点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特 别要重视的问题。孩子品格形成的关键期在少儿时期,少儿时期忽视甚至放弃对孩子的品 格教育,必然给孩子留下隐患甚至危险。 有专家指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受过教育的人”的根本标准,不在知识,而在美德, 除了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包括那些更

41、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诚实、宽 容、讲信用等。 从广义的角度讲,品格可分为:行为习惯、个性修养、道德品质(风范)三大组成部 分。品格突出一个“品”字,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品质、有品位的人,这才是“受过教 育的人”的形象。 “谢谢你、对不起、请原谅”应该成为每个学生常说的话语;“诚信、宽 容、感恩”应该成为每个学生常怀的意识。 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张扬个性的必要性,但决不能忽略对孩子的公德教育,必须 从小培养孩子礼让仁和、合作共进的为人智慧。值得强调的是,品格只能由品格来塑造, 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培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教师的劳动有特殊性,在引导 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

42、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分(活的形象)出现在学生 面前,参与到学生的认识过程之中。这是因为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也是教师内心世界 的展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风貌、学识、才能、作风、言谈举止、 待人接物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心灵。学生有向师性,从幼儿园儿童到 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倾向。所以,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谈行为、为人 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 总之,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是心地善良、有情有 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对社会肩担道义,对工作爱岗敬业,对生活乐观向上,对困难愈 挫愈勇,对他人团结合

43、作,对自我勤奋进取。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教书育人是教 师的天职,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本文刊发于 今日教育2016 年第 3 期 素养、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1.素养 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和整合的概念,是指个体为了健全发展,必须因应生活情境的需求而具 备的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或技术能力、态度。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 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 “素养”是个体基于生活环境的需求,激发其 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运作(包括认知、技能、情意等行动 )的先决条件,以获得知识、能力 与态度。 2.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

44、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 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 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包括:沟通、表达和分享;欣赏、表现、审美及 创新;运用科技及资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 规划、组织与执行;终身学习,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 3.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 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 11 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

45、,审美情趣,知 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 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 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具有的特征:综合性;生成性;体验性;时代性。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 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 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

46、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 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 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 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陈先云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 ”和一年一度的“小学 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活动”于 6 月 1213 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以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陈先云理事长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现摘 录他提出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供大家研究时参考。

47、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未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观、语文教育质量观的需求,核心素 养就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轻重不分。下面试着从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列出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1 语言理解能力 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 具有初步的语感。 2 语言运用能力 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 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3 思维能力 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 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

48、意识。 4 初步审美能力 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 审美体验。 他同时谈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认为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 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学得的过程,学得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 训练才能够具备。这就需要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 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 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阅读系列、表达系列的课,是实施的途径;听、说

49、、读、写,是实施的途径;生活是实施 12 的途径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语言范畴,说写属于运用语言范畴(这么说虽有歧义的, 可以深入研究) 。读并不只是读课文,应该树立大阅读的理念。要多读、多思考。语文教学 要注意保护好儿童的天性,如好奇心、可塑性、善模仿、喜探究等。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 是:21 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 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015 年 3 月 30 日,我国在正 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 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 建设。 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 时代 “核心素养” 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 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 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