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 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 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 1、 从周代到春秋战国,新闻传播仍然主要靠口头,不过峰火报警在传递军事信息上发挥 了特殊作用。 2、 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3、 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朝廷也是以诏书形式向地方发布官方新闻,还有更加明显的宣 传目的。 4、 “新闻”一词最早
2、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 5、 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 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 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 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说在襄樊得到的简明朝政公报,并称”开元杂报”,是我 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 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 形式。 7、 进奏院状:是唐代新兴传播媒介。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进奏官除呈 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 京都信息,其
3、 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绝密消息。 这种报告是进奏官只上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半官方 情报,带有”新闻信” 性质,人 称”进奏院状”。 8、 除了朝报和进奏院状外,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还有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9、 宋 代邸报: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进奏官便 成了国家的工作人员。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 所有公开发布的 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进奏官抄报的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 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 因为抄录的都是进奏院公开发 布
4、的官文书,所以又称它为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10、 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北宋(公元 999 年) ,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抄发的 内容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抄报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 诏报的样本, 进奏官们遗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到了南宋,邸报由门下后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 中”判报”后的” 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定 本” 制度: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 度。这也是为中央集权服*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11、 朝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因为朝报是面向市民公开发售。 (在宋代) 12、 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屡禁
5、不止。是进奏官在编发合法官报的同时, 又把”命令未行,差除未定” 的材料另外抄录,编写非法新闻对外传播,到了南宋,人们开 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13、 小报还有一批专门的采访人员,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 来的最早记录。 14、 元代取消了进奏院,也没有中央级的封建官报,邸报制度到此中断,元代官方新闻的 发布也倒退到汉唐时代的诏书和一般官文书的形式,只是传递上更加迅速。 15、明王朝建立后,恢复了宋代诏令章奏传报和官报制度,这使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原 始形态的报纸邸报在元代一度中断后得以恢复。 15、 批红:明朝设有通政司,通政司接到朝廷内外文武官员和政府各部门
6、的章奏后,挑选 特别重要的请皇帝审批。审批往往用朱笔,称为”批红”,批红后的章奏再交还内阁,内阁 把它们交给皇帝的秘书机构六科。由六科抄发给有关单位,经审批编辑就成了邸报。 16、 明代对官文书控制的不太严。 17、 明代邸报的特点:明代邸报的主要内容还有诏书、章奏之类的宫廷动态,但在形式上 有了重大的发展。 开始采用活字印刷; 仍以手抄为主; 由于需要抄的邸报数量较多,京城有人专门以抄报为业,称”抄报行”。 16 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件,公开出售,人称京报。 18、 报房京报:随着士大夫和市民们新闻需求的增加,这种明未出现的无官报之名而有官 报之实的报房京报,就获得
7、了发展机遇。早在清初,北京就有官府中的文书小吏 以刊刻抄 发邸报作为自己的副业,也有人靠此营生,他们的办报活动是民间办报的先声(产生于明 未,发展于清代) 。乾隆中期后,朝廷解禁,允许抄印邸报内容的 京报在民间出售。 19、 自办民间报房,民间报房出的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 20、 民办报纸除京报外,各省省会和重要府城还有自己的私营报纸辕门抄 21、 京报作用:京报虽参与了近代报刊的发展与变化,但始终没能成为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京报不仅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灭亡,同时也随着近代报刊的发展而消失,近代报刊取代了 封建的邸报和民间报房发行的京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
8、刊的产生与发展 1、 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 19 世纪,英国逐渐成 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当时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 是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政策。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 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 的对华政策。英国的海外 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产生中国的近代报刊。 中文报刊: 2、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 1815 年 8 月 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 主编的宗教月刊。外形就像中国的线装书,采用木版雕印,一直出版到 1821 年。内容除
9、了 宣传宗教,还发表了许多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文章,创造了 “孔孟加耶稣”的对会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新闻虽极少,但属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如月蚀是最早的预告性的新闻; 告贴是最早的广告; 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最早的新闻图画。 察世俗的宣传方式,对以后的近代报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 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和主编,是在我 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外形很像察世俗 ,都采用中国纪 年,也都引用 儒家语录,内容也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也是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 进行宣传的。目的:东西洋考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 大门,为帝国主义侵
10、华政策服 *的。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列为根本要*,伦理道理的分 量也逐渐减弱,它主要是为商业 服*。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上:设立 新闻专栏,还选录京报 ,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 创。 1833 年 12 月该刊第 5 期所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 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方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 稿件末尾的“编者按语” 是中文近 代报刊首次出现的内容。总之,在业*上, 东西洋考已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近代报刊 的基本特征了。于 1838 年停 刊。 外文报刊: 4、 蜜蜂华报: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
11、周刊蜜蜂华报 ,1822 年 9 月 12 日在澳门创刊,是当时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由进步的立宪派军人巴 波沙创办。 5、 广州纪录报:1827 年 11 月 8 日,英国鸦片商人马地臣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 了英文版的商业性报刊。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外文报刊, 鸦片战争后迁往香港出版,改名香港纪录报 ,1863 年停刊。 6、 中国丛报:1832 年 5 月在广州由裨治文出版和主编的英文月刊,主张采用强有力的 决定性的 “炮口的交锋”来使中国屈服。是西方武力侵华的舆论阵地,对英美的侵华政策有 明显的影响。 7、鸦片战争前后,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共同
12、处:其内容以提供军政情报和商业信息为 主,目的是为武装侵华服*,在业*上,采、写、编、评已达到近代报刊的应有水 平。 香港报业: 8、香港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 。 9、18421860 年间是香港报纸在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即中 国之友 、 香港纪录报 、 德臣报 、 孖剌报 。 10、 香港纪录报曾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在报上连载。 11、 德臣报:初为周刊、后为日报,创办人是肖锐德和德臣,自 1845 年 2 月在香港 创刊到 1858 年都是香港政府的官方出版机构。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 创立兴中会时,该 报主笔黎德曾参加起草对外英文宣言。第一次广州起义时,该报曾
13、发表文章支持革命活动。 1974 年 8 月停刊,历时 129 年。是香港历史最 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2、 孖剌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57 年 10 月在香港创刊。创办人是英 商莫罗。莫罗和中国之 友的台仁特一样,敢于揭露英政府的弊端和官员的腐败行为, 该报也是香港历史悠久影响很大的一家英文报纸。1941 年停刊。从时间和影响上看, 德 臣报 和孖剌报都超过了香港其他的英文报纸。 13、 遐迩贯珍:是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53 年 9 月 3 日创刊,由伦敦布道 会对华文教机关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以后的主编是奚 礼尔和理雅各。18
14、56 年 5 月 1 日停刊。 遐迩贯珍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 创举。 遐迩贯珍总体上都是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立场,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还是能比 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1855 年起, 遐迩贯珍还增出附刊布告篇 ,刊登各类 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14、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是 1858 年 1 月由孖剌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主要刊 登商情、船期和广告,1864 年该报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 上海报业的崛起: 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 15、 北华捷报:是上海第一家报刊。1850 年
15、8 月 3 日由英商奚安门创办并主编的英文 周刊,英国商行字林洋行负责发行。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信息,言论反映在 华英商利益。1856 年增出每日航运新闻 ,被视为 “英国官报”。 16、1864 年 7 月 1 日, 每日航运新闻扩为日报独立出版,定为字林西报 。 (由来) 字林西报重视新闻,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1951 年 3 月 31 日停刊,出 版时间长达 101 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 17、19 世纪 60 年代以前,上海外报发展程度是赶不上香港的,而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上海则后来居上,报业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上海取代香
16、港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中心的 反映。 到了 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报 、 华洋通讯 、 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18、外报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法国人在上海出版的中文报刊益闻录 、 圣心报 。 上海早期的教会报刊: 19、上海最早的教会报刊是 1857 年 1 月创刊的*丛谈 ,由伟烈亚力主编,是上海第 一家中文月刊。 除宗教内容外,还有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 20、 万国公报:影响最大的要数万国公报 。 万国公报的前身是 1868 年 9 月 5 日出版的教会新报 ,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和主编,1874 年 9 月 改名万国公报 。 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各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
17、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维新变法开 始后, 万国公报曾用大量篇幅刊登了维新派的强 学会序 ,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 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介绍西学。报道时事、宣传维新变法等方面,客观上还 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1883 年 7 月停刊,18*2 月复刊,成了基督教在华的最大 的出版机构广学会的机关报,月刊出到 1907 年 12 月最终停刊,前后发行 34 年。 21、1861 年 11 月由字林洋行创办、由美国传教士伍德主编的上海新报 ,是上海第一份 中文近代化报纸。 22、 申报:是 1872 年 4 月 30 日由英商美查等人创办的,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 业报纸。在外国人
18、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 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进行改革: 一是发表政论文章。创刊时头版就刊载 “论说”。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还派人去台湾采访,发表了 具体生动的台湾军事实录等战地通讯,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连续报 道 “杨乃武冤案” ,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的文字。 四 善于经营副业:一是创办文艺期刊瀛寰琐记 ,1875 年后又先后出版四溟琐记和 环宇琐记 ,这些都是我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文艺期刊。二是出版白话新 闻报。1876 年 3 月, 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 ,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
19、报刊。三是编印画 报。 瀛寰画报实为中国画报之祖。1884 年 5 月又出版了点石斋画报 。四是印书 23、 字林沪报连载长篇小说野叟曝言 ,还于 1897 年 11 月 24 日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副 刊消闲报 。 24、19 世纪 90 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 “申、新、沪、 ”三报鼎立的格局,在报业发展上上海 后来居上,取代了香港、广州而成为全国新兴的报兴中心。 外报在华的扩展和影响: 25、 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于 1865 年 2 月,是广州最早的中文报刊。 26、1871 年外国传教士组织了 “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1872 年该会机关刊物中西闻见 录在北京创刊,由丁韪良主编。外国人的办报活
20、动就突破了中国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禁区。 27、 时报1886 年 8 月在天津创刊。重视北方新闻和言论。1890 年英国传教士李堤摩太 任主笔后,发表了一系列变法主张,该报成为政论性报纸。这时天津的时报和上海的 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在华办的最有影响的两大中文报刊。 28 外报的影响:在华外报的出现及其由东南沿海向北伸展和向中国内地步步深入是和西方 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鸦片战争前,使用精神鸦片和物质鸦 片同时输入 中国的方法,实际上都是侵略,赤裸裸地鼓吹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在鸦片战争中,外报 及主编积极为武装侵略服*。鸦片战争后,这些外报又 为帝国主义新的侵略扩张行为 制造舆论。也有个
21、国报刊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如英商台仁特主持的英文中国之友报。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 如: 一、 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它由私人或团体主办,有独立的撰稿人,记者、 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 二、 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 三、 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带到中国,使中国 认识到近代报刊的社会作用,还培养和锻炼了中国人,为以后自办报刊打下了基础。 四、 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第三章 国人办报 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 1、 林则
22、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 报刊的先声。 2、 洪仁玕的新闻思想:一、 “设新闻馆” ;二、准卖新闻篇;三、 “兴新闻官” 有相对独 立性;四 “只需实写” 主张新闻必须真实。 3、 王韬:专论如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 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 日报之利 。提出: 一、 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二、 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准许民间办报。 四、 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王韬的这些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 梁等人影响很大。 4、 郑观应的 盛世危言中有篇名为 日报的论文,提
23、出报纸可以 “通民隐”、 “达民 情”,是新闻法制思想的萌芽。 5、 林则徐、洪仁玕江、王韬、郑观应,对为什么要办报和如何办报等问题分别作了阐述, 他们的报刊观点冲破了历史上民不议政的传统的封建观念,表现出要求政治改 革、言论出 版自由和实行民主政治的思想,同时也反映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是近代中 国新闻理论的奠基人。 国人早期自办的报刊: 6、 近代国人最早进行办报活动的:林则徐。将重要的信息和言论译成中文,提供给两广 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这种翻译 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澳门新闻纸 ,是我国最早的译报。相当于现在的参考消息 。 但不
24、公开发行。 7、 1873 年 8 月 8 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新报 ,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 纸。 8、 1874 年 6 月容闳出版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 。容闳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之 一。 9、 1884 年 4 月, 述报在广州创刊,这是中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是我 国较早的石印报纸之一。 10、 循环日报:在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 1874 年在 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主编的循环日报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 纸,以 “强 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1959 年最后停刊。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 报纸, “立言”强调变法
25、自强为其思想内容的特色。 11、 王韬:1857 年参加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丛谈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 的开始。1874 年 2 月 4 日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 。是我国新闻 史上第一位报刊政治家, 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成一种新的 报章文体,以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影响 极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弢 园文录外编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12、 从 1895 年到 1898 年间,全国出版的报刊达 120 种,80以上是中国人办的,它们遍 及全国许多城市,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是在维新变法时期) 13、 维新派办
26、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 ,1895 年 8 月 17 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独 资创办,梁启超、麦孟华分别负责编辑和出版发行,职能:宣传富国强兵之 道,宣传必须 维新变法。京师强学会成立以后,1895 年 12 月 16 日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由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编,这 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从内容到形式, 中外纪闻都是万国公报的发展。1896 年初,在李鸿章的策动下, 被迫停刊。 14、 强学报:1896 年元月 12 日创刊,由康有为的学生徐勤、何树龄主编。 强学报 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 、 中外纪闻更浓。首先、采用孔子纪年而 不用清朝的年号; 其次、
27、它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第三、它明确提出 “明定国是”、 “开设议院” 的政治 主张;第四,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 强学报的第三期还未来得及发行就被迫 停刊。 15、 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历史意义: 首先、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从王韬就开始的变法维新宣传已经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其次、维新派三家报纸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统治的言禁,开创了民议朝政的局面,拉开了 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 第三、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骨干,为维新派以后的办报活动的全国展开打下了基础。 16、 梁启超:主编万国公报 、 中外纪闻 ,在舆论界初露锋芒。1896 年 3 月主持时 *报笔政,并参与了湘报的筹办和撰稿工作,戊戌
28、政变后 逃记亡日本。在日本 创办了清议报 、 新民丛报 、 国风报 ,又在檀香山创办了新中国报 ,辛亥革命后 回国。又创办了庸言等报刊。梁启超从 1895 年办万国公报开始,到 1922 年解 放与改造停刊脱离报界,一共 27 年,在这 27 年中,他亲自创办或主编的报刊有 11 种, 是中国新闻史上著 名的报刊活动家。 17、 时*报:影响深远。1896 年 8 月 9 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总编辑。 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 。曾在时*报上连载。特点: 一、 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 二、 他的新闻思想的代表作是论报馆有益于国是 ,提出了 “去塞求通
29、” 的观点,认为报 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三、 时* 报和梁启超以及以梁启超的作品为代表的”时*文体” 在社会上产生了 轰动效应。 四、 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7 年 10 月时*报遂完全落入汪康年之手,变成了洋*派的喉舌。 18、 维新派其他报刊:知新报由康有为策划,1897 年 2 月 22 日在澳门创刊,徐勤任 总撰述,1901 年 2 月自动停刊,是国内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也是维新派在华南的 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知新报特色:一、敢言时*报所不敢言者;二、以沟通中外信息、传播西方科 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是当时国内惟一的同封建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报刊。 19、
30、湖南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湘学新报1897 年 4 月在长沙创刊。半年后改名 为湘学报 。 20、 湘报:1898 年 3 月 7 日,由唐才常任主编。 湘报已具有近代报纸的性质,它 除报道各地维新运动的动态外,还发表大量政论,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宣传 民权、平等学 说等变法维新主张,其激烈程度超过时*报 、 知新报和湘学报 。 湘报卓有 成效的宣传影响深远,除唐才常外,还要归功于主 要撰稿人谭嗣同。 21、 在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国闻报 ,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1897 年 10 月 26 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人是严复。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在国闻 汇编上发表后引起了强烈
31、的反响。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 想家。 国闻报的特点: 首先,它以 “通外情为要*”。特别重视外国报刊、书籍的翻译介绍工作。大量译载西 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电、外报的消息和评论。 其次,讲究办报的策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戊戌政变发生后,许多报刊都被查封, 国 闻报还能顶压力,如实的报道了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在北京 “视死如归”殉难的新闻。 第三,消息迅速,稿源茂盛。连续报道了胶州湾事件。 22、 第一次办报高潮的中国特色: 第一、 与外报相反的发展线路。外国人办报是由远到近,由沿海到内地。国人办报是由内 地到沿海,由中国而外国。 第二、 与
32、外报相比,国人所办的这些报刊均属政治家办报。 第三、 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 第 四、 品种多样。如 1896 年清末著名小说家李伯元在上海创办的指南报 ,是我国最 早的消闲小报;1897 年罗振玉等在上海创办的农学报 、黄澄源在上海主 编的算学报 是我国最早的专业性科技报刊;1898 年康同薇、李惠仙等在上海创办的女学报是我国 最早的妇女主编、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第五、 办报与办学会、办学堂相配合。 维新派的报刊思想: 23、 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报馆应 “纵民开设”,强调报刊的政治作用。 24、 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 一文中把报纸的作用概括为 “去塞求通” 。还把报刊 比做人的耳目、
33、喉舌。 25、 谭嗣同对办报有独到的见解。一报纸要 “日新”。二报纸就是民史国口。三报纸是维 新变法的舆论工具。 26、 陈炽认为报纸是 “国之利器、不可假人”,吴恒炜认为报纸是 “天下之枢铃,万民之 喉舌”,严复认为报纸的功能应 “以通外情为要*” , “以通下情为要义” 。 27、 维新派的报刊思想是他们的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康有为的 “通时*” 、 “知新政”是和变法维新相连的,梁启超的 “去塞求通”也是想用资本主义思想去 “通” 开封 建主义思想之 “塞”,谭嗣同的 “民史”、 “国口” ,更有民主民权和*的色彩,这一切 都反映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和经济利益,属于资产阶级
34、的新闻思想范畴。但是以 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 级维新派人物和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思想 又是在 “托古改制”的旗号下进行的。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皇上,为了朝廷,与欧洲资产阶 级天赋人权、*的新闻思想比较,显然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 28、 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作用极大,表现在: 第一、 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第三、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维新派的报刊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作出的主要贡献还有: 第一、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第二、 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第三、 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35、。 29、 “时*文体”: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 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 体的特点用梁启 超的话来说:1、纵笔所至,略不捡束。2、*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 法。3、笔峰常带感情。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 时*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 称为 “时*文体” 。 30、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在中国办起了新民丛报 ,他的报刊政论在原来的时*文体 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也更加减少,人称 “新民体”。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 中国日报:1900 年 1 月 5 日在香港创办,孙中山选择香港作
36、为办报的基地。陈少 白主编,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早期宣传爱国 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 活动的重要场所,1913 年被袁世凯查封,它对革命派的舆 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2、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 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 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 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 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 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荼毒京津的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 批判资
37、产阶级保皇派。 3、 鼓吹录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4、 中国日报特点: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 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 5、 开智录:横滨,郑贯公主编,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略 迟于它出版的是译书汇编 。 6、其他留日学生所办报刊:译书汇编 、 国民报 、 湖北学生界 、 浙江潮 、 江苏 。 7、留日学生印发的革命宣传小册子: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 。通俗易懂,发行 面广,革命的教科书。 8、 “苏报案 ” :苏报1896 年 6 月 26 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第二阶段即陈范 阶
38、段。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1903 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 笔, 苏 报增设 “学界风潮 ”和 “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 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 呼光绪 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 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经多次开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 炎监禁三 年、邹容二年, 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这就是著名的 “苏报案” 。 (2004) 一个月后,即 8 月 7 日章士钊又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办起了国民日日报 ,内容和形式 都继承了苏
39、报的传统,人称 “苏报第二”。 9、 清议报 ,在横滨创刊,保皇会第一个机关报,出满 100 期后,报馆发生大火,损失惨 重,被迫停刊。 10、 新民丛报:在横滨创刊,宗旨:“开民智” 、 “造新民” ,成为保护皇会最主要的言 论机关。发表长篇论文新民说 。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但由于梁启 超思想受革命 拍的影响,也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谈论“破坏”, “革命 ”,后来梁的思想回到了保皇派的 老路子上去,报纸也逐渐为思想激进的青年所厌弃而悄 然停刊。 (从此, 新民丛报就变的“柔声缓语,形同妇妾,梦绕大清,心恋小丑”。 ) 11、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
40、时借用西方资产 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论对他的新闻时间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 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 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 监督政府”、 “向导作用”。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 ”。3, “材料富二当”。4, “报 事确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报馆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识;二曰真 诚;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节制。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 煽动法。 梁启超这时的新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理论的继承
41、和发展,也是他新闻时间的 概括和总结,此时他的新闻思想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 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 12、 时报 ,上海、狄楚青、罗普主笔。 13、 大公报 ,天津, 14、 京话日报 ,北京彭翼仲创办兼社长。 15、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 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 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 族主义、民权 主义、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 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 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
42、隘的民 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该报最高发行量答到 1.7 万份,第 6 至 24 期由 章太炎主编。 16、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 答: 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 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这 是整个论 战的中心。第二,进行民权革命?第三、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 革命 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论战中, 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
43、,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 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 第一、 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第二、 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 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第三、 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 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 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 猛烈的政治进攻,也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 的斗争,也是一次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在“中国往何处
44、去”这个重大问题上,革 命派占了上风。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 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也开始转向革命派,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 骨干。 17、 中国女报:1907 年创刊于上海,由秋瑾创办并自任主编兼发行人。该报属装订成册 的杂志形式,内容有论说,新闻,译编,小说等。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取女 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共出版两期,刊载几乎全是白话文。 18、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 、 民吁日报 、 民立报 ,被人们称为 “竖三民”。 19、 大江报詹大悲总编辑,发表过两篇振聋发聩的评论:亡中国者和平也 大乱者 救中国
45、之妙药也 。 20、 “大江报案”: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以 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1911 年 7 月 17 日,该报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 亡中国者和平也 。7 月 26 日又发表了黄侃撰写的言词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 之妙药也 。鄂督瑞 徵极为震恐,8 月 1 日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动 投案。瑞徵原拟对二人判重刑,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 “大江报案”。 “大江报案 ”是清政府迫害报人,压制舆论的专制统治的又一典型事例。(2003) 21、清政府加强对报业的控制而制定的报刊法规:1906 年 7 月,
46、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 专律 ;报章应守规则 ;1908 年 1 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 22:、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神 州日报1907 年 4 月 2 日创刊,这是于佑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 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而用干支和公元。办了 80 天,报馆被焚。 1909 年 5 月 15 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 ,自任社长,揭露贪官污 吏罪行。于右任被驱逐出租界,该报只办了 92 天。 1909 年 10 月 3 日又在上海租界办了 民吁日报 , “吁” 字在沉痛中尤含幽默意味。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 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伊藤
47、博 文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该报又发表文 章赞扬安的英勇行为,说伊藤之死罪有应得。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于 11 月 19 日查封民 吁日报 。 民吁日报被查封近一年,于右任又于 1910 年 10 月 11 日在上海租界创办 民立报 。该报的出版,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中华民国监时政府成立后, 它发表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以及临时政府的各种消息,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的机关报。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 、 民吁日报 、 民立 报 ,由于报名都用“民” 字打 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故被人们称为 “竖三民”。(2001 竖三民) 23: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 但是,他们的新闻思想与改良派的也有质的不同,他们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 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 “党报”和 “机关 报”,必须大力宣传革命党的纲领和主张。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把报纸视为 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除上述几点外,革命派报人还发表了一些鼓吹*、重视开发 “民智” 、反映民意、指导 舆论等方面的主张。但总的看来,革命派报人的办报主张都比较零碎,他们的 “先知先觉” 观点,